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你发现你的身体(肚子、胸口、喉咙)感觉空虚。 Occasionally you get a physical sensation (belly, chest or throat) that feels of emptiness. 这是个非常难以描述的感受,不是一个坏的感受,也不是什么好感觉,所以被人们谈论得很少。
- 無論妳自己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妳絕對都會發現這個具體的行動將會非常的 “順”,為什麼?
- 共同決定事務需要彼此在不同的決策上妥協,然而當對方一昧的對你的需求視若無睹,那麼這只會讓兩人的關係惡化,更會造成兩人關係的失衡。
- 如果改變我們思考時使用的字眼,能讓我們快速抽離、應付壓力,那我們可以合理推論,轉換用語也能影響我們的內在對話。
- 她指出,部分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對周遭事物失去感覺,出現麻木狀態,「抑鬱病人形容麻木的感覺是:沒有感覺、想哭但哭不出來,比低落的情緒更辛苦」。
- 而《A.I.創世者》則結合了這些經典電影的一些要素,包括AI的發展到底對人類來說是不是威脅?
- 人跟人的相遇是種緣分,無論是孕育我們成長的家庭、求學時代的朋友、同儕的工作夥伴、攜手走向未來的另一半,都在生活中占著各自的角色,伴隨著我們面對每一個階段的成長或考驗。
- 我們都曾與人相愛,也曾有幾次深深地墜入愛河,再重重摔落的經驗。
在兩性關係裡,所投入的種種心思、精神、感情和愛,也可算是沉沒成本吧,這些也都是收不回的成本,而我們寧可忍受痛苦也不願離開曖昧關係,同樣是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對於這段感情付出過的一切一切。 就是這個想法,使我們明知是錯的,卻仍然選擇繼續下去,困在曖昧的漩渦中。 其他實驗顯示,抽離式自我對話讓人得以創造更好的第一印象,提升壓力下解決問題的表現,做出更明智的推論,正如牆上蒼蠅的抽離策略一樣。 抽離感情 舉例來說,二○一四年的伊波拉危機高峰期,有些人很怕美國會爆發傳染。 他們不再認為自己很可能感染這個疾病,這不僅更準確的反映事實,也抑制了先前恐慌不已的內在對話。
抽離感情: 延伸閱讀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場戲,但這個關於真實與愛的主題,以不一樣的變奏反覆出現在電影中。 在路程中,他看到了一個奇怪的工廠,這一眼開啟了他的各種幻想,甚至構思了一個關於未來科技的故事,等他抵達女友父母家時,他已經在腦海中拍完了整部電影。 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創造這份體驗,希望妳能夠將這個道理銘記在心,寫下只屬於妳的故事。 本文摘自隼人的《戒斷曖昧: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對方察覺這個轉變後,起初很緊張地詢問雅如,問她是不是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就算雅如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回應說沒關係,他自己去做便可。
我們告訴受試者,他們要對一群人發表五分鐘的演講,說明自己為什麼夠資格取得夢想的工作。 接著,我們帶他們到沒有窗戶的小房間,請他們在那裡用五分鐘準備演說,但是不能做筆記。 我們的構想是,如果我們請某些參與者在演講前的思考使用非第一人稱語言,他們可以創造更多心理距離,幫助自己克服緊張。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 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
抽離感情: 逃避型依戀:我想靠近你,也想逃離你
如果改變我們思考時使用的字眼,能讓我們快速抽離、應付壓力,那我們可以合理推論,轉換用語也能影響我們的內在對話。 記得,我們的一生全部都是由 “經驗” 所組成,而經驗又可以分成 “被動“ 和 ”主動“。 換句話說,妳可以等待某個人來撰寫讓妳半分之百滿意的劇本去活,或者由妳自己思考自己想要有什麼樣的體驗,然後由這個感覺去調整自己的一舉一動,來創造這個經驗。 這個巧妙的思維模式有兩個強大的作用,那就是首先妳將會了解到其實妳並無法擁有任何事物,更不用說可以永遠的去擁有它。
- 因為她觀察到,當過度執著,我們的心理狀態會產生變化。
- 除此之外,《A.I.創世者》在電影聽覺和視覺上的琢磨,不僅強化了戲劇節奏和張力,也帶領觀眾沈浸式體驗這個可能不遠的未來。
- 我见过很多在分手后有过激行为的人,有的性格大变、游戏人间,有的一蹶不振、放弃人生,这些都是因为分手而出现的行为失控。
- 這些結果表示,以「我」 (I, me)和「我的」(my)等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跟自己說話,有可能是一種語言上的沉浸。
- 但不少說出這種話的人,並沒有真的好好過每一天,反而不快樂地把對現狀難以改變的厭惡緊緊抓在手裡,並一天天期盼能「等到」執念帶來變化的那刻。
然而,這樣的說法只說對了一半,憂鬱傾向的人是時常感到悲傷的,然而,這些悲傷,可能都是「錯位」的。 真正造成憂鬱傾向的悲傷源頭,是被壓抑、被忽視的,那些悲傷源頭可以稱為未竟的悲傷,是尚未被充分體驗、處理的悲傷。 如果怕傷感情,至少也要先 Mute 他的所有動態,不看不聽一段時間,讓自己的心情回歸平穩狀態,漸漸拿回情緒的主導權,不被牽著走,也就能更理性地面對該處理的感情。
抽離感情: 生活與休閒
學生時期的曖昧時,空氣總是充滿粉紅泡泡,享受在一起的美好觸電,比真的談戀愛還要甜。 只是脫離學生以後,成人的曖昧比想像中的要複雜太多,可以做盡情侶會做的事,但只要沒有那句「在一起」,就不算交往,擋在一段關係之前的曖昧,永無止盡,讓人心裡疲憊。 总结:就像平息情绪首先要接纳情绪一样,平息情感麻木首先要接受自己正在经历情感麻木这个现实,然后意识到自己在抵抗这件事情,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观察自己内心的对抗。
也許逃避依戀者常常為自己辯解,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將情緒完全切割,輕易割捨感情的負心人,但你不只欺騙別人自己有這種能力,也常常連自己也被騙倒了。 逃避型依戀者時常活在很矛盾的狀態下,你害怕與你在乎的人太親密,卻又不希望對方離自己遠去,當你太愛一個人,導致無法抽離情緒、保持距離時,你會感到很害怕。 這種情況像是焦慮,擔心這擔心那,讓妳喪失判斷能力,無法享受愛情的美好等等。 抽離感情 這種得失心的感覺不但妳剛認識男人的時候會有,結婚有小孩之後必然也會容易發生。 當人們開始「否認」悲傷存在、「否認」痛苦的事實,甚至遺忘痛苦;或開始「抽離情感」,理性上可以知道痛苦發生了,但是痛苦事件引發的悲傷卻消失了。 如此,我們彷彿遠離了人生中的痛苦,痛苦彷彿人間蒸發了。
抽離感情: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抽離式自我對話」創造了情感距離,一秒就能轉換情緒
這個過程如分手一樣,也必須避免去你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以免觸景傷情。 抽離感情2025 這些結果顯示了抽離式自我對話的力量,但還沒探索讓這個技巧如此珍貴的另一個特質:它能快速見效。 說出自己的名字讓自己平靜下來,居然是這麼容易做到的事。 我們的理論根據並不只是我的經驗,或是馬拉拉、詹姆士與其他人說過的話。 先前的研究顯示,大量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的現象,稱為I-talk,是負面情緒的可靠標記。
抽離感情: 想要抽離曖昧 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
充滿陰影的人們,無法意識到那些陰影,卻會在夜深人靜時,被無法辨識的悲傷淹沒,無法控制地落淚。 抽離感情2025 抽離感情 而此時,我們總會找到一些顯而易見的理由去解釋淹沒自己的模糊悲傷。 但實際上,那些真實的原因,深深被埋才在潛意識的陰影之中無法被輕易感知到。 在心理治療的語言中,陰影是「被壓抑、排擠的無意識」,我們將它推出或者「壓抑」到潛意識之中,使其成為無意識的內容。
抽離感情: – 情感抽離療法 –
要树立安全感,需要接受这种异常本身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体验。 接受这种体验,并且承认自己需要给它一些时间来解决。 抽離感情2025 我的神经系统正在良好的工作,它摆出了防御姿态来应对过去的事情,但它本身只是非常敏感,没有问题。 不要想着对抗这套机制和我的大脑,对抗的想法只会让神经更加紧张。
抽離感情: 壓力過大 「抽離」自我防衛
我們發現了隱藏在心智中的全新抽離工具:抽離式的自我對話。 我們的實驗與後來的其他實驗證實,從第一人稱「我」轉換到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的「他」或「她」,提供了創造情感距離的機制。 抽離式自我對話是內建在人類語言結構中的心理技巧,而我們現在終於知道它有很多種好處。 而後,人們往往看似成功了,很快地可以重新面對生活,繼續正常邁步走下去,甚至為自己度過痛苦而感到欣喜。 但往往不論時間過去多久,其他的痛苦事件發生了,看起來可能比過去無法忍受的事件還來得輕微,然而卻會使人們感到被情緒淹,無法自己。
抽離感情: 情感距離
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一個科技快速發展、 AI是最大的驅動力之一的時代。 最值得注意的是,AI已從高深莫測的研究領域,轉變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我有個好消息告訴妳,那就是 “感受愛情美好“ 和 抽離感情2025 ”不受動搖“ 這兩個要素其實是可以融合在一起,但妳需要先修正自己內心深層的思維模式。
抽離感情: 感情問題困擾的你…
女人多半是感覺派,只要還存著一分喜歡,稍微哄一句:「還是愛你」,再荒唐的對待都可以忍耐,就像是沾惹一名有婦之夫。 我不認為對多數女人來說,麵包跟愛情會很難選,女人最難捉摸的是外在跟內在需求,往往容易背道而馳,粉飾內心的真實聲音,為顧全局面而口是心非。 而男人的裡裡外外則都很有共識,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 或許聽起來很抽象,但關係變得疏遠,就會像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開始不再享受在一起的時光,甚至偶爾會想逃離,可以開始慢慢放下這段感情,也接納那份「不親密」。 兩個人是伴侶也是生活中的戰友,但不是對著彼此對戰。
抽離感情: 抽離式自我對話
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局面,可是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慢慢地对另一个人产生了依赖,变成自己的全世界只有对方的话,那么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表示,在精神病學上,麻木情緒(numbness)會出現在不同情况,其中一情况與抑鬱有關。 她指出,部分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對周遭事物失去感覺,出現麻木狀態,「抑鬱病人形容麻木的感覺是:沒有感覺、想哭但哭不出來,比低落的情緒更辛苦」。 電影《A.I.創世者》已於9/28全台上映,帶來AI發展和人類未來的深度探討,在時代中的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和前行,或許看完電影,你會有全新的看法。 五分鐘的演講準備時間結束後,我們將參與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在思索稍後的演講引發的焦慮時,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我」;另一組也做同樣的事,但是只使用非第一人稱代名詞和自己的名字。 完成後,我們帶他們沿走廊來到一群評審面前發表演講,評審都受過訓練,可以保持面無表情,受試者正前方還放了一台引人分心的大型攝影機。
抽離感情: 發現他和其他女人曖昧時該怎麼辦?
首先,拋開對方對你說的甜言蜜語,例如「跟你在一起很快樂」、「如果我們一起去旅行,一定會玩得很開心」等等。 接著,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你的工作、興趣、運動,以及與其他朋友的社交活動等等。 讓對方在你心中的形象及感覺漸漸淡化,以使自己能逐漸抽離這段曖昧關係。 不過,直接詢問也要看時機,你起碼要感覺到對方也有意思、表現得也很正面,雙方關係只差一步就能變為戀人。 抽離感情 若是如此,不妨鼓起勇氣向對方表白,不要因為錯過了機會,日後令自己後悔。 假如對方拒絕,也就是讓你夢醒的時候,從此不用為這段沒結果的曖昧關係而苦惱。
抽離感情: 我們的「心」又名為「意識」,分為「表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
其次,與你的曖昧對象只能以朋友方式往來,超越範圍的舉動就不要做了。 抽離感情2025 許多曖昧中的人會像戀人般約會,甚至牽手、擁抱,這些已超越朋友關係的行為就要停止。 在曖昧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盡可能去迎合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 你可以試試找藉口拒絕對方的小請求,看他的反應如何。 如果你還懷疑對方是否有心與你交往,彼此的曖昧使你覺得煩惱多於甜蜜,想要擺脫,第一步就是: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Integrate ‘body work’ into your practice.) 例如呼吸练习breathing work, 身体扫描正念body scan exercise。
抽離感情: 不要求、不約束、不控制
首先,去认识自己在身体感知层面发生了什么,然后慢慢意识到一切正常。 很多人抱着追求平静的心态去冥想,在冥想时,他们也首先感受到了麻木和空虚,但接受麻木和空虚之后,就能感到内心平静了。 感情有好處也有壞處,珍惜甜的地方、修正壞的習慣。 保持理性溝通,學習為對方設想,並且成為讓人感到「和你一起真好」的個體。 如此長久下來,在感情中的痛苦面,或許會愈來愈少。 很多人都说一个人一旦谈恋爱了,那么智商就会降为零。
兩個人在一起,明明還愛著呢,卻為什麼越是努力磨合,卻越磨越不和?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但今天就讓我們用心理學來揭開謎底吧。 抽離感情2025 當你使用智能手機打開地圖導航,背後是AI幫你規劃出最佳路線;當你在社交平台上瀏覽,是AI基於你的喜好為你推送內容;當你去看醫生,AI根據你的就醫紀錄,提供醫生治療上的建議。
於是,人們盡全力打起精神、驅散悲傷,然而,那些看似被驅散的悲傷,會形成潛意識中的陰影。 「陰影」一詞最早被深度心理學家榮格使用,指心理的「黑暗面」,是我們分割、拒絕、否認、隱藏的部分,我們把自身不願面對的特質、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部分,或者嘗試與之斷絕關係的部分。 愛情是我們要學習一輩子的課題,沒有人敢宣稱自己完全懂得如何去愛了,但是我們永遠都能在愛裡學習,並且不斷追求更好的愛。 願你和另一半,能一起走出一段由你們兩人自己創造的安全依戀,你們一定可以。 逃避型依戀者的痛苦在於:「你最想找尋慰藉的那個對象,也是你最害怕親近的人。」若你感到被拒絕,便可能會黏著另一半尋求安慰,然而,卻又馬上會因為這種親密而感到被束縛,試圖逃離。 人類和AI之間的關係,也是過往許多著名的科幻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
一如我們預料,以抽離方式自我對話的參與者回報,他們演講後感到的難堪與困窘,比使用沉浸式自我對話的參與者少。 在描述自己的心智經驗時,他們說,與其強調自己有多緊張或任務有多困難,他們的內在對話更聚焦在這件事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後果。 答案其實妳早就已經知道,因為 “妳和他之間的氣氛,才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我想向妳強調一點的原因是,很多女人都會將心思放在 “如何讓他主動” 或 “如何讓他更關心我、更愛我” 上面。 但這類型的女人往往都只是在忙著餵飽自己內心所缺乏的愛,很難享受真正的戀愛。
抽離感情: 感情也需要斷捨離!給30+女人的情感忠告:如何切斷一段關係往更好的自己邁進
有許多心理學流派認為,憂鬱的源頭是「未竟的悲傷」,特別是精神分析派的心理治療師,他們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常常會試著幫助來訪者發覺未竟的悲傷,並且協助來訪者重新體驗完整的悲傷。 但,實際上是陰影在作祟,那個未被妥善處理、無法被忍受痛苦的悲傷,將會是後來無法節制的悲傷的源頭。 抽離感情2025 這個尚未被完成、體驗的悲傷,成了後來無法被理解的錯位悲傷。
抽離感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段關係裡,當出現分歧或裂痕時,即便想要修補,有時候眼前就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阻撓,無法再像從前一樣全心全意、費盡心思地去在意另一個人的情緒,慢慢地彼此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回想一下,20 歲的你、30 歲的你、40 歲的你會一直保持同樣的狀態嗎? 除了容貌上的改變外,對於尚未歷經過的時間永遠屬於一個未知數,而這些變卦,正是造就你未來的樣貌。 無論多深的情誼,只要處在不同的環境,便很容易受影響造就不同的個體。 抽離感情2025 「人是會變的」,這句話顯然是無庸置疑的,也許在這個時間點適合交往的人,但到未來卻未必是適合,要去接受有些人在生命中,或許只是個「過客」的事實。
最初,两个人生活甜蜜,他们搬到一起同吃同住,只是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多久,最后这段恋情败给了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此时个体再次适应了单身的生活,并且在经历了恼怒、怨恨、思念等复杂情绪之后,基本已经可以理性地看待过去的这段感情。 我有朋友因为失恋,暴瘦了十几斤;还有的会变成「视奸怪」,每天去看前男友/前女友各个网络平台上的状态,确认对方目前的生活。 又過了幾天,因為順利完成一個活動,主管帶大家一起去吃飯慶祝,又遇到點餐後一直未見上菜,然而,因為當時心情很好,反而能體諒服務人員的忙碌,甚至反過來安慰對方,依舊享用了一頓飽足的飯食。 當接受了「巍峨高山不轉」的事實,大腦反而可以重新啟動,領著身體邁開步伐繼續前進。 心理學家 Robert Firestone 提出「幻想連結」的概念(Fantasy Bond),意即焦慮依戀者常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透過形式來製造出「你們正在談戀愛」的假象。
抽離感情: 情感麻木/情绪解离症状
但就算妳無法擁有,這卻也不代表妳無法對這件事有影響力。 這就是戀愛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妳真正能夠直接影響的並不是他,而是妳和他之間的氣氛。 但這只是大腦自欺欺人的伎倆,實際上悲傷並沒有從我們身上消失,反而使我們日後的憂鬱傾向遍尋不到原因,只能隱約感受到有一股無法言明的力量正在擊打著我們。 但,如同前面所述,除了社會整體的正能量反對體驗悲傷外,人們也難以忍受痛苦帶來的極度不適感,會產生逃避心態、不願面對。 當我們有好多無來由且無法控制的悲傷時,表示我們過去可能有未竟的悲傷,而這個悲傷正在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地方侵襲著我們,使我們有了憂鬱的傾向。 這個社會中,時常看到無處不強調正能量,長輩圖、心理學概念、文章宣導中,彷彿在告訴我們只有想法是正面的,我們的生活才會發展成正面的模樣。
抽離感情: 對方沒有很認真想要在一起時,該怎麼做?
比方說剛結束一段感情,我們常會惋惜、痛心,甚至遲遲走不出來;等到事過境遷後,雙方卻反而會感謝當初的「無情」,讓自己能有成長的機會,這樣的轉折不論套在愛情和友情上都是一樣的。 而這種內心的小劇場一多,無形中會加深你對另一半的不滿,進一步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 當你把他的手握得太緊,讓他無法呼吸,感受不到一點自由,他會開始逃的。 而1987年,Hazan 和 Shaver 兩位學者,首次將依戀理論套用進成人的戀愛關係中,並發現親子間互動的依戀形態,與情人之間的依戀形態呈現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