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6年衛生署的資料,我國2002年侵襲性子宮頸癌有2107新病例,其年齡標準化為每十萬婦女人口為17.21人,首度低於20 人,已經不是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了。 HPV疫苗能降低六至七成的子宮頸癌風險,無法百分之百預防,因為疫苗只能預防部份的HPV病毒感染,因此,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仍然必要,建議女性從21歲開始,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來預防子宮頸癌,同時也應執行安全性行為。 倘若在子宮頸窺鏡檢查時顯示有高度病損,表示患者癌變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接受治療。
- 乳房超聲波檢查準確度可高達95%,過程亦不會有幅射產生。
- 如果患者年紀較小、身體狀況良好,加上腫瘤較小,不涉及子宮頸的周邊組織,手術切除癌腫是較為適合的選擇,以便保留卵巢,分泌生殖荷爾蒙,同時避免其他治療帶來較嚴重的後遺症,例如放射治療引起的陰道萎縮及硬化。
- 第一期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達基底膜,但尚未擴散到子宮之外,又以癌細胞侵犯至基底膜的深度及腫瘤大小細分為1a、1b。
- KingNet網站內可能包含許多連結、或其他合作夥伴所提供的服務,關於該等連結網站或合作夥伴網站的隱私權聲明及與個人資料保護有關之告知事項,請參閱各該連結網站或合作夥伴網站。
香港較少人會在這個年紀就接種,但外國因女性初次性行為的時間普遍比香港人早,所以較常見在較早的紀接種,不過一般來說,都建議九歲後應盡早接種。 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HPV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男性女性皆可接種。 子宮內膜癌共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指癌細胞僅在子宮體內,若侵犯到子宮頸時則為第二期,第三期是指已侵犯到陰道或骨盆腔的淋巴或卵巢輸卵管等的骨盆腔組織,遠處器官轉移則為第四期。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再根據不同期別進行化療或放射線治療。 通常70~80%的子宮內膜癌病變屬於第一期,因此,當發現異常出血,立即就醫檢查及診治,會有相當好的治癒率。 由2019/20學年起,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合資格的小學女學童提供子宮頸癌疫苗接種,以預防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診斷方法
至於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13種,並以16型和18型HPV病毒與子宮頸癌關聯最大,佔整體個案約七成。 在香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九成。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1期 放射治療分體外及體內兩種,前者利用機器發出高能量的放線,照射患者整個骨盆腔,包括子宮頸、子宮及其周邊,消滅癌細胞;後者則在患者的陰道和子宮頸位置,擺放細小並能發出輻射的導管。 療程每次照射10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一般合共進行3至4次。
- 吳昭軍建議,30歲以上婦女至少每3年應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在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為陽性時,無須過度恐慌,並不代表罹患癌症,但要遵循醫師指示接受進一步檢查,並請依醫囑回診追蹤及診治。
- 劉錦成主任特別強調,一般而言,從子宮頸異常增生到子宮頸癌約有5∼10年的時間,呼籲凡是有過性經驗的女性,都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是不錯。
-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八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2019年共錄得520宗新症;同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人數有162人,是本港第八大女性癌症殺手。
- 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會跟隨下降,引致肝臟製造胰島素生長因子跟着降低。
- 透過定期檢查追蹤體內賀爾蒙的情況,有助及早發現身體潛在的健康狀況,作出適當的預防及治療,從而更積極面對生理上的轉變。
可以為子宮頸癌治療費用提供實報實銷保障,保障範圍覆蓋上文提及的切除手術、放射性治療、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 臨床上的觀察指出,子宮頸癌除了局部的侵犯與擴散之外,子宮頸癌也容易經由淋巴系統的循流而產生鄰近淋巴腺及遠端的轉移。 一般來說有骨盆腔內或主動脈旁側淋巴腺轉移的病人的預後,一般來說都比較差。 其中不乏將不正常出血現象放任一年半載不管的人,因不是每天出血,只是偶爾岀血,所以才會放任不管。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 驟降
子宮肌瘤出現的原因醫學界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只了解與雌激素有關,而且發生的機率以40至50歲女性為主。 此外,還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菸,與安全性行為(避免多重性伴侶、使用保險套)。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HPV 疫苗應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對 9 ~ 14 歲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生接種較有效益。 建議曾有過性行為的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為鼓勵女性篩檢,國健署補助年滿30歲女性,每年一次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到了第一期後期與第二期,若病灶較大或合併慢性骨盆腔發炎的病患,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將子宮、輸卵管、卵巢、陰道的上三分之一、子宮兩旁結締組織,以及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全部摘除。 若手術後發現骨盆腔淋巴結有轉移情況時,就須附加化學治療。
您於本服務條款之任何修改或變更後繼續使用本服務者,視為您已閱讀、瞭解並同意接受該等修改或變更。 並且您同意不將本會員條款或任何本使用條款賦予您的權益或義務轉讓給他人。 子宮頸癌1期2025 本網站內容著作權係屬威利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或他授權本網站使用之提供者所有。 子宮頸癌1期 除了接種疫苗外,要減低性行為的風險:例如維持固定單一的性伴侶、每次性交都使用安全套、不吸煙、不喝酒以提升自身的免疫系統,抵抗病毒。 根據疫苗廠方所提供的資料,九合一疫苗需在半年內完成接種,15歲或以上的人士需接種三劑,在完成第一劑後,兩個月後注射第二劑,再隔四個月注射第三劑。 14歲及以下的人士只需接種兩劑,即是在完成第一劑後,六個月後打第二劑。
子宮頸癌1期: 屏基引進乳癌新技術 手術+放射治療一次完成…病人免奔波
貝伐珠單抗 — 貝伐珠單抗是子宮頸癌標靶藥物,通常配合其他化療藥物一併使用。 紫杉醇 — 紫杉醇通常配合其他化療藥物一併使用,例如貝伐珠單抗和順鉑等,以治療晚期和復發性子宮頸癌。 卡鉑 — 卡鉑是一種鉑的化療藥物,通常配合其他藥物一併使用,例如貝伐珠單抗和紫杉醇等,以治療晚期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化療的用藥日程以週期計算,一般為期五至六週,實際情況因人而異。 醫護團隊屆時將為患者提供有關療程的資訊,如用藥日程和週期等。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症狀有哪些?
患者當中,有一小部分人的病變會惡化,在一段時間後有可能會逐漸發展成子宮頸癌。 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惡化跡象,配合適切的治療,便可減低惡化成癌症的機會。 定期進行HPV病毒基因檢測可減低子宮頸癌的病發率,預防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症狀
子宮切除手術:切除子宮頸和子宮,根據癌症的階段,可能需要切除卵巢和輸卵管。 持續受某些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 HPV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會經由性接觸傳播,最少有一半性活躍人士在不同階段曾經感染 HPV,但當中只有少部份女性會因而患上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1期 越早發現患癌,治癒機會越高,也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子宮頸癌1期: 健康資訊
不過,並不是每一種HPV感染都會致病,部分HPV對人體是沒有太大影響。 前商台DJ蘇耀宗(細So)出軌事件爆光後,近日又再被傳染有性病,第三者練美施(Macy)更因感染HPV(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演變成子宮頸癌前病變。 根據醫院管理局2016年數據,每年有510個子宮頸癌新症,有151人死於子宮頸癌。 人類乳頭瘤病毒 是導致子宮頸癌的其中一個原因,而女士於26-30歲及46-55歲是感染高峰期。 對於您使用本網站各項服務時所留下的個人資料,本網站絕對予以尊重並且依據本網站的「隱私條款」加以規範保護。
子宮頸癌1期: 症狀
目前已發現兩百型以上,其中約有四十型可感染下生殖道的皮膚或黏膜,且至少有十五型以上與子宮頸癌有關,其中16、18型為常見導致子宮頸癌的類型。 Bowtie Pink 自願醫保系列全數賠償診斷、住院、手術及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等合資格醫療開支 (美國除外),並受限於每年保障限額及終身保障限額。 如索償牽涉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外的中國醫院 / 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內的高端醫院 / 超出指定病房級別 / 投保前已有疾病,有關之賠償金額可能會作出調整。
子宮頸癌1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而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症多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慢慢增加,已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名,一年增加2400至2500人左右,甚至有年輕化趨勢。 根據統計,子宮頸癌前病變年輕個案比例高,不再是中年婦女專有,平均每5例子宮頸癌前病變就有1例發生於20~34歲之間,而大型研究顯示,致癌排行前三名依序為HPV16、52、58 2。 除了根治性手術外,在術後或復發後,視乎危險因素和分化程度,決定化療、放射治療或荷爾蒙治療。 子宮體癌中,超過九成是子宮內膜癌,餘下屬子宮惡性肉瘤。
子宮頸癌1期: 常見婦科疾病您要知
目前在疫情相對控制的情況下,也別忘了「6分鐘護一生」的衛教宣導口號,落實並定期至醫療院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根除手術及切除骨盆腔淋巴結可以手術切除腫瘤細胞,完整的評估腫瘤侵犯的情形。 在動完手術後幾天,會有術後膀胱功能不良、腸子蠕動不正常,下腹部痛,通常在一~二個月內通常會恢復正常。 但是幾乎每個人術後會有不同程度的術後膀胱功能不良,須預防膀胱過度膨脹,因此術後須置放導尿管一到二個月的時間,並做膀胱訓練。 子宮頸癌1期 少部分的病人會有長期的膀胱張力不足的現象,甚至膀胱失張,手術後須膀胱訓練、學習每4~6 小時排尿一次。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個人護理
使用本網站服務下載或取得任何資料時,您應自行考慮且自負風險,因前述任何資料之下載而導致用戶電腦系統之任何損壞或資料流失,本網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網站有權因下列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系統修復、軟硬體更新、定期維護、網路品質不良或天災等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下,變更、暫時或永久停止繼續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務。 您同意本網站對您或任何第三方對於服務變更不負擔任何責任。 本網站支持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期望本網站及其協力廠商皆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 若質疑本網站或本網站所連結之第三方網站內容侵犯他人智慧財產,可以透過以E-mail方式聯繫客服人員,本網站會暫時停止您對部分內容做更動的權利。
如腫瘤少於4cm,及未影響到子宮旁組織,患者又想保留生育能力,便可進行子宮頸切除手術、淋巴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如患者年齡較大,或未有生育計劃,可選擇全子宮切除手術。 如腫瘤大於4cm,已影響到子宮旁組織,便需做放射治療及化療。 儘管子宮頸癌治療效果很好,但是即使是第一期,仍有少數病人會在治療後復發。 子宮頸癌1期2025 另外一方面,如果切片報告顯示癌細胞侵犯子宮旁的軟組織,癌病可能在骨盆腔復發的機會便增加,這時就會建議在手術後追加放射治療。 現在嘉義長庚醫院已經正式將本項新式的手術方法,做為治療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現在同時也已經有慈濟醫院醫學中心,台北巿立醫院等分別派遣主治醫師及資深醫師到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進修本項新式的手術。 在今年,國際婦癌醫學雜誌開始正式發表本項新的手術方法,我們台灣在婦產科癌症學界的治療向來在世界是名列前茅,所以,本項手術預期將很快會在台灣廣為推展,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將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及治療的成功率。
子宮頸癌1期: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
99% 子宮頸癌個案由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感染誘發細胞病變而起。 其中,約 7 成的子宮頸癌由 HPV16 及 HPV18 引致,這類病毒被稱為高危 HPV。 沒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建議施打疫苗,預防效果會更好。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
標靶治療是使用靶向或針對子宮頸癌細胞上蛋白質的藥物,目的是破壞癌細胞或減慢其生長。 適用於子宮頸癌的標靶藥物有多個種類,其中,血管生成抑制劑能阻止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發揮作用,阻止腫瘤形成新血管以獲得生長所需營養。 子宮頸切除手術:切除部分或整個子宮頸、周圍組織和陰道上部,但保留子宮。 此手術能保留女性生育能力,但僅適用於非常早期的子宮頸癌。 醫生會使用工具夾取少量子宮頸組織樣本,然後進行化驗。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也可能會在病人全身麻醉下,切除子宮頸錐形組織作化驗。
近年來衛生署積極推動婦女癌症篩檢,呼籲婦女做到「三點不漏」,包括乳房及子宮頸,都應每年定期檢查,五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建議為人子女者,應陪媽媽進行乳癌及子宮頸抹片檢查,送媽媽一份最健康的禮物。 近十年來,台灣各界均積極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提倡子宮頸癌疫苗的施打,讓子宮頸癌在所有癌症之中,成為少數病例數不斷銳減的癌症,不過婦女朋友還是不可掉以輕心,因導致子宮頸癌變的人類乳突病毒,仍時時埋伏,在抵 … 子宮頸癌的第一線治療方法,可以分為手術治療、放射性治療、或同步放射線化學治療法三種。 醫師會依據癌症的期別、擴散侵襲的程度與患者年齡、身體狀況等給予治療方法。 所謂「子宮頸癌」是指在子宮頸部發生異常的細胞增生而形成腫瘤,侵犯正當的器官組織。 臨床上患者若罹患「第四期的子宮頸癌」不願意接受治療,總認為接受治療的療效有限,其實不然。
子宮頸癌1期: 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治癒率幾乎100%!抹片做完有異常該怎麼做?
醫生會在患者子宮頸內的病灶旁擺放發出輻射線的導管,減少對周圍器官,例如腸道和膀胱的影響。 子宮頸癌1期2025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 — 根治性子宮頸切除術是指以外科手術切除子宮頸,適用於早期子宮頸癌,以及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 HP疫苗的功效,對從未感染HPV的人士最為顯著,因此,我們鼓勵適齡人士及早接種,以達到最佳保護。 由於疫苗能有效預防最少4種HPV病毒,而臨床研究顯示,沒有女性同時感染疫苗所覆蓋4種HPV病毒,所以接種疫苗仍然有效。 54歲的筱梅,停經兩年半,最近發現陰道出血,驚覺不對勁,前往婦產科看診。
這樣的治療計劃是為了使子宮頸部位有足夠的放射線劑量,同時避免對鄰近的器官 (尤其是膀胱與大腸) 造成傷害。 有些早期子宮頸癌的病患 (第一期或第二期以上),由於身體狀況不佳或是其他內科重大疾病的影響而不適合接受大手術,仍然可用放射線治療得到相同的治癒機會。 其缺點是療程長,並且會破壞尚未停經的婦女的卵巢功能以及陰道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