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分三大系列,分別為設於展覽廳的「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橫屋的「日常•非常」、以及房舍的「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總共展出逾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加入更多藝術和多媒體元素,重新演繹本地傳統文化,讓觀眾深入認識香港非遺的內涵,以及三棟屋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 陳村長領着我們來到中廳和祠堂,中廳屋頂懸一盞色彩奪目的子孫燈,昔日當有男丁出世時就會點燈。 祠堂位於中軸線上,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白事儀式完結後,亡者會送到荃灣原居民墓園殮葬區——大帽山川龍響石墳場土葬,這個傳統保留至今。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在地鐵站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是法定古迹,於1987年重修成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在2016年6月變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原是一條有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970年代,由於興建荃灣港鐵站的緣故,該村被遷至別處。 政府於1987年將三棟屋重修成博物館,讓遊人了解昔日農鄉純樸生活。 自2016年6月起,政府於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參觀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學歷高及經濟條件優越的族人掀起移民潮,現時多分布於英國和加拿大。
三棟屋博物館(Sam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Tung Uk Museum)係香港文化博物館嘅分館,喺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荃灣地鐵站嘅附近,港鐵荃灣車廠隔籬,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管理,全年免費入場。 陳村長指着象山新三棟屋村的照片說,現時連丁屋範圍共有110多幢,每幢3層,居民約2000人,大多是用作出租,真正陳姓的原居民已不多。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象山新的「陳氏家祠」於1986年10月落成,當年的港督尤德爵士贈送書上「民德歸厚」的匾額祝賀,而當時的新界政務署長許舒博士和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更親臨為陳氏家祠重建落成作主禮嘉賓,可見三棟屋在荃灣圍村的重要地位。 三棟屋原來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屬客家圍村,大約在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姓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和惠州市的支系所建立。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荃灣三棟屋村
中心保留以往的圍屋棋盤格局,雖然格局四方對稱,但走在其中似迷宮。 建議可先到位於後天街左上方的展覽廳,然後再走左天街及右天街的橫屋,最後到中間的房舍參觀,就能有系統地欣賞。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陳村長指着展覽廳內三棟屋村的舊照片,介紹村內建有供族中子弟讀書的南園書室和天后廟的位置。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而三棟屋博物館內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廳中間部分原來是他的祖屋,也是他出世的地方。
- 有200多年歷史的荃灣三棟屋,自1987年成為博物館後,一直是市民熟悉的景點,今日(3日)起以全新面貌示人。
- 平時花牌都掛得高高的,今次反傳統放在地上,觀眾可以走進花牌中打卡,龍柱上的邊位做得極細緻,中間的孔雀頂手亦是逐塊逐塊繪畫紮成,工藝極為細膩。
-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 在2016年6月變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透過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
- 農耕者每當收成時,會將農作物拿去蔬菜收集站買賣,位置是現時城門谷游泳池附近的天橋。
- 遊客踏入博物館後,便可親身體驗這些圍村大戶人家的生活;屋內的祠堂、廚房等全被保留下來,讓閣下無需遠走偏遠鄉郊,身處市區內仍可細味難求的悠悠古風;很難想像,就在咫尺之遙,便為抬頭橫空而過的現代化港鐵。
- 三棟屋入口左右兩旁各有一個導覽室,有短片、互動遊戲及顯示屏,細看香港每個非遺項目。
- 三棟屋原來是香港古老的圍村之一,屬客家圍村,大約在18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姓在廣東河源市龍川縣和惠州市的支系所建立。
客家人古時輾轉流離,三棟屋陳氏族人的遠祖也不能幸免,他們從北方移至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後遷至廣東五華龍川,其後人口增長快,繼續南下至惠州淡水,所以在淡水沙田鎮建有太公墓。 18世紀中葉,部分族人由新安縣羅芳徙居屯門、打鼓嶺及離島等地。 自十歲起研究紮獅頭技巧的許嘉雄表示,由於場地所限及用作展覽的關係,他需調整比例製作較細小的獅頭,許師博亦因應展現整個製作過程,製作5套處於不同狀態的獅頭。 館方更將於12月周末舉行「再覓非遺」尋樂日,有獅頭紮作示範、繪本故事劇場、製作中藥植物香囊、迷你長衫摺紙及猜燈謎遊戲等,可親子同樂欣賞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展覽廳介紹了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多項非遺,如木雕神像、舞麒麟、太平清醮等,最矚目是請來做獅頭紮作的許嘉雄師傅,將5款最常見的獅頭,由最初的工序開始到完成品,足足25個獅子頭放在眼前,猶如一幅打卡牆,極為震撼。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歷史
1981年,香港政府宣佈將三棟屋列為法定古蹟,並響1987年完成修建工程,加設咗博物館設施,畀市民免費參觀。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必看由元朗李炎記花店主理的花牌紮作,這個花牌是度身訂造,跟傳統做法有點不同,今次為了遷就場地,拆解成多個部分,花了足足一星期才做好。 平時花牌都掛得高高的,今次反傳統放在地上,觀眾可以走進花牌中打卡,龍柱上的邊位做得極細緻,中間的孔雀頂手亦是逐塊逐塊繪畫紮成,工藝極為細膩。 展館後方亦介紹了花牌製作過程,如寫大字、摺花、製作配件、上棚等。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荃灣三棟屋博物館乃香港文化博物館轄下三間分館之一,另外兩間分館分別為香港鐵路博物館及上窰民俗文物館。 除三棟屋博物館外,荃灣區內的古蹟景點還有賽馬會德華公園與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村長講述老房子故事 三棟屋精神 難中尋志節
【香港商報網訊】今年香港博物館節籌劃了老房子故事系列——「邂逅!村長」,上期專刊已介紹了沙田王屋村,今期續說另一老房子「荃灣三棟屋」的故事。 7月2日有點陰霾的下午,年過70歲的陳桂芳村長在已變身為博物館的三棟屋漫步「時光隧道」,與遊人細訴老房子的新舊故事。 除了有日常生活常接觸到的麻雀牌、白鐵器具、點心及蒸籠等製作技藝,亦有較為少見如廣彩、潮州糖塔、手托木偶粵劇、八音等。 每一個展館的形狀及展示方式亦與該項目有關,如潮州糖塔的入口為塔形、麻雀牌製作則是象徵性的綠白色。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而有別於以往沉悶的展示,只將完成品放在展櫃之中,今次展示方式有新突破。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大部分項目也請來專業師傅去解說,除了拍攝成短片說明,更將工序及製作步驟逐層解構,令整件事更加立體及完整,觀眾亦更容易去理解。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開放時間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棟屋圍村一帶逐漸發展工業,荃灣亦被港英政府列作首批發展的衛星城市,積極進行都市化;區內的圍村與田地更因興建地下鐵路,逐漸被拆卸或徵收,獨三棟屋有幸被保存下來成為博物館。 三棟屋屋內設有三廳,每廳承托屋頂的橫樑稱為「棟」,故被稱作「三棟屋」。 遊客踏入博物館後,便可親身體驗這些圍村大戶人家的生活;屋內的祠堂、廚房等全被保留下來,讓閣下無需遠走偏遠鄉郊,身處市區內仍可細味難求的悠悠古風;很難想像,就在咫尺之遙,便為抬頭橫空而過的現代化港鐵。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三棟屋原本係香港古老嘅圍村之一,大約喺 18世紀中,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陳氏響廣東嘅支系所建立。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文化事務部 – 文物及博物館科
三棟屋博物館(Sam Tung Uk Museum)可說是香港現有保留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8 世紀由陳氏族人所建。 當時族人於三棟屋博物館現址一帶興建圍村,並開墾農田耕種,全盛時期幾乎大半個現今荃灣俱為陳氏農地。 陳村長憶述,三棟屋的始祖陳任盛跟隨其伯父擇居荃灣,其伯父在老屋場(今大窩口)關門口村建有祠堂,陳任盛則在現時大窩口的亞斯里堂對出山坡挖地耕種,陳任盛與4個兒子經多年努力,耕種有成,財富積聚,人口增加,遂產生建村念頭。 長子健常當時看中牛牯墩西部一地,發現風水極佳,便在該處立村,稱為三棟屋村,1786年擇吉入伙。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棟屋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博物館佔地約2,000平方米;建築佈局有如棋盤,左右對稱,中軸線上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中間有四間獨立房舍,並由左右兩旁的橫屋和後方的排屋圍攏而成。 為了給觀眾一個既豐富又具啟發性的參觀體驗,位於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遺中心於2020年底展開大型展覽更新工作,是啓用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 全新展覽系列「循聲覓道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入更多藝術和多媒體元素,以嶄新、創意的方式重新演繹本地傳統文化,讓觀眾深入認識香港非遺的內涵,以及三棟屋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位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前身是客家圍屋,擁有200多年歷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三棟屋博物館(英語:Sam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Tung Uk Museum)是在香港荃灣西樓角的一座法定古蹟和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大河道是一條大渠,渠水流向海灣,現時沙咀道大鴻輝廣場對出已是海旁,漁民多聚集於此兜售漁獲。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農耕者每當收成時,會將農作物拿去蔬菜收集站買賣,位置是現時城門谷游泳池附近的天橋。 陳村長解釋,三棟屋主要分為三部分,即是宗祠、中廳和下廳,每一部分的屋頂都是由一條橫樑所承托,而這條橫樑又可稱為棟,三棟屋這名字就由此而來。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村長講述老房子故事 三棟屋精神 難中尋志節
陳村長是當年搬遷委員會成員,搬遷遇到的種種困難仍歷歷在目。 他說,當時港府提出以老圍象山之地賠償,一分地為一間屋,一分地為435.6呎。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2025 村民不滿意搬遷原因,皆因當時象山的環境似亂葬崗,經過多年談判後,終於在新界理民官許舒斡旋下達成協議,1979至1980年村民搬至象山的新三棟屋村重置屋。 三棟屋入口左右兩旁各有一個導覽室,有短片、互動遊戲及顯示屏,細看香港每個非遺項目。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三棟屋於一九八七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200年古村三棟屋與現代化城市發生劇烈碰撞,荃灣地鐵在規劃中需穿越該村地底。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陳氏族人由1786年起在三棟屋村安居樂業,不過隨時代變遷也發生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安度過,第二次大戰時日軍侵港,族中婦女為免遭日軍蹂躪上山避難。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參觀
三棟屋的建築佈局猶如棋盤,左右對稱,設有前廳、中廳和祠堂,以及不同房舍和橫屋。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三棟屋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設立於三棟屋博物館裏,透過舉辦展覽和活動推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2020年起館內舉行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多個本地傳統工藝如舞獅、白鐵、花牌的相關展品。 近年香港博物館愈見進步,除了有全新的M+,舊有的博物館及藝術館也增加更多不同類型的展覽,連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亦經過翻新,引入全新主題及展品。
三棟屋博物館相片: 歷史
有200多年歷史的荃灣三棟屋,自1987年成為博物館後,一直是市民熟悉的景點,今日(3日)起以全新面貌示人。 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6年在該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博物館去年底展開翻新工程,設立全新展覽,公眾可於今日起入內參觀。 非遺辦事處於2020年底展開大型展覽更新工程,除了重新規劃中心的展示空間外,亦展開一個全新展覽系列「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的靈感源自倫敦的V&A Museum,藝術家蕭國健Stanley說,在三棟屋視察時,身在如迷宮般的圍屋之中感覺很迷失,抬頭只看到天空,但卻聽到四處傳來的雀鳥叫聲、風聲等,相當奇妙,於是決定以聲音作為主導。 展覽的英文名為「Lost and Sound」,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