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三十多年前人人打麻雀盛況,生意冷清,幸好在樓梯舖,才可以做下去,店裏也早已經為不遠的結業做準備。 資源運用方面,香港政府資源有限,要善用資源,回應社會所需。 現時香港面對不少問題,如房屋、醫療和長者福利問題等。 若政府將資源投放在資助傳統文化工藝範疇,便會減少投入其他範疇。 另外,世界經濟起伏不定,政府要預留足夠資源應對時局變化。 手工麻雀2025 市場主導方面,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政府不宜作出干預,影響原有的市場運作。
- 「標記麻雀」也是1間樓梯舖, 手雕麻將 師傅張順景每天風雨不改開店,偶爾拿起工具埋首工作。
- 光是欣賞不同形態的刀具及華叔的磨刀功架,已經很充實。
- 何秀湄回忆:以前经常在给客户送麻将的时候,被狗追被狗咬,反观现在,三天等不到一个客人,恨不得熬通宵工作。
- 今日已經是電腦字的年代,手寫招牌買少見少,歐陽昌之後或許沒有其他人會手寫真體字。
- 由挑選工具、顏色,一刀一刀、重複來回的雕刻,手雕麻雀早已是景叔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 不少外國遊客也希望來港看傳統特色文化產物,品嘗地道小食,如政府資助傳統工藝行業,令其發展下去,有助推廣本港旅遊業。
- 「唔打!好嘈。不過我個孫都好嘈。」又引得哄堂大笑。
位於上海街的門市現在由兒子呂樂觀打理,而呂師傅則每天到位於屯門的工廠,孜孜不倦地製作一個又一個的蒸籠,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發明和改良這門傳統工藝上。 景叔表示,手雕麻雀二、三十年前已是夕陽行業,自從機雕麻雀面世後,傳統手雕麻雀在生產速度和價格上都無法與機器生產比擬,手雕麻雀逐漸被取代,景叔的生意也愈發淡薄。 手工麻雀 昔日香港盛行「撚雀」文化,無論公子哥兒或是公園大叔都提着鳥籠周圍去,他們甚至會找師傅製作鳥籠。 現在時移勢易,年輕人不再流行養雀,而雀籠工匠都相繼離去,現在只剩下財叔這位最後一位本地雀籠工匠,雖然他很久沒有造籠了,但大家仍然可以到雀鳥公園拜訪這位造籠大師。
手工麻雀: 師傅教路 雕字比圖難
如果正在尋找一份有意義又特別的禮物或紀念品,不妨到標記逛逛看看,也許你會找到最合適的選擇! 價錢方面,訂造手工雕刻麻雀價錢為每隻$100,詳看>官網<。 既然機器可以快速製造出工整的麻雀,為什麼仍有人會選擇購買手雕麻雀? 景叔透露,手雕麻雀較有手感,有些人會特別喜歡,「手雕麻雀的製造過程並沒有太大難度,但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可是景叔和我們亦衷心希望,手雕麻雀背後那三代人的故事,至少有你們與景叔一起記住。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於2020年3月,手機遊戲「麻將天下」邀請「標記麻雀」老闆— 手雕麻雀師傅張順景合作,將其人手雕刻的麻雀呈現於遊戲內,使傳統工藝電子化,讓玩家於手機遊戲亦能欣賞手雕麻雀的風采。 先達繡花鞋店的隔壁是上海寶星時裝祺袍,殷師傅在這裡縫製旗袍和中式棉襖已經65年有餘。 店內沒有成衣可以直接購買,所有產品都需要量身定製。 梅艷芳、張曼玉、楊紫瓊等國際巨星都曾是殷師傅的客戶,某些王家衛電影中的旗袍,也是殷師傅的作品。 除了日常工作,殷師傅還為學時裝設計的學生開設課堂,讓這門代表傳統美學的工藝得以代代相傳。
手工麻雀: 樓梯底的小小店
景叔透露,雕刻一副普通的廣東牌需時約五日至一個星期,但他年事已高,心神和精力都有限,現時一天只能雕刻一隻麻雀,「如果堅持極速起貨,也可以雕得很快,一兩天便能雕好一副廣東牌,但事後要休息多天」。 手雕麻雀根據不同圖案來定價,牌上的圖案越複雜,收費則越高,一個中文字收費$100,三個英文字母當作一個中文字計算,最低收費一隻麻雀$300。 景叔憶述,曾有澳門賭場找他在牌上雕刻四條龍,一條龍收費$1,000,即整副牌價值$4,000。 標記麻雀負責人、人手雕刻麻雀已逾半世紀的景叔表示,近年經不少傳媒宣傳,令手雕麻雀這門技藝為人認識。 標記麻雀是景叔的家傳祖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一直從事這個行業,故他從小便接觸這門手藝,14歲正式入行,「正正因為我家裏從事這個行業,再加上小時候讀書不行,自自然然便承傳手藝」。 社會企業「 傳耆 」在2016年成立,它們用 facebook等途徑推動跨代溝通,讓老一輩及數碼新生代能在同一個平台上交流。
- 師傅食好幾家茶飯,哪一副緩急輕重,全看關係,他說「求師傅,千祈不要得罪他(師傅)」。
- 大家可向「標記蔴雀」訂造全副麻雀或一些合心水的字句,例如:生日快樂、身體健康等。
- 他慨嘆,最欣賞手藝的顧客,竟然有三分一是外國人。
- 價錢方面,訂造手工雕刻麻雀價錢為每隻$100,詳看>官網<。
光是欣賞不同形態的刀具及華叔的磨刀功架,已經很充實。 手工麻雀 七十年代开始流行四川贴黄的竹麻将,骨头被彻底抛弃。 但是象牙还是依然珍贵,那时候象牙手雕麻将据说能卖到二十万港币。 后来,骨制品被抵制,材质好的手工雕刻麻将也越来越少。 高峰的时候订单很多,店里每个人都忙得手忙脚乱,都依然每天加班到半夜。 手工麻雀2025 何秀湄回忆:以前经常在给客户送麻将的时候,被狗追被狗咬,反观现在,三天等不到一个客人,恨不得熬通宵工作。
手工麻雀: 香港十大失傳行業
年復年,潮流一浪蓋過一浪,人們對事物的新鮮感來得快又去得快,景叔深明這個道理。 即使行業已不復當年勇,但他也希望能多做十年,「只要尚有收入,不蝕錢便繼續經營下去」。 手工麻雀 他當然希望手雕麻雀的文化得以保存,讓年輕人知道香港曾經有過這門手藝,「有傳媒報道,有影像記錄,希望手雕麻雀可以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蘇師傅說當時勤快的話,每日可以雕刻3副共432隻麻將,一個月也可賺到$700至$800,而且工作時間自由,隨時可放假。 除此之外,創作靈活是手雕麻將最大的好處,蘇師傅接過不少客人的特別訂製,以前流行把麻將當作喬遷禮物祝賀朋友新屋入伙,不少顧客會要求把「新居之喜」四字刻於「白板」中央位置。 而最特別的一次,要數1990至2000年代,蘇師傅嘗試創作全黑色牌身的麻將,並特別更改了字的顏色,例如將東、南、西、北從藍色字改成黃色,可惜銷情平平,最後只得放棄繼續製作。
喜歡精美的衣服配飾,還要去1950年代起開門營業的祥盛檀香扇莊看看。 小店售賣的精美檀香扇曾是不少上流社會女性身份的象徵,兼具實用和裝飾功能。 扇莊的前身是第一代店主祥盛開的一家小雜貨鋪,專門接待停靠在油麻地避風塘的船民,為他們提供用於祭祀天后的食物和香燭等物資。 除了精美的首飾,玉器市場中還有專門提供填寫納稅申報單及其他文書工作的小攤。 玉石行業最初興起時,大多數在這裡做生意的人不懂時為官方語言的英語,這些小攤就應運而生,專門提供相關的文書服務。
手工麻雀: 傳統工藝
我們致力聯繫師傅、發掘手藝作品背後的價值及意義、並共創融合社會參與及互相尊重的社群。 一間四十多呎樓梯舖經營 60 多年,打拼大半生,最近由於市建局收回舖位,已剛於 6 月 19 日正式結業。 小小一間店鋪養大四子女,雖結業,但周生卻也無憾。 旁邊的涼茶舖,二十多年前搬來是涼茶舖,二十多年後,換了四輪,還是涼茶舖。 他借着日光,提着一個形似組合弓箭的木鑽,上下移動木杆,底部的刻刀,專門製作筒子的圓形坑紋,二三四筒子的紋不一樣,他都要專門換刻刀;萬子,則另有刻字的刀具,還有索子的刀。 刻好紋,再擦白石粉,一上色,待乾,一磨一抹,去除多餘的顏料,就完成了。
手工麻雀: 麻雀×JKアニメ「ぽんのみち」EDはhalca「Good Luck Waker」
一部瓦数高达100W的灯箱,用来软化麻将上的胶。 雕刻的工具至少要有四把,梭子、白板、一筒这三类牌面各用一把,还有一把雕刀专门用来刻字的。 比起现代丰富的娱乐,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几乎没什么消遣活动,但是麻将却能带给他们茶余饭后的娱乐。 手工麻雀 但是那时候机器制造的麻将还不普及,手工的麻将可谓是每家必备。
手工麻雀: 麻雀舖曾開到成行成市?
位於紅磡寶其利街的「金發麻雀」,由1962年開舖至今,幾乎有一甲子歷史了。 從爸爸手上接棒的「湄姐」何秀湄,既是「金發麻雀」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全港僅存的手雕麻雀師傅之一,甚至是唯一一位女師傅! 在僅約三十呎的樓梯底空間,湄姐始終堅守著爸爸一生的心血,也守護著快將失傳的手雕麻雀工藝。 標記店內還積存不少賣不出去的舊貨——櫃頂近百盒的籌碼已是三年前的存貨;麻雀檯試過入三張賣了三個多月;骰盅用的鋼杯二、三十個賣了六年。
手工麻雀: 工具列表
工作坊近年受到不少20至30歲的年輕人歡迎,蘇師傅指男女比例更與昔日完全相反,「以前的師傅百分之九十都是男性,我以為男生個性會比較好奇、喜歡學新事物,現在來工作坊的反而10個有8個都是女生」。 手工麻雀 現時香港僅餘少數店鋪仍有出產手雕麻雀,位於佐敦廟街的樓梯鋪「標記麻雀」是其中一間。 標記麻雀昨日(5日)在社交平台發文指,上月底接獲業主通知屋宇署頒布清拆令,因樓梯舖違反僭建條例,傳承三代的家傳祖業須於10月底遷離。 香港原只有兩個生產籌碼的人,他以為總會有人會接手,怎料沒有。 上大陸買,一種色最低消費要買一萬個,「少都唔睬你。」買五種色,足足要賣八九年。
手工麻雀: 時代雜誌評選10大最佳電視節目!邊套係Netflix唯一上榜劇集?真事改編美國電話籌款公司貪污案/ 姊弟追夢變諷刺娛圈喜劇
對於未來,景叔希望永不言休,只要尚有體力和精神,他都想繼續做手雕麻雀。 景叔續指,近年他接受多了報導和訪問,這些拍攝紀錄下他雕製麻雀的過程,同時也有不少人特地購入他的作品收藏,這一切都是保存手藝的一種方式,哪怕120歲的自己回看這些片段,也可以重拾珍貴的記憶。 手工麻雀 這天,我們到訪景叔位於油麻地的手雕麻雀店「標記麻雀」,了解他的日常工作,景叔更向我們示範雕刻麻雀的步驟。
手工麻雀: 香港工匠:做一世的手藝 絕不平賣 手雕麻將
過去的麻雀牌顏色較為單一,她希望全新製作的手雕麻雀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變化,如增加粉紅色、粉藍色、淺綠色等等,十多款不同的顏色令麻雀更加「吸睛」。 手工麻雀2025 延續至二月底的「雀藝遊踪」創意展,配合新年主題推出金箔手雕麻雀,使用千足純金上色,讓手雕麻雀更具收藏價值。 精心策劃展覽的Karen,是「復興隆蔴雀廠」第三代傳承人,擅長藝術與插畫的她希望將父輩的手藝繼續發揚光大,透過展覽、工作坊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手雕麻雀工藝。
手工麻雀: 工作坊內容
但近年受惠於各種報導和推廣,讓大眾了解更多有關這門傳統工藝。 景叔又開發客製化麻雀服務,客人可以自訂雕刻的文字,甚至圖案。 手工麻雀 景叔笑言,相對動輒數千元的一整副的麻雀,按隻收費的客製麻雀彈性較高,客人可因應需要和資金選擇購買的數量和款式,結果推出後頗受客人歡迎,有助幫補生計。 手工麻雀2025 工業化興起,令手雕麻將日漸式微,「機雕麻雀雕得深、準、快,一日可以雕十多副,每隻百分之百一樣,成本又便宜」。
手工麻雀: 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 2023-24開幕典禮
他現在主要是回收舊電視、手機,以及修理其他電子器材如卡啦OK音響以維持業務。 「我預咗啦,需要用四五年清存貨。」有路人經過問價,一聽手雕麻雀價錢,就立即離開了。 他慨嘆,最欣賞手藝的顧客,竟然有三分一是外國人。 閒談間,說起一個老行家,運鐵麻雀箱,為了省錢,總是親自送貨。 「唔打!好嘈。不過我個孫都好嘈。」又引得哄堂大笑。
這次活動以「融古匯今、創新非遺」為主題,內容包括一系列文化工作坊、傳統文化工藝表演和購物的一站式體驗。 觀眾可到大館和中環街市欣賞客家麒麟舞、舞獅和功夫表演。 全球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在中環街市舉辦以點心和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工作坊。 中環街市租戶同時也會推廣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以向公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麻雀: 時間:2022-11-30 04:24:28來源:大公报
兒子長大成人後,也願意繼承手藝,承接父親的工作,繼續將麻雀廠的生意和規模做大,全盛時期共有15個員工,因九龍城寨遷拆,廠址於是從九龍城遷往九龍灣工業中心。 Karen畫出1987年麻雀廠的示意圖,千呎廠房中有獨立的拋光與機切房、機器雕刻及磨牌室,還設有供手雕麻雀修復、翻新的工作枱,小小的手雕麻雀牌,背後的工序一點也不簡單。 香港的麻雀製造工藝曾盛極一時,在機器還不太盛行的年代,從打磨到雕刻、上色,一副副手雕麻雀在匠人的巧手下誕生。 插畫師Karen自小觀察家人製作手雕麻雀,在麻雀廠進進出出,有時也會幫忙上色,傳統手雕麻雀工藝在她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誰知光輝歲月稍瞬即逝,九十年代起,麻雀館轉用電動枱,無論是麻雀枱還是麻雀,都和傳統手雕麻雀規格不一,位於樓梯舖的麻雀小店又沒有空間放電動枱,生意逐漸流失,近二十年來都水靜鵝飛,僅能「吊命」。
手工麻雀: 師傅靈靈法N
時至今日,我們遺憾地在此宣佈:標記麻雀始終未能面對時代的洪流,並將於十月尾遷離陪伴近半世紀的佐敦。 手工麻雀2025 據景叔說,當年單是廣東道已有十多間麻雀舖,但原來當中最賺錢的並非麻雀,而是骰仔、骰盅等配件。 麻雀本身耐用,手雕麻雀又算是偏門生意,一直以來生意一般,也沒大起大落。 「唔吉利的話就買多兩副,吉利的話一副都有排用,打親都贏(會一直用),唔吉利的話你都揼咗佢啦。」原來還有麻雀旺人這種說法。 雖然生意一般,爸爸始終想留著這門手藝,著他們四兄弟姊妹學師,但只有身為二姐的她和弟弟肯學。
手工麻雀: 網店營銷 經營網店遇樽頸位?3招突破業績+提升銷售利潤
現時年輕一代較少機會接觸傳統文化工藝,若政府資助舉辦工作坊,讓下一代有機會親身參與,或引起興趣將來投身相關行業,有利文化傳承。 手工麻雀 綜上所述,政府應資助傳統工藝發展,推廣文化保育。 推廣旅遊方面,政府資助傳統工藝發展進行文化保育,有助推動旅遊。
景叔雕刻麻雀已有40多年,只見他手起刀落,不用起稿,落手絕不猶豫,技巧爐火純青。 近年懷舊風潮興起,香港的傳統文化亦備受重視,其中一個就是被稱為「國粹」之一,尤其是以人手製造的麻雀。 香港現時以人手雕刻的麻雀已愈來愈少,「標記蔴雀」的負責人及手雕師傅張順景以其多年經驗的雕刻技巧,為本來平凡無奇的麻雀,加添色彩,令每隻麻雀都變成獨一無二的手雕工藝,更具紀念價值。
手工麻雀: 香港瀕失傳手雕麻雀!老師傅堅持40多年傳承手藝
張師傅的爺爺、爸爸都是造麻將的,小時候他放學後便在店內執頭執尾,順其自然下,他讀完書便正式入行。 平如連鎖家品店1副麻將 $2、300有交易,但一陣膠味,張師傅不屑賣。 教育推廣方面,政府資助傳統文化工藝行業,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或有利相關文化傳承下去。
不但麻雀館轉用電動麻雀檯打擊了手雕麻雀業的生意,年輕一輩亦甚少打牌,往年過時過節那種「六嬸三太公」圍着打足三日三夜的景象已買少見少。 六七十年代,一整條廣東道都是麻雀店,大約有十來間,五十年前張順景父親開業,行家都來他舖頭坐,現時全香港總共只剩下十一二間行家。 景叔表示,近年來對手雕麻雀感興趣的人都較為年輕,因為未接觸過而希望了解及收藏這項生活中的藝術。 景叔亦希望有更多人能重拾對手雕麻雀的興趣,讓技藝與傳統能傳承下去。 年過九旬的創辦人呂明師傅,從32歲至今一直堅持親手製作,並發明了蜚聲國際、優質耐用的鋼竹混合蒸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