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位於龍翔道的港鐵黃大仙站,亦是區內的主要交通轉運站,而龍翔道,是九龍區的交通命脈,連接觀塘道及呈祥道,可分別通往九龍東部及西北部。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13],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 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啟德花園[14]及私人參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黃大仙範圍內有5個公共屋邨,包括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一)邨及黃大仙下(二)邨、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其中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二)邨及竹園南邨為一般租住的屋邨,而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則為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 在七十年代曾被拆卸重建[11],在1982年落成的黃大仙下(二)邨及在1984年落成的竹園南邨分別提供超過六千個單位,而在九十年代被拆卸重建[11],2000年落成的黃大仙上邨則提供接近五千個單位,當中黃大仙上邨第三期在2009年落成。
嗇色園為一所宗教慈善團體,創立於1921年,崇奉儒、釋、道三教,並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辦理醫療、教育、安老扶幼及文化傳承等慈善工作。 黃大仙祠由嗇色園所管轄,終年香火鼎盛,慕道而來的善信及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每日平均逾一萬人次訪園。 黃大仙師,原名黃初平,於公元328年晉朝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 據黃大仙師自述,仙師8歲時開始於浙江省金華縣北部的赤松山一帶牧羊。
黃大仙竹園: 房屋
而位於5樓之街市及酒家分別在2000年及2003年左右停止營業並且空置,於2011年起改為酒樓。 在黃大仙祠參拜毋須付任何費用,但本園希望到祠內的善信及遊客支持嗇色園的善業,作出捐獻,所得善款均會用於社會公益服務。 若善信到太歲元辰殿參觀則收取每位港幣100元的入場費,收入主要用作維修及管理,其餘則作慈善用途。 在黃大仙祠建廟之初,當地仍以「竹園」爲名,直到政府在竹園鄉南部興建黃大仙上邨及黃大仙下邨後,「黃大仙」才逐漸取代「竹園」成爲該區主要地名。
- 請注意,本園奉行環保參神,鼓勵善信攜帶9枝清香入祠參拜,以鮮花作供品祈福,祠內禁燒元寶蠟燭及禁攜生油,需自行準備參神用品。
- 在七十年代曾被拆卸重建[11],在1982年落成的黃大仙下(二)邨及在1984年落成的竹園南邨分別提供超過六千個單位,而在九十年代被拆卸重建[11],2000年落成的黃大仙上邨則提供接近五千個單位,當中黃大仙上邨第三期在2009年落成。
- 竹園南選區的民選議員已經懸空,當區前區議員為民協的許錦成 。
- 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師寶誕,
- 據黃大仙師自述,仙師8歲時開始於浙江省金華縣北部的赤松山一帶牧羊。
- 黃大仙師,原名黃初平,於公元328年晉朝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
- 現時,「竹園」之名一般就是指這兩條公共屋邨以及巴士總站一帶的地方,而「黃大仙」則指黃大仙上下邨及港鐵觀塘綫黃大仙站一帶。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被認為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早在七十年代,黃大仙有不少學校在公共屋邨天台上建立,例如在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第24座及第27座天台分別有兩間幼稚園[15]。
黃大仙竹園: 竹園北邨 位置地圖
市場內部採用開放式設計,環境寬敞,產品展示區整齊統一,讓市民在舒適的環境中輕鬆購物。 竹園市場內設有近90個商鋪,從新鮮食材、乾貨海味,到熟食小店、餐廳,應有盡有,照顧每一位顧客的不同需要。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為範圍。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祢,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7]。 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為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18]。 每逢農曆新年,不少善信都會趕往黃大仙祠爭燒頭炷香,求神庇佑未來一年。 黃大仙竹園2025 黃大仙竹園 3樓及以上設有茶餐廳、酒家、超級市場、便利店、士多、西醫診所、中醫診所、洗衣店、理髮店、石油氣公司、地產公司、裝修公司、管理處辦公室及多間小型店舖。
黃大仙竹園: 香港新式主題街市
不過「聯合村」內已無原來的建村的竹園林氏族人居住,村內現居的原居民多爲稍後期的清代以後才遷入竹園的客籍村民後代。 現時竹園村仍有約數十間房屋存在,並改稱為竹園聯合村,位於黃大仙沙田坳道及龍翔道交界處、沙田坳道小巴總站旁。 不過「聯合村」內已無原來的建村的竹園林氏族人居住,村內現居的原居民多為稍後期的清代以後才遷入竹園的客籍村民後代。 從前竹園範圍包括從現今竹園北邨到黃大仙下邨以及鳳凰新村一帶的大片範圍,不過與衙前圍有明確圍村結構不同,竹園鄉的村屋比較鬆散,故一般分布認為其歷史和建築價值較衙前圍低。 根據當地歷史記載,竹園村西面原有一條河,由北面山脈流往竹園,再經蒲崗注入九龍灣,但至1960年時,竹園村附近明顯的河溪僅有東面發源於鑽石山的鳳凰溪。
黃大仙竹園: 黃大仙祠歷史
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是黃大仙寶誕,年年黃大仙誕都會很隆重,很多社會名流都去參加。 所以,若問前程,趨吉避凶,到大仙廟上頭炷香,會是不錯的選擇。 每逢年三十晚,很多名善信帶著香燭祭品,你擠我擁,到黃大仙廟霸頭位,爭上頭炷香,取其好意頭,來年可以事事順境,得心應手,衰運也轉為好運,求籤問卜是香港地道農曆文化。 黃大仙廟又名嗇色園黃大仙祠,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香火極為鼎盛,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儒、釋、道三教。 每年的農曆年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到來搶頭香,成為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黃大仙竹園: 竹園北邨 筍盤推介
15歲那年,仙師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在山野中潛心修煉40年。 當兄長詢問羊群下落時,仙師帶領他到山崗的東面,用手指著遠方,對白石群呼喝,轉瞬間,石群變成羊群。 黃大仙竹園 黃初起對神蹟感到非常驚奇,起了修煉心,於是與仙師一起苦修。 竹園村於17世紀末已出現在地方官府的記載裏,原居民有林、李、古諸姓,以林氏居眾。
黃大仙竹園: 商場
英國在1898年取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後,便興建了沙田坳道連接啟德濱、蒲崗、竹園及沙田坳。 竹園邨劃分三個選區,竹園南邨劃分為竹園南選區,竹園北邨(蕙園、榕園、橡園、桐園、桃園、梅園)劃分為竹園北選區,竹園北邨(松園、柏園)劃分為翠竹及鵬程選區。 竹園南選區的民選議員已經懸空,當區前區議員為民協的許錦成 。 翠竹及鵬程選區的民選議員亦已經懸空,前區議員為獨立民主派尤漢邦。 竹園北邨曾設有擬建小學用地及擬建中學用地各一,但是由於當區學位供應充裕[4],分別改建為園東臨時房屋區及鵬程苑;其後園東臨時房屋區再拆卸重建為盈福苑。 及後,此邨於1999年在租者置其屋計劃(第2期)將單位出售給所屬住戶,現已成立竹園北邨業主立案法團。
黃大仙竹園: 黃大仙 @中原樓市片區
每年春節的‘上頭香’習俗,成了最受香客青睞的廟會活動,十多萬信徒蜂擁膜拜,為黃大仙廟增添了不少氣息。 商場旁設有1座2層高的嘉寶中英文幼稚園,嘉寶中英文幼稚園於2003年停辦,校舍其後一直只為區議會和立法會等各種選舉的投票站,在2013年底改建成基督教教會會堂「平安福音堂」。 所得的款額除了用於各項善業如社會服務、教育、醫療服務、緊急賑濟等項目外,並用於宗教事務及黃大仙祠的日常運作上。 黃大仙竹園2025 嗇色園黃大仙祠為非牟利宗教場所,暫沒有提供任何參神用品,請善信自行準備參神用品。 請注意,本園奉行環保參神,鼓勵善信攜帶9枝清香入祠參拜,以鮮花作供品祈福,祠內禁燒元寶蠟燭及禁攜生油,需自行準備參神用品。 經過40多年之努力,本園的善業與日俱增,在推動醫療、教育及安老扶幼等服務方面已見成績,受惠者眾。
黃大仙竹園: 竹園(南)邨華園樓 Wah Yuen House, Chuk Yuen (South) Estate
鳳凰新村是黃大仙區內第一座私人屋邨,在六十年代落成,附近的街道亦以鳳字為首,形成一個小社區[11]。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為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黃大仙竹園2025 可乘坐公交2F、3C、38、42C、61X、75X、84M、85C、113、258D、269C至黃大仙中心站下車,過馬路即可。
黃大仙竹園: 竹園北邨 近期成交
黃大仙主要房屋為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為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竹園南邨(英語:Chuk Yuen South Estate)是香港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北面,穎竹街至沙田坳道之間,於1984至1986年入伙,原址是1980年代初拆卸的竹園徙置區。 香港黃大仙一帶原本是客家人、番禺人居住的地方,但隨著1950年大陸移民湧入,目前這裡已經成為九龍地區人口較密集的區域。 黃大仙竹園2025 來到這裡的旅客多半是來黃大仙祠求個平安的,亦或者是求助大仙升官發財。 大致上,兩本族譜所提出的說法是:林氏早於宋代便來到九龍一帶定居,最早居住地可能是西貢北佛堂或九龍一處名為彭蒲圍(已不可考具體位置)的地方,後再遷移到竹園村和蒲崗村一帶開枝散葉,期間肯定經歷過清初遷界與復界史。
黃大仙竹園: 竹園市場
而在八十年代末入伙的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截至2009年底分別剩下不足二千個單位由房屋署直接管理[12]。 翠竹花園(英語:Tsui Chuk Garden)是香港的一個私人機構參建居屋屋苑,位於黃大仙區竹園翠竹街8號、新九龍6023號地段,佔地55760平方米,已建面積達192259平方米。 整個屋苑由青木建設及禮頓建築(亞洲)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亮雅發展有限公司」(Lanon Development Ltd.[註 1])發展,並由關吳黃建築師事務所關永康建築師負責設計。 與此同時,屋苑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監管整個發展過程及推售,並且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10期乙、第10期丙、第12期乙出售屋苑之一。 現時竹園村落規模大大縮減,並演變為竹園聯合村(Chuk Yuen United Village)。
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黃大仙祠, 黃大仙竹園 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 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師寶誕, 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天馬苑,黃大仙下邨(一區),竹園北邨,東頭(二)邨。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現時竹園村仍有約數十間房屋存在,稱爲竹園聯合村,位於沙田坳道及龍翔道交界處、黃大仙站(沙田坳道)巴士總站旁。 「聯合村」之名約產生於1950年代,有可能是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大量外來難民遷入當地,使竹園村變成姓氏繁雜的村落,故以「聯合」之名以示不同族姓合村的情況。
黃大仙竹園: 香港大廈搜尋
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因而深受善信的崇祀,但事實並非如此,據《驚迷夢》的序文記載,原來黃大仙的有求必應,必須要符合普濟勸善的原則,這也是黃大仙信仰的宗旨;欲求富貴顯達的話,他是有求不應的。 黃大仙祠的香油箱旁提供免費的線香,每人限取清香九支,取得線香後,再到一旁點香區點香。 關於黃大仙靈驗的事蹟,在香港早已是習以為常,因此黃大仙祠時時香火鼎盛,求助的信徒總是絡繹不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國共內戰後,有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在多個山頭興建木屋和鐵皮屋。 1953年,政府便撥出黃大仙廟後面山區為竹園徙置區,即現時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及黃大仙上邨一帶,1954年第一期約1500間平房落成,來自紅磡觀音山等木屋區居民遷入。 [3]其時,新來港難民搭建的木屋與竹園村原居民的村屋混合在一起,「聯合村鄉公所」亦於此時成立。 黃大仙的交通大致上以黃大仙上、下邨為中心,透過小巴及巴士連結往區內各屋苑及鄰近地區。 區內有兩個巴士總站,分別為黃大仙巴士總站及竹園邨巴士總站,提供多條來往港島及九龍的巴士路線[20],此外專線小巴總站亦分散其中,提供來往慈雲山、新蒲崗及牛池灣等地的服務。
黃大仙竹園: 黃大仙祠
1921年,梁仁庵道長得到黃大仙降乩指示從廣州南遷到香港弘道,並於竹園村西面興建了一座廟宇,是為黃大仙祠,同年又設立嗇色園負責廟宇管理。 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崇奉道、佛、儒三教,其「五形」建築佈局別具特色。 據說黃大仙「有求必應」,簽文靈驗,常年吸引無數善信到來膜拜求簽,香火鼎盛。 設計師選用「竹」作為主題,打破傳統設計,在天花及橫樑掛上一排排成流線型的翠竹,展現流水般的韻律和動感,配合竹編藤藝吊燈及日式和紙吊燈,營造簡潔清新及富空間感的購物環境。 為鼓勵食肆透過提供食物份量選擇和採取減少廚餘措施,與顧客共同從源頭減少廚餘,環境保護署推出了「咪嘥嘢食店」計劃,參與食肆如符合評核準則將獲「咪嘥嘢食店」認可資格和獲發「咪嘥嘢食店」的標誌及標貼,以供張貼於店舖內和宣傳,供顧客識別。 在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黃大仙區內首間落成的醫院[11],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1965年由東華三院創辦。
黃大仙竹園: 黃大仙不只黃大仙廟
而位於大成街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創校於1963年,為孔教學院大成中學的附設小學,是香港少有的孔教學校之一[16]。 黃大仙竹園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第一期(即4-11座)及第二期(即第1至3及12座)於1989年落成;而在後期再增建的第三期兩座樓宇(即第13至14座)則於1991年落成[1],共提供3524個單位。 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15歲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在山野中潛心修煉40年。
黃大仙竹園: 黃大仙匯豪山三房移民盤 低估價8% 928萬元易手
[1]據蒲崗村《林氏族譜》記載,竹園村居民原由蒲崗村林族分支所建[2]。
黃大仙竹園: 香港樓宇目錄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而於參時有所祈求者多能得償所願,故香火不絕,捐款亦源源而來,除部份作慈善用途外,有餘用作擴建廟宇,故成中國江南最大道觀之一,傳至香港後更是善信無數,是香港眾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 整座祠仿北京故宮建築群而造庭台樓閣,紅牆綠瓦,古氣盎然,氣派非凡,除供奉大仙外更供奉觀音,關帝及中國聖人孔子等,集中國三大教派佛、道、儒於一身。 自從黃大仙上下邨於1960年代落成後,「黃大仙」作爲屋邨所在地地名逐漸變得比「竹園」更加普及,雖然黃大仙祠的地址至今仍然保持是「竹園村2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清拆竹園徙置區北部,並重建成竹園北邨及竹園南邨,而兩邨之間的竹園巴士總站位於竹園道,有多條巴士線來往香港不同地方。 現時,「竹園」之名一般就是指這兩條公共屋邨以及巴士總站一帶的地方,而「黃大仙」則指黃大仙上下邨及港鐵觀塘綫黃大仙站一帶。 1957年,港英政府下令強征並清拆包括竹園鄉原居民村屋在內的竹園木屋區以建立徙置區,按照政府原來的計劃,當地的私家屋地可獲每平方尺象徵性賠償六毫三分,而其他農戶、商戶和廠戶生計則不作任何安排。 [5]黃大仙祠本來也在清拆之列,不過在東華三院的遊說之下幸而得到保留。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本站提供一站式黃大仙線上靈籤及解籤服務。 黃大仙區竹園(Chuk Yuen或Chuk Un),原稱竹園鄉,又稱竹園村,九龍十三鄉之一,位於黃大仙區北部,獅子山以南,黃大仙以北。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与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