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 此 , 能 提 供 不 同 高 度 變 化 的 相 連 長 型 就 在 以 上 的 屋 邨 大 量 出 現 。 採 用 的 兩 個 單 位 單 元 是 C3 型 及 D1 型 單 位 。 在 建 成 的 相 連 長 型 之 中 , 這 個 組 合 亦 時 有 出 現 , 採 用 了 這 個 組 合 , 能 提 高 大 單 位 所 佔 的 比 例 。 採 用 的 兩 個 單 位 單 元 是 B3 型 及 C2 型 單 位 。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香港電視網絡的開台大戲,由鮑起靜、夏雨、黃日華、唐寧主演的《歲月樓情》,以梨木樹邨第五座高層一單位作實境拍攝,而劇中主要場景都在邨內。 葵湧邨平面圖2025 此外,梨木樹邨亦鄰近位於葵青區的和宜合道運動場、北葵涌賽馬會泳池和和宜合道高爾夫球練習場,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而鄰近的北葵涌公共圖書館則位於就近之北葵涌街市之上,步程廿五分鐘。 康樂設施梨木樹邨鄰近荃灣城門谷公園,內裡設有球場、運動場及大量休憩設施,另亦接近位於城門郊野公園的城門水塘,內裡有大量郊遊設施及燒烤場地,可從和宜合道沿城門道或下老圍抽水站旁之柏油路直達,步程約十五分鐘。
葵湧邨平面圖: 落成年份
葵涌邨內設兩層高商場,名為葵涌商場,亦設有街市(已翻新)、停車場和公共交通交匯處,滿足鄰近市民基本需要[15];商場內設有港鐵特惠站,提供大窩口站兩元乘車折扣優惠。 立法會於2017年通過撥款2.5億元興建光輝圍的斜道式升降機工程,該系統全長約40米,設有兩部升降機,每部可接載24人。 商場內設有便利店(OK便利店和7-Eleven)兩間、超級市場(惠康)、酒樓等商舖。
- 而祖堯邨大廈單位,內部裝修未達房協標準,房協因工程已拖延多時為由,不得不把單位勉強接收。
- 不過本邨距離港鐵葵芳站只有1至2分鐘距離,對面亦有葵芳港鐵站巴士總站[14]。
- 葵馥苑(英語: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位於葵涌大窩口道88號[2]。
- 只可惜,如此美好的遊樂場,後來只能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之中,因為它在九十年代便已被拆掉、消失於時代巨輪中。
- 葵涌( )邨(英語: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TW20RR[3](茵葵樓為TW28[3]。百葵及合葵樓為TW32[3]),位於新界葵青區,大窩口以東,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葵青區最大型的公共屋邨。
分 別 是 兩 個 A1 型 、 四 個 B1 型 、 兩 個 B2 型 、 一 個 B7 型 、 兩 個 B8 型 單 位 、 兩 個 C1 型 、 兩 個 C2 型 及 一 個 C5 型 單 位 。 L 1 型 是 最 典 型 的 相 連 長 型 設 計 , 大 廈 共 有 兩 隻 翼 子 , 兩 翼 的 設 計 相 同 , 每 翼 的 標 準 闊 度 是 十 米 。 標 準 的 L 1 型 每 層 共 有 十 四 個 單 位 , 扣 除 兩 翼 尾 端 四 個 靈 活 配 搭 單 位 , 共 有 十 個 單 位 是 固 定 設 計 。 在 建 成 的 相 連 長 型 之 中 , 這 個 組 合 亦 時 有 出 現 , 採 用 了 這 個 組 合 , 能 提 高 中 型 單 位 所 佔 的 比 例 。
葵湧邨平面圖: 葵涌邨
在 很 多 一 , 二 型 徙 廈 重 建 區 都 會 找 到 相 連 長 型 , 如 黃 大 仙 下 邨 , 東 頭 邨 , 橫 頭 磡 邨 , 大 窩 口 邨 , 大 坑 東 邨 , 李 鄭 屋 邨 , 翠 屏 邨 都 建 有 不 少 的 相 連 長 型 。 及後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將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 與此同時,葵涌邨亦是全港擁有最多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共設12座。
-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12],或大埔太和邨。
-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成記五金, 九龍土瓜灣炮仗街144B號立基大廈地下, 九龍城區.
-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 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
- 回收再造公司名錄, 成興行回收服務有限公司, 新界元朗牛潭尾104約1793地段, 元朗區.
- 全邨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中4及6座更是26座問題公屋之一,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10-11座外均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另10-11座亦於2023年拆卸重建。
1978年,政府開始計劃於鄰近石籬邨的舊石礦場,興建一條新的公共屋邨[11],原擬命名為金山邨,但在興建期間併入鄰近的石籬(一)邨,稱為石籬擴展區(英語:Shek Lei Extension)或新石籬。 以往居民來往葵涌邨和禾塘咀街,需要步行全長119級的「百步梯」,對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造成嚴重不便。 場內每層都雲集了大量非連鎖時裝及小食店,連鎖店商戶則有中銀香港、大家樂、吉野家、快樂蜂等;地庫為停車場,地下設有專線小巴站和計程車站,上蓋則有3座住宅大廈。 葵湧邨平面圖2025 以前冇起公共屋邨嘅灣仔區由2016年開始加入原本屬於東區嘅維園同天后兩個選區之後,喺天后區範圍入面嘅房協屋邨勵德邨就成為灣仔區唯一一個公共屋邨。
葵湧邨平面圖: 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正在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現正重建的第10、11座一度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因 為 原 先 的 重 建 計 劃 是 把 設 備 最 差 的 一 、 二 型 樓 優 先 拆 掉 , 改 良 版 留 待 九 零 年 以 後 才 考 慮 。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葵湧邨平面圖: 荃灣區
事實上,其他相類徙置屋邨同樣因為較少審核入住人士,所以徙置區居民相對廉租屋邨居民背景參差及品流複雜而衍生大量治安問題,另擠迫居住環境、高建築及人口密度再加上徙置屋邨內僅有最大遊樂設施位置相當集中,加劇青少年流連街上並認識壞份子,慈雲山邨、秀茂坪邨等同屬治安問題嚴重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期曾擬興建居屋,及後因樓市下跌而於2000年3月改為興建公屋;其後,房委會於同月曾一度將該等樓宇列入可租可買計劃[4],但最後放棄並重新設計。 葵馥苑(英語:Kwai Fuk Court)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位於葵涌大窩口道88號[2]。 原為居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4年售予政府並被改為政府宿舍,由警務處宿舍組及消防處分別支配兩幢樓宇。
葵湧邨平面圖: 葵涌
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改變葵青區面貌。 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由於祖堯邨早在19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落成,當時地鐵荃灣綫尚未通車,故當時葵涌往來市區的交通並不方便,所以房協在其中4座商鋪上層,設置26個居住單位,連下層商鋪一起出租,藉此吸引更多商戶在此創業。 但隨著交通網絡改善,居民外出購物消遣更方便,使邨內多個商鋪及居住單位長期空置,但近年該等單位已改為一般單位出租[4]。
葵湧邨平面圖: 重建後的葵涌邨
經過20多年不斷「劏舖」,現時商場的商鋪數量達1000多個,業權分散,大多為小店經營,甚具特色,與香港大多連鎖店林立的商場十分不同;而且相對便宜的價格吸引同區及鄰近地區的學生及年青人閑逛和光顧,獲譽為「平民天堂」。 [4]葵涌廣場內的商舖可租可買,不少商戶都以短期租約經營,相對一般商場流動性較大,但一直被批評欠缺劃一的管理。 葵湧邨平面圖2025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集團毛記葵涌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葵青區南面以呈祥道為界,一些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 「松齡舍」是房協首座度身訂造的獨立式的長者單位大廈,主要對象為身體健全的長者。
葵湧邨平面圖: 樓宇設計
與此同時,葵涌邨亦是全港擁有最多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屋邨,共設12座。 安蔭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9],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全邨所有樓宇劃為一個選區,隸屬於葵青區議會安蔭選區[10][11],現任區議員為民主黨成員梁永權。 安蔭邨原址為石蔭臨時房屋區,於1988年改劃作興建此邨,翌年3月拆卸重建[3],並於1994年竣工。 屋邨共有住宅大廈八座,可容納約17,000人,主要為安置荃灣梨木樹邨以及葵涌石蔭邨與石籬邨的重建戶。
葵湧邨平面圖: 商場
屋邨毗鄰港鐵荃灣綫葵興站及葵興政府合署,大樓內設西、南葵涌地區唯一一所公共圖書館「南葵涌公共圖書館」,而葵興邨與葵涌邨之間的丘陵地帶亦劃為綠化帶-大窩口道遊樂場,為邨內居民提供休憩空間。 怡峰苑(英語:Yi Fung Court[6])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5]。 石籬邨(英語:Shek Lei Estate,曾稱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梨貝的一個公共屋邨,原於1966年起落成入伙,於1985年起陸續重建,項目編號為TW17RR[5](石歡樓則為TW34[5])。
葵湧邨平面圖: 樓宇
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葵湧邨平面圖 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並獲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特別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以其特別的雕塑藝術設計聞名,其新穎設計在當時屬於亞洲獨有。 Paul Selinger的赤誠之心令樊樂怡深受感動,她希望讓更多石籬人、香港人知道,香港曾經有這位默默付出、盡心盡力為香港創造了美麗遊樂空間的偉大藝術家。 近日,她的研究成果——《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出版,詳細記錄了石籬遊樂場和多個本地遊樂場的故事,並嘗試梳理遊樂空間、國際潮流以及本地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填補了遊樂場在本地史中的空白位置。
葵湧邨平面圖: 公共出租房屋
根據房屋署向區議會提交最新概念平面圖顯示,拆遷石籬中轉房屋後重建的石梨街公營房屋項目地盤總面積合共約1.3公頃,包括興建兩幢樓宇,最高建築物高度達主水平基準上225米,兩座大樓底層連着綠化平台、停車場及地下大堂,料可於2028年提供約1,600個單位,容納4,600人。 住宅毗連地皮興建幼稚園及社福設施,包括安老院舍、社會福利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地區長者中心,另設幼稚園、綠化休憩設施、兒童遊樂場、羽毛球及籃球場等。 由 於 各 種 相 連 長 型 的 兩 隻 翼 尾 可 以 選 配 不 同 的 單 位 組 合 , 使 每 層 的 單 位 配 搭 亦 有 所 不 同 , 因 而 出 現 了 六 款 不 同 的 組 合 。
葵湧邨平面圖: 單位設計
原石籬邨第1座位置則改建為康文署(英語:LCSD)的石排街公園,內有排球場、籃球場及小型足球場各一,將成為葵涌地區第二個大型運動點。 全邨共有2座23及24層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並座落於三層高平台,提供866個單位供2,400人居住,於2018年4月30日落成入伙[4];葵翠邨由香港房屋署總建築師(5)負責設計,由協興建築擔任總承建商[5]。 而住於徙置區東北面的工廠大廈,當初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樓高七層的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64年5月展開興建工程,1966年9月先啟用第三至四座,1973年4月第一至二座落成,提供256平方呎的工廠單位[5][6]。 該工廠大廈在1973年前跟徙置區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於2002年工廠大廈最終被拆卸,受影響約700廠戶,每戶可獲約7.5萬至13.8萬港元的特惠津貼,另加現金津貼6,000港元,廠戶在該年1月底接到一年半的清拆通知,且獲凍結租金[7]。
這座夢幻遊樂場依山而建,在沿著山坡的大型渦紋壁畫旁,是分為三層建設的遊樂設施,包括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混凝土水管陣、迷宮陣……給一班細蚊仔無拘無束地爬上爬下、你追我逐,即使隔著相片也能感受到那時的歡樂氣氛。 房協方面鑑於祖堯邨商場等設施老化,故由2006年年中起,分期為祖堯邨商場作大型翻新。 祖堯邨包括多款單位設計,由344平方呎的4人單位至766平方呎的10人單位均有提供,全部單位不設房間,讓住客按自己需要間房。 葵俊苑設3座樓高35層的大廈,提供共1,050個單位,兩房戶實用面積401方呎,三房戶實用面積分為554及645方呎。
葵湧邨平面圖: 地區人士或組織
葵涌廣場共有3座住宅,為每層八伙設計,標準單位的建築面積由 平方呎,間隔為兩房兩廳及三房兩廳,另設複式單位。 第1,2及3座住宅層數均為27層,而其中第3座30及32樓更設6個複式單位(D及E室除外)合共提供640個住宅單位,4樓平台的康樂設施為2個游泳池、平台花園及兒童遊樂場。 葵湧邨平面圖2025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葵湧邨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而其缺點就是由每3層才設一個升降機大堂,要途經由九曲十三彎的走廊和樓梯,才能抵達家門,對於弱勢社群人士十分不便。 最頂層1條的露臺式走廊,是不設任何上蓋,每逢打風或下雨,住客返家時可謂十分狼狽。 位於葵涌荔景山路的祖堯邨,佔地799,277平方呎,以市鎮的概念而設計。 祖堯邨設施網絡經過完善的規劃,當中包括商場、學校、運動、娛樂及休閒設施,皆設於屋邨的中心位置,使居民易於到達。 葵興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15],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葵湧邨平面圖: 葵涌葵盛西邨平面圖
而附近街坊平日難以進入垃圾房內參觀,大多數只在場外拍照留念,不會阻礙他們工作。 屋邨本身設有巴士總站,共有兩條巴士路線,均來往屯門區,分別是全日服務的九龍巴士67A線來往屯門北部及只於週一至五日間服務的九龍巴士59A線來往屯門南部。 不過本邨距離港鐵葵芳站只有1至2分鐘距離,對面亦有葵芳港鐵站巴士總站[14]。
2023年1月16日,隨着石籬中轉房屋於當天起永久封閉,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亦從此成為歷史,而屋邨歷時37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稱為石梨[7]。 後來香港政府在該處開山闢地興建徙置區,並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8]。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 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
葵湧邨平面圖: 公共交通
現 已 建 成 的 相 連 長 型 共 有 三 種 設 計 , 分 別 是 L 1 型 、 L 3 型 及 L 2 型 , 然 而 在 設 計 藍 本 中 還 有 L 2 型 及 L L 2 型 , 每 種 樓 宇 的 設 計 各 具 特 色 。 相 連 長 型 的 設 計 是 簡 單 經 濟 的 結 構 組 合 , 能 滿 足 不 同 建 屋 計 劃 的 限 制 , 以 細 少 的 規 模 、 富 彈 性 的 外 型 來 配 合 狹 小 地 盤 的 發 展 , 是 一 款 專 為 市 區 而 設 計 的 樓 宇 。 大 廈 外 觀 上 滲 入 了 不 少 視 覺 效 果 , 如 每 翼 的 天 台 是 呈 斜 型 設 計 , 部 分 層 數 較 高 的 大 廈 最 高 的 一 層 設 有 空 中 花 園 。 另 外 , 放 棄 了 公 屋 沿 用 多 年 的 插 筒 式 晾 衫 位 設 計 , 取 而 代 之 是 可 活 動 的 鋁 製 晾 衣 架 , 與 及 採 用 開 放 式 走 廊 設 計 。 另 外 , 大 廈 尾 端 的 兩 個 單 位 共 有 三 款 不 同 的 單 位 配 搭 , 以 配 合 不 同 屋 邨 對 不 同 類 型 單 位 的 需 求 。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葵湧邨平面圖 1972年原石籬邨全部落成時,原有15座居住樓宇(1-16座,沒有13座,原定13座位置為現在的石華及石佳樓,後來改為建設由新界政務署管理的足球場);至1989年擴建完成,共有20座樓宇;截止2020年,屋邨重建尚未完成,連同即將拆卸的中轉房屋共有住宅大廈23座,按座數計,是葵青區最大的公共屋邨。 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四個階段重建,並於1992年11月公佈重建規劃,至2000年拆卸最後一批舊廈(亦是全港最後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而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 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
他又指,受疫情影響,巴士服務次班次及交通配套尚可滿足要求,但他擔心巿況逐步恢復正常後,本已擠塞的石排街、大隴街、石梨街將因人口增加而變得更為繁忙,而以往在荃灣大排長龍的專綫小巴服務將更為飽和,運輸署有需要在興建前做好事前規劃, 以及增加公共工具班次服務時間。 除了屬於梨木樹(二)邨的第1至6座、榕樹樓及柏樹樓由房屋署直接管理外,其餘樓宇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物業管理。 葵涌由於原來屬於荃灣區,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本身並無像其他新市鎮般有稱為市中心的地帶。 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 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石籬邨擁有最少兩個青少年服務中心:香港遊樂場協會上葵涌賽馬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位於石籬一邨石俊樓)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位於石籬大隴街);邨內則擁有小型的兒童遊樂場、籃球場及室內羽毛球場。
由於奉行教育署(現為香港教育局)在1990年代中的一邨一校政策,故此邨內設有一所小學。 安蔭邨的項目編號為TW14[2],由房屋署總建築師設計,當中第一期(康蔭樓、嘉蔭樓及祥蔭樓)的細部設計則由何顯毅建築師事務所負責。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 祖堯邨的樓宇高度由3至38層不等,而樓高38層的啟敬樓,更是當時香港及全球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葵湧邨平面圖 全邨19幢樓宇均散佈於不同高度的平臺之上,高低錯落有致,與毗鄰的荔景山互相呼應,製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葵湧邨平面圖: 住宅
Y 型 適 合 面 積 較 大 , 較 少 受 高 度 限 制 的 地 盤 興 建 , 故 Y 型 大 部 分 都 是 三 十 五 層 高 , 多 見 於 新 市 鎮 , 新 拓 展 的 屋 邨 。 相 連 長 型 無 論 在 大 廈 外 型 以 至 大 廈 的 高 度 都 甚 有 彈 性 , 以 配 合 市 區 地 盤 面 對 樓 宇 高 度 限 制 等 問 題 。 相 連 長 型 出 現 了 層 數 由 十 一 層 至 廿 七 層 以 下 的 設 計 , 以 符 合 有 關 的 法 例 。 出 現 層 數 只 有 十 層 左 右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的 屋 邨 有 大 坑 東 邨 ( 十 一 層 ) 、 東 頭 邨 ( 十 三 至 廿 七 層 ) 、 南 昌 邨 ( 十 五 層 ) 等 。 L L 型 是 較 少 興 建 的 相 連 長 型 設 計 , 全 港 只 建 有 四 幢 。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