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收生準則為學業成績50%、面試表現30%、課外活動表現10%、操行10%。 迎新活動方面,每年於7月中下旬,學校會邀請全體中一學生及其家長參加迎新會,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歷史、學校目標、課程、設施及學校生活,並按學生需要於暑期舉辦英語及數學銜接課程。 英華女校校服 體育科藉正規課程及訓練,培養同學對運動的興趣,提升體適能,建立良好運動習慣、正確價值觀及領袖才能。 此外,膳食組定期監察午膳供應商食品的種類、營養價值及衞生狀況,並與其他科組推行健康教育。
五社在每年都會分別競逐校內文才(文化及音樂)和武略(體育)各項比賽的錦標。 英華女校校服 在香港電台舉辦之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取消後,問答隊也有參加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並曾獲得金獎殊榮。 英華書院問答隊成立於1994年,在大型校際問答比賽中屢獲殊榮[35]。 英華分別於1996、1998、2005年三度勇奪香港電台舉辦之校際時事及學術常識問答比賽冠軍[36][37]。 英華書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香港校際體育運動比賽奪最高榮譽「玫瑰盃」外,在現今的中銀香港紫荊盃(前為玫瑰盃)中亦在近年連續長期位於前三甲位置。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籃港島區D1乙組奪冠
1997年,書院出現了首位香港中學會考10A狀元曾申翹。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同年,書院又成立了英華青年會(與現在的學生會等同)和創立《英華青年》(Ying Wa Student)。
來到二十一世紀,學校秉持該精神,著重培養同學的語文能力,為各科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校老師多次獲教育局及各中學友校邀請分享,過去亦曾獲香港教育大學邀請,分享文言文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 本校的中文科主任現為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校簡介
過去幾年,同學在大小不同的數學比賽中表現卓越,屢獲殊榮。 團體獎項方面,我們連續數年在港澳數學奧林匹克公開賽、華夏盃全國中小學數學奧林匹克邀請賽、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Super 24邀請賽及全國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中奪取中學組團體總冠軍、亞軍或季軍。 以往更有英華學生代表香港出席國內及海外賽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勇奪金、 銀牌。 學習和教學策略:學校鼓勵學生多閱讀,發展自學及共學精神,進行全方位學習。 近年推行專題習作及跨學科研習,以助提升教與學的質素,深化學生學習經歷。 各教師持續進修,與時並進,有效掌握最新的教學策略與技巧。
由此可見,文言文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閱讀能力考卷佔分頗多。 另外,由多年試題所見,卷二寫作能力亦常見考核文言及文化知識的問題,因此可以說,文言文在香港文憑試中國語文科中佔有重要地位。 如能讓同學盡早接觸文言文,掌握文言文中常見字詞的意義,理解文言文中有關品德情意教育的內涵,就能為應付公開考試打好基礎。 其次,從語文教育角度而言,不少課程文件指出,文言教學宜於初中甚至高小展開,循序漸進,以期培養同學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 在2021年6月教育局公佈《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指出「以文言經典作品作為學生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
英華女校校服: 香港學校戲劇節2022/23獎項
核心課程和聯課活動互相緊扣,務求讓學習貫穿課堂以至校園內外。 高中開設中、英、數、公民四科核心科目,連同數學科的兩個延伸單元(M1與M2)共有十四科選修科。 我們有系統地在中一至中三滲入高中課程內容、學習模式和評核元素,讓同學逐步迎接中學文憑試的挑戰。 英華女校校服2025 校內各部均提供多元化的聯課活動及資優教育學習活動,如演講、配音、寫作、短片製作班、奧數培訓課程、科學研習小組、國際初中科學奧林匹克培訓課程、專題研習、野外考察等。 由老師帶領或由資深導師任教,透過多樣化的形式(如工作坊、訓練班、與友校進行友誼賽、校內比賽及學界比賽等),同學間互相砥礪,將學習延伸至課堂以外,令同學的學習經歷更加豐富。
- 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
- 英華書院(英語:Ying Wa College,縮寫YWC,舊稱Anglo-Chinese College),是香港一所直資基督教男子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也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之學校[2],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
- 在2021年6月教育局公佈《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21),指出「以文言經典作品作為學生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
- 本校的中文科主任現為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41 間女子中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為減低師生比例,提升教學質素,本校利用直資學校的額外資源,由每級5班,每班41人,調整至每級6班,每班約34人。 Toastmaster 英語演講訓練,其中一項就是隨手拿起一件物件,就要發表3分鐘個人短講,既考英語能力,亦考急才。 在《給十九歲的我》正式上映不久後,便有受訪學生向明報周刊指出學校和製作方漠視其不願將此片公開上映的要求。 在諸多爭議之下,導演張婉婷於2月5日在電影謝票活動中宣佈本影片自2月6日起暫停公映。
英華女校校服: 文憑試 (HKDSE) 成績或其他相關資訊
為鞏固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校於中一及中二級中英數三科主要科目推行分組教學。 學校近年致力推動學生透過跨科目專題研習,將知識融會貫通,發展高層次學習。 為提升學生學習素質,學校透過不同渠道及延展計劃,配合加強各方面的教學支援和家校合作,培養學生對學習負責,啟發學生主動學習,追求卓越,為自己的學習與人生訂定目標。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英華女校校服: 資助(
英華書院之學生屢次在香港青年音樂匯演[33]及香港校際音樂節等重要學界音樂賽事中獲獎無數。 過去十年,英華書院合唱團開始與傳統名校真光女書院組成混聲合唱團,並獲獎無數,更曾客串電影《熱血合唱團》[34]。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香港淪陷,書院被迫停課,鈕寶璐校長參加了海軍義軍隊,而校舍則被日軍徵為工務廠棧。 英華女校校服2025 然而,由於其後的英華畢業生未能如外界期望般從事佈道工作,捐款者頗有怨言,加上中國政局動蕩,理雅各牧師不得不在1856年停止收生,並於1858年結束學校。 本校十分關注同學能否適應「英文數」,因此,本校將透過課本、筆記、例題、練習、暑期作業和生字表讓同學熟習英文數學名詞、常用問句詞彙和英文數學題目。
英華女校校服: 資助中學
除每週恆常的信徒領袖訓練小組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福音週、福音營等活動,引領同學歸主。 本校有福音事工委員會,由校園傳道帶領,除了關顧同學屬靈的需要外,也會協助同學面對成長的困惑,更致力培育信徒領袖,使福音得以廣傳。 英華女學校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學校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統一派位(適用於2023 年9月升讀中一)。 中一入學安排根據教育局規定,分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兩階段。
英華女校校服: 歷史
是次學校的大革新,亦成為生命教育的好材料,藉此教導學生反思和學習,一舉兩得。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牒喜蓮(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 1900年2月,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學校
最後,英華原校舍為半山羅便臣道,但因校舍不敷應用,遂於2012年重建,因此其間學校便借用了深水埗的校舍為過渡,都是在今年四月才搬回半山校舍。 無礙,在搬遷後的過渡期確實失去了不少中西區的學生,但都有學生「跟埋去」深水埗。 一位中四的同學表示四年來都就讀深水埗校舍,認為同學生活好好,生活多姿多采,學校安排同學服務當地,例如到北河街飯店和明哥「派飯」給有需要的街坊。 另也透露深水埗確實是「品流複雜」,她曾遇過露體狂,幸好有老師保護。
英華女校校服: 校園
「大姐姐計劃」協助中一新生適應學校生活;班主任及訓、輔組教師敏銳觀察學生的需要,配合適時關顧,幫助學生跨越挑戰,引導學生正向成長。 弼街56號校舍(現為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基督教大樓)於1928年落成,地下為教會,命名為「公理堂旺角第二支堂」,再易名為「望覺堂」。 英華女校校服2025 1930年,新校舍正式開幕,由當時的港督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主持開幕禮。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小學部亦在1931年招生,實行中小學一條龍的辦學模式。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書院
此外亦有老師應報章邀請,出任應試講座嘉賓講員,及於報刊的文憑試專欄撰文,分享應試心得,造福莘莘學子。 本校老師於輔導、生涯規劃、資優教育、藝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STEM等範疇多有建樹,於相關範疇經常與同業和外界交流,並為教育局和專業協會擔任教師培訓工作。 英華書院在校舍方面,由於馬禮遜紀念學校比書院更早一步由澳門遷港,並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政府無意撥地予性質相近的英華書院。 最後唯有將書院設立於上環鴨巴甸街與荷李活道交界,堅道的倫敦會傳道會大樓(現為合一堂香港堂)內。 在經費方面,由於政府亦不願資助,書院需自行籌募經費。 在辦學宗旨方面,倫敦傳道會認為書院遷港後的使命應為直接培訓傳道人才,亦應提昇至一所專上學院。
近年更有年輕校友獲得十大傑出青年殊榮,足見各界對本校學生的肯定。 為配合全人教育理念,推廣體育和音樂,本校向來積極推動多元活動。 英華女校校服2025 本著「一生一體藝」的理念,所有中一同學均需要參與一項音樂或體育培訓計劃。
至於提供予中五級學生的事業資訊日更是每年常設的大型活動,參加的校友來自各行各業,陣容鼎盛,相關活動為學生提供難得的機會,讓同學做好升學及就業的準備,為自己的前路作出明智決定。 本校亦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緊密聯繫,彼此支援生涯規劃教育和學生事業輔導的工作。 學校有協助學生成長的完善計劃,全體中一生都會於暑假期間參與由學生發展主任及學生成長與支援的相關組別為中一同學們悉心設計的中一迎新活動,各班班主任會設計以班為本的班會活動和班主任課,以協助中一同學適應中學的學習和校園生活。 本校致力營造正向校園,關注同學的情緒及精神健康,近年推行「Flourishing Teens」計劃,以培養同學的抗逆能力及正向思維,好讓同學擁有豐盛的人生。 此外,輔導老師、駐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會為個別同學提供諮詢服務,亦會安排不同的活動和計劃,如社交技巧班、性教育講座等,以助同學適應和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1911年,多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先後設立在港島堅道、般咸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英華街現址。 總結而言,英華給人的感覺都是走低調路線,讀書氣氛濃。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校新校舍 盡覽維港靚景
◆ 樂器訓練初班(適合初學者) 樂器選擇:笛子、嗩吶、 柳琴、中阮、古箏、揚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薩克管、小號、圓號、長號及大號等等。 ◆ 樂器進階小組(適合在該樂器有不低於三級或相等程度的同學) 樂器選擇:笛子、笙、 柳琴、中阮、古箏、揚琴、二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長笛、單簧管、薩克管、小號、圓號、長號及大號等等。 ◆ 樂團訓練(適合音樂能力較高以及願意代表學校的同學,由各團指揮面試選拔。) 樂團包括:管樂團、弦樂團、管弦樂團及中樂團,另設中西敲擊樂組。 所有中一新生需要在七月中旬交回中一音樂培訓意願表格,樂團訓練的面試會於八月下旬進行,其餘樂器初班及進階小組將於九月初進行編班。 校方明白部份同學已在校外學習樂器,所以鼓勵同學加入樂團,與其他同學切磋琢磨,以提升自己的音樂造詣,並投入校園音樂群體活動。 另外,本校鼓勵已學習西方樂器的同學也可藉此機會再學習一種中國樂器,以擴闊視野,提高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