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 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其一,在日後結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阿難親聞。 其二,以戒律為師。 其三,依四念處行道。 其四,對於犯戒而不受勸告的比丘,用默擯、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心生悔意,自行歸善。
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淨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污穢不淨的身子。 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 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淨」。 不淨觀2025 世尊講到這裡,很慎重地再對阿難說:修為白骨觀者,真實觀到這種景像現前,應當轉入正思惟,參破世上各人,無非是一身白骨構成的行屍走肉。 一具完整的白骨架構之身,也勢必歸於縱橫散落,委頓塵埃。
不淨觀: 什麼是禪七
願佛法廣泛傳播,教化衆生,讓這個愛欲橫流的濁惡世界,變成清涼自在的淨土。 縱觀茫茫濁世,監獄、訴訟日見增多。 古代儒家聖賢諄諄教誨,其所確立的道德行為準則,對於這些愛欲深重的衆生,往往只是一紙空文,無法發揮作用。 幸而有如來的經教住世,爲衆生打開了通往清涼安寧的甘露之門。
- 眾教宜融群疑須導。
- 形累畢於神化。
- 策十信位入於十住。
- 當是曝曬誤雜。
- 非稱實之說。
四攝法者,即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四)、精進度:精進可以度懈怠。 純一無雜曰精,勇猛直前曰進。 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 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出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尸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
不淨觀: 分別解說
其中由極喜地至法雲地,共十果位。 最後果位是妙覺菩薩。 修六度,必須相輔相行,不可缺一。 因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 三學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眾生;布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
十法界無量迴向。 不淨觀 此十向名道種性(中道能通)習中觀伏無明。 行四百由旬。 居方便有餘土。 [0939b06] 此教具三乘法。 聲聞觀四諦。
不淨觀: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
各種病都痊癒了,人也變了,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不淨觀 我想講的是給你們一個關于純寂止禪的近 行定和安止定是什麼的清楚概念,這里我們談到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寂止禪。 因為人們執持他們的禪定經驗,就如同這 些是真實而美好的,然而事實是非常的錯誤。 它會升起各種形式的邪見。 例如:一個人執著了禪那就是涅盤,那他就走入邪見。
- 明宣禍福賢愚之迹。
- 共於都城之內。
- 我相信有,但應不多,嚮往斷煩惱、了生死的修行生活應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 宋元嘉二十九年太歲壬辰正月三日。
- —身骨節,分散零亂,散滿地上,大大小小,紛紛亂亂,都當一一觀想明白,一心不亂,凝然住心不散。
- 法輪時時轉,濁世皎然清。
若夫名隨數變則浩然無際。 統以心法則末始非二。 故十住為經。 將窮頤心術之原本。
不淨觀: 佛教的理念 不淨觀
聲聞乘人止此。 不淨觀2025 八支佛地者。 不淨觀 如燒木成灰。
不淨觀: 慈悲观
其極非盡亦非所盡。 無盡入于如來無盡法門。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
不淨觀: 佛教如何看待同志?泰國電影《告別茉莉》裡的佛教思想
只要大拇指前半節的觀想成就了,全身自然柔軟溫暖,從心胸部位以下,會有暖熱的感覺,到了此時,有此象徵,就可達到系心住的境界了。 不淨觀2025 他依佛所教,不敢妄作聰明,再自散亂。 先從左腳大拇指作白骨白光的觀想。 觀想成就之後,再觀第二個腳指,也成就了白骨白光想像。 再現第三腳指,到了第三腳指的白骨白光觀想成就之後,心量逐漸擴大,就可同時觀起五個腳指的白骨白光,一時俱現。
不淨觀: 成就條件
電影結束,我們陷入沉思。 泰國是佛教國家,也是對同志相對包容的國家,然而不論同性戀或異性戀,情愛本就如鏡花水月,幻化一場。 失去戀人的清是否洞悉「苦」從何處來?
不淨觀: 成就条件
通教尚無實成佛義。 亦皆別地圓住所現劣應身耳。 二乘緣真自行。
不淨觀: 他們是「人」,不是「道具」
猶有微苦等○欲含圓於別。 先借別明圓。 如云三賢十聖住果報等。 [0941b14] 名字即佛者。 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不淨觀2025 理具事造兩重三千。
不淨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右將軍使者司隷挍尉晉公姚爽。 不淨觀 不淨觀 質直清柔玄心超詣。 尊尚大法妙悟自然。 上特留懷每任以法事。 以弘始十二年歲上章掩茂。
不淨觀: 因緣觀
為什麼怕死呢? 老實講,是對身體的一種癡戀,以及對自己現有的一切的一種執著。 不淨觀2025 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對於根基淺鈍者及二乘行人,多說苦、空、無常、無我。 關於這些以予介紹。 但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法門,既然使人離苦得樂,可知學佛的終點,一定有個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 這個境界,就是大般涅槃所具的「常樂我淨」四德。
不淨觀: 佛教的理念 佛教現代化
貞真慧以居宗。 開十道運其用。 恬無相遠其通。 合三義以廓能則表宏稱謂菩提。 菩提者統極十道之尊號。 括囊通物之妙稱。
忘慮於非有非無。 理照斯一者。 存心於非有非無。 境智猶二者。 不淨觀 非無日損之驗。 未有入理之効。
再回頭看跋迦梨因病痛難以承受而自殺,可知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沒有嗎啡止痛、沒有安寧病房,重症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何是好? 尋死、自戕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淨觀 不淨觀2025 不淨觀2025 這天,佛的弟子跋迦梨疾病困苦。 不淨觀 午後,佛來探視,跋迦梨說:「世尊(佛之別號),我痛苦不堪,想要自殺,一了百了。」於是佛為他說法,隨後離去。
不淨觀: 生活與休閒
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當定的發展夠深,而達到專注于一境時, 會進入所謂的安止定,喜樂的專注或固定的專注。 不淨觀2025 即如你進入半秒, 你知道這半秒內,你是完全的被切斷于整個欲界之外的,只有當從這半秒鐘的定境出來時你才知道心的狀態是如何。 有兩種禪修方法:第一種,稱為止觀禪 法。 不淨觀2025 當他們達到此定力後繼續向前,修習內觀。
不淨觀: 修行猶如洗廁所
佛身亦不能觀以為不淨。 不淨觀 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為不淨故。 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為境。 由此已顯緣義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