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生活,受訪學生最擔憂首三項為「要應付測驗/考試」(53.6%),「成績未如理想」(51.9%)及「休息時間減少」(49.9%)。 此外,接近四分一(24%)表示因「社會氣氛緊張」而感到擔憂;「朋輩間因對社會事件存在不同意見而引發衝突」(9.2%)及「被同學冷落/排斥/欺凌」(8.3%)亦成為部分同學的壓力來源之一[表四]。 學生壓力調查2025 1.2 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份、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的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差異。 結果顯示,65歲或以上的長者、退休人士或有子女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較好。 值得指出的是,年齡、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份及子女數目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在統計學上呈顯著關係。 年齡介乎25至34歲、離婚/分居或待業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
今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進行電話訪問。 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三分之一的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較少受訪者認為「子女」、「家庭」、「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學生壓力調查 工作壓力來源方面,五成六的受訪者表示需要在工作上作出決策上的風險及長時間工作是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
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指中學生壓力創十年最高 有中五生復課後遭杯葛 擬停學一年
另一方面,有18.6%受訪學生表示他們需要向其就讀的學校或其他組織借用數碼設備(例如電腦或互聯網數據卡)以進行網上學習(見附表十),反映教育界需要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所面對的挑戰。 另外,大部分學生均期望學校能夠提供各種形式的網上學習資源,以支援他們完成家庭作業(網上學習的動機與提供各種形式的網上學習資源有強關聯性,見附表六)。 當中有超過七成就讀初中的受訪學生期望老師可有更多個別照顧如輔導或補課(71%);逾六成半的高中生則尋求更多小組教學活動(67%)(見附表七)。
- 以上結果凸顯了當社會面對全球公共衞生危機的時候,心理健康支持是學生能有效進行網上學習的重要因素。
- 而就職青年調查顯示,約6%受訪年青人處於失業狀態,當中77%受訪青年希望資助院校開辦更多兼讀制課程,63%則期望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能擴大至兼讀制課程。
- 香港青年協會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中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相關比例亦是近十年最高。
-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 香港社區網絡早前就香港青年就業就學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青年希望資助院校開辦更多兼讀制課程,協助他們自我增值。
- 儘管學生受訪者的精神健康不是最差,但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
- 當對象由學校轉為父母時,受訪學生則希望「給予自主空間,讓我可自行解決問題」(45%)、「減少負面批評」(40.2%)及「放下主流價值觀,尊重我的想法」(31.5%)[表七]。
調查又了解三地學生會否因壓力或煩惱而受到情緒困擾,當中94.4%的港生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為三地最高,日、菲分別為90.5%及85.2%。 學生壓力調查2025 學生壓力調查 在表示感到極大困擾方面,香港同樣居首,有14.2%;日、菲則為5.3%及11.5%。 徐小曼建議學校除了加強原有的輔導支援外,亦可組織一些團體紓壓活動,如球類比賽、身心靜觀活動及心靈打氣站等,讓學生可以紓緩繃緊的情緒。 面對學業壓力,徐氏亦提醒學生保持參與正常興趣活動,包括體藝、文化、娛樂活動等,為自己製造喘息的空間。
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香港學生視學業為主要壓力 情緒較易受困擾
測驗一下自己的壓力指數有多高… DMC學生在這裡應用數據分析和新聞記者技巧,做有影響力的敘述者。 廣播新聞網(BNN)是浸大新聞系學生製作的視像新聞,無論採訪、編輯、拍攝、剪接和播出,皆由學生一手包辦,以鏡頭關心香港。
3.4 社交方面,約四成受訪者分別經常或有時與非同住親友見面、參加小型社交聚會以及探訪長者、患病或年幼的非同住親友;約四分三受訪者指自己會經常或有時透過電話、視訊、短訊或社交媒體與非同住親友聯繫。 值得留意的是,經常或有時進行以上4種社交活動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較高,但只有屬於實體接觸的社交活動與個人精神健康顯著地呈正面關係。 七成三的受訪者認為公司增加人手、設備及支援能夠紓緩員工的工作壓力,逾四成的受訪者認為調升工資及減少工作時數亦能有效地協助員工減壓。 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公司應增加員工福利及在職培訓,逾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公司應提供晉升機會。 教育局強調,此案性平調查程序均依規處理,至於學校在此案去年發生時,未及時進行校案通報涉及延遲,教育局將視學校性平調查報告結果,將相關人員提報學校及有關單位依其職務規定議處。
學生壓力調查: 青協公布「學生情緒及健康狀況」調查結果
他仍未能習慣面授課,難以集中精神學習,亦對升學前景缺乏信心。 於受訪者中,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別為63.0% (734人) 和37.0% (434人)。 當被問及為何參與網上學習時,有近八成受訪學生表示是因應學校和老師的要求(79.8%),其次是要追趕學習進度(63.7%)(見附表一)。 被問到是否同意網上學習有價值時,受訪學生的同意平均值只有2.97分,僅屬中等水平(評分由1至5分,5分為極同意)(見附表二)。 調查發現,三地學生同樣視學業為煩惱的最大來源,其中香港佔的比例最多,42.3%受訪學生表達有此問題;菲律賓為29.95%;日本則為24.5%。 調查亦發現,港、菲、日學生主要都自評成績屬中遊,希望能進步;值得注意是,日本有52.9%受訪學生表示不滿意成績,佔比重最高。
- 華師期望政府及企業能夠關注及正視職場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以減輕僱主與僱員的工作壓力,進一步建立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
- 她曾透過Whatsapp向朋友表達對另一個同學的不滿,豈料有關對話卻被截圖流出,引起對方的不滿及反擊,哭訴形容「啲人日日都俾說話我聽,又人身攻擊我,究竟我做錯乜嘢要咁對我」,憂慮情緒亦讓她萌生逃學及傷害自己的念頭。
- 他表示,由於調查顯示,三地都有逾七、八成學生認為運動可紓緩壓力,建議家長與子女多做運動;同時增加對子女的同理心,紓緩學生壓力。
-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在3月22日召开记者会公布己方调查报告,遂引起台灣政界與社會討論。
- 年齡介乎25至34歲、離婚/分居或待業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
- 被問到「期望學校提供甚麼情緒支援」時,最多受訪學生選擇首三項為「調適功課量,減低學習壓力」(68.9%)、「安排一些班際或級際活動,放鬆心情」(36.7%)及「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表達和調整情緒」(20.5%)[表六]。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今年學生的壓力比往年大,主要是學生面對疫情及追趕課程學習進度有關。 青協社工林錦芳亦指,有中六生因學業壓力,引致不斷發惡夢、失眠及長期生暗瘡。 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指出,受持續多月的社會事件影響,部分學生開學後,未能於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心情及學習進度,亦容易因外在環境影響而出現憤怒、恐懼、無力及沮喪等個人負面情緒。 加上紛擾的社會氣氛及網絡資訊,青年往往需要花更大氣力,方能專注學習。 香港市民在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下的日常生活
學生壓力調查: 「學業」係香港中學生壓力焦慮嘅「最大來源」!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於今年9月至10月期間,以便利抽樣自填問卷形式,訪問來自14間不同中學的2,685名中一至中六學生。 學生壓力調查2025 同時,問卷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1.4%)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4.4%)、「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7%)、「睡得不好」(26%)等。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他們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仍值得關注[表三]。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學生壓力調查: 中大機械人創科開放日圓滿舉行 香港科技園公司、聯想集團及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攜手簽署合作協議
青協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學生一方面應對考試測驗、追趕學習進度的壓力,另方面擔心人群聚集增加染疫風險,在雙重擔憂下,學生的壓力和焦慮也較以往明顯增加,部分學生對上學感到抗拒及掙扎。 她說,有必要查明為何此案女畢業生多次向市府、學校求助,卻未獲處理,以及學校是否沒有依法進行通報、是否有送交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處理,還有學校、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在處理過程有無涉及違失。 胡瀚傑表示,雖尚未詳情分析為何最多香港學生感困擾,但認為問題頗嚴重,估計與社會氛圍有關,例如存着「贏在起跑線」等思維,令社會競爭大,增添學生壓力。 騰龍青年商會及香港騰龍扶輪社今年於香港、菲律賓及日本三地,以實體問卷了解中學生的壓力問題,一共獲得1,526名學生回應,其中香港佔918人、菲律賓323人,日本285人。 惟數據同時反映,較多學生希望實體上課,甚至更珍惜回校上學的日子。 由於防疫工作不能鬆懈,徐小曼建議學校調整課程進度,適度減少考測範圍,以減輕學生壓力。
學生壓力調查: 警官方招牌遭冒用申設抖音帳號 台中市府:已下架9件
香港青年協會一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中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相關比例亦是近十年最高。 青協發現,不少學生個案與疫情及停課多時有關,例如有一名中五學生因為疫情和暑假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與同學見面,令關係更生疏,開學後自己成為班上被杯葛的對象,令其感到被孤立和排斥。 受訪學生於網上學習時面對的壓力及情緒焦慮狀況分別高達4.05分及4.15分(評分由1至5分,愈高分代表壓力及焦慮愈高)(見附表八)。 首三個令他們擔憂的因素依次為作業壓力(81.4%)、學習成績不佳(79.1%),以及無法與同學見面或進行互動交流(60.0%)。
學生壓力調查: 青協公布「中學生情緒壓力狀況」調查結果
開學後,愈三成四(34.7%)受訪學生每天平均睡6小時或以下[表四];四成三(43.1%)每天運動時間平均在20分鐘以下[表五];三成六(36.6%)每天平均的屏幕時間更在6小時或以上[表六]。 1.1 在2021年,過半數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低於52分;32.0%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介乎52-68分;而15.0%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良好,達72分或以上。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台,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個案一︰ 女學生與朋友升讀同一所中學,但得知其家人從事警務工作後,擔心繼續維持朋友關係會受到牽連,共同成為被其他同學討厭或排斥對象。
學生壓力調查: 結果處理中
問卷亦參考了美國及台灣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學生壓力調查2025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青少年的抑鬱情緒狀況。 超過一半(51.9%)受訪學生評分達16分或以上,即出現抑鬱情緒表徵。 他們過去一星期較常出現的抑鬱徵狀包括「難於專注在要做的事情上」(35.8%)、「為一些以往不受困擾的事而感到煩惱」(29.2%)、「睡得不好」(27.6%)等。 雖然量表結果不足以判斷受訪者是否已患上抑鬱症,惟情況令人憂慮[表七]。 被問到「期望學校提供甚麼情緒支援」時,最多受訪學生選擇首三項為「調適功課量,減低學習壓力」(68.9%)、「安排一些班際或級際活動,放鬆心情」(36.7%)及「提供安全的空間讓學生表達和調整情緒」(20.5%)[表六]。
學生壓力調查: 學生健康行為調查
個案四︰ 中四學生來電表示受到校園欺凌及排擠,缺乏同學支援,求助無門,情緒大受困擾。 她曾透過Whatsapp向朋友表達對另一個同學的不滿,豈料有關對話卻被截圖流出,引起對方的不滿及反擊,哭訴形容「啲人日日都俾說話我聽,又人身攻擊我,究竟我做錯乜嘢要咁對我」,憂慮情緒亦讓她萌生逃學及傷害自己的念頭。 個案二︰ 中四同學稱高中生涯很孤單,自己在精英班很大壓力,但家人並不了解,只認為精英班對她的文憑試有幫助。 另外,由於學校每年均會替初中轉換班別,她認為難以結交關係鞏固的朋友,形容學習路上好像「孤軍作戰」,最近上學前更出現「缺氧、頭痛」等情況。
學生壓力調查: 調查:64%受訪會計師感工作壓力巨大
有關當局宜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藉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有關變化。 長期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香港社區網絡早前就香港青年就業就學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七成受訪青年希望資助院校開辦更多兼讀制課程,協助他們自我增值。
學生壓力調查: 「教官下麵給妳吃」豐原高中爆性騷 女學生多次求助反遭記18支警告
今年初起,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學校新學年開學要用視像教學,即使9月底復課,亦縮減至半天。 胡瀚傑又指,調查結果亦顯示受訪學生覺得香港教學模式存有問題,例如填鴨式教育等,學生從中無法找到學習興趣。 他表示,由於調查顯示,三地都有逾七、八成學生認為運動可紓緩壓力,建議家長與子女多做運動;同時增加對子女的同理心,紓緩學生壓力。 與此同時,報告顯示,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工作經常感到疲勞,六成四的受訪者感到巨大的工作壓力。
政府及有關當局儘快檢視相關策略,並多管齊下加強各項措施和服務,以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儘管學生受訪者的精神健康不是最差,但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 學校不但應為老師和學校社工提供培訓,以儘早識別需要情緒支援的學生,還要訂定合適和有效的策略協助學生減輕壓力,並幫助他們增強抗逆能力和適應技巧。 三分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 政府與市民應該繼續同心抗疫,盡力防止社區出現大規模感染,好讓各人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 建議市民在安全及已採取適當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與親友會面(例如小型聚會、戶外活動等),保持聯繫,以達至「愛.伴.行」。
約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是在工作中管理或督導下屬時,雙方不清晰的溝通而產生摩擦或衝突造成工作壓力。 此外,有部分的受訪者指出工作壓力來自業界監管機構嚴謹的要求。 為更進一步支援青少年情緒健康,青協不同單位將舉辦一系列實體及線上工作坊,對象包括大中小學生、其家長及教師。 此外,亦製作「情緒健康網上教材」(wmc.hkfyg.org.hk/emotioneducation),學生可透過自助工具學習管理個人情緒。 青協亦會持續透過熱線及網上輔導服務平台,支援學生及家長面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是次調查亦顯示受訪學生對自我監控學習的能力的評分僅為中等水平的3.3分(評分由1至5分,5分為最高分,見附表二),顯示他們並未完全為網上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范國輝亦表示,現時本港只有不足2%少數族裔學生可升讀大學。 少數族裔義工Shamsa補充,由於大部分少數族裔不擅長中文,因而會選擇報考普通中學教育文憑(GCSE)代替香港文憑試,但部分僱主並不承認GCSE成績為有效學歷證明,令少數族裔青年就業困難,只能局限於尋找地盤、保安等低技術工種。 組織社區幹事殷祉華表示,由於現時政府取消社工課程資助,因此不少院校停辦社工兼讀制課程,削減青年就職出路。 組織服務總監曾廣榮則建議,政府除了投入更多資源於兼讀制課程,亦應取消持續進修基金的學生自費部份,以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
學生壓力調查: 青少年壓力問題
當中,超過兩成的受訪者表示每星期超時工作的時數超過17小時,近兩成的受訪者表示每星期超時工作9至12小時。 由此可見,本港會計界從業員普遍每星期的工作時數較高,情況令人關注。 田秋堇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日前接獲民眾陳情此案,對性騷擾應「零容忍」,任何疑似性騷擾事件,都不應該有吃案、冷處理的情形發生,因此決定申請調查。 台中市1名女畢業生5月時,在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陪同下,控訴過去長期遭學校教官性騷,向學校、教育局多次陳情未果。 不過,台中市教育局今天表示,絕無不受理情事,且學校性平委員會28日已議決性騷擾案成立,速送人評會嚴懲。
學生壓力調查: 壓力嘅正面影響?!
而就職青年調查顯示,約6%受訪年青人處於失業狀態,當中77%受訪青年希望資助院校開辦更多兼讀制課程,63%則期望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能擴大至兼讀制課程。 學生壓力調查 3.2 問及若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其造成精神情緒問題,六成受訪者表示會向專業人士求助,當中近七成表示會向醫生求助。 與2020年中的調查結果比較,2021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較好,平均分上升至48.03分;低於52分處於不合格水平者下降至53.0%;達72分或以上良好水平者輕微上升至15.0%。
學生壓力調查: 高中學務人員爆性騷女學生 中市教育局出手:移送人評會
2023年5月16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召開記者會,指控霸凌甲生的主任教官另涉嫌性騷擾一名女學生(下稱乙生)。 乙生遭主任教官性騷擾後曾多方向校內老師、學務處、校長及台中市政府申訴,但未獲處理且教育局疑似未啟動性平程序。 個案三︰ 學生壓力調查 有中五學生表示現時上堂要追趕去年已落後的進度,考測繁多,未有足夠時間溫習;另方面去年在家時間較多,漸漸開始沉迷上網至凌晨時分,變得比以往懶惰及欠自律。
學生壓力調查: 影響
臺中市市長盧秀燕在3月27日表態校方于此事件的調查消極過度,責成教育局儘快處理。 [10]臺中市議會預定于4月13日召開定期會,教育局需在該日提交專案報告。 [4]校方在4月11日召開校事會議,認定:前學務主任、主任教官以及2名學務創新人員有不當管教,予以記過處分。 [11]13日,教育局認為校長在事件發生後,消極處理致延誤調查,事件擴大後也未見領導能力,故決議處分記大過1次並予以撤職[12][13]。 對於開學兩個月內出現多宗學生懷疑輕生事件,徐小曼認為,自殺成因複雜,一般受不同因素互為影響,亦可能當事人本身潛在精神疾病隱患。 她建議學校一方面運用已實證的量度工具,識別受情緒困擾較嚴重的學生,另方面在氛圍上多下功夫,營造「關愛」、「接納」、「求助不是弱者」的校園文化,並在校園角落設置可讓學生感到安全和可喘息的空間。
另外,逾四成受訪學生感到頗大或極大學業壓力,組織促政府增加駐校社工,支援學生情緒問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本港學校自一月底起停課至今,學生改以網上學習,在疫情下做到「停課不停學」。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普遍有需要調整網上教學的策略,以切合學生的需要。
3.1 三分之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 與2020年中的調查結果相比,有所下降,並在統計學上呈顯著水平。 【信報財經新聞】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於6月8日至25日期間進行一項有關會計界同業工作情緒健康問卷調查。 調查報告顯示,六成二的受訪者表示每星期工作45小時或以上,當中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每星期的工作時數多於5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