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漁獵生產和生活開始以後,開始接觸較多的魚、野獸、甲殼類等動物,逐漸掌握動物類藥物的醫療作用;直至原始社會後期,採礦和冶煉的興起,又相繼發現了礦物藥。 在這時期,人們從野果或穀物自然發酵的啟示中,再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西周時已有專業的「醫師」,「聚毒藥藥以共醫事」,而《詩經》中涉及的植物和動物共300多種,其中不少是後世本草著作中收載的藥物;《山海經》中已經記載有100餘種動植物藥,並記述其產地、效用和治療性能。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載方280餘首,所用藥物達240餘種,對炮製、製劑、用法、禁忌等皆有記述,說明中藥的複方應用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申請人可親臨學院任何一所報名中心,以 VISA 中藥配藥 或 Mastercard(包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中藥配藥2025 Mastercard卡」)繳付學費。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Mastercard卡持有人,如報讀課程滿港幣2,000元,可享有十個月免息分期付款優惠,惟課程申請人必須為信用卡持有人。
他在《珍珠囊》、《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中均倡導中藥歸經學說。 [1]後來,李東垣的《用藥法象》與王好古的《湯液本草》都是探討藥性。 元代中外醫藥交流更加廣泛,在藥物相互貿易中,政府還派遣人員去各國採購。 西漢時期已有藥學專著出現,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述名醫公乘陽慶將《藥論》一書傳給其弟子淳于意;從《漢書》可知,西漢晚期已有「本草」一詞來指稱藥學專著,而且擁有一批通曉本草的學者。
中藥配藥: 持續進修基金
中藥配藥員資格 在藥房內,中藥師擔當管理的角色,會監督整個中藥配發過程:制定藥物品種、操作指引、藥物採購、鑑定、貯存、審核處方、配藥、覆核藥物、發藥、指導用藥等。 所以,「執藥」只是在藥房內一小部份的工作範圍,而通常配藥工作亦會由中藥配劑員負責。 本課程已成功登記成為「中醫藥發展基金」A1-1資歷架構認可培訓課程。
申請人可親臨學院任何一所報名中心,以VISA或Mastercard卡繳付學費。 申請人如同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Mastercard卡」持有人,以該Mastercard卡付款報讀港幣2,000元或以上之課程,可享有十個月免息分期付款優惠。 網上繳費服務 所有公開招生的課程(以先到先得形式報名的課程)及個別學歷頒授課程提供網上報讀及繳費服務,申請人可在網上使用「繳費靈」、VISA或萬事達卡繳付學費。 (一)醫管局每年招聘的藥劑師及配藥員人數視乎服務發展和運作需要而有所不同。
中藥配藥: 中藥學課程
至於化驗助理並無專業監管,且不少人是由機構自己培訓,亦不一定需要某些相關學歷,但從就業角度看,亦算穩定。 煩惱人讀友來信:本人於中學畢業後一直希望找一份穩定和有專業認可的工作,但對各行業的行情所知不多,望能指教。 中藥配藥 中藥配藥員資格 我的工作經驗多是從事文員工作,現想借理科畢業的學歷修讀配藥員或醫務化驗師,以便日後能於醫管局工作。 我已報讀兩年制配藥高級文憑課程,但聽說此行已開始飽和,擔心畢業後未能到醫管局工作,而我又聽聞醫務化驗師助理需求大,請問有甚麼課程可報讀?
一眾參加者積極參與與車教授和小組成員的交流及討 論,深受啟發,成果豐碩。 相惡、相反,是惟床用藥必須注意禁忌的配伍情況,所以「勿用相惡、相反者」。 從應用單味藥,到用多種藥物配伍,這是醫藥史上的發展,可以對表裡同病、寒熱夾雜、虛中帶實等病情複雜的病症給予全面照顧;對毒性藥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減弱,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
中藥配藥: 中醫藥發展基金 (只限中醫藥從業員)
升降浮沉是指中藥作用與人體的幾種趨向,是與疾病的病理趨勢相對而言的,分別具有向下、向上、向內、向外的作用趨向。 一般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浮藥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藥則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尿、消食、驅蟲、平肝、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向下向內的作用,如大黃、牛膝。 中藥配藥 伍愛琴認為,按薪酬而言,已經比很多大學生畢業生為好,絕對稱得上是「筍工」。 配藥要快,但面對病人就不能為快而快,反要細心、小心及不怕煩。
- [1]後來,李東垣的《用藥法象》與王好古的《湯液本草》都是探討藥性。
- 有醫師建議可以西藥服用時間為先,再相隔一段時間後再服用中藥。
- 此外,浸大亦在2001年開辦全港首個中藥學士課程,浸大中醫藥學院中藥課程主任陳虎彪指出,不少學生誤會課程是學「執藥」,但課程除了學習藥用學名,更要學藥用拉丁語、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將來可以從事藥物開發研究。
- 我們的濃縮中藥配方顆粒乃根據傳統中藥的煎煮理論,配合現代化的提取及濃縮技術精製而成。
- 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等,本世紀30年代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靜脈注射等。
HKU SPACE開辦3階段的中藥配劑課程,除基礎知識外,還緊貼市場需要加入新元素,為有志投身者提供有系統的培訓。 她強調,課程的每個單元均結合現實案例作解說,讓學員由淺入深打穩基礎。 例如第二階段課程修讀的「中藥免疫學」,結合了近來肆虐的新冠肺炎疫症,導師會分享內地中醫團隊如何運用中藥治療患者。 課程每階段除理論外,還有實戰部分,學員在3個階段分別會到中藥房體驗、到廣州實習,以及在實驗室進行中藥鑑定。 我們除了直接銷售農本方®濃縮中藥配方顆粒產品予客戶外,亦透過代理商分銷產品予國內各大醫院及醫療機構。 目前,我們國內的銷售及分銷網絡覆蓋超過20個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遍布逾300多間醫院及醫療機構。
中藥配藥: 中藥的性能
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病症為依據,總結出的藥物的作用部位與範圍。 此外須注意是,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因兩者的涵義與認識方法都不相同。 再者,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後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佈。
中藥配藥: 課程結構
講授各種中藥鑒定的方法,包括基源鑑定、性狀鑑定、顯微鑑定、理化鑑定等,亦會逐一就每類中藥作深入講解,使學員了解各類中藥的來源、植物形態、產地、採收、性狀鑑別、成份及功效等。 介紹中藥的分類、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歸經 ;講解用藥劑量和配伍禁忌 ;並按每一類功效的中藥作解說 ;亦會講授方劑的組成原則,並會按每一類功效的方劑作解說。 本課程的設計以兼顧上述各種需要為前提,旨在提供基礎配藥操作的系統學習和正確使用藥物的機會,使學員能學以致用,令其個人及服務對象或家人受益。 例如穿山甲片加入重金屬雜質增重,[8][9]或以其他小蛇充金錢白花蛇等常有出現。
中藥配藥: 長期肩痛苦不堪言 中醫師:中藥+針灸有療效
本世紀30年代研製出中藥注射劑,以後又發展了膠囊劑、顆粒劑、氣霧劑、膜劑等新劑型。 宣統退位、民國建立以後,西化思潮更加濃厚,由於多數有識之士,認定「學問必以科學檢驗」的關係,西醫思想對傳統中醫藥產生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一股否定傳統文化的理念,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限制。 漢末以來醫家應用的藥物種類日漸增多,本草著作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於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經集注》,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大量採收、鑑別、炮製、製劑等理論和操作原則,各論部分,首創自然屬性分類法,收載藥物730種。 南朝劉宋時期雷斆著《炮炙論》,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是中國的第一部炮製專著。
中藥配藥: 中醫配藥主任 / 高級配藥員 / 配藥員
與藥劑師不同,配藥員未必要讀畢指定大學課程,但需要接受相應培訓。 而總配藥員月薪可高達65,150元 ,至於薪酬待遇與晉升途徑,可參考下列圖表。 中藥配藥2025 有關課程資料,請聯絡:香港港九龍塘浸會大學道7號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 另一名註冊中醫師吳盈盈坦言,本港不少機構提供中藥配劑文憑課程,惟普遍中醫診所的診症費用較西醫診所低,因此收入亦相對低,即使業界想透過加薪,以吸引更多人才入行亦無能為力。 入學條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五科成績達第二級或以上,包括英國語文及中國語文;或VTC基礎課程文憑;或VTC職專文憑/職專國際文憑;或毅進文憑;或同等學歷。
中藥配藥: Clinic Officer 診所主任 (配藥經驗)
(三)相使:就是用一種藥物作為主藥,配合其它藥物來提高主藥的功效。 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鐵鍋、銅鍋,最好也不用鋁鍋及不銹鋼、搪瓷容器來煎藥,以確保中藥的療效。 根據病情作出適度調整後可開5-7劑,每日2次,每次1-2包(藥粉)/每次1碗(煎藥),每5-7天可休息1天。 現代藥理透過分析中藥化學成分,如麻黃有麻黃鹼、人參、人參皂苷等,來進一步實證中藥的有效成分,至於中藥配伍所發揮的有效成分仍需進一步研究。 中藥配藥2025 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間(民國92-101年),為台灣中藥相關學系的「奠基期」。
中藥配藥: 中藥配藥員資格: 註冊要求
中藥配藥員資格 如上述提到,醫管局每年均會為藥劑部員工(包括在醫院及門診部工作的配藥員職系員工)舉辦不同形式的持續專業培訓,內容涵蓋藥劑專業、藥物知識,以及個人和職業發展等方面,以應付服務所需。 中五程度,曾接受認可的中草藥培訓,熟悉電腦操作,包括中、英文文書處理及試算表,操流利廣東話。 中藥配藥 VISA╱Mastercard卡
中藥配藥: 中藥配劑高等文憑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 對於您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後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藥物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後作用更為明顯等。 古代有女性以藥材煎液或樹木汁液抹頭以染髮,現今亦有以中藥搗碎抹粉後,配合白醋染髮,塗抹上頭後的確能讓頭髮看上去烏黑,但停用後是否能持續染色則缺乏臨床實證。
中藥配藥: 健康護理、體育及健康 藥物科學
過去九年,醫管局整體每年新增的藥劑師的人手最多為53人,而新增的配藥員的人手最多為32人。 醫管局專科門診病人輪候取藥近年維持平均約40分鐘,詳細數字表列於附表二。 受聘於行業機構成為註冊學徒,期間獲僱主保送以兼讀形式完成高級文憑,每周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上課一至兩天。 香港中藥師協會副主席魏柏儒指,中藥師發揮功用大,能監督中藥房的運作,保證用藥安全。 2001年,香港浸會大學已開辦全日制中藥學(榮譽)學士學位課程,為唯一獲教資會資助的中藥學學士課程。
中藥配藥: 中藥分哪幾類?藥理又是甚麼?
本人自問善於應對,希望找一份專業工作,能在一間大機構如醫管局上班已十分開心。 不論是中藥或西藥,藥物經消化系列吸收,進入血液,再經代謝排出體外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 中藥配藥2025 而且不同藥物被消化代謝的速度會跟據物理形態(如顆粒大小、固體或流質等)有所變化。 雖然坊間不少資料建議服用中藥西藥應該相隔最少2小時,但這個說法仍只是個大約的法則。 由於各種中藥西藥被消化代謝速度變化大,因此即使中西藥不在消化系統中碰面,其藥性也有機會在血液中遇上,並產生交互作用,所以亦有西醫保守地建議中西藥最好分隔1-2日服用。
新人往往欠缺實戰經驗,位元堂獨有的師帶徒制度,以及全方位培訓配套和彈性的員工待遇,讓他順利開展中醫師職涯。 在臨床醫學角度上,雖然中西藥相隔2小時服用的不適個案較少,但不是完全不存在。 因此如果要中藥西藥合併治療,還是應該向醫生查詢藥物會否有交互作用。 2023 年 12 月 1 日,理大高等研究院成功在理大校園及透過Zoom舉辦一場名為「中醫藥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的講 座。 該講座由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藥學院生藥學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車鎮濤教授主講。
接著是車教授的演講,他詳細闡述了中醫藥發展中的科學障礙,特別是關於草藥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也強調了如何將這些挑戰 轉化為國際合作研究的機會,最終滿足對一流中醫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 醫師在了解患者的體質,透過中藥處方、針灸及耳貼,可幫助改善患者的偏食習慣,亦可將內在的積滯排出,就好比原本淤塞的渠道,疏通渠道後,身體的氣血流通暢順,可改善水腫及代謝情況,讓身體回復平衡。
中藥配藥: 中藥材飲片
事實上,「認可人士」的工作範圍是配藥員職系員工恆常和專職工作的一部分;有關工作安排與他們過往在衞生署轄下的普通科門診藥房工作時一致。 現時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培訓的配藥員均持有製藥及配藥高級文憑學歷,在用藥知識和實務配藥方面已接受過專職培訓。 配藥員入職後亦會每年接受不同形式的持續專業培訓,內容涵蓋藥劑專業、藥物知識,以及個人和職業發展等方面,以應付服務所需。 在未來老年化社會,要發揮中醫藥傳統理論“治未病”“養生”的所長之處,減輕醫院醫療服務就老年長期病患的負擔,此角色尤其重要。
中藥配藥: 中藥鑒定專業實踐證書
介紹中藥調劑的基本知識及操作技能,包括處方格式 、,處方管理制度 、,處方常用術語 、,配伍禁忌 、,妊娠禁忌 、,飲片調劑和操作常規 ﹔,劑量、計量與常用工具,臨方炮製與湯劑製備等。 從醫院看到一個個身穿白袍的人員,有時真的分不清他們是醫生、護士、藥劑師或配藥員。 醫院每一個職位都非常重要,從診斷到配藥,每一節出錯都會為病人帶來危險。 與藥劑師不同,配藥員未必要讀畢指定大學課程,但需要接受培訓。 專業認可中藥分流畢業生具有 1 年在香港相關中成藥製造或中藥材配發實際工作經驗者,獲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為中成藥製造或中藥材零售監管人資格。 近年中醫藥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市民接受中醫治療,為確保中藥材的質素及安全性,業界對中藥配劑員、中藥批發或零售業人員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若學員有意申請付款證明書,請把填妥之申請表、貼上足夠郵資的回郵信封、連同劃線支票交回本學院。 課程負責人會為學員送上「註冊及學費通知」(「通知」),請填妥有關「通知」,並親往報名中心或以郵遞方式,遞交「通知」及繳交所需費用。 「 中 藥 配 藥 員 專 業 進 中藥配藥2025 修 證 書 課 程 」 桝 授 內 容 全 面 , 分 量 差 不 多 等 如 一 個 文 憑 課 程 , 其 專 業 資 格 不 用 懷 疑 。
中藥配藥: 配藥員 Dispenser (將軍澳區)
培力是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認可的濃縮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商中,第一間自設有獲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按ISO17025標準認證的國家認可實驗室的企業,標誌培力的安全檢測報告,獲全球超過70多個國家認可。 在實際操作上,中醫師具有處方權,中藥師具有配藥權,兩門專業相互配合、互相監察,把藥物配伍出錯的機會減低,加上配劑員指導市民如何用藥,便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市民的用藥安全。 中藥配藥 此外,浸大亦在2001年開辦全港首個中藥學士課程,浸大中醫藥學院中藥課程主任陳虎彪指出,不少學生誤會課程是學「執藥」,但課程除了學習藥用學名,更要學藥用拉丁語、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將來可以從事藥物開發研究。 他續稱,課程在1998年開辦,首屆畢業生起薪點約6,000元,但隨着註冊中醫師制度落實、各區的中醫診所增多,去年畢業生起薪點高達21,500元,逾8成人從事中醫,其餘則繼續進修。 修畢職專國際文憑課程的學生,可按其BTEC及IGCSE成績,選擇繼續於職業訓練局升讀高級文憑課程,其入學申請須經有關學系個別評核。
中藥配藥: 中藥有關爭議
在原始時代,原始人通過採食植物和狩獵,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有可以果腹,也有可以減緩病痛,有的則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根據古籍記述的「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藥物知識萌芽的實踐過程。 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早期人類用以充飢的食物,大多是植物類,因此最先發現的也是植物藥。
事實上,藥粉製作也需要經過煎煮、濃縮過程,同屬「湯劑」,而湯劑在傳統的應用上已反映出藥效釋出的卓越性。 中藥即以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主要來源於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藥居多。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媒介,正確使用藥物與注意其安全性可增進藥物預定的效力,並避免因使用藥物不當而引起的意外。 隨著基層保健的概念獲得重視,病者對治療過程之參與也有所提高,為使病者、其家屬和醫護人員能有效溝通,有必要提高藥物使用者對藥物的認識。
中藥配藥: 課程比較
注意:常有胃部不適的患者在進服中藥時感到胃脹加重,切勿一下灌服中藥,宜每5-10分鐘喝一小口,緩慢進藥。 傳統中藥的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等,本世紀30年代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靜脈注射等。 本身為西醫護士的Kelly來港後,因中港兩地執業資格未能互通,轉職保險工作至今3年多。 她說,進修助她跟保險客人交流時,可從健康角度切入,跟他們談養生和保健之道,有助建立彼此溝通與信任的橋樑。
中藥需在醫師指引下根據病情、患者身體狀況,處方合適的藥量以對症治療。 具有毒性的中藥一般採用「中病即止」的原則,在藥材來源質量、藥材正確配方、煎煮方法/服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所以一般服食中藥副作用較小。 [4]中藥的使用是十分講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
中藥配藥: 中藥配藥員資格2023詳盡懶人包!內含中藥配藥員資格絕密資料
在中醫為病人處方藥物時,絕大多數以君、臣、佐、使的原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這樣可以達到降低毒副作用,擴大提高療效,以適應複雜病情的需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政府對中醫藥比較重視,並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從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門積極進行中醫藥文獻的整理刊行,對亡佚本草的輯印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中藥配藥 現代中藥新著類量多,而且門類齊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法典形式確定了中藥在當代醫藥衞生事業中的地位,也為中藥材及中藥製劑質量的提高和標準的確定起了促進作用。 中藥學的現代研究亦開始進步,自西方的精密分析儀器傳入中國,在當前條件和環境下,學者多進行單味藥材或單體學成分和、動物藥理或外藥理等基礎性研究,中藥得以往此研究方向發展,不少專家學者都對此持保留,甚至是質疑的意見、陳述和評價。
醫師會根據病情不同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劑型,而現在一般多用中藥材煲藥或飲濃縮沖劑(藥粉)。 中藥配藥2025 2016年嘉南藥理大學成立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另外,亞洲大學設立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學程。 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間(民國102年-111年),為台灣中藥相關學系的「穩定期」。 清代研究本草之風盛行,是由於醫藥學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撰寫《本草綱目拾遺》;其次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其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製、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傳統上,中藥學一般稱為本草學或生藥學,及至近代,隨着西方醫藥學的傳播,本草學逐漸改稱為「中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