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放射生物學的研究,放射治療對非常大的腫瘤的效果不如對較小的腫瘤或微小的疾病好。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採用先進儀器,包括4D動態弧形直線加速器(Versa HD)、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
全球市場受到癌症發病率增加、技術改進以及術中放療優於常規放療的推動。 越來越多的研究術中放射治療各種癌症的臨床試驗可能會為市場進入者提供有利可圖的增長前景。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的放射物質,可以採用靜脈注射、口服膠囊或口服液方式進入體內。 放射性同位素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甲狀腺亢進或肝癌等。 病人可能於治療期間,入住醫院的輻射隔離病房,逗留時間長短需視乎那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劑量而定。 病人接受治療後仍會釋放少量輻射,故此並須採取預防措施,以免對他人造成輻射風險。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我們的服務
隨著人們對醫療保健的興趣與日俱增,以及旨在減少治療錯誤的政府立法的不斷變化,用於放射機器的自動輪廓放射治療軟件正在享有很高的滲透率,並改變了腫瘤學的前景。 宋崧指,新系統主要用於乳癌及肺癌病人,前列腺癌患者亦有使用,目前港島東聯網3部提供癌症治療的儀器中,已有1部加裝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未來亦有望引入第4部已內置「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的新型放射治療機。 為了讓患者盡快展開電療療程,同時提升治療精準度和減少電療副作用,改革電療的流程設計不容忽視。 本中心設5項無縫電療流程設計,以達到5日啟動電療承諾。 大約有六至七成癌症病人都需要在患癌不同階段接受放射治療。 電療於醫治癌症方面﹐主要有治愈癌症、輔助其他治療方式以及紓緩癌症所引起的不適的三大作用。
- 同一份報告還報告稱,2022 年美國女性中估計有 287,850 例浸潤性乳腺癌新病例和 51,400 例原位乳腺癌新病例。
- 放射治療配合治療床的同步移動,環繞運行,放射線可從不同角度照射而達到治療所需要的劑量。
-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令病人帶有輻射,與家人同住同食都不會有問題,所以不用將病人隔離,以免病人產生被離棄的感覺。
- 2021年美國將新增約190萬癌症患者確診,2020年預計新增約180萬癌症患者確診。
- 通過空心管或針頭(稱為施源器),把小型放射源放入體內/腔內,使其到達腫瘤內部或附近。
- 此外,由於放射源可以被準確地放置於腫瘤靶區中或臨近位置,在患者移動或體內腫瘤運動時,放射源與腫瘤的相對位置可保持不變。
有些類型的癌症具有明顯的抗輻射性,也就是說,需要在臨床治療中可能是不安全的、非常高的輻射劑量才能根治。 腎細胞癌(英語:Renal cell cancer)和黑色素瘤通常被認為耐放射,但對許多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來說,放射治療仍然是一種姑息治療的方式。 將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結合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並已顯示出治療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的一些前景[4]。 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屬高能量且集中的局部性放射治療(俗稱電療),能夠透過帶有放射性的物質的載體置放到病人體內,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近距離釋放放射物質殺死癌細胞。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電療期間的飲食注意事項
它能產生4-25MV的高能量X光及或電子束(Electron Beam)。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高能量的X光射線能治療深層的腫瘤如鼻咽癌及前列腺癌。 現時6MV X光射線是最為廣泛使用的能量,因為它穿透身體組織的能力適中及治療房間的輻射防護要求相對較低。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從1996年起遷至R座,樓高十五層。 主要為居住在九龍中的癌症病人提供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住院、門診及紓緩服務。
- 放射性同位素常用於治療甲狀腺癌、甲狀腺亢進或肝癌等。
- 大部分癌症患者會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接受電療,以清除殘餘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機會,提高整體存活率 。
-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會因應身體治療部位而有所不同,有關情況我們的醫護團隊不單會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為您細心講解,並因應您的狀況作出妥善的護理以減低不適。
- [103]在「虛擬病人」圖像上的施源器、治療部位及周圍健康組織三者的空間位置關係,與真實患者體內的關係是一致的。
- 由於醫療保健基礎設施的改善和醫療保健成本的上升,預計該行業在未來幾年將實現盈利增長。
・因脊椎受電療影響,血球及血小板的數量下降,要留意感染及出血的徵狀,如發熱、流鼻水、咳嗽、小便頻密及赤痛,或牙肉出血、皮膚上有不明的瘀斑,就應告知醫生,再作跟進。 腹瀉期間,應避免高纖維及奶類食品,多喝水,如腹瀉情況持續者,可按醫囑服用止瀉藥。 ・已切除腋下淋巴之病人,可能有上肢水腫情況,休息時,應以軟墊乘托上肢;此外,並應按照物理治療師之指示,作適當運動以防水腫, 如爬牆運動、拉繩運動等。 ・放射治療後,鼻分泌物較為乾結,病人可在家中以生理鹽水作鼻部灌洗,保持鼻腔衛生。 以灌洗器吸入生理食鹽水,慢慢將生理鹽水擠入鼻孔,由口吐出,然後再以同樣方法清洗另一邊鼻孔,直至鼻分泌物流出為止。 ・市面上含酒精之漱口水不適用於接受放射治療之病人,可按醫囑用Thymol Gargle或可以一茶匙食鹽溶於 500毫升凍開水中,在家中自製生理鹽水漱口。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放射治療費用
我們的醫療團隊由專業和富有經驗的腫瘤科醫生及醫護人員組成。 縱使您是首次蒞臨我們的治療中心,也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我們已經為您預備特定的聯絡主任作為您的治療伙伴,為您及家人在整個治療中提供個人化的照顧及支援。 透過特別設計的協調護理模式,我們提供出色的放射治療服務,達到最佳的醫療效果,同時亦將病人在整個療程間的不適減到最低。 此外,增加政府對以患者安全為重點的高級醫學研究的資助可能會支持全球市場的收入增長。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服務時間
由於放射源可以被精確地放置於腫瘤治療的部位,近距離放射治療可實現局部高劑量放療。 此外,由於放射源可以被準確地放置於腫瘤靶區中或臨近位置,在患者移動或體內腫瘤運動時,放射源與腫瘤的相對位置可保持不變。 這一特點使得臨床醫師可以獲得很高的劑量適形度——保證整個腫瘤獲得最佳的照射劑量,同時減少腫瘤周圍健康組織、器官和結構的損傷的風險,[30] 進而提高治癒和保留器官功能的可能性。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身體因移動而偏離治療位置 系統會自動發出提示信號
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放射線治療疾病的方法,能夠破壞癌細胞中的染色體(DNA),使癌細胞死亡。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經理鄧碧琪補充,自4月引入新系統以來,已為74人次提供服務,佔該放射治療機4月服務量的17%。 至於為何主要用在乳癌及肺癌病人,宋崧解釋,因該系統是要探測治療期間患者身體皮膚表面有否「郁動」,而上述兩類癌症因為呼吸時影響皮膚表面較多,故目前主要用在此類病人身上。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2025 大多數上皮癌只有中等程度的輻射敏感性,需要明顯更高的輻射劑量(60-70Gy)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B)遠距離放射治 vs 近距離放射治療
在進行治療前,影像導航的掃描(例如磁力共振掃描或斷層掃描)技術來準確定位,以確保目標治療位置有足夠放射性物質包圍癌細胞。 遠程後裝治療系統可以將放射源安放在帶屏蔽的保險罐中,為後裝操作人員提供輻射防護。 施源器在病人體內正確定位後,通過一系列的連接導管與後裝機(載有放射源)連接。 後裝機按照導入的治療計劃, 控制放射源通過連接導管到達施源器內預先設定的位置。 依據治療計劃,放射源駐留相應的時長,之後通過套管返回後裝機內。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放射源的放置方式
・照射部位之皮膚會發紅、乾燥,可用蘆薈啫喱或水分潤膚霜(moisturiser) 滋潤皮膚,只需於接受放射治療前,以溫水洗掉便可。 ・放射治療期間,病人會感到疲倦,應每天安排足夠的作息時間,除正常睡眠時間外,可安排於下午小睡一會,補充體力。 ・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之病人,治療後會因唾液減少以致增加蛀牙及牙周病的機會,需於治療前讓牙醫作詳細之口腔檢查,預先處理牙患,才接受放射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治療實施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承蒙何善衡慈善基金會的慷慨支持,於本院放射治療中心引入先進的核磁影像導向放射治療系統 (Unity MR-Linac) 。 該設備揉合核磁共振成像 (MRI)及放射治療的精粹,透過高解像度的磁力共振掃描,於每次治療前追蹤腫瘤位置和形態變化,即時調整電療方案,令電療靶區更準確,減少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的影響。 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估計,2020 年全球癌症發病率約為 1930 萬。 到 2030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2025 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到 2460 萬。 此外,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20 年估計有 226 萬新病例。 此外,根據 Globocan 2020 估計,2020 年全球將檢測出約 1930 萬癌症患者,其中前列腺癌 (7.3%) 和乳腺癌 (11.7%)、結直腸癌 (10.0%) 和肺癌 (11.4%)。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近距離治療
・脊椎的放射治療,多用於紓緩性治療,一般來說,電療的次數較少、治療期較短,故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不及根治性電療明顯。 ・腦部的放射治療,多用於紓緩性治療,一般來說,電療的次數較少、治療期較短,故所產生的副作用相對不及根治性電療明顯。 ・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令病人帶有輻射,與家人同住同食都不會有問題,所以不用將病人隔離,以免病人產生被離棄的感覺。 但到了90 年代,隨着電腦技術的發展,劑量計算可以倚賴電腦進行。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放射治療副作用
例如在80年代,放射治療以二維技術為主,電療劑量以人手計算,最多只容許四個同一平面的放射光速,而且照射野以方型為主,未能對應腫瘤的形狀作出優化,以致放射範圍太寬鬆,未能減低輻射線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PSMA是一種獨特的前列腺癌細胞表面受體,存在於大部份前列腺癌細胞表面。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2025 當Lu-177-PSMA 到達前列腺癌細胞表面時,它會依附到該癌細胞並釋放出輻射進行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2025 因為Lu-177-PSMA釋放的輻射線穿透力低,所以能減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害。 因此,Lu-177-PSMA治療能提高存活率、減少癌症相關症狀和提高生活質素。
放射治療副作用的產生與治療部位、治療分次劑量、治療總劑量及治療所採用之技術有關,此外個人體質也與放射治療之副作用程度有相關。 放射治療副作用依發生的時間點可分為急性或慢性副作用。 急性副作用於治療開始九十天內發生,並在療程結束一兩個禮拜內達到高峰,原則上隨療程結束急性副作用會逐漸緩解。 近距離放射治療計畫系統 而慢性副作用通常是不可逆的,且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變嚴重。 顧名思義,遠距離放射治療就是以放射治療機器,由體外將放射線從遠距離穿過表層,集中照射在癌症部位,將癌細胞殺死。 適用的情況包括在體內較深的癌細胞部位,或需要治療的範圍較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