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往北落山,沿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到康怡花園和康景花園之間的水塘公園,再步行往太古站。 由黃泥涌水塘至赤柱峽道是此徑的第一段,路程雖然短,卻有挑戰性。 爬上孖崗山和紫羅蘭山兩座山峰,就得花掉不少體力,但兩山一帶的花海,與赤柱及鶴咀半島的醉人景致,是最好的回報。
- 此處視野更佳,除了炮台山及照鏡環山外,右首可顧盼港島東區;而左方將軍澳的高樓,有如釣魚翁山般高聳。
- [1]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 除衛奕信徑第一段起點石碑外,巴士站附近沒有任何建築物。
- 公園內有洗手間,出發前可在此準備一下,順道欣賞水塘的景色。
學成後,衛奕信在1963年獲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擔任二等秘書,未幾即獲擢升為一等秘書。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 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北京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 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 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 第六段由九龍水塘開始,進入金山郊野公園,途經金山家樂徑後到達金山道。
衛奕信徑3: 香港總督
隨後的路口須靠右行走(左方麻石徑可下引至高超道),經過墳地,再繞行照鏡環山。 炮台山又稱「魔鬼山」,英語名為Devel’s Peak。 由於其位置俯瞰鯉魚門的港口要道,故昔年建有不少軍事設施,如炮台及碉堡等。 從沙田坳士多前行,不久便看到有分岔路(W047),應選擇左方的馬路行往紅梅谷方向。
- 由於衛奕信在推出計劃時全為穩定民心,因此沒有與中方諮詢,結果釀成軒然大波。
- 可是,衛奕信卻對此感到慚愧,他曾說自己只不過學了2年中文,以及在北京做過2年事,自覺不能勝任中國事務的專家,於是在1968年向外交部提出三年進修申請。
- 從公廁側的山徑下降,踏著石塊,在林蔭下行走;稍後視野漸廣,間中可窺見左方的大帽山及右方的草山,以及遠方的九龍坑山。
- 他這種辭職數年,後在職級不降的情況下重回政府,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 該徑起點位於東行分站後方、西行分站斜對面,起點旁豎有衛奕信徑的動工儀式紀念碑。
然而,大量滯港的船民卻使香港在經濟、治安和社會各方面造成沉重負擔。 有見及此,港府在1988年6月16日開始實施甄別政策,把政治難民分為「難民」,經濟移民等非難民則分為「船民」,凡是因經濟問題而進入香港的越南船民,他們會被視作非法入境,不能被轉送到第三國,並將被遣返越南[3]。 在1965年,衛奕信獲調回到英國的外交部,最初專責處理對尼泊爾和韓國的外交事務,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改為主理對中國的外交事務。 期間見證香港的六七暴動,以及北京的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衛奕信徑第一段,由赤柱峽道走至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沿途可欣賞到赤柱半島、俯瞰大潭水塘,風景相當不錯。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3段
衛奕信在劍橋、愛丁堡,以及西鴨巴甸郡的蒂利安皆置有物業。 衛奕信徑3 在1981年,他就曾隨英國公格爾山探險團,登上中國的崑崙山脈;此外,衛奕信徑之所以以他命名,正是因為他愛遠足之故也。 在香港大學學習中文期間,衛奕信曾取中文名字叫作魏德巍。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衛奕信徑3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
衛奕信徑3: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3小時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第五段由沙田坳出發,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沿雞胸山山腰往沙田方向下行至九龍水塘引水道,並沿九龍山健身徑到達九龍水塘側的大埔公路為止。 讓我帶你走一次吧~~~讓大自然拉近你與我之間的距離~~千島湖,大浪西灣,針草帽,這些地方,其實都藏在麥理浩徑上。 最後發現,原來香港的行山的地方都是藏在香港的四大行山徑裡。
橫過馬路,接翠琳路上行,在支徑左轉,走過平淡的路段,微降後續沿馬路左轉進入凹頭村。 第七段由城門水塘開始,沿著城門水塘東岸的緩跑徑向北前進,途徑城門水塘北端的半閒亭、城門標本林和鉛礦凹(於此處再次與麥理浩徑第八段相交),直至元墩下。 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途經西貢古道、大藍湖村、東洋山、基維爾軍營附近的大老坳後,沿飛鵝山道和沙田坳道直至沙田坳。 香港越野跑高手黃浩聰擅長長距離山賽,但他今次只參加10公里路跑賽。 他解釋9月初會到意大利參加Tor des Géants越野賽,賽道長330公里,攀升2.4萬米,所以他擔心10月初體能狀態尚未回復,暫時只打算跑10公里。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四段 (井欄樹 – 沙田坳)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8公里 時間:約3小時
不過,中方當時卻宣佈不會承認這類人士的英國護照,這類人士將仍舊被視作中國公民,但同時,由於這類人士擁有外國的居留權,所以中方不會讓他們在主權移交後出任政府要職。 由於中方規定在主權移交後的特區政府,出掌要職的人士均須為沒有外國居留權的中國公民,而立法會內的中國公民亦不可少於全體議員的百份之八十,結果居英權計劃的踴躍程度比想像中低。 衛奕信徑32025 然而,到1986年12月5日,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在訪問北京期間突然逝世。 經過一番考慮,英方最終認為在中、港事務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衛奕信是最佳人選,並決定以他接替尤德。 儘管衛奕信認為自己太年輕,以及資歷尚淺,不過最後他還是接受邀請。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七段
其實《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署以後,已經代表香港人將不會獲得英國的居留權。 但是,為了安撫人心,英國當局在1987年起向港人簽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讓港人即使在主權移交後,仍然與前宗主國保持某種的關係。 不過,由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並不賦予居英權,使不少港人感到失望,遂使香港開始出現移民潮。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五段標距柱:W047-W060
由黃泥涌水塘公園沿大潭郊遊徑往上攀,路旁皆有吊鐘花的身影。 由紫羅蘭山山巔走過山坳後,可以在這裡俯瞰山坡的吊鐘花叢。 衛奕信徑32025 吊鐘花約於1月下旬至2月上旬盛開,在漫山雲霧中更顯剔透晶瑩。 如閣下的系統未能支援,有關字符將會顯示成空格、問號或者方格等。 如有需要,請免費下載香港增補字符集(HKSCS),以閱覽廣東話字符。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最有趣的一點是橫跨香港島、九龍、新界。 從香港島走到九龍油塘,第三、四段要途經多條大小屋邨和村莊。 雖然可順帶一睹各郊野小村的閒適風光,唯中段某些地點的路標仍然指示不足,首次踏足這兩段的遊人,需要向熟悉方向的晨運人士詢問清楚,或先參考行山書。 到1984年的時候,衛奕信再度獲得擢升,接替唐納德爵士,出任外交部亞太區助理次官。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10段
及後再遇上分岔口須右走(左方水泥徑可登上魔鬼山碉堡),而下一個路口則須靠左行走。 由藍田鐵路站A出口,右轉沿著啟田道下走至迴旋處,再左走接鯉魚門道,便可一直走至高超道。 第十段由八仙嶺仙姑峰開始,途經八仙嶺自然教育徑、橫山腳村、橫七古道、上七木橋、下七木橋和尤德爵士紀念亭,最終以南涌為終點。 為雷利計劃(香港)青少年發展項目籌款的《雷利衛徑長征》,由2003年起每年10月份舉行,賽道主要依整條衛奕信徑前進,但乘坐港鐵時需於油塘站及鰂魚涌站出入,而非原先的藍田站和太古站。 編按:吊鐘花是本地原生植物,屬杜鵑花科,花期在每年1月至3月。
衛奕信徑3: Friday 4 January 2019 : 油塘 -> 魔鬼山炮台 -> 五桂山 -> 茅湖山 -> 將軍澳
尤德爵士為了讓衛奕信增加見識,以及擴闊視野,所以作出這個決定。 至於尤德爵士本人則在1982年至1986年出任港督之職。 衛奕信徑3 畢業後,衛奕信曾一度苦惱於加入殖民地部,還是外交部,經過一番考慮後,他選擇了後者。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三段:藍田>井欄樹
沿馬路下行,到達元墩下的避雨亭,完成衛奕信徑第七段的行程。 除了上述公職,衛奕信還在1993年起出任英國不丹學會主席;1996年起出任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到1997年起又出任鴨巴甸大學校監。 衛奕信徑32025 鴨巴甸大學校監是一項榮譽職位,一般而言,衛奕信將會終身出任此職。 另外,自1999年起,他出任全國蘇格蘭博物館的受託人,到2002年起兼任主席。
在股災不久以後,受惠於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經濟又出現高速增長。 在1988年的時候,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為5,850億港元,在20年間有達20倍的增長。 [2]另一方面,自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政府積極鼓勵港商到內地投資,這使香港工業出現大幅度北移的現象。 衛奕信徑3 在1988年年底,香港已有超過百份之90的工廠北移內地,港商在內地的投資多達140億港元,而每日流通文錦渡,穿梭中、港兩地的貨車更多達12,000架次。 這些在內地設廠的港商把貨物運到香港,再經香港的港口運送到世界各地,使香港繼續保持出口港的地位。
另一方面,衛奕信曾在2005年1月訪問香港科技大學;以及在2006年於香港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於2011年出席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並致辭 [4]。 衛奕信徑3 雖然馬卓安在表面上十分樂意到北京簽署諒解備忘,但背後他卻對此十分惱怒,因為自六四之後,國際仍在杯葛中國,但自己卻被迫到那裡簽約,成為六四事件以後第一位到訪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 經此事以後,保守黨政府認為對中國的妥協政策已不再適用,而英方更認為對北京處處退讓的衛奕信需要負上責任。
衛奕信徑3: 第一站:黃泥涌水塘
在衛奕信就任港督以前,香港立法局根據《代議政制綠皮書》的建議,在1985年首次引入間接選舉,以配合過渡期內的民主發展。 這一次的間選,觸發港人對立法局引入直選的訴求,其中,有逾91個民間團體在1986年12月組成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齊聲敦促港府及早在1988年落實直選。 港府後來在1987年5月27日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就香港代議政制的發展作出檢討,並開始向市民收集民意。 衛奕信徑3 儘管八七股災對香港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畢竟破壞是短暫的。
衛奕信徑3: 第一段
「八八直選」的流產,使香港不少民主派人士感到非常憤怒,時任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李柱銘猛烈批評,指英國出賣了香港人,而其後英國下議院亦曾就「八八直選」展開辯論。 不過,雖然「八八直選」被否決,但由於後來內地發生六四事件,衛奕信與中方商討後,終在1991年的立法局選舉首次引入18個直選議席,以求穩定人心。 在那次的選舉中,民主派在直選議席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反映出香港市民對直選的支持。 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相較於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港督後顯露的強硬姿態,兩者形成明顯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