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測驗服務的評估組由不同的專業人員組成,而個別專業人員的輪候時間各有不同,所以實際輪候時間視乎個別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2.25億港元,本會與香港大學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聯合策動,於2017年開始推行為期五年的「賽馬會童亮計劃」。 目標是要建構一個結合醫護、教育及社福專業於一身的計劃模式,為基層幼童提供關鍵支援,以鞏固成長發展基礎。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2025 若對孩子的發展有擔心,可先觀察孩子在適應學校生活一段時間後情況有否改善。
- OPRS這計劃誠然有助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成長,計劃原先希望紓緩服務不足與頗長的服務輪候時間,現在卻因深受家長歡迎的緣故,本身出現了另一個輪候隊。
- 校內社工和輔導員主要處理學習情緒和行為問題,而教育心理學家則集中擔當評估、培訓、危機處理角色,包括為SEN兒童安排評估服務。
- 到校推廣「子職教育」計劃:為高小學生提供家庭教育,學習子女應有的角色及責任,強化與父母有正面的溝通。
- 顯示基層家庭均處於赤貧狀況,除去租金和日常生活開支,他們較難再支付SEN子女的學習和訓練等費用。
- 更有家長表示自己身子錯過治療黃金機會,因照顧壓力太大自己亦受情緒問題困擾, 需要定期到公立醫院看精神科醫生及接受藥物治療。
整合資源時,我們特別聚焦懷疑/確診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學前及學齡階段),希望家長在起步之初,便找到貼心可靠的同行夥伴,把親子成長路上的障礙一一跨過去。 當子女進入小學後,除支援服務出現斷層外,基層家長均發現由教育局統籌的支援服務不完善,基層SEN兒童所受服務參差,加上經濟匱乏,他們的發展亦因此落後於有能力購買私人服務及治療的兒童。 此外家長經常收到學校職員對SEN兒童的行為、情緒和學業投訴;送子女參加非政府機構的班組和活動時,機構職員又以無法兼顧SEN兒童為由,拒絕其參加,家長在協助SEN子女學習和生活時均感到缺乏支援,面臨龐大的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俱疲。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賽馬會「家長教練」計劃
學前服務歷年致力研究及發展自閉症兒童教育資源,與院校合作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並出版書刊及教材套,讓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 中心靈活運用不同策略,包括視覺策略、互動時光及心智解讀等,教導自閉症兒童,成績令人鼓舞。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申請人需要提供就讀/將會就讀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資料,有關資料在申請服務時可暫時留空,但本署只會當申請人確認獲得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學位時,才會進行服務編配。
- 當OPRS名額由今年增加至8,000個,明年9,000個及後年一萬個時,正輪候評估的幼兒將有較大機會接受服務。
- 由於康復院舍服務種類十分之多,以殘疾類別和嚴重程度劃分,我在此不一一列出。
- 90後的阿妮育有一對7歲及5歲的SEN子女,他們的特殊需要主要是發展遲緩、言語障礙。
- 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專業治療,訓練服務或是評估,均收費昂貴,基層家庭甚至無法負擔每45鐘或小時的服務。
- 由於測驗服務的評估組由不同的專業人員組成,而個別專業人員的輪候時間各有不同,所以實際輪候時間視乎個別個案的複雜程度及情況而定。
- 在照顧者方面,協會建議每月為SEN照顧者提供1200元津貼,仿效「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
- 另由於課程設計相當密集,做好時間分配很重要;實習過程中,最大挑戰是將知識融會貫通和轉化。
在學前SEN兒童人數方面,由於無就讀於幼稚園的SEN幼兒統計數目,至2018年底,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共提供7,322個名額,加上有5,142輪候人數,推算共12,464名確診學前SEN兒童。 本會於2018年的《SEN兒童在「人本支援」模式下的支援成效》的質性研究結果顯示,SEN學童的自信心較低和存有自卑感。 校本支援除協助他們的學業外,亦需要發掘SEN兒童的潛能,若他們可在藝術、體育或音樂等多元智能方面有所成就,相信可重塑他們的自信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可惜基層兒童因家庭經濟拮据,即使有興趣愛好,亦無法報讀坊間的收費項目,或無法支付裝備、服裝、參加比賽或考試的費用,只可依賴學校或社區提供的免費課外活動機會,但這些活動通常欠持續性,過去兩年因疫情,絕大部分校本興趣活動均受嚴重影響。 是次調查中亦顯示,SEN兒童若在社區中參加興趣類的收費班組,每節需支付$ 元(如繪畫、音樂和運動等),平均數為$104元,每月以4節計算則需約$400元。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服務中心
有調查指出,學前及學齡SEN支援服務銜接欠佳,學童有可能至少一年缺乏相關支援服務,照顧者亦不滿意校本支援,更有家長因管教壓力大,曾有輕生念頭。 他們不單只接受家庭教育的薰陶,也會在學校學習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家庭與學校在孩子的發展中均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上述三類服務,EETC原先的目標是為兩歲以下的殘疾幼兒及其家長提供服務,但由於不少個案由發現至評估需時,再加上EETC名額不足,輪候時間需時,結果絕大部分的殘疾幼兒在接受服務時都已達兩歲。 到2016年3月31日,接受EETC服務的幼兒中只有4.7%是兩歲以下。
鑑於市民對測驗服務所提供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衞生署已着手增設一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並增加人手和服務名額,處理日增的轉介個案。 衞生署也採取了過渡措施,在二○一八年一月開設了一所臨時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 此外,政府由二○一九/二○年度起增設22個公務員職位,除部分支援人員外,護理及專職醫療專業人員於二○一九年中後期已陸續加入測驗服務,以協助處理有關測驗服務的工作。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年3月至8月,訪問147名確診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基層家長。 調查亦反映,逾5成兒童曾接受社署的學前SEN支援服務,惟逾8成家長不清楚中小學的兒童支援服務。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兒童健康
幼兒駐校社工服務先導計劃及早識別有潛在危機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即時介入、專業輔導及轉介等服務。 鑑於當時學前弱能兒童的服務嚴重不足,一群家長團結起來,在八六年五月組成了「學前弱能兒童家長關注組」,策劃一連串行動向政府反映服務需要。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關注組更於八七年二月正式註冊成為社團,並命名為「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 二零零一年二月,家長會轉為註冊有限公司,使會務更有系統,管理工作更趨完善。 本會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會員,並曾於一九九三年六月獲得「傑出康復服務自助團體獎」。 特殊幼兒中心:提供特別的訓練和照顧予兩歲至六歲以下中度至嚴重程度殘疾的幼兒,以協助他們發展及成長。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
由於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和表現,治療策略須定期評估及調整。 由於申請人開始輪候及接受服務時的年齡不同,故此他們接受服務的時間長短亦各有差別。 社會福利署(社署)沒有備存學前兒童使用學前康復服務的時間的統計資料。 我們一般可將學前兒童的特殊需要分為三層,SCCC是對應第三層(Tier 3)較高特殊需要,EETC主要是對應第二層(Tier 2)中等的特殊需要,而OPRS則對應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特殊需要。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上述剛開始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便是對應第一層(Tier 1)較輕的特殊需要。 若這個第一層支援服務計劃試驗成功,日後可能與OPRS結合,讓那些在第二層支援服務中有顯著進步的幼兒可以過渡到第一層的支援服務,而無須繼續留在第二層支援服務或要即時中斷服務。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 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冊資料更新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弱、過度活躍和行為較衝動。 這些徵狀造成學習或社交上的困難,並可能導致情緒問題或自我形象低落,令患者在生活適應上出現多種問題。 透過多元化及密集式的個別及小組訓練,協助初生至6歲發展上有障礙的幼兒發揮潛能、克服障礙、建立自信和融入社群。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2025 由於很多人壽保險把精神健康問題到入不保事項,故您應查閱相關保單是否已獲適當保障,為子女創造健康心理成長路。 較年幼的孩子或會比其他同學需要較多的時間和輔導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巧,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相對地調整學習上的要求。 推展一系列新手父母課程,協助新手父母適應角色轉變,以及提升培育零至八歲嬰幼兒童成長與發展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的成因是甚麼?
本會於今年2月發佈之《學前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過渡至學齡階段的服務需要》質性研究調查報告,已揭示學前SEN支援服務與學齡SEN支援政策出現服務斷層,今年4月審計署亦揭示融合教育制度下的多方不足。 而現時《香港康復計劃方案》檢討第二階段亦就學前康復服務的支援模式及有特殊需要兒童由幼稚園升讀小一的銜接進行公眾諮詢。 本會樂意見到政府開始探討學前SEN兒童過渡至學齡階段的需要,惟對融合教育的改善仍著墨不多。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青年協會
「SEN家庭學院」課程共分三條主線,分別是兒童課程、青年課程及家長課程。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2025 學院課程引入及研發本地化、具研究實證的介入策略,期望各家庭成員能透過參與各式各樣的課程及活動,為家庭帶來持續能量,以陪伴特殊學習需要孩子成長。 除現有「校本」支援模式外,為確診SEN學齡兒童提供每月1200元的現金資助或學習券,用於訓練、興趣學習和學業補習,以「人本」支援模式協助SEN兒童的學業和發展潛能。 港府可以先導計劃的模式推出,再根據計劃成效決定是否將計劃恒常化。 對於問題或徵狀較嚴重的學齡兒童,藥物是較有效的治療方法,其中以「中樞神經刺激劑」為首選。 此藥物會增加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傳導物「多巴胺」,有效改善患者的專注力。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九龍樂善堂
在過去5年(二○○七/○八至二○一一/一二財政年度),我們已撥款增加1 393個額外的名額,增幅接近三成(26%)。 我們預計在未來兩年約有607個名額投入服務,佔現時輪候學前康復服務的殘疾兒童的數目約11%。 此服務旨在透過全面促進健康及預防疾病的計劃,保障學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確保他們能夠在教育體系中得到最大的裨益及充分發揮個別的潛能。 由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起,上述轉介及回覆制度已推展至全港,學前機構可利用以下一系列致母嬰健康院的個案轉介表,為有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適時的支援。 以港大開辦的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為例,課程隔年開辦,學員背景包括老師、教學助理、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大部分具相關工作經驗。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幼稚園/幼兒中心
照顧者在選擇服務時出現的主要問題為收費太貴(75.6%);較少免費服務(66.9%);較少針對SEN兒童的服務(43.1%);不知道去哪找尋服務(42.1%)和服務名額太少(39.9%)。 超過六成(63.2%)的基層家庭每月最多可花費1000元或以下用於SEN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習和訓練服務,當中25.08%的家庭無法負擔其他額外開支。 SEN的九個類別中,據家長反應,若學生確診有讀寫障礙、發展遲緩或自閉症(非亞氏保加),如升上小學或中學普遍學業成績不理想。 疫情前雖然學校有提供功課輔導班,但通常人手比例均低於1:8,導師無法兼顧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即使SEN兒童參加校內功輔,但經常出現無法完成功課的情況。 疫情期間部分學校停止了功輔班或改用線上功輔班,但網上課程學生專注力有限,特別是有專注力不足或多動症的兒童,而導師更難兼顧SEN兒童的需要。 因此這些類別的SEN兒童往往需要人手比例較佳,如1:2,甚至1:1的功輔班。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
兒童輪候評估及康復服務期間,測驗服務會為家長提供過渡性的支援,協助兒童發展成長。 計劃的其中一個部分,乃透過區內學前教育機構及母嬰健康院的合作,發展一套轉介制度,讓學前教育工作者及早轉介有需要的兒童到有關服務機構接受跟進。 假如老師或幼兒工作員發現校內兒童有健康、發展或行為問題,經家長同意後,可填妥轉介表格,透過傳真直接轉介兒童到區內所屬母嬰健康院。 母嬰健康院收到轉介後,會主動聯絡家長,盡早安排孩子到母嬰健康院接受初步評估,有需要時,再轉介孩子到有關專科作進一步跟進。 試行近三年以來,超過七成曾接受這服務的學童能順利銜接至主流小學接受教育,可見把握「黃金期」盡早介入的重要性。 同時與支援輕度殘疾學前兒童的「到校學前 康復服務」融合,以跨專業服務團隊和校本綜合模式,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全面、及時的支援。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活動宣導
另外,針對非牟利機構服務收費昂貴問題,她建議政府開展一定數量的免費服務,亦可提供全免或半免名額,並考慮提供1,200現金補助或學習券,鼓勵家長使用服務。 專業支援服務是指由認可的專業人士如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提供的訓練和治療服務,包括各類訓練和治療服務。 衆所周知,除了校本支援外,社區中的非牟利機構原本作為基層SEN兒童重要支援渠道,NGO提供的服務較與私人機構相比,本應收費低廉。 是次調查中發現,超過八成的照顧者較依賴本會(43.4%)或學校提供的服務(40.8%),只有27.3%的受訪者會選擇除本會外的非牟利機構的服務。
上述所有資料及分析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會被考慮為專業意見、建議、要約或遊說,因此不應據之作為投保決定。 一般由面對相同處境的人士和家屬組成,藉着過來人的關懷、經驗和資訊交流,甚至更進一步的倡導工作,在同行路上互相支持、打氣。 由於康復院舍服務種類十分之多,以殘疾類別和嚴重程度劃分,我在此不一一列出。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學生健康服務
資料套亦提供一些處理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技巧和方法,達至更有效的教學及課室管理。 教育局聯同衞生署於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亦舉辦了兩場簡介會,向業界介紹這資料套。 二零零五年特首施政報告建議分階段試行兒童發展先導計劃,現名為「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 這項計劃最大特色是透過加強衞生署、醫院管理局、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建立一套新的服務模式,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包括健康和教育活動,以及為父母提供輔導。
患有專注力不足 / 患有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比同齡的兒童較難維持專注力,他們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而分心。 註:平均輪候時間是按財政年度計算(即由每年的四月一日至翌年的三月三十一日),由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於二○一八年十月常規化,因此沒有整個二○一八至一九年度的統計數字。 介紹不同的減壓方法,同時透過輕鬆有趣的形式帶出教養兒童的訊息,與老師和孩子一起同行。 學前兒童及學齡人士服務 以0-4歲的幼兒數目計算,人口由2016年年中的 人,到2020年年中的 人,只減少了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