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廿三年(1684年),山仔腳[註 3]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1][3],而後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1][3]。 《臺南州祠廟名鑑》另有一說,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個旅客到此地用餐時,把一個湄州媽祖的紅布香火袋遺留在此地[2][1]。 下茄苳泰安宮2025 之後居民將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廟內,而後因屢顯神蹟,信徒日益增多[2][1]。
- 破避官与“报马仔”同样是绕境时的前导者,两者差异据说是报马仔造型较诙谐,破避官较为正式[2][4]。
- 民國50年(1961年)組重建委員會,陳祥擔任主任委員,推動重建工作[2][4]。
- 而后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办过绕境,不定期举行,大多时候依妈祖圣意决定是否举办[2]。
-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
- 遶境活動為日治時期所發起,西元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但在連辦兩次之後,因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辦。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莊61廟[4]。 過去岳府元帥有春秋兩祭,分別在二月十五與八月十五,後來因故集中在二月十五辦廟慶,但八月十五仍有簡單祭祀活動[2]。 泰安宫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注 5],但当时并未绕境,而是轮流建醮,轮流担任主会、主坛、主普等[2]。 二次大战后民国36年(1947年),阮谦、陈祥和黄添成等人发起重修泰安宫,同时增建两侧厢房[2][4]。 民国56年(1967年),管理人陈祥重新发起绕境活动,举行三年后又停止[4]。
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旌忠廟
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 下茄苳泰安宮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 而當時參與的聚落除了因為時代演變外,與過去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因為泰安宮與上茄苳顯濟宮主事意見分歧、決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轄域。 而後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
民國三十六年正委員長阮謙、副委員長陳祥、等人發起重修,由境民樂捐壹佰陸拾捌萬玖仟圓重修主殿並增建兩廂,於民國卅六年三月動工,至翌年四月廿八日竣工落成。 厥後年久失修,頹墮不堪,逮民國七十三年五月十二日(農曆甲子三月廿三)聖母聖誕,援例舉開祭典委員會。 ),本部落有一露店,偶有ㄧ旅客在此進餐,帶有湄洲天上聖母之紅布香香火袋ㄧ個,離開該店時,忘了攜去,於是村民迎入土地公廟奉祀,其後顯化佑民,靈赫應驗,信仰者傳遍各地,香火日盛。 泰安宮大媽(開基鎮殿大媽與兩尊副駕大媽),是軟身神像(「軟身」意為神像擁有活動關節),因此和人一樣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此件黃袍極為大媽的外袍。
下茄苳泰安宮: 奉祀神祇
下茄苳旌忠廟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是主祀岳府大元帥(岳飛)的廟宇,又稱「元帥廟」[1][3]。 破避官与“报马仔”同样是绕境时的前导者,两者差异据说是报马仔造型较诙谐,破避官较为正式[2][4]。 破避官会穿黄衣白裙,手持马鞭,腰间会绑上猪脚、韭菜、葫芦(内装天上圣母丹药)[2][4]。
另外民国75年(1986年)起,因陈丰昌捐款,以泰安宫名义举办“妈祖杯路跑”活动,共连续办了七年[4]。 下茄苳泰安宮 民國91年(2002年),泰安宮將原本的遶境活動轉型成「茄苳媽文化節」,到民國102年(2013年)時參與者已達到59庄61廟[4]。 下茄苳泰安宮2025 而当时参与的聚落除了因为时代演变外,与过去相比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因为泰安宫与上茄苳显济宫主事意见分歧、决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辖域[2]。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位於台南市後壁鄉,主祀天上聖母,又稱為「茄苳媽」,該廟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廟,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下茄苳泰安宮2025 根據廟方沿革,在西元1659年有個來臺經商的商人,隨身攜帶一尊從湄洲迎來的「七寶銅聖母」神像,而後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 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山仔腳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而後在乾隆34年(西元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庄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 乾隆四十四年,當地富豪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堡內信徒集資一千圓,建立廟宇曰泰安宮。
- 另一說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發起遶境活動[2][4]。
- 民國53年(1964),廟宇於白河大地震時受震,東、西廟廊傾圮,再度重修。
- 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2][4]。
- 下茄苳除了有官方的設汛,在番漢邊區的位置對漢移民的安全較有保障外,也使得其享有交易活動上的優勢。
- 請示神明之後,才知道媽祖相中當地「黃涼傘」的地理、決定待在這裡保佑人民,於是當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居民向泰安宮天上聖母求助,得到指示說要在田裡立一寫著「岳府大元帥」的木牌,結果照做之後白馬精便不再出現[1][2]。 居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之後雕刻岳府大元帥與白馬的神像奉祀[1][2]。 這則故事一說是發生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而後一說因而在該年建廟,略晚於泰安宮[4]。 也有說法是當時並未建廟,而是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才由當地富紳韓高陽之祖父捐款建廟[1][4]。 又據說原本旌忠廟原址是供奉觀音的觀音亭,改建旌忠廟後將觀音移到後殿祭拜[4]。 二次大戰後民國36年(1947年),阮謙、陳祥和黃添成等人發起重修泰安宮,同時增建兩側廂房[2][4]。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詳解
另一说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发起绕境活动[2][4]。 而豬腳據說本來是作為破避官的糧食,在遶境結束後烹煮食用[2][4]。 但有一次廟方並未烹煮,後來發現生豬腳竟未腐敗,結果被當成聖物[2][4]。 廟方目前保有數個豬腳,最久的據說是1960年代遶境時所留下[2][4]。 這些豬腳還有驅邪、收驚的功效,但要經媽祖三聖筊同意後才能使用[2][4]。
下茄苳泰安宮: 出巡遶境活動
破避官與「報馬仔」同樣是遶境時的前導者,兩者差異據說是報馬仔造型較詼諧,破避官較為正式[2][4]。 破避官會穿黃衣白裙,手持馬鞭,腰間會綁上豬腳、韭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丹藥)[2][4]。 馬鞭是用來清除有形與無形的障礙,韭菜則取「久」的諧音,有祝福壽命長久之意[2][4]。
下茄苳泰安宮: 奉祀神明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內三十六莊信眾雕刻二媽神像奉祀[2],而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當地富豪韓高陽的祖先募款一千圓建廟[2]。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年)本地富豪韓高陽之祖父發起堡內信徒集金壹仟圓,重修廟宇。 清光緒九年(西元一八八二年)今白河鎮外角里吳志高(別號吳大老)主倡重修,費金壹仟伍佰圓。 下茄苳泰安宮 洎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一九0六年)本庄有志廖炭又發起募金玖佰餘圓重修,並推選廖炭為管理人,嗣後舉行卅六庄巡香繞境慶典。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天上聖母茄苳媽,大媽與二至七媽,皆是粉面媽祖(「粉面」意為神像是一般皮膚色),也都是「黃袍」媽祖。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庄「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庄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 遶境活動為日治時期所發起,西元1926年的那次遶境含前夕共辦四天,但在連辦兩次之後,因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辦。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光緒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吳志高捐款重修[2][3][4]。 下茄苳泰安宮36庄遶境活動,肇始於明治39年(1906),當時泰安宮管理人廖炭募金重修泰安宮,並於農曆3月11日至3月14日發起36庄「舉香」遶境,連辦3年。 下茄苳泰安宮2025 之後,大正15年(1926),廖炭再發起36庄遶境,不過因遭日人禁止,故只辦兩年。 後因日治末期的皇民化運動,36庄遶境活動而告中斷,直到戰後,1967年,才再度發起36庄舉香,徒步遶境3天,按舊例同樣分3路,並於遶境前1天至東山大橋雙溪口「刈水火」,刈水火後隔日遶境36庄。 而由於泰安宮逐漸發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發展出了三十六庄輪流作醮的制度,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宮設醮輪流主事碑記〉[4]。 2020年,泰安宮再度舉辦為期6天5夜的出巡遶境活動,並恢復舊慣,徒步完成近140公里的路程。
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車站
後因媽祖神威靈赫,傳遍各地,信徒者日增,香火鼎盛,康熙23年(1684),地方富紳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募金與庄民協力建廟名為泰安宮,同時雕刻軟身媽祖神像,將原來四寸寶銅湄洲媽祖金身置入大媽神尊內。 由白河鎮外角里黃吉力倡重建,與會者同聲共鳴,乃決議成立重建臨時委員會,聘黃文彬任總務籌備會務。 並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農曆閏十月初七)吉時,於原址舉行三十六庄下茄苳泰安宮重建動土典禮。 下茄苳泰安宮2025 據歷代相傳,本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茄苳媽),係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一商人自湄洲祖廟迎請來臺。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民国69年(1980年)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璿与台湾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宫参拜,在当地为一大盛事[4]。 民国73年(1984年)泰安宫重修,黄吉[注 4]成立泰安宫重建委员会,次年成立管理委员会,黄吉被推选为首届主任委员[3][4]。 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国81年(1992年)举行入火安座仪式[3][4],民国85年(1996年)庆成谢土[2]。 而在庙宇重建期间,管委会在民国76年(1987年)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纪念绕境”[4]。
祭祀圈境內聚落有神明誕辰等活動時,會請泰安宮媽祖前去看戲或遶境,個人信徒也會因事請神[註 1][2]。 日治時期,下茄苳仕紳廖炭於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3][2][4]。 下茄苳泰安宮 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莊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2][4]。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莊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而到皇民化運動時期,泰安宮神像與文史資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毀[4]。
重建時,信徒替成為元帥坐騎的「白馬」塑金身,並打算塑一尊「馬軍爺」來當馬伕[2]。 然而師傅當時不知道要雕成什麼樣子比較好,據說此時有位「海口人」到此販賣魚乾,得知後便說不如照他的樣子來雕塑就好,而師傅便照著他的提議塑造神像[2]。 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12月17日中埔大地震,該廟受創倒塌,之後改建成民眾集會所,神像寄祀泰安宮[1][2][3][4]。 後來在皇民化運動期間,據說廟中神像大多被燒毀,一部份被收在新營郡役所倉庫[2][4]。 根据庙方沿革,在1659年[注 2]有个来台经商的商人,随身携带一尊从湄洲迎来的“七宝铜圣母”神像[2][1][3]。 在路经下茄苳时,将放着神像的包袱置于一古井上,结果却拿不起来[1][3]。
下茄苳一帶在康熙末年在地圖上已記有「下加冬街」的地名,過去又以泰安宮前一帶最為熱鬧[2][3]。 至於36聯庄形成之因,雖然無法確知,但究其遠因,或與當地一帶的開發有關。 下茄苳位於後壁區嘉苳里,鄭氏臺灣地圖記為「下加東」,臺灣府總圖記為「下茄苳」,明鄭時期漢人由倒風內海溯急水溪拓墾,由於溪流可直接上溯至下茄苳,故此成為後壁地區早期重要的發展據點。 下茄苳除了有官方的設汛,在番漢邊區的位置對漢移民的安全較有保障外,也使得其享有交易活動上的優勢。 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次年成立管理委員會,黃吉被推選為首屆主任委員。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请示神明之后,才知道妈祖相中当地“黄凉伞”的地理、决定待在这里保佑人民,于是当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 康熙廿三年(1684年),山仔脚[注 3]陈立勋献地,下茄苳富绅韩高阳之祖先倡议建庙[1][3],而后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将原本的“七宝铜圣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妈”神像内[1][3]。 下茄苳泰安宮2025 而由於廖炭在佛教界與齋教界頗有名望,泰安宮與同庄的旌忠廟變成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2][4]。 此外廖炭也是發起三十六庄遶境活動者,但遶境活動後來因故停辦[2][4]。 一說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於農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發起三十六莊「舉香」遶境,之後連辦三年[2][4]。
除了豬跤以外,媽祖婆出巡的時,普遍的前導官攏是「報馬仔」;但是泰安宮媽祖─「加苳媽」出巡的前導官,煞是號做是「破避官」。 下茄苳泰安宮 廟方表示,這是因為加苳媽是黃袍媽祖,天界神階閣較懸;「破避官」手提馬鞭,穿黃衫結白色腰裙,隨身紮豬跤、韭菜、葫蘆,開路為媽祖婆破除陣前障礙。 這一層一層排列整齊的物件,就是下茄苳泰安宮媽祖的寶貝-神奇豬跤;這是媽祖出巡遶境,縛佇前導官身軀頂的寶貝。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奉祀神明
而後在西元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辦過遶境,不定期舉行,大多時候依媽祖聖意決定是否舉辦。 西元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遶境共6天,里程數約一百卅八公里。 逮至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一七六九年)境內卅六庄民重彫鎮殿大媽金身,乃將原七寶銅四寸金身置於鎮殿大媽金身內。 其後聲靈赫濯,為應信徒迎請需要、再彫二媽、三媽各三尊;四媽、五媽各兩尊;六媽、七媽各一尊。 陳立勳獻地,下茄苳富紳韓高陽之祖先倡議建廟,而後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將原本的「七寶銅聖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媽」神像內。 進行鄉土的網頁專題研究已經持續數年, 今年我們進行了後壁鄉的大廟-泰安宮和旌忠廟的踏查,希望慢慢建構出完整的後壁鄉人文史地資…..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詳解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 二次大戰後,民國53年(1964年)1月18日的白河大地震又震毀了全安宮,時任昇安里里長蘇德欽發起組織「玄天上帝廟建設委員會」處理重建事宜,募得32萬3090元。 下茄苳泰安宮2025 而後全安宮於民國54年到民國55年(1965年─1966年)間重建,之後在民國62年(1973年)由當時的昇安里里長龔山水帶領舉行三朝清醮。 民國78年(1987年),全安宮再次重建,工程時間為該年3月16日到10月30日。 民國73年,廟宇正殿已年久失修,廢頹不堪,於原址重建,於民國81年竣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2019年經由廟方擲筊請示決定回復徒步形式,於2020年11月進行。 全安宮除主神玄天上帝外,還供奉有觀音佛祖大二嬤、大主帥、黃快公、太子爺、土地公、婆姐、文判、武判等神明。 下茄苳泰安宮 最初玄天上帝被供奉在黃快自宅內,後來黃快捐出一甲五分的土地作為祭奉基金,後代籌組「玄天上帝爺會」,使得信徒日增,乃建廟供奉。 《台南州祠庙名鉴》另有一说,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个旅客到此地用餐时,把一个湄州妈祖的红布香火袋遗留在此地[2][1]。 之后居民将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庙内,而后因屡显神迹,信徒日益增多[2][1]。 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内三十六庄信众雕刻二妈神像奉祀[2],而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当地富豪韩高阳的祖先募款一千圆建庙[2]。
下茄苳泰安宮: 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
可知其36庄聯庄組織至少在清同治11年(1872)即已形成,當時36庄祭典是以建醮方式進行,由各庄輪流主持主會、主壇、主普,當時尚未有遶境活動。 下茄苳泰安宮2025 下茄苳泰安宮2025 泰安宮主祀天上聖母,當地人稱「茄苳媽」,據其沿革志記載,明永曆13年(1659),大陸福建湄洲一商人奉請四寸寶銅湄洲媽祖金身來台,路經此地而得龍穴寶地,媽祖同意留在此地濟民救世,當時庄民遂搭建草茅奉之。 廟方在當天會沿著白嘉公路北上,經過九角園、海豐厝、頂山腳、詔安厝、北埔等地,最後在溪邊進香。 清嘉慶二年(1797年),由三間厝黃、沈、蘇、楊、陳、曾等各姓信徒集資擴建。 下茄苳泰安宮2025 臺南後壁的下茄苳泰安宮,主神的媽祖,廟裡有全國唯一一種「神奇寶貝」,就是囥佇大廳,予信眾拜的豬跤。 下茄苳泰安宮 遮的豬跤是媽祖出巡的時陣,縛佇開路官身軀頂的;廟裡已經有13肢豬跤,上久的有54年的歷史,遮的豬跤為什麼袂爛、袂臭,咱也做伙來了解。
泰安宮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註 5],但當時並未遶境,而是輪流建醮,輪流擔任主會、主壇、主普等[2]。 臺南縣政府民政局《臺南縣的寺廟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2006年)採用泰安宮建於乾隆年間的說法[2]。 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歲次壬申年國曆11月22日/農曆十月廿八日台南縣後壁鄉卅六庄下茄苳泰安宮入火安座大典全國各友宮廟與善男信女… 下茄苳泰安宮 建廟之後,乾隆廿五年(1760年)廣脩演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韓高陽再次重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