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宇署資料顯示,山頂道七十五號何東花園舊址,於四月份獲批圖則,業主可於上址興建兩座獨立屋,每座樓高三層,另各自建有一層地庫,每座大屋建築面積約三萬一千一百三十七方呎,堪稱本港史上最巨型的獨立屋。 另外,由於上址地盤面積約十二萬四千方呎,平均每座大屋佔地達六萬多方呎,扣除獨立屋主建築的範圍後,意味着每座大宅的花園面積均有數萬方呎,儼如一個私人莊園,綜觀本港豪宅市場,可謂歷來十分罕見。 據悉,上址早於去年初張松橋購入何東花園之前,已經獲批准重建成十座洋房,連地庫不高於四層,總面積同為六萬餘方呎,平均每座約六千餘方呎。 至於張氏最新的重建方案,雖然獨立屋數目只餘下兩座,但每座面積均大增,為物業變身成私人「皇宮」,提供不俗的條件。 近月超級豪宅市道暢旺,內地富豪頻頻入市,如山頂歌賦山道獨立屋,獲深圳商人陳紅天以天價二十一億,每呎近二十三萬元購入,成全球豪宅新指標;較早前同區的施勳別墅以每呎十七萬多元獲深圳鴻榮源董事長賴海民購入,創全球豪宅分層戶新高。
- 而1904年的《山頂區保留條例》更明確指出海拔788英呎以上的山頂區域只許洋人居住,唯一的例外就是被封為爵士的何東,可見何東於當時香港的影響力。
-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有關宣布一個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古蹟的決定可被司法覆核。
- ‧不同意:古迹保育得好,能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身分認同,提升社區凝聚力,甚至吸引遊客,只要規劃得宜,發展和保育可以並存。
- 何勉君是現時何東花園唯一業主,據悉其父親何世禮將軍去世後,將物業留給她和兄長何鴻毅,二人各佔一半,直至年前何勉君全數購入業權。
- 這些問題目前都是揣測性,我最希望業主不會採取這些行動,繼續和我們探討在香港既做到保育又做到發展的雙贏方案。
張目前是本港四家上市公司中渝置地、渝太地產、港通控股及渝港國際的主席,港通持有西隧50%權益、大老山隧道39.5%權益,亦是電子收費公司「快易通」大股東。 何東花園建於一九二七年,由已故知名商人何東爵士,為妻子張蓮覺購入並改建,多年來見證著何東家族在港的顯赫歲月。 直到日佔時期,何東家族多座大宅受戰火蹂躪,惟甘棠第安然無事,親屬紛紛逃到甘棠第避難。 當日軍操戈至甘棠第時,何甘棠女婿謝家寶拿出一個鑲有昭和天皇家徽的煙盒,解釋道此乃當時任職日本輪船公司買辦時,獲昭和之兄送贈的信物。 日軍見狀罷手,何甘棠才免遭劫難,但大宅仍然被日軍徵用作駐港日軍司令部。
何東花園現況: 歷史建築的存活
2010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何東花園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惟業主傾向將物業拆卸,並向屋宇署申請重建為11幢別墅,同年重建圖則獲批。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宣布政府不會將何東花園列法定古迹,即業主可拆卸重建。 何東花園對香港有歷史文化意義,但業主索價70億元令政府「知難而退」。 此外,有財團就大埔汀角丈量約份第17約多個地段,申請改劃為「住宅(丙類)1」用地。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有關宣布一個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古蹟的決定可被司法覆核。 (一)自二○○八年至今,共有七幢私人物業被列為法定古蹟,它們分別是瑪利諾修院學校、景賢里、葉定仕故居、元朗屏山仁敦岡書室、東華三院文物館、荷李活道文武廟和元朗錦田廣瑜鄧公祠。 除了景賢里的個案以交換土地,作為政府向業主提供經濟誘因以保育該歷史建築物,其他六宗個案都不涉及補償或換地安排。 申請文件顯示,項目地盤面積約33.4萬方呎,將分成地盤A、地盤B。 當中,北面地盤A其實早於2015年9月曾經申請發展,當時計劃興建2幢住宅,提供包括出租予夾心階層的住宅、青年宿舍及老人院舍,涉及538伙單位、204個青宿床位及270個老人院床位,總樓面約80.2萬方呎。 人人說起景賢里,都以為是政府「換地」有為,但一問知情人士便得出另一個答案。
何東花園現況: 項目背景及動向
鄭宏泰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梁振英政府上台後施政寸步難行,五年是一段長的日子,老百姓只有乾著急的份兒。 特首總是標榜自己如何為香港努力工作,把碰到的或自己製造的困難歸咎於立法會或社會不同的聲音。 何東花園不是物質的東西,但每一個世界大都市都需要它的靈魂,它歷史的見證。
2011年10月24日,林鄭月娥宣佈啟動把何東花園列為法定古蹟的法律程序,以免暫定古蹟期限屆滿後,何東花園失去法律保護。 景賢里的換地安排是按特區政府在二○○七年九月訂定的文物保育政策下以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或換取私人業主保育歷史建築而進行的,並無涉及公帑支出。 我們正按同一套政策,並以最大誠意與何東花園的業主磋商可行的保育方案。 何東花園現況 在制訂上述的文物保育政策時,我們曾參考海外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文物當局極少以龐大公帑換取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的業權或使用權,也甚少涉及現金補償。 當然,我們亦已充分考慮本港的情況,和巿民一般願意為保育文物需付出的代價。 在應用「經濟誘因」這政策措施時,我們須考慮一籃子的因素,和每個個案本質上不盡相同的情況。
何東花園現況: 山頂道75號住宅項目
何東大宅坐落山頂道,靠山面海坐北向南,佔地約十二萬平方呎,其中大宅部分約佔四萬平方呎,花園建有中式庭園、魚池、塔樓及泳池,四處被檸檬樹、柚子樹和有兩層樓高的巨型桔樹包圍。 何東花園現況 何勉君是現時何東花園唯一業主,據悉其父親何世禮將軍去世後,將物業留給她和兄長何鴻毅,二人各佔一半,直至年前何勉君全數購入業權。 當車子駛到何東花園大宅正門停車場,何勉君已禮貌地站在外面迎接,一頭銀髮、外披藍色外套配襯淺紫色絲巾,一派大家閨秀風範。 何東家族在本港赫赫有名,不過何勉君一直低調生活,不是今次何東花園古蹟戰,她絕不拋頭露面。 據稱,何東生前曾指明後人不可出售三幢物業,包括何東花園、尖沙咀東英大廈及灣仔承業大廈,但除何東花園外,其餘兩幢物業均已轉售。 何東花園現況2025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表示,當地星期六在加拿大西北部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加拿大及美國出動戰機升空,美軍F-22戰機將不明飛行物擊落。
何東花園現況: Tags: 何勉君 何東花園 保育 古蹟 地產 豪宅 香港 More…
它不但記錄了英國殖民管治時期的種族歧視政策,還折射出早期香港的公共衛生惡劣和瘟疫頻頻。 建於1938年,通往山頂何東花園的中式牌樓,是為紀念何東之妻張蓮覺的逝世而興建。 業主能夠做的當然是可以採取各方面的法律行動,包括申請拆卸,當我不批准拆卸申請時,她可以要求賠償,如果雙方不能協議賠償水平時,亦可以交由區域法院評定。
何東花園現況: 香港何東花園售51億 交稅12億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早前宣布,本月底會把何東花園列為法定古迹,關鍵時刻前夕,一向低調的何東花園業主、何東孫女何勉君終於打破沉默,邀請本報記者參觀何東花園,現身說法,解開公眾對何東花園的疑問。 花園清雅 未見奇花異卉 位於歌賦山山頂道七十五號的何東花園,原名曉覺園,佔地約十二萬平方呎。 何勉君帶領記者遊覽花園,涼亭清池、小橋果樹,一應俱全,雖無考究園林設置,不見奇花異草,仍然雅緻。 在寶塔之側,有一尊素白觀音像巍立清泉之上,何勉君介紹,觀音噴水池池水原引自山泉,泉水清涼,但或因缺乏打理,池邊灰色斑斑。
何東花園現況: 樓市高位回落 政府無意減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何東花園將於月底被列為法定古迹,事件富爭議性,但公眾一直對大宅了解不深。 何東花園現況 得業主何勉君同意,何東花園的廬山真面目首度曝光,卻非如外界想像般雕梁畫棟,美輪美奐,不見前香港首富氣派,反而花園裝潢簡樸,更有欄漆剝落,部分出租單位廚房已是成人造雲石的現代裝置。 何東花園現況 原來出租的六座主樓大屋已經空置,廁廚失修,前首富的舊居大宅,原來只是合法的「山頂劏樓」。
何東花園現況: 歷史價值 景賢里「完全無得比」
此外,由於買家以公司名義購入,須繳付達樓價共三成的雙辣稅,涉及稅款逾十億元。 何東花園現況 據業內人士指出,該項目佔地約十二萬四千方呎,共可建六萬二千多方呎,目前已細分為兩個地盤,而上述易手的地盤,可建樓面約二萬八千五百方呎,以成交價計,每呎樓面地價逾十一萬,與近期山頂區洋房成交呎價相若。 ‧以個案說明,古迹改變用途是大勢所趨,不過市區重建局的做法,沒有按原定承諾保留原有一切,失去保育的原意。
何東花園現況: 山頂何東花園「消失」 古 變豪宅
外間認為何東花園滿有歷史感,因為在殖民地早期,法律明文規定華人不得住山頂和半山,獨何東例外,但何勉君說:「何東是混血兒,不是純種中國人。」間接否認這項特殊的歷史。 屋宇署批出最新建築圖則,其中山頂道75號何東花園舊址,獲批出重建圖則,可建2幢3層高住宅物業,全位處1層低層地下或地庫,總樓面達約62,269方呎。 古諮會成員李浩然擔心何東花園被降級,業主會盡快拆卸大宅,他認為此對整個社會及本港均屬重大損失,促政府把握最後時間,與業主尋求解決方案。 何東花園業主何勉君昨透過公關回應,指對政府的決定感安心,希望政府尊重私有產權及物業擁有人的發展權利,她現時身在外地,回港後會繼續與政府商討。
何東花園現況: 保育失敗
除了在內地引起關注之餘,更有外媒形容為「以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震驚中外。 綜合媒體報道,首幢「養豬大樓」已於去年10月投產,採用自動化管理,料每年可飼養120萬頭活豬,生產豬肉10萬噸以上;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豬隻染上疾病,擴散風險會相當高。 媒體在2020年8月21日報導,山頂道75號地皮在在土地註冊處出現部分買賣紀錄。
何東花園現況: 【古蹟保育.二】評級無用 香港古蹟的求生記
利東街已被摧毀,喜帖店各散東西,新的利東街不應利用「囍」字主題化,不倫不類,完全不尊重文化歷史。 上文節錄自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磚瓦間埋藏的香港故事 誰定古蹟去留》。 像香港仔天后廟,普遍說法是由漁民籌錢興建,希望得到天后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漁穫豐足。 鍾寶賢多次與水上人訪談,翻閱不少舊報紙,發現距離不遠的索罟灣天后廟才是「真」漁民拜祭的寺廟。 當時用木船的漁民會隨風向從香港仔碼頭出發到蒲台島捕魚,索罟灣是中途站,漁民會上岸補給,也順道拜祭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