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安置區有限定面積與搭建物料,並由徙置事務署管理,居民平均居住三至五年則可獲徙置。 秀茂坪山泥傾瀉 位處翠屏道觀塘新區北面,曉光街西南山坡下方之秀茂坪安置區即為其中之一,於1970年設立,進行建設排水系統等工程後,於1971年供居民入住;該安置區佔地約36,000平方呎,山泥傾瀉事件前,居民總數估計為394人[2]。 近日氣溫升至30度以上,很想來一場大雨降溫;但如果連日大雨,後果卻是災難性的。 1972年香港曾發生「六一八雨災」,因持續暴雨而引發山泥傾瀉,造成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嚴重暴雨災難,見者心寒,聞者心酸。 1994年7月23日,堅尼地城觀龍樓D座對下發生山泥傾瀉。 事發時,行人路上的行人被塌下的約1,000立方米泥石所傷。
事發前,雜貨店東主鄭家五名僅得幾個月至7歲大的子女正在店後間成的居室,而東主兩夫婦則於店內工作,事發時山泥從店後居室湧至店內,鄭氏夫婦及時逃出,惟五名子女不幸被活埋喪生。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今次意外,最後共證實有18人死亡,另24人受傷,災民人數有3,121名。 2008年6月7日,香港經歷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暴雨,大嶼山西部錄得的4小時滾動雨量為384毫米,是千年一遇的降雨量。 暴雨亦引發超過2,000宗天然山坡山泥傾瀉,因在偏遠地區發生,政府沒有接獲報告。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先兆
由於連日大雨,七二年六月十八日於觀塘翠屏道和港島寶珊道分別發生了嚴重山泥傾瀉,造成百多人死亡。 這次災情也引發了香港各界紛紛發起捐款賑災活動,其中麗的和無綫的籌款節目開創了香港「籌款賑災」節目的先河。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成倍增長。 香港的城市發展規劃和多山坡的丘陵地形相結合使得香港山體滑坡形成泥石流災害的風險很高。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但當時香港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災害的危險,直到20世紀70年代發生幾次嚴重的災難性山體滑坡造成了巨大的人命和財產損失才驚醒了港人。
寫這個「消失中的香港」系列,其中一個我很想做的題目是回顧幾條大型屋邨的重建史。 事發後,徙置事務處工人盧崇新立即報警,惟電話無法接通。 1時25分,警長黃廣鴻及6名警員接報到達災場,目睹焚燒中的火水貨車及另一列焚燒中的損毀木屋。 警方不斷要求增援下,消防隊及救護車先後到場,惟均因道路水浸、壞車處處而略受阻延。
秀茂坪山泥傾瀉: 香港出入境已全面復常?
事故導致五名途人死亡,2,000戶家庭須撤離現場。 1976年8月25日,觀塘秀茂坪邨第9座後面的填土坡在大雨中塌下,濕泥湧入樓宇的最低數層,導致18人喪生。 1976年這次的事發地點距離四年前山泥傾瀉災難位置只有約200米。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吳宏偉(Charles WW Ng)表示,香港土力工程處目前的兩種預警系統都較側重於考慮山泥傾瀉的後果,而不是整體風險。 兩種系統都是在暴雨期間或之後發出,警告市民有山泥傾瀉的風險,實際上並沒有試圖預防風險的發生。
- 1972年6月18日中午12時45分,災難降臨秀茂坪。
- 警方於當日下午4時設立專責登記失蹤人士的小組,並設指揮站登記、保管災場中發現的災民財物。
- 自從六一八雨災電視籌款後,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紛紛與無綫合作籌款節目,例如《歡樂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萬眾同心公益金》等,也成為了香港特色的籌款活動,惠及不少貧苦大眾和有需要人士。
- 為了提高山泥傾瀉危險預警系統的效能,香港土力工程處於2005年推出了山泥傾瀉危險指數,這是一種為了在發生致命及嚴重山泥傾瀉災害可能性最高時發出警告的統計模式。
- 在4年前惨遭山泥蹂躏的观塘秀茂坪,这次再度遭逢泥石流的重击。
- 在以下這張一九六三年的照片當中,可隱約見到下方剛建成的第一代翠屏邨。
秀茂坪(英語:Sau Mau Ping)位於香港九龍東部的一座山城,是九龍主要的住宅區之一,主要以公共屋邨組成,行政上屬於觀塘區,東面連接西貢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增加,香港政府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秀茂坪興建徙置區,後來逐漸演變成秀茂坪邨,共近44幢大廈。 不少植根香港數十年的本地企業是從秀茂坪中創業,如壹品豆漿等[1]。 在4年前惨遭山泥蹂躏的观塘秀茂坪,这次再度遭逢泥石流的重击。
秀茂坪山泥傾瀉: 籌款脤災
亦有指出因為秀茂坪鄰近順利邨所在地過去用作九龍七號墳場,亦是香港日治時期的萬人塚,因此才有與掃墓有關係的掃墓坪此名稱[3][4][5]。 多了的那一座是秀明樓,也是重建前的秀茂坪邨留下來的唯一一座大廈。 拆卸了的則有第1座到第17座,土地正在平整,將會變成曉麗苑。 還有兩座樓是拆了又起了:秀明樓旁邊的那兩座樓,看起來和一九八二年的樣子有點像,其實是已拆卸的第26座和第27座,重建為秀安樓和秀富樓。
一九七七年,政府決定成立土力工程處,專責處理全港的危險斜坡,避免歷史重演。 自此以後建成的新斜坡,其設計已普遍經由該處審核,以確保符合所需的安全標準。 二○一三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出版的《山崩土淹話今昔—香港山泥傾瀉百年史》(第二版)以主要年代劃分,並利用二百五十多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香港自一八八九至二○○八年間的山泥傾瀉歷史,讓大眾了解山泥傾瀉的風險,保持警覺。 土力工程處在1982年發表香港半山地區整體邊坡穩定性研究報告,指出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影響,斜坡穩定性較低,政府於1984至85年間,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作排水之用。
秀茂坪山泥傾瀉: 創立「籌款賑災」節目的先河
有當區區議員曾指,區內丟空二十多年的「金茂坪戲院」,正是「詛咒」下的受害見證,縱使九龍東商舖租值翻了幾番,該戲院卻非但因鬧鬼倒閉,多個地舖更長年無人敢租,大業主華懋集團近年雖然放售,惟一直乏人問津。 斜坡下塌71死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催生土力工程處
秀茂坪山泥傾瀉: 主要交通幹道
據曆書記載,孫悟空的誕辰是農曆八月十六日,信眾會在這天賀誕,而 「猴王誕」的主角是《西遊記》的孫悟空。 昔日每逢猴王誕就會舉行盛大活動,聲稱被猴王附身的乩童會赤着腳走過火炭和攀刀梯,代表猴王降乩接收信眾的祝賀,吸引不少市民觀看。 政府於一九五O至六O年代把部分人安置在秀茂坪興建徙置區。 「雞寮」是秀茂坪昔日臨時安置區的俗稱,位於翠屏道與曉明街交界。
秀茂坪山泥傾瀉: 觀塘災情
將此分類去衡量過去的暴雨,會發現香港每一次暴雨達到「極高」風險級別,都會發生死亡事件。 自1984年有記錄以來,這樣級別的暴雨已經發生了三次。 香港的土力工程師還一開始就付出很多心血來減低山泥傾瀉的風險。 今天他們對斜坡崩塌原因已了如指掌,並編製了一個綜合的斜坡目錄手冊,其中包含了6萬個人造斜坡及其地貌、地質構造和形成歷史等信息。 山地斜坡的穩定性遭到暴雨、地震、火山爆發或人類活動的干擾時,就會發生岩石、瓦礫或泥土從斜坡傾瀉而下的泥石流災害。
秀茂坪山泥傾瀉: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在下面這張一九九八年的圖片當中,可見邨中央部份的大多數樓宇都已移平了。 原第29座至第31座的位置將會變成秀茂坪商場,留意地盤和秀富樓中間的一點綠,相信是現時秀逸樓和秀和樓中間的那顆合歡樹,從重建前保留至今。 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列顯倫收音機的歌聲將他救出。 1972年11月28日,政府發表1972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指出導致這宗山泥傾瀉,是因為山坡下方有個施工地盤且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半山區山體內本身的水位很高,當遇上下雨天時,水位更會上升,導致山體不穩定。 翠屏邨多年來不時發生火警及自殺慘劇,是次單日兩宗慘劇奪走五命,進一步刺激居民的不安情緒。
秀茂坪山泥傾瀉: 暴雨釀六一八雨災 秀茂坪山泥傾瀉掩木屋
2005年8月20日,荃灣芙蓉山村一處山坡發生山泥傾瀉,泥石體積估計有400立方米,一間寮屋及幾段行人路遭到破壞。 目前的預警系統告訴人們,如果降雨量達到70毫米(2.8英寸),就應該待在家裏,但沒有建議他們採取其他行動,比如他們離山坡的距離應該有多遠。 這款新預警系統將嘗試提供更詳細的實用建議,包括一款直接向市民發送警報信號的應用程式。
秀茂坪山泥傾瀉: 事件起因
2008年6月7日早上,北大嶼山公路上方的天然山坡發生約35處山泥傾瀉,泥石體積由少於5立方米至400立方米。 泥石湧至北大嶼山公路,堵塞道路排水系統,引致北大嶼山公路一段約200米的路段嚴重水浸。 北大嶼山公路為通往香港國際機場的重要交通樞紐,因上述山泥傾瀉而封閉約16小時。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過後
除政府外,數百名市民在現場協助救援,亦有巴士司機將傷者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當時基督教聯合醫院尚未啟用)。 八十年代入伙、位處秀茂坪的翠屏邨,由十九座住宅大廈組成,分為南、北兩邨。 秀茂坪山泥傾瀉 上月二十七日凌晨三時許,翠屏南邨翠樂樓一單位突然起火,退休前任職警員的男戶主試圖自行撲救,並主動叫鄰居逃命,卻神推鬼擁吩咐妻子及三名年幼兒女留在房間內,一念之差導致家破人亡,其中三名摯親當場葬身火海,八個月大的幼女經搶救數天後亦告不治。 有玄學家直指秀茂坪區冤魂多,是全港最邪之地,其中一幢大廈的辟邪圓窗設計,卻反變至陰至邪的「蜈蚣煞」,加上居民終日把鬼怪事掛嘴邊,等同打開招惹邪靈之門,有排冇運行。
50年前6月18日連日暴雨引發山泥傾瀉,秀茂坪及半山區逾百人因此喪生。 土拓署今(24)日至27日在新都城中心二期舉辦展覽會以紀念事件。 展覽內容包括4D山泥傾瀉虛擬實景(VR)、智能沙箱模擬小型山泥傾瀉等。 港府於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處(現為土木工程拓展署),逐步建立斜坡安全管理系統;近20、30多年,港人對斜坡安全的意識提高了、關注多了,加上土力工程處專責規管山邊和斜坡的設計與維修,斜坡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令人住得安心。 自從六一八雨災電視籌款後,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紛紛與無綫合作籌款節目,例如《歡樂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萬眾同心公益金》等,也成為了香港特色的籌款活動,惠及不少貧苦大眾和有需要人士。 暴雨無情,人間有情,當時不少香港人自發為六一八雨災慷慨解囊,又有菜販義賣捐助災民;麗的和無綫兩間電視台亦各舉辦籌款節目,邀請演藝界人士參與義演,籌得可觀的善款,更開創了電視籌款的先河。
展覽提供多項互動體驗活動,包括4D山泥傾瀉虛擬實景體驗區(圖4)、STEM專區「智能沙箱 -『壩』同你擋」(圖5)和立體航拍影像「山泥傾瀉多面睇」(圖6)。 事隔多年,六一八雨災的兩處災場都已改建為休憩場所,秀茂坪安置區原址成為了秀茂坪紀念公園;半山旭龢大廈原址則是旭龢道休憩花園。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1992年5月8日,域多利道碧瑤灣對上一幅石牆及後面平台倒塌。 山泥瀉下100多米,一個住宅內的一名七歲小童及一名政府工程師罹難,多達1500名居民須疏散。 此外亦有掃墓坪一說,此源可能來自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將地名翻譯為「So Mau Ping」,在粵語與「掃墓坪」讀音相似,遂在1962年11月16日,改為雅稱「秀茂坪」[2]。
秀茂坪山泥傾瀉: 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
表演完畢之後,善信可領取那些表演剩餘的炭塊,據説由於是大聖爺顯靈走過,因而具有極佳的鎮宅作用。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或稱為1972年6月18日香港雨災、618水災、六一八水災、壬子水災、香港六一八雨災、壬子雨災及六一八雨災,事發當年為壬子年農曆五月初八)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在觀塘秀茂坪 「雞寮」發生嚴重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倒塌慘劇,釀成七十一人死五十二人傷。 當時連日暴雨,位於觀塘翠屏道與曉光街的一幅填土山坡因斜坡土質鬆散,缺乏鞏固維修,導致大幅泥土滑動瀉下,數以噸計的山泥瞬間埋沒安置區內的大部分木屋,過百居民當場被淹埋。
評估因降雨會導致山泥傾瀉高風險斜坡並予以加固的斜坡安全公共工程於1977年開始在香港實行。 事故後,社會福利署及商業電台於2周內共收到賑災善款17多萬。 而政府邀請了6位國際專家調查慘劇成因,最後決定於翌年雨季來臨前完成斜坡補救工程,並將於1977年成立一個專門管制岩土、規管山邊發展、管制斜坡的設計建造及維修的法定機構──土力工程處,後合併至土木工程署,現再合併至土木工程拓展署。 6月19日,徙置事務處處長下令馬上安置生還的災民。 [11]調查委員會認為,災難的主要成因,是因為6月16日至18日連日豪雨,雨水由填塞山谷而建成的基堤的斜面滲入[12],使基堤建築物料軟化,引致山泥傾瀉。 自1960年代始,港英政府有鑑於官地上的非法木屋日增,遂決定設置「安置區」,即臨時房屋區之前身。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警告
本刊調查發現,邪門的不只翠屏邨,而是包括曉麗苑、秀茂坪邨、順利邨等的整個秀茂坪區,並與該區的歷史扯上關係。 秀茂坪翠屏邨早前發生五口之家四慘死嚴重火災,震驚全港,原來在這宗悲劇發生前兩小時,邨內另有妙齡少女跳樓喪命,而少女的兄長兩年前亦是跳樓而死,部分邨內居民憂心忡忡,大呼邪門,上周齊齊參與祈福法會,驅邪定驚求安心。 為紀念「六一八」山泥傾瀉事故50年,土木工程拓展署由今日(24日)至下周一(27日)在將軍澳新都城中心二期一樓天幕廣場舉辦專題展覽,題為「回顧歷史,居安思危:『六一八』山泥傾瀉事故50年」。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據公告,展覽內容包括4D山泥傾瀉VR體驗區、智能沙箱體驗泥石壩如何攔截山泥傾瀉,及山泥傾瀉立體航拍影像。
2000年代初,監測數據顯示一些橫向排水管出現排水量下降的趨勢,而在暴雨期間局部位置的地下水位亦上升至較高的水平,於是土力工程處設計了一個創新而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以控制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名為「寶珊排水隧道」。 該系統於2009年啟用,包括兩條排水隧道(直徑為3.5米,總長度為500米)和172條排水斜管,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2021年,隧道內設立了「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開放給公眾人士、學校或團體預約以進行導賞參觀,向公眾傳達斜坡安全的重要性。 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並波及在山坡下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 此一系列大廈倒塌意外成為香港戰後近28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同類事故,旭龢大廈亦成為香港至今層數最高的全幢倒塌之樓宇。
此外,山上面的第34座和第36座也拆了,將會變成重建後的秀康樓和秀樂樓。 這個位置還要多講一下:圖中還存在的第39座和第32座,是後來秀茂坪童黨燒屍案的案發地點。 此外,我也把這張圖和今天重建後的秀茂坪作比較,可見路網有兩處改變。 其一,是現時邨中央巴士總站的位置略有調整,連帶秀明路被略為拉曲。 其二是原來的秀茂坪道是經現在的秀豐街,後來改為經邨的外面,秀豐街則變成掘頭路。 一九八二年是第一代秀茂坪邨和周邊環境相對成熟的一個時期,我特別用這一年的圖片把各座的編號都標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