譚國僑補充,已經有居民申請法律援助,並收到紙條表示收到申請表,換言之現正探討在司法程序檢討平民屋宇的做法。 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的目的是向道路交通意外受害人士,或這些人士的受養人(如受害人因傷死亡)迅速提供經濟援助。 此計劃無須考慮受惠人的經濟狀況,或有關交通意外是因誰人的過失而造成。
- 有長者在社工轉介的第一關就「卡住」,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放寬體恤安置額的審批標準。
- 另外,平民屋宇表示,社會福利署就因重建計劃而向大坑西新邨租戶建議發放的各項津貼(包括租金津貼、一次性津貼、特惠搬遷津貼等),對現居邨内領取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人士的影響作出了酌情處理,解除了受影響租戶的顧慮。
- 陳指出,體恤安置戶入伙的必需品,可分為家具及電器兩大類,家具包括床連床褥、衣櫃、枱椅及被鋪等,費用約四千元;至於電器則包括熱水爐、煮食爐、雪櫃、電飯煲及風扇等,要購齊有關電器,動輒五、六千元。
- 李庭豐又指,居民最關心一定是安置問題,現時平民屋宇只開出搬遷津貼,合乎資格人士才可遷回。
- 69歲的曹伯伯居住在深水埗一幢唐樓的九樓劏房,本任職點心師傅的他,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失業,其後中風,不良於行,現時倚靠綜援金生活。
不少貧窮長者居住環境惡劣,但輪候公屋人數大排長龍,一般家庭平均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當中單身長者輪候時間高達3.8年。 社署為體恤安置戶提供的搬遷津貼,名義上是綜援人士便可提出申請。 但有熟悉社署內部運作的社工透露,很多申請均會被拒諸門外,求助人需轉而向社署管理的慈善或信託基金,申請新居入伙津貼。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不少人收入不足夠生活,若政府最初設定的八萬五建屋計劃如期落實,社會怨氣沒這麼大,樓價不會飆升太多。 他以曾替政府做退休保障研究為例子,每個長者退休後有基本收入,就是目標,老年金亦要訂個目標維持基本生活,有客觀標準,除了住屋,要按衣食基本維持3000元。 香港防止虐待長者協會,去年便接獲一百零五宗搬遷的求助個案;仁濟緊急援助基金每月也接獲近十宗類似個案,而有地區人士每月也接獲三至四宗求助。
體恤安置: 綜援安全網難保障 長者隱居劏房
社協表示,綜援租津追不上市價,40%受訪長者只能選擇「超租津」,倒貼生活費交租,而24%受訪者選擇犧牲基本住房標準,居於板房或床位並共用廚廁,讓自己不至於「無瓦遮頭」。 長者公屋輪候宗數超過2.2萬宗,有團體調查發現,劏房租金中位數達3550元,佔收入約四成,而現金津貼金額不足,長者劏房住戶倒貼生活費交租情況普遍。 綜援的所謂「安全網」無法保障長者住屋,團體促請政府改善政策,讓長者安居。 體恤安置2025 此外,歐陽潔珍表示將會考慮為被DQ回遷資格的居民,向法庭呈請司法覆核。
有議員指不少單身殘疾人士,與其他非長者單身申請人一樣,輪候公屋需時甚久。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書面回覆指,單身殘疾人士有各種途徑申請公屋,包括「體恤安置」,過往數年約預留2千個單位作「體恤安置」,而過去5年經社署推薦獲「體恤安置」入住公屋的殘疾人士個案為291宗。 體恤安置2025 體恤安置本是為有特別需要的家庭而設,卻成了部份人快速「上樓」的捷徑,對社會上輪候公屋多時的家庭造成不公。
體恤安置: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目前家暴受害者可經社署向房屋署申請體恤安置、有條件租約或分戶獲得合適居所。 符表示,與相關機構的社工交涉時,對方只不斷推說要徵詢上司意見。 體恤安置2025 他認為,兩個個案都符合體恤安置的要求,家庭中心有責任協助她們。 對於是否因公屋供應緊絀,令社工拒絕申請,他就反駁指十年前公屋輪候時間更長,公屋供應問題只是藉口。
- 曾跟進劏房個案的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社工薛家進估計,社署或認為秀琴可以透過搬較大的房屋解決椎間盤突出的腰痛問題,因此未必能成為申請「體恤安置」的有力理據。
- 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創新高,截至去年12月底,房委會共收到150,200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
- 申請本計劃下的傷殘津貼及高齡津貼的人士均無須接受經濟狀況調查。
- 社署回覆中西區區議會時提出數據指,當區多數申請也獲得推薦,部分不獲推薦者,則是不合資格人士。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建議,應放寬體恤安置額審批標準,當申請人不滿意審批結果時,亦可以循中央上訴機制,覆檢個案。 按現行政策,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可向社會福利署(社署)申請「體恤安置」,經審查後,合資格人士可獲社署向房屋署推薦,加快上樓進度。 然而,有中西區區議員表示,當區的市民申請「體恤安置」,多被社署拒絕。 社署回覆中西區區議會時提出數據指,當區多數申請也獲得推薦,部分不獲推薦者,則是不合資格人士。 「 體 恤 安 置 」 並 不 是 一 般 的 公 屋 申 請 , 而 需 由 專 業 社 工 或 授 權 人 士 為 個 案 作 全 面 評 估 。
體恤安置: 社會保障如何協助市民大眾
對於「一屋換公屋」的提出,平民屋宇重申,公共房屋是社會寶貴資源,必須公平善用及合理編配給真正有需要人士,才符合大眾利益。 平民屋宇一直與政府保持溝通,明白為確保對現時公屋輪候冊上的人士公平,不適宜動用公共房屋資源安置有關居民,因為有關安排如同「插隊」,有違公平原則。 平民屋宇相信,今次大坑西新邨重建項目的租戶支援及回遷安排計劃已經平衡社會、社區、有意置業人士及居民需要。 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創新高,截至去年12月底,房委會共收到150,200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 一些有迫切及長遠房屋需要,但因特殊境遇出現社會及醫療需要(如適用),而沒有其他可行方法解決其居住問題的申請人,可以申請「體恤安置」,由專業社工或非政府機構社工評估後,社署會向房屋署推薦個案,之後可加快編配進度。
李庭豐又指,居民最關心一定是安置問題,現時平民屋宇只開出搬遷津貼,合乎資格人士才可遷回。 他表示大坑西邨大部份為退休人士,難以有條件及入息證明在外租屋,又指一次過津貼可能會令生活困難的居民,超出社署資助的資產限額,日後未必能夠繼續申請其他津貼。 大坑西邨即將啟動重建,多名居民仍不滿平民屋宇有限公司6月初公布的安置方案,批評重置期內欠安置安排。
體恤安置: 香港文匯網
然而,當她在港找到工作後,前夫隨即辭去保安工作,沉淪賭博,更多番以威嚇手段向她索錢。 「我每日返十二個鐘,一返屋企就問我攞錢,無錢畀佢就推我,仲話要推我落街!」陳回憶起前夫惡行,不禁兩眼通紅,淚流滿面。 體恤安置 飽受壓迫下,陳於一二年提出離婚,但前夫竟向她索取五萬元「離婚費」。 然而,陳的慘況卻不獲家庭服務中心承認,沒有代她申請體恤安置,調遷公屋。 政府早前公布的貧窮情況報告,貧窮人口創有紀錄以來12年新高,貧窮長者人數增加。
體恤安置: – 體恤安置
信中有兩項選擇,分別促請政府「一屋換公屋」需求,無需發放過渡期居居所租金津貼,或要求業主承擔及安排住戶重建後,遷置入住永久及過度居所責任,清楚交代回遷單位的詳情及條件。 公共福利金計劃設有高齡津貼、普通傷殘津貼、高額傷殘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目的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以應付因年老或嚴重殘疾而引致的特別需要。 申請本計劃下的傷殘津貼及高齡津貼的人士均無須接受經濟狀況調查。 她認為社署在審批體恤安置的申請中,接納宣誓文件作為證明文件的做法太隨意,房屋署及社署若單靠宣誓文件核實申請人的婚姻情況,容易出現誤批的問題。 劉小姐是新移民,曾與丈夫住在深水埗的一間三十尺劏房,劉一直不滿劏房的居住環境。 由於家庭暴力受害人毋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結果她以被丈夫虐打為由,申請體恤安置。
體恤安置: 大坑西邨居民批未妥善安置拒簽紙接受遷置 關注組或呈請司法覆核
他強調家暴問題涉及生命安全,若處理失當隨時令○四年的天水圍滅門慘案重演。 根據房屋署的體恤安置條例,房屋署會為有個別困難的申請人提供體恤安置,體恤安置的申請亦不設上限。 房屋署會接手處理社會福利署或前線社工轉介的合資格申請個案,申請人須提供文件證明婚姻狀况,或以宣誓文件代替法律文件,經社署確認的離婚個案,申請人可提供宣誓文件以代替離婚法律文件。 體恤安置的申請人需要由個案社工推薦,單位主管、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會福利署地區福利專員三重批核,最後交由房署決定結果。
體恤安置: 引用:識得有個人 體恤安置 頭撘尾 一年上樓 不過
其後她再把信交到社會福利署,社署要求她提供報警求助的證明,表明需要法律文件才會受理體恤安置的申請。 最終劉在長沙灣政府合署的民政事務處進行宣誓,這份宣誓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可代替報警記錄作證明文件,證明劉曾被丈夫虐打,並已單方面申請離婚。 「都係為個女,劏房得八十呎,佢喺床度做功課,做到要戴眼鏡!」陳直指,該家庭服務中心認為她與女兒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並未符合體恤安置的申請資格。 陳坦言當刻「個心好痛,想攬埋個女跳橋!」跟進其個案的香港防止虐待長者協會首席顧問符偉樂表示,多次要求社工按政策為陳申請體恤安置,但對方一直拒絕。
體恤安置: 曾申請「體恤安置」不獲批
有一次她如常到醫院覆診骨科,和醫生談起兩個兒子不長進、又擔心業主加租,林林總總的不安令晚上難入睡,醫生懷疑她有情緒問題,因此寫信轉介她到看精神科。 藥吃得愈來愈多,秀琴每天要吃兩次藥,將精神科藥物、止痛藥、糖尿藥一併吞下,早一次晚一次,隔兩小時後再吃醫治腰痛的中藥。 「 而家睇醫生我都覺得冇咩希望,我只係希望早啲排公屋,唔洗擔心俾人查到冇地方住。」秀琴幽幽地說。 新報人(SPY)創刊於1970年,因應傳媒業變革及科技進步,發展成多媒體資訊平台,並持續更新新聞資訊。 「飲咗酒佢就控制唔到(情緒)!」三十多歲的朱女士(化名)曾因被前夫虐打而報警六次,上月她終於獲得暫准離婚令。
體恤安置: 假離婚騙公屋 體恤安置成上樓捷徑
他又舉例指出,過去曾為一個患有腎病的個案申請「體恤安置」,由於腎病病人需要較大的空間及良好的衛生環境,無論病人搬遷到任何劏房環境都不能滿足他需要,最後成功獲醫務社工轉介成功申請「體恤安置」。 體恤安置 1983年,她聽從社工建議,與丈夫離婚並以「精神受壓迫」為由,申請體恤安置,並於兩個月後獲派公屋。 但其實多年來,她一直與前夫同住,而負責個案的社工亦知道他們的夫妻關係。
體恤安置: 區議員質疑「體恤安置」申請多被拒絕
五十九歲的李女士,與患病多年的父親在板間房同住,一直依靠綜援生活。 由於無力添置家具電器,她遂向志願團體求助,才得悉可向社署申領搬遷津貼,豈料署方只批准她購買兩張合共不超過一百元的椅子。 李女士再向社署爭取多撥津貼,卻多次被拒,最終被迫轉向志願團體求助,在團體協助下,三個多月後才獲社署再提供有限援助。 深水埗區議員李庭豐表示,整個大坑西邨重建計劃聽得最多是重建、共識、協助及安置,直言「除咗重建係真,其他都係假」。
當綜援受助人獲體恤安置後,可自行向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提出申請,要求由社署負責監管及審批的慈善信託基金提供新居入伙津貼。 其中鄧肇堅何添慈善基金列明援助範疇,包括「以應付在遷往安置區及公共屋邨新居所需之支出」。 多次協助市民申請體恤安置的前線社工陳先生表示,大部分獲准配房的市民,都沒有太多儲蓄,所以新居入伙時,每每需要他人協助,提供家具電器及應急錢,所需費用動輒萬元。 不過,有社區組織踢爆,社署前線職員根本未有履行職責,主動替有需要的綜援人士申請搬遷津貼,甚至拒絕入紙申請。
體恤安置: 綜援安全網難保障 長者隱居劏房
房屋署除了用公屋計分制分配公屋,亦會為有個別困難的申請人提供體恤安置,讓單親家庭及家庭暴力受害者,於三個月內獲派公屋。 但本報記者發現有人利用房屋署體恤安置的漏洞,以假離婚騙取公屋,將輪候時間縮短至三個月,對輪候冊上苦苦等候的家庭造成不公。 房屋署每年平均處理約二千宗體恤安置的個案,綜援人士獲分配入住公屋後,可按照綜援指引向社署申請搬遷津貼,購買家具電器等必需品。 一般情況下,社署會按照綜援家庭中年老、殘疾或經醫生證明健康欠佳的合資格成員人數,發放定額津貼。 平民屋宇重申,大坑西新邨的重建及回遷建議「合情、合理」,能夠滿足絕大部份合資格租戶的需要;相關的工作亦跟步驟、按程序,提供足夠時間讓租戶考慮。
體恤安置: 大坑西邨居民批未妥善安置拒簽紙接受遷置 關注組或呈請司法覆核
「上樓」半年,社署的社工只進行過一次家訪,但會不定時約劉小姐到中心面談,了解生活情況。 民興樓互委會前主席王碧娟表示,對平民屋宇失去所有信任,亦要求他們「白紙黑字」寫清楚5年後的回遷安排及詳細資料,並呼籲在場街坊「諗清楚唔好簽住」。 15⾄59歲⾝體健康正常的申請⼈,如失業或每⽉從⼯作中所賺取的收入或⼯作時數少於社會褔利署(社署)所定標準,必須積極地尋找全職工作及參加自力更生支援計劃。
體恤安置: – 體恤安置
過去三年,新呈報虐待配偶/同居情侶的個案有上升趨勢,家庭暴力受害者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體恤安置,解決住屋需要。 不過,有負責協助家暴受虐人士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卻屢次拒絕為受虐者提交申請,令受虐者只有搬到劏房度日。 有曾因家暴而報警六次的婦女,只獲社工建議以綠表申請公屋,打發離開。
體恤安置: 社會保障如何協助市民大眾
當年建議鍾假離婚的社工已經離職,接手鍾個案的黃姑娘,亦坦言知道鍾藉假離婚騙取公屋,「當年輪候公屋的情況不樂觀,而鍾所住的木屋實在不適宜孕婦居住,這只是逼不得已的做法」。 黃姑娘續說,她每一次都會很小心處理所有個案,處理個案時會跟從社會福利署的工作指引,她亦相信前線社工有獨立的判斷能力。 不過,社署回覆本報查詢時,卻不肯透露每年有多少體恤安置戶獲搬遷津貼。 體恤安置 至於梁勤友的個案,署方指沒有拒絕梁的申請,只是負責個案職員在梁取得配房通知書後未能與她聯絡。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主席歐陽潔珍表示,上星期已向居民信箱派發「大坑西邨重建項目居民遷置回箋」,收集居民意見集體回覆平民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