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其實在早期就出現於Punk Music當中,是其中一種風格。 不過近年Emo亦被內地人經常去使用,通常都會話:「呢排真係好Emo。」,其實其意思就是指自己的情緒處於比較差的位置。 與20世紀初的台灣和朝鮮半島等曾被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地區一樣,香港在日佔時期就已經隨着皇民化政策的關係,日文取代英文,而一度為香港學校的必修科目,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才被取消。 閩南民系人士自19世紀初開始已經大量移居東南亞和港澳等地,在當地常以「福建話」稱呼閩台片閩南語。
「Be Water My Friend」其實是出自於李小龍的經典金句,意指提醒大家做人要因應時間、情況而做出不同的應變。 而近年大多的人會用作回應社會事件,做「Be Water」再次成為潮流,就連黃子華的電影主題曲都與「Be Water」有關。 Simp是「Simpleton」的縮寫,原本意思是不經大腦思考的人,現在多用來形容為了得到女性歡心而經常不顧一切無條件付出的人,即是「做兵」「觀音兵」的意思。 這個潮語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是懶人用語,因為「笑死」諧音類近「Siu4」,所以懶得打字的人就會直接以Siu4表達好笑的情況。
網絡用語香港: 網絡潮語15. 唔鍾意咪Quit囉
香港的大部份泰文使用者都是來自泰國的家庭傭工,其他的大多在餐廳或商店工作。 九龍城有多家泰國菜館、泰國用品商店,成為了眾多泰籍人士的熱門消遣地點。 另外,香港也會不時放映泰國電影,《拳霸》、《晚孃》、《人妖打排球》等都大受歡迎。 路訊通更曾特別製作由藝人吳君如主持的《笑談泰國話》節目,在該公司安裝在巴士上的娛樂資訊系統播放,介紹簡單的泰語。 香港原居民中,除了香港水上人,另一族群是闽南人,所操的閩南話源於廣東海陸豐。 香港水上人家的主要方言,為粤語的一個分支,與廣州話高度相通,唯蜑家音明顯。
从香港开埠至今,粵語就一直是香港市区的主要语言,以廣州話為標準音,亦有不少本土的、移民的粵語方言(如四邑話、圍頭話及蜑家話等)。 例如規範香港小學課本中文字形的常用字字形表,即是由台灣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增刪而成。 這篇帖子在發布後迅速引起了內地網友的熱議,「這種簡體字,只有他們自己看的懂」、「以為是日文字」、「還不如寫簡體字」、「這叫亂搞,沒有文化的香港人」。 不過亦有不少人分享了自己在香港茶餐廳中的相似經歷:「凍檸茶」被寫作「凍OT」,但這裡的OT與「加班」的OT意思完全不同。 有些人認為這是為了迎合忙碌且稍顯不耐煩的服務員,以達到快速和效率的目的。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哲學家張燦輝詮釋政治發展與民主自由
由於粵語是香港最主要最常用的語言,香港人超過9成以粵語為常用語言,所以自然地普遍場合都以說粵語為主。 同樣地,繁體中文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所常用的中文字體,因此自然地普遍場合都以繁體中文為主。 尊重香港人常用繁體中文和粵語,也是一國兩制香港人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體現。 法文雖然在香港不是通行的語言,但自從1980年代開始,香港有不少人為了方便移民而學習法文,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加拿大移民當局,為保存魁北克及其他法文地區的文化,會給予會講法語的申請者優先。 當時,法國文化協會為了響應這一股學習法文的風氣,與香港電台一同製作了兩輯的「Bonjour Hong Kong」節目,由中大的Philip Fung與Gyslande Kwan主持,每逢星期五在電台播放,教導聽眾日常生活用的法語。
- 由於政府內部行政需要,加上電腦業界普遍要求,所以香港政府特別於大五碼和Unicode的造字區定義了一系列常用的香港特殊用字,稱為香港增補字符集,方便政府、公共機構和民間的資訊流通。
-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9條和《法定語文條例》第5章第3條第1節,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語文。
- 閩南人多數住在北角及西環及其周邊,跑馬地等地也有不少閩南人,比較富有的住在東半山,富豪亦住在傳統富豪區。
- 同時,網民還通過簡稱自創了不少諸如「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是什麼,但是感覺很厲害的樣子)、「細思極恐」(仔細思考,覺得恐怖至極)之類形式上類似成語的四字詞組。
- 另外在2000年代初的紅酒熱,亦使香港從法國聘請的紅酒專家增加。
- 2003年,SARS肆虐期間,特區政府曾在電視播出以烏爾都語製作,下附印地文的宣傳片,教導印地語及烏爾都語使用者如何防範SARS。
- 「富二代」源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富起來的民間企業的子女,他們一出世便擁有豐厚家產,「富二代」其中一個特點是炫富。
儘管說客家話(不論任何口音)的香港人整體上並不多,但在香港部分鄉村,部分原居民仍會在某些情況中使用客家話[17],其中包括在祭祀時[28]及節慶團聚[29][30]等[17][19]。 由戰後到回歸前,廣東的客家地區(如惠州、河源、惠陽及梅縣等地)有部份客家人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廣東梅县河源等地的客家話,而梅縣客家話更是比惠州至寶安縣一帶的客家話有相当多的差異。 借入香港廣州話的英語詞可以按粵語語法變形,例如借入「sure」(肯定)變成「su1 aa4」後,可說成「你su1唔su1 aa4?」(你肯定不肯定?)。 同樣「OK」亦可用作「你O唔OK?」(你行不行?)。 另外,很多時候若英語的使用會使語句簡化,說話者亦會在合適時候轉用英語,例如:「這些點心係準備畀與會客人的」→「呢D點心係for visitors咖」。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政府公函用語,採用官話白話文,但也非完全摒棄文言用語。
網絡用語香港: 增強大灣區企業核心競爭力 香港電訊以創新科技助力數碼轉型
2004年,民政事務總署和新城電台合辦了一個尼泊爾語節目《Harmo Sagarmatha》。 除了網絡用語,很多生活上的用字漸漸都被內地用字所取代,大家用慣用熟,有機會不知道它們本身是從內地每入的講法。 網絡用語香港 「網紅」即是網絡紅人(大陸叫網路紅人),除了指KOL,也指因一些短暫事件而很快在網絡上紅起來、知名度大增的人,隨著事件完結,大眾對他的認知度也會減退。
此外,無論違規從事營利活動,還是非法收受他人財物,都已違規違法,被處理一點都不冤。 網絡用語香港 相關部門發布通報,回應了輿論關切,這表明相關部門絕不讓「北極鯰魚」事件爛尾,絕不容貪腐分子退休後就能高枕無憂,絕不迴避貪腐線索。 自深圳市交通運輸局3月發布情況通報後,媒體多次致電該局詢問調查進展。
網絡用語香港: 來自藝人的金句
以前香港人會用「二奶」來形容介入別人婚姻關係的女人,不過已逐漸被內地用語「小三」取代,由以往的「包二奶」變成今日的「搵小三」。 大家都會用「樓主」來形容開post者,這講法其實是由大陸論壇傳入香港。 在大陸論壇內,通常會取「樓主」的普通話拼音「Lou Zhu」,被簡寫成「LZ」。 「富二代」源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富起來的民間企業的子女,他們一出世便擁有豐厚家產。
網絡用語香港: 諧音
香港的高登討論區(高登)、LIHKG討論區(連登)、香港討論區(香討)是主要網絡用語的熱門出處。 另外,其他年青人時常出沒的討論區,用戶都有特定的語言,這些語言在其他討論區的人來看都不容易明白。 本列表未必完全包含所有用語,亦有部分用語非為廣泛使用。 香港地道俗語,是指香港日常生活使用的粵語詞彙,以及香港電台、電視台出現的特有俚語、俗語和專業術語,部份俗語經常在香港網絡上出現。 網絡用語香港 網絡用語香港2025 網絡用語香港2025 香港的高登討論區(高登)、LIHKG討論區(連登)、香港討論區(香討)是主要網路用語的熱門出處。
網絡用語香港: 內地潮語2023|10.YYDS
2006年9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宣布在2012年起執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將加入六種外語考試,包括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地文及烏爾都文,非以中文作母語的考生可以用其中一種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 「很牛」一詞是用來形容人很厲害、強勁的意思,在內地經常被使用。 網絡用語香港2025 「牛屄」(俗寫成「牛B」、「牛逼」)都是一樣意思,但因「屄」字解作女性生殖器官,被視為不雅用語。 一通來自「和記環球電訊」與外國人的溝通中,出現了名句:「Angel放假~」之外,亦出現「CLS公司」。 網絡用語香港 而近日「CLS公司」亦在近期再次被翻起,令到不少潮人都喪用該詞。 網絡用語香港 今年有來自36個國家的美酒,活動匯集了來自多國的葡萄酒,包括法國和義大利的經典名酒,提供一站式精品品酒體驗。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新聞環境巨變,學者李立峯:記者風險增,堅持為報答
「666」即是厲害的意思,源自《英雄聯盟》(LOL),玩家會用「溜」來形容別人玩得很熟練,後取其諧音並引申成「666」。 「網美」即是網絡美女,意指網絡上美麗的女生,有一定的粉絲數量及社群影響力,提起「網美」,大家腦海中相信都會浮現外型甜美、身材纖細的直播主。 因疫情爆發的影響下,不少公司都改變了上班的模式,轉做為「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而WFHF的意思就是指不少打工仔企求有「Work From Home Forever」(永遠在家工作)的意思。 「永遠懷疑哥哥」源自於藝人莊思敏在上年張國榮逝世18週年時,於社交平台發文悼念時不小心把「永遠懷念哥哥」打成了「永遠懷疑哥哥」,其後引來網民恥笑,兼成為網絡熱話。
網絡用語香港: 內地潮語2023|內地網絡用語入門版
學生於中學五年級在報考香港中學會考時,亦會同時報考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程度(GCE O-level)的印地文科。 網絡用語香港 隨着韓國潮流文化(韓流)在亞洲各地的興起,香港人學習韓文的人數也正有增加的趨勢。 2004年開始,香港城市大學開辦韓文副學士課程,這是香港韓國國際學校以外首個正規提供韓文專科課程的學府。 另外,由於多部在主流戲院放映的韓國電影如《生死諜變》、《我的野蠻女友》、《JSA安全地帶》等在當時低迷慘淡的香港電影市道卻大收旺場,成為香港的韓國熱被帶起的開端。 自電影方面,百老匯電影中心自2003年開始連同韓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及韓國影畫網站合辦韓國電影節,但觀眾不多。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網絡用語列表
除了菲律賓外,印尼是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另一大來源地。 同樣地,香港大部份印尼文使用者是家庭傭工,他們放假時主要聚集在印尼駐香港領事館所在的銅鑼灣及其鄰近的維多利亞公園。 附近的糖街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成為了售賣印尼產品商店的集中地。 此外,過去有不少印尼華人在1960年代起因當地排華等原因開始移居香港,他們主要散居在港島各處、特別是福建人聚居的地方。 香港廣州話混雜英文詞彙時,可能會為英文詞轉換詞性,因此反映出漢語的詞性沒有如英文般僵化。
網絡用語香港: 內地潮語2023|11.炒雞
市面上不難找到這些語文的蹤跡,而其影響力遠超過其母語者在香港所佔的比例。 最近,一名自稱居住在香港多年的內地女子,在社交平台發布了一篇文章,標題為「香港人有自己的簡體字」。 當中寫到:「每次吃飯都是對我語文知識的考驗,你們有遇過很可愛的簡寫嗎?」她同時上傳了一張茶餐廳手寫的餐牌照片,從這張餐牌可以看出,多數的菜單名稱仍使用傳統的繁體中文,但在某些繁體字上,則被筆劃較少的同音字所替代。 例如,「炒飯」中的「飯」被替代為“反」;「豆腐」被寫作「豆付」;「蝦醬」的「醬」變成了「丈」;「雞蛋」的「蛋」卻變寫了「旦」。
更有內地網友列舉了其他類似的例子:「多芒紫米」被改寫成「多亡子米」,「午餐」不變,但「黑椒」變成了「克椒」,「魚蛋河」的「蛋」也被替代成了「旦」。 「必火」即必定火紅、知名度大升的意思,也有人用「爆火」來形容事件或人物的知名度。 「必火」雖然是內地流行用語,但有傳是香港高登論壇的網民創出來,「此帖必火」經常出現於留言當中,形容該帖文會hit。
隨着工作模式改變,用戶需要遙距存取或連接公司網絡也十分普遍,亦衍生潛在的資訊科技保安風險。 香港電訊提供Managed SASE服務,屬高度可靠的安全解決方案,建基於HKT的SD-WAN骨幹網絡與雲端交付安全平台的整合,有關服務採用零信任網絡存取策略,旨在確保用戶、裝置和應用程式實時存取的過程安全。 無論員工身處何地、使用企業網絡或是其他網絡,均能安全地登入系統,進行跨地域、跨網絡的數據傳輸及存取。 內地交友app或微信不時都會見到姨姨於網絡上徵友的內容,這些姨姨大多都是有錢富婆,家底富有,因此引來不了男生留言「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一句,隨時於網上瘋傳,之後變成內地潮語之一。
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經商及擔任軍人、警察為主。 網絡用語香港2025 目前香港的印度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富裕階層,主要居住在港島中、上環及山頂,其中不少已家族世居香港四、五代人;另一類則是平民階層,主要聚居在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 於尖沙咀重慶大廈內,有大量的印度人商店,其中包括發購印地文報章雜誌、印度電影光盤的零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