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實驗驗證,新系統偵測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為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達93% 和82%。 另外,將新系統應用於來自不同種族和國家的「眼底相」數據,準確度亦達80%至92%。 張艷蕾博士表示,團隊在新系統中應用了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並已測試其在不同情況下的效用。 即使接受檢查人士患有黃斑病變和青光眼這些都市人和長者較常見的眼科疾病,新系統仍能有效偵測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視網膜特徵。 區頴芝醫生繼稱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以及有過度使用急性治療的風險或因副作用而無法適應的患者,則最好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 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於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並在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
事實上本港殷商陳子民、陳經綸昆仲捐贈了港幣100萬元為興建3層高的新翼,為學校提供了大型圖書館及多間特殊用途室。 )於1953年創校,並以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聖思物德騎尉爵士鄧鏡波命名,位於九龍靠背壟,為香港傳統名男校之一。 鄧鏡波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
區頴芝醫生: 專業治療
他們的腦內過度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從而引致認知能力退化。 莫仲棠教授指出,新系統的準確度可媲美磁力共振等影像檢查,而且容易應用、不具入侵性,有潛力應用在診所協助診斷阿茲海默症。 除了是側一邊的頭痛外,偏頭痛亦有其他特徵,如﹕ 頭痛 程度比較嚴重、有機會影響工作、作悶、作嘔、畏光、懼怕聲音,痛楚持續達4小時以上﹔情況並不輕微,不可繼續日常活動,痛感程度較大,可能於工作期間亦要伏在桌上休息,甚至要告病假休息。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稱,當視網膜血管或神經有損傷或退化時,會直接或間接反映腦部有類似的血管或神經病變,故可透過「眼底相」幫助評估阿茲海默症的情況。 IMeddy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本地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 (49%)、頭痛通常持續多於4小時 區頴芝醫生 (21%)、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 (13%)、頭痛時通常感到嘔心 (12%),以及頭痛期間感到畏光或畏聲 (6%)。
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護士吳姑娘表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有近九成受訪護士表示工作量有所增加,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 譚智勇教授解釋,眼底內的血管和視覺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唯一可以直接觀察和分析的血管和神經線,因此,可藉着拍攝「眼底相」這種非入侵性的方法,研究眼底血管或視覺神經有否出現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變。 區頴芝醫生 何姑娘更希望提醒大家,除了在這段疫情期間緊守崗位、努力工作外,亦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預防勝於治療,必須警惕工作壓力帶來的身體警號,如有問題立即正視及處理,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區頴芝醫生: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為60歲或以上 中大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顧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
【課程報名】GIFTCare - 區頴芝醫生 區頴芝醫生2025 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專業證書課程 2019年04月29日 GIFTCare課程由中大腦神經科主辦,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並獲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支持。 目的為在社區提供認知障礙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以協助提升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隨著人口老化,預計未來20年,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將會超過24萬,很多家庭亦會因此擔當起照顧者的角色。 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長期面對沉重壓力,容易患上抑鬱或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 話雖如此,仍有70%的阿茲海默認知障礙症仍會繼續惡化,而醫學界暫時未找到能夠完全遏止腦部退化的有效藥物。
- 他們的腦內過度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從而引致認知能力退化。
- 推廣關注認知障礙症及支援照顧者有賴社會各方的共同協力,有見及此,中大腦神經科製作了一系列健康印刷資源,供各機構索取並於社區中派發,攜手推廣腦健康的資訊。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計劃」-首個研討會 2017年01月19日 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於本月19日舉行的認知障礙症研討會已圓滿結束。
- 身體運動會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素 分泌,此物質能支撐著大腦並提供足夠營養予腦神經細胞生長,使大腦變得強壯。
不同的腦科疾病會影響不同部位,例如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海馬體,即負責記憶的區域。 當懷疑自己或身邊人的認知能力出現問題,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而認知評估是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認知無障礙專業團隊 2017年09月20日 在預防及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路上,除了患者與醫生外,還有很多一同出力的專業同工,由社區至臨床服務、公眾至專業教育,不同的崗位組成一個大團隊,合力為認知障礙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最合適的協助及治療。 《松栢之聲》專欄 - 中風後的心理影響 2017年11月15日 中風是腦神經疾病,原因在於腦內血管栓塞或出血,導致腦部不同部位受損。 大眾一般都了解中風對身體四肢帶來的後遺症;然而,因腦部亦主導著行為、認知、情感、性格等,因此中風患者亦會出現認知、情緒和心理方面等問題。 中大腦神經科的中風認知登記冊中,發現中風後三至六個月,有一半中風患者出現不同程度認知障礙;然而,亦有差不多一半人出現情緒行為改變。
區頴芝醫生: 服務
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87%受訪護士工作量有所增加,其中3成護士工作量增加一倍或以上,感到的緊張、不安和壓力程度,平均達到7分(1分為極輕微;10分為極嚴重),響起壓力爆煲的警號。 精神壓力及偏頭痛是較顯著的問題,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 (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 (41%)、偏頭痛 (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很多人以為心臟病是年紀大了才會患上,其實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 本集會介紹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和病徵,亦會講解飲食之中的隱藏危機,一於由生活細節做起,預防心臟病。 患者家人(中)表示患有早期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梁先生(右)曾出現不合常理的行為,如把錢幣放進煲內煮。
區頴芝醫生: 健康資訊
大眾都熟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等傳統血管病很大機會導致中風或心臟病,然而,近20年的研究都發現以上因素亦與認知障礙症息息相關。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健腦「MIND飲食法」 2017年08月09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頭十大死因,心臟病與中風排行全球第一及第二位;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主要死因數據顯示,心臟病與中風分別排行第三及第四位,可見心腦血管病對全球健康的威脅。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而中風會大大提高患上認知障礙的機會。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健到腦 活到老 2017年10月04日 20年前,大家覺得認知障礙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是不治之症,無可能預防或根治。
區頴芝醫生: 學校主要學生組織
此講座得到香港護士協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支持,並由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與黃沛霖博士講解有關預防認知障礙症的知識,與及分享臨床認知功能評估 (HK-MoCA) 等教育資源。 兩場講座共吸引超過500 名護士、醫療及社福界同工、照顧者及醫護界學生出席,反應十分熱烈。 (左起)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博士、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教授、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兼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頴芝醫生。 區頴芝醫生2025 自2019年起,研究團隊為2,121名長者進行磁力共振分析,當中635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61名為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患者、97名為額顳葉認知障礙症患者,以及1,328名認知能力正常的長者。
區頴芝醫生: 壓力性頭痛
若患了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病人會出現明顯的行為問題,如性情巨變、脾氣變得異常暴躁、缺乏社交抑制能力等;至於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除了出現認知症狀外,還有機會導致情緒抑鬱、泌尿、步履不穩等問題,如發現種種病狀出現在家人身上,必須及早求醫。 入行後約3年,她開始出現偏頭痛,隨著工作壓力愈大、輪班情況愈頻密,尤其疫情下偏頭痛愈來愈嚴重。 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惟治標不治本,病情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 種子基金有限公司發言人陳吳毓玲女士(左五)及團隊希望通過支持中大醫學院的「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鼓勵政府和其他基金會繼續支持相關工作以達致「更好的腦健康,更好的生活」。 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患者常見的腦部轉變包括異常蛋白積聚(如澱粉狀蛋白斑塊)及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如多巴胺)。
區頴芝醫生: 頭痛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壓力性頭痛很常見。長期焦慮、緊張、壓力過度,使到支撐頭部重量的頸、肩、背肌肉會過度緊張收縮,而持續收縮緊張的肌肉,便會因血液循環變差,產生發炎現象,造成頭痛。這集就為大家拆解有關壓力性頭痛的原因、症狀,以及紓緩及預防方法。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認知障礙 vs 正常老化 2017年04月05日 現時香港每10名75歲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上認知障礙症;85歲以上長者更是每3人就有1人患上。 雖然長者患上此症的機會較高,但這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反之,65歲以下的人亦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72歲陳太是研究的參加者之一,她自2019年起因兒子移民情緒變差,又因疫情減少社交活動,丈夫開始發現她變得焦慮及健忘,經常重複同一問題和忘記練習多年的太極。 在出現上述的病徵後,她於2020年7月求醫,並透過「眼底相」檢查確診,接受治療後,現時經常重複說話的症狀已有改善。 1999年,學校進教之佑堂主任謝家賢神父接任鄧鏡波學校第12任校監。
區頴芝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與國宏嘉信資本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支持中大初創企業
鄧鏡波學校創建於1953年,由天主教慈幼會主辦,受香港政府津貼,學校面積為17,000平方米,共有課室38間,特別用途室25間,另有禮堂,圖書館,聖堂及兩個大型足球場(今日為一個大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停車場)。 區頴芝醫生 鄧鏡波學校乃天主教鮑思高所創辦,秉承天主教「敬天愛人」的精神和中國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且奉行會祖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配合社會需要,促進全人發展,宣揚福音,實踐「立己立人」的精神,並培育學生成為「良好的公民與熱誠的基督徒」。 發現其他應該不是拿醫療卡的病人,均有姑娘細心的開門,greetings…亦聽不到醫生有替這些原價病人計時。 求診當日唔舒服,在網絡醫生名單中見到這個醫生診所近家,所以預約了當日下午5時許看症,而我比預約時間略早10分鐘左右到達。
區頴芝醫生: 醫生與你
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其紀念的近代護理創始人南丁格爾固然偉大可敬,而在這幾年新冠疫情下默默耕耘、敬業樂業的香港醫護人員,同樣值得我們致敬。 前線醫護人員一方面盡心盡力服務病患者;另一方面要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無論身心都極其疲憊,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最常見之一便是偏頭痛。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朱昭穎教授解釋,此次研究中嘗試運用一種先進的磁力共振序列-動脈自旋標記技術(MRI-ASL),以助診斷早期的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 隨着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日益嚴重,預計至2039年,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將上升至超過33萬人,為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帶來嚴重影響。
區頴芝醫生: 專業資格
腦袋跟身體肌肉一樣,須要恆常鍛鍊和刺激,才能保持強壯和活躍。 研究發現,接受愈長久的正規教育,愈能減低老年出現認知障礙症的機會,而腦筋運動可減慢認知障礙症病發率和認知倒退速度;持續活躍和充滿挑戰的環境亦能減慢認知能力退化,為「腦儲備」打好基礎。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情緒壓力與認知健康 2017年08月23日 我們日常生活面對很多壓力,壓力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更會引致抑鬱和焦慮,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 無線新聞《最強生命線》- 認知障礙症 2018年05月14日 假如有一天,你失去了從前珍貴的回憶,對身邊熟悉的人失去印象,甚至忘記自己的身份,有這些徵狀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
區頴芝醫生: 腦神經科醫生
世界各地的整合研究更發現大概一半中風病人患上認知障礙及三成中風病人患上抑鬱症。 中大為本港老化人口制訂標準化認知測試 及早辨識認知障礙症患者 2018年04月26日 「認知測試」是辨識患有認知功能障礙的必要工具,而於早期階段進行檢測對預防患上認知障礙症極為重要。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為了讓大眾能及早辨識早期認知障礙,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編制及驗證了兩套認知測試工具,提供標準以進行診斷。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左)、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中)、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護士吳姑娘(右)分享護士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的徵兆。
中大醫學院認知障礙症研究團隊,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建議,以減輕疫情對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威脅。 莫教授表示:「在家抗疫和封城等公共衞生措施,有可能對患者的身體及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團隊建議多項策略,讓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疫情中仍能獲得適切的護理,相關建議剛於本月在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的官方期刊《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障礙症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發表。 中大與全球30多國專家合作研究 發現小中風新藥物療法 2016年05月17日 中風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導致認知障礙症,所以預防中風及接受妥善的治療能有效地預防認知障礙症的出現或惡化。 中大團隊研究指出亞士匹靈(Aspirin)是用於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和輕微中風的最常見藥物,可預防病人再次中風,但存在嚴重出血風險,如胃腸道出血和腦出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30多國腦神經科專科中心領導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另一種名為替格瑞洛(Ticagrelor)的抗血小板藥物亦可有效預防中風復發。 研究更顯示此藥物相對亞士匹靈可更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減低中風風險達13%。
區頴芝醫生: 認知障礙不可怕可怕在於不認知
為使篩查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檢測更快捷、經濟和普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在種子基金有限公司及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食物及衞生局)支持下,與養和醫院合作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SEEDS Study),以探討華人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 作認知障礙症檢測。 學員充分掌握有關知識後亦可教導其任職機構的同事,使機構能更有效率地及早識別和篩選認知障礙症患者。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為60歲或以上 中大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顧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 區頴芝醫生 2020年08月27日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一旦確診,死亡風險遠高於一般患者。 截至本月23日,本港60歲或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達6.27%,是60歲以下患者0.06%死亡率的105倍,而本港第三波疫情的所有死亡個案更全屬60歲或以上。 英國數據亦顯示,感染新冠肺炎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死亡率會增加2倍。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認知障礙症研究團隊,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一系列策略建議,以減輕疫情對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威脅。
區頴芝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本課程提供最新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教學,從而提升同學的個人專業水平及為日後工作晉升作好準備。 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可作為「窗口」反映腦內血管和神經的退化程度。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透過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80%。
區頴芝醫生: 阿茲海默症最普遍
流鼻血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因挖鼻孔和撞擊而導致的損傷,還可能是發炎,甚至是由鼻咽癌引致! 本集請來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各種流鼻血相關的疾病和診治方法。 長期焦慮、緊張、壓力過度,使到支撐頭部重量的頸、肩、背肌肉會過度緊張收縮,而持續收縮緊張的肌肉,便會因血液循環變差,產生發炎現象,造成頭痛。 這集就為大家拆解有關壓力性頭痛的原因、症狀,以及紓緩及預防方法。 感謝所有捐贈者和各界友好的無私捐獻,為我們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帶來動力。 如您希望支持中大腦神經科的研究及教育工作,可填寫以下捐款表格。
區頴芝醫生: 團隊
至今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巧克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 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6。 前驅期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預兆期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隨後就是頭痛期;頭痛結束後的恢復期,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情緒低落。 由此可見,無論哪個階段,偏頭痛均會給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以至影響生活、社交和工作。 今集請來骨科專科醫生,講解中長跑常見傷患的預防與治療,還有馬拉松比賽常客兼跑步教練梁諾妍分享備賽心得。
莫仲棠教授表示,隨着抑制澱粉狀蛋白治療、全面多元化生活模式及營養治療等療法的出現,若患者能在早期階段確診並配合適當的治療,或可減慢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發展。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預防從管理腦健康開始 2017年06月14日 認知障礙症固然是腦部其中一個巨大威脅,我們除了可預防以避免患病,更重要的是主動地管理腦部健康 ,而且必須及時——愈早行動,腦部就愈早得到訓練和保護;腦部變得強壯,便能更有力抵抗腦病變對我們的影響。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區頴芝醫生
中大腦神經科與 MoCA 之作者及版權持有人 區頴芝醫生 Dr. Ziad Nasreddine 進行查詢及確認,相關的要求並 #不套用 於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HK-MoCA) 及 香港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五分鐘版 (HK-MoCA 5-Min Protocol) 。 目睹親人漸漸忘記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行為判斷出現問題,甚至失去了自理能力,令人感到無奈又無助。 據資料顯示,每10位長者便有1人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若這個比率持續不變,預計2064年患者將增至30萬人,實在不容忽視。 以目前情況,一旦確診患了認知障礙症,只可服用治標不治本的藥物,所以最好在預防方面多做工夫。 區頴芝建議,若出現輕微病徵,應及早診斷,在病發初期接受治療,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或減慢腦退化速度。 莫仲棠稱,日後有望以眼底相配合人工智能系統,找出隱藏在社區的阿兹海默症高危個案,盡早為這些患者進行各種預防治療。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額葉及顳葉萎縮引起的逐漸性腦部退化疾病。 患者可能出現性格及情緒轉變,行為怪異和語言障礙,患病初期的結構性磁力共振影像往往顯示正常,所以難以診斷。 專家團隊又建議,公私營醫護專業界(包括醫生、護士、負責復康的治療師、藥劑師等)以及相關的其他產業(如保險業界及資訊科技界)應攜手合作,支援遠程醫療的專業應用,以保障長者在目前及將來的疫情仍能維持健康。 電視節目「杏林在線」訪問 - 早發認知障礙症 2016年07月29日 認知障礙症患者,初期常見徵狀包括記憶力衰退、重複說話等,通常於六十五歲以後發病。 在此年紀前出現,屬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在人生道路上,有更漫長的旅程,令家人面對不一樣的壓力,因為照顧患者的責任,甚至會落在更年長的父母身上。 【活動報名】費用全免:認知障礙症研討會 (1月19日) 2017年01月03日 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將舉行一場認知障礙症研討會,並特意邀請了兩位富經驗的講者來港,與大家討論認知復康的未來發展,以及分享有關認知障礙症康復及照顧者的壓力管理 。
區頴芝醫生: 腦神經科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詳細講解「認知障礙症」的成因、病徵及預防方法。 醫生還帶來小測試,讓觀眾為自己、身邊親友檢測是否有早期「認知障礙症」的徵兆。 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 — 2017學年招生 2016年12月01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課程旨在培訓護士、治療師及所有相關醫護專業人員面對中風及其他腦神經疾病所帶來的挑戰,同時提升個人專業水平。 【活動報名】費用全免:預防認知障礙症講座—護士 (2月8日及3月8日) 2017年01月03日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將會為社會帶來極大挑戰。 如果我們坐視不理,至2064年,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將激增至三十萬。 區頴芝醫生 認知障礙症是可以預防的,而無論在及早診斷、管理、照顧和教育患者方面,護士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