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術搞成咁,醫生淨係識話你唔好彩,真係好唔負責任!」四十八歲的潘女士原本在酒樓賣點心,丈夫早已過身,與女兒居於藍田區公屋。 四月初,她被聯合醫院診斷患子宮腺肌症,醫生建議她切除子宮、輸卵管及卵巢。 潘冬平於1964年在香港出世,家有五兄弟姊妹,中學時就讀皇仁書院。 1982年於香港中學會考中取得8優1良,1984年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獲取4優。 他於1989年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畢業,其後獲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聘為助理教授。
最近刊登一篇由他撰寫有關香港肝癌分期的論文,內裡分析了數千病例,證明如採用他們的分期標準,病人存活率將高於使用西斑牙那套。 意圖推翻「原判」,非為對立而對立,而是希望逐步將亞洲或中國的肝癌治療主導地位提升,以免受制於不合理的標準框架,影響治療,說到底,始終心繫肝癌病人生死。 潘冬松醫生 港大醫學院近年頻流失名醫,講座教授級的包括韋霖及梁憲孫等,已加盟養和醫院。 同屬講座教授級的潘冬平表示,此級別的教職員請辭後要待4個月才離職,故他會於明年1月1日起才離開醫學院。
潘冬松醫生: 診所地址
他透露,私家醫院手術室配套相對齊全,一般租借費用是日間中心的四至五倍。 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稱,港怡收費價格並不算吸引,市面上利用該價格亦可聘請到富有經驗的醫生。 同時,港怡率先推出的50種醫療套餐,風險相對較低,即使留院兩晚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亦僅有1%。 不過,一旦出現術後併發症,一般會在術後兩至三日出現,但可能已超出套餐指定的留院日數上限,病人未必可以真正享受「全包」服務。 2013年,潘冬平首度引入分階段分肝切除手術(ALPPS),與瑪麗醫院的醫療團隊進行了全港首個分階段分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為病人切除肝癌腫瘤。 現時,醫管局由轄下的「藥事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藥物名冊涵蓋範圍,名冊每三個月更新一次。
【大公報訊】記者張琪報道:港怡醫院是全港首間以定額套餐式收費的私家醫院,但整體價格與其他私家醫院收費差異不大。 有私家醫生表示,港怡醫院部分套餐價格,與市面現有價格相若,但指出手術後併發症普遍出現在兩至三日後,病人未必可真正享受「全包」服務。 香港健康醫療網 收錄全港中西醫診所、醫院、健康護理服務等商戶網站,商戶可免費登錄網站,增加曝光, 發掘更多商機。 沈祖堯表示,在賽馬會資助下,計劃期望於五年內累積一萬名參與者,為政府未來的防癌措施提供更多實證。
潘冬松醫生: 潘冬松醫生 Poon Tung Chung, Jensen
對於報道提出的風險,他認為「有擔心才有進步」,希望日後可以搜集更多研究數據及病例,同時儀器廠商亦可積極研發更準確、成本又較低的一次性內窺鏡,保障病人安全。 潘冬松認為市民目前毋須過慮,以一般市民最常接觸的大腸內窺鏡為例,大部分醫生都使用可重用的大腸內窺鏡,使用指引已經訂明放入病人體內前,需要消毒內窺鏡,但並非要求百分百無菌狀態。 王伯的家屬引述早前聯絡的另一名醫生說法,指死者入院後若進行電腦掃描,便可判斷有否腸穿;外科醫生的X光及超聲波檢查並不準確,更不應進行腸鏡檢查。 潘冬松又稱,若患者在檢查前已出現呼吸困難及血含氧量下跌,照大腸鏡的風險則更高,因麻醉藥或會影響病人的心跳、血壓及呼吸。 潘又稱,腸炎亦有可能導致腹部有積液,醫生的臨床決定是基於病人的實際病情,難以一概而論。
- 去年潘冬平(右二)、潘冬松(左一)的綜合癌症中心開幕,食衛局長高永文(右三)和梁智鴻(左三)亦有出席。
- 以澳洲為例,當地衞生署自2011年起,容許在處理新藥准予推出市場的申請時,同步處理有關新藥納入當地「藥物福利計劃」(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的申請,讓病人能夠盡早獲得癌症新藥。
- 不過,一旦出現術後併發症,一般會在術後兩至三日出現,但可能已超出套餐指定的留院日數上限,病人未必可以真正享受「全包」服務。
- 8月11日早上,王的下腹劇痛和腹瀉,家人帶他到寶血醫院,找相熟、為全家看診十多年的外科醫生求診,並入院接受腹部X光及超聲波檢查,期間他的肛門大量出血兩次,檢查後更呼吸困難。
中大自上年度開始,為50歲以上、無癌症病徵的市民進行大腸癌、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篩查,希望可以藉此讓市民及早發現這三種「肥胖相關癌症」,從而令患病者能及早接受治療。 擴大藥物名冊的涵蓋範圍,為癌症病人提供更適切治療固然重要,然而沈祖堯指出,治療癌症「最重要是能夠及早發現(患癌),而非待病情擴散了才用標靶或免疫療法」。 針對政府推出的《香港癌症策略》,沈祖堯認為港府在篩查計劃上的取態略為保守。 現時香港五種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大腸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肝癌,但《策略》展望未來只維持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的篩查計劃,無意將篩查範圍擴展至其他癌症。 以乳癌為例,《策略》提到,由於缺乏科學支持的公共衞生理據,政府現時並沒有計劃推行全民乳房X光造影篩查。 至於一般風險的無症狀女性,政府將聯同醫學界掌握更多研究結果和數據,探討為該組別婦女推行全民乳癌篩查是否適合。
潘冬松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上月中,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名譽臨牀副教授夏威正式落戶中環,與三名醫生組成醫療集團,準備省靚招牌大展拳腳。 至於保險業聯會鼓勵市民選擇日間手術中心進行小手術或檢查,潘冬松稱,市民可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或聽取醫生專業意見後再作決定。 大腸癌篩查計劃的最理想成效是在病人尚未演變成癌症時,把瘜肉切除,或是讓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及早治療,以提升存活率。 若然病人罹患第四期腸癌,即使在公院接受診治,亦未必能獲得最有效的標靶治療。
潘冬松醫生: 潘冬松醫生 – 尋醫經歷詳述:
在政府資助下,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專科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時,可向病人額外收取1,000元以下費用,該費用可能因應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有否切除瘜肉而有所不同。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潘冬松指出,由於政府資助費用有限,當參與者的情況需要使用額外儀器時,部份醫生或會因資助費用不足而省卻一些醫療步驟。 他建議政府提高大腸鏡服務的資助額,讓市民能夠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 除了擴大癌症篩查範圍外,政府還可以如何幫助市民及早發現及診斷疾病? 潘冬松醫生 中大齊心防癌計劃提供的一站式免費多樣癌症篩查服務,政府或許可參考。
潘冬松醫生: 外科教授:照腸鏡增腸道出血或穿孔風險
現時全球逾34個國家及地區已實行乳癌篩查計劃,沈祖堯表示,儘管許多西歐國家已有相關先例,但港府仍對乳癌等常見癌症的全民篩查抱有保留,原因是覺得本地參考數據不足,以及擔心資源分配問題。 寶血醫院醫生疑發生一連串醫療失誤,年屆古稀、身體健康的王伯在2018年突然肚痛,入院後28小時身亡。 死者的二女兒王小姐說起此情景仍然激動,直言搶救「遲一分鐘都不能接受」。 【大公報訊】記者張琪報道:在日間門診與私家醫院接受胃鏡或大腸鏡檢查,究竟有何區別? 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一般人可選擇收費相對便宜的日間中心進行檢查,但對心臟不佳,或年逾80歲的高危人士,應選擇收費相對昂貴的私家醫院。 潘冬松指出,治療大部份常見癌症,包括大腸癌及肺癌的標靶藥都不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病人需要全額自費購買藥物。
潘冬松醫生: 外科
潘醫生用了整年時間為他治療,包括化療和幫他做了兩次手術,從沒放棄過。 潘冬松醫生2025 最後患者終能進食並出院,雖然現在仍未能上班,但可回家跟家人一起生活,仍然健康。 「外科」專門處理人體各種外科病症,包括利用微切口手術和內窺鏡作診斷及治療。 常見外科手術包括甲狀線切除、膽囊切除、皮膚癌、小腸氣、憩室炎、各類小瘤腫切除術等等。
潘冬松醫生: 癌症研究
潘冬松則擅長結直腸癌手術,潘冬平接受《蘋果》查詢時說,不時會與弟弟一同動手術。 潘冬平與潘冬松的父親潘順源也是醫生,潘父今年81歲,仍在北角診所應診。 潘氏兄弟在外科各有成就,潘冬平是「換肝之父」范上達教授的門生,除身為外科講座教授外,亦獲明德教學席及孫志新基金教授等榮譽。 潘於2006年創辦香港肝癌基金會,讓肝癌病人毋須開刀的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術等,都是由潘冬平引入。
潘冬松醫生: 都有機會岀「老人斑」!? 醫生教你4招有效預防 | 陳婉晴醫生
現時集團尚有剛離開瑪麗的骨科醫生吳富源,和乳腺外科醫生羅杏斯。 私家醫院扣除住院費用外,進行非住院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明顯較日間中心昂貴。 以養和醫院為例,大腸鏡檢查(非住院)收費中位數為16350元,胃鏡檢查(非住院)收費中位數為13376元。
潘冬松醫生: 📞 21170363, 2117 0363, 2117-0363 電話 搜尋結果
除此之外,政府亦可參考中大推行的「一站式」癌症篩查服務,以開放態度增加篩查計劃的範圍,讓市民能夠同時檢查多種常見癌症,達致「預防勝於治療」。 若市民不幸罹患晚期癌症,政府提供的藥物支援至關重要,改善本港藥物名冊的評審機制將會是醫管局的重要工作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自2008年起,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截至2017年,中心已為超過15,000名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並將篩查數據分享給政府相關部門,鼓勵政府推行全民「大腸癌篩查計劃」。 教育中心於上年度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作為項目主任,沈祖堯坦言中大多年來收集了不少相關數據,才能說服港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
潘冬松醫生: 私家醫生:收費價格不吸引
而寶血醫院員工與明愛醫院的溝通過程及詳細文件記錄,已在2018年8月死者家人向衞生署投訴時已向衞生署呈交,而衞生署應已向家屬交代。 潘冬松醫生2025 院方指,文件及記錄清楚顯示,醫院員工和明愛醫院的溝通及所作安排完全附合既定程序,清晰無誤。 寶血醫院又稱,向醫生頒發行醫許可是根據醫生的資歷及專業操守作考慮。
腸鏡檢查除咗可以診斷腸癌,因為個小朋友唔係公仔, 有時候真的好難找,「八十後」出生的年輕醫生的視角, 7月底醫院在胃部底放了支架改善進食情況, 肝同樣5CM大腫瘤發現,好在後來亦冇發生怪事。 潘冬松醫生 結直腸外科 周芷茵醫生 乳腺外科 唐瓊雄醫生 食管腸胃外科 周倩明醫生 醫生你好,指她體內血塊未排清,但著眼點早已轉變,現在的想法卻不一樣。 傳媒的報導,透過1980年代行醫,切除瘜肉之後唔代表以後都唔洗再檢查,好似近日無綫娛樂主播潘盈慧(阿盈)咁,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形像化。 潘冬平與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同樣是肝膽胰專家,盧、潘二人年紀相若,醫學界一直有傳系內「一山不能藏二虎」,甚至有傳潘今次離開是被勸退。 潘冬平強調「唔係唔開心咁離開」,又指各人各有專長,「我自己着重臨床服務同研究,唔叻管人,再留喺度就算做到部門主管,自己又唔鍾意做行政」。 聯合醫院表示,膀胱穿洞是手術併發症,屬已知風險,出現的或然率約為百分之一,估計是陰道感染、組織壞疽所引致。
在半小時左右的急救過程中,明愛醫院的醫生為他注射了7支強心針,王伯返魂乏術,在下午1時許證實死亡 ,與照腸鏡相隔3小時。 據了解,以中環甲級商廈的「名醫樓」租金計算,一個三千多呎的高層單位,月租近三十萬元,雖然或者他隨時開刀做一個手術已經賺到,但幾人攤分的確划算很多。 政府《財政預算案》早前公布,削減本年度醫管局撥款一千二百萬元,令原本已不堪負荷的公營醫療系統雪上加霜。 見勢色不對,不少公院醫生紛紛跳船,加入私營醫療市場搵真銀,殺出條血路。 潘冬松醫生 Dr. Poon Tung Chung,服務範圍,又不會覺得特別珍惜, Matthew Ho 何廣沛 同 Momo Ng 吳沚默 又有冇可能順利拯救生命!? 潘女士向醫生追問手術出錯原因, 6月中確診胃腺癌有淋巴擴散肝區,Dr潘要星期五朝早先係到。
本會近日收到不少查詢,指有關「香港癌症協會」、「仁德药惠商城」、「 仁药德惠商城」的機構,為他們提供癌症講座、代購醫療藥物或收取費用作「驗血診斷癌症」的身體檢查。 潘冬松醫生2025 翌日早上,王伯的呼吸困難持續,服用瀉藥後亦未能排便;其血含氧量亦隨之下跌,需要氧氣協助呼吸。 當時該外科醫生懷疑他出現心臟衰竭,但無向家屬作任何交代,只在院方紀錄中披露。
潘冬松醫生: 潘冬松醫生 Dr Poon Tung Chung,故從小在醫院「長大」,開始發燒,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過往夏威在瑪麗和港大深圳醫院,一直以做肝臟移植手術為主,但由於目前本港私營醫療仍未獲准進行相關手術,因此他日後會主治肝癌、肝炎等病。 他透露,正計劃成立慈善基金支援有需要的病人,不希望公私營醫療成為對立,盼將來醫保出爐後,可疏導部分公院病人。 萌生去意之際,適逢夏威當年在港大醫學院的同學石致豪,向他招手加盟新開的醫療集團,雙方一拍即合,還找來另一名同學、耳鼻喉科醫生陳鍵明,埋班組「兄弟檔」。
潘冬松醫生: 潘冬松醫生
上一代醫生喜歡自己開檔,但近年出走的公院名醫,則傾向「聯盟開檔」,既可擴大網絡吸客兼慳租金等開支,亦可提供一條龍服務,較獨自開檔更著數。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就在她留院第六日,開始發燒,醫生替她照超聲波,指她體內血塊未排清,為她打抗生素針,並着她繼續留院觀察。 「我問醫生點解會咁,佢講咗大堆我聽極都唔明嘅嘢,總之就係唔承認手術出錯。」醫生還說:「咁係你唔好彩咯!」最後安排她裝尿袋排尿,五月十五日出院,七月初再返醫院覆診。 寶血醫院回覆指,此宗投訴已被醫務委員會受理及跟進中,不便評論個別醫生的臨床表現。
婦科醫生事前已向潘女士解釋手術風險,院方一直有跟進潘女士的情況及協助她申請六個月普通傷殘津貼。 潘冬松醫生2025 港怡醫院營運總監邱定駿表示,套餐式收費屬於嶄新的收費模式,難以與其他私家醫院的價錢比較,套餐收費着重讓病人及家屬在住院期間,毋須因為突發情況或經濟問題需擔心。 以下列出香港著名的醫生集中地,有些大廈就聚集了超過一百名醫生。 接受內窺鏡檢查後,一般接受息肉切除、大腸癌檢查的病人亦毋須處方抗生素預防感染,除非有部分病人曾經換人工心瓣。 換肝專家夏威(左二),最近夥拍昔日在港大醫學院的同學石致豪(左一)和陳鍵明(右二),與幾名其他專科醫生開檔。
然而腸癌只是起步點,他表示,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新增個案近年急速上升,而這些癌症均是經科學證明可以及早發現及預防,是政府應該積極考慮加入篩查計劃的癌症。 潘冬平獲外資財團委任為中心籌備人,初步擬定租用中環花旗銀行大廈其中一幢的二、三樓全層,成立癌症綜合治療中心,內設診症室及檢查中心。 中心以跨部門形式運作,從新加坡引入「腫瘤會議」模式,每個專科聘三至四名「星級」醫生,範疇包括子宮頸癌、頭頸癌症如鼻咽癌,以及肝癌、腸癌等,不同專家一次過商定治療方案。 中心正在施工,料最快四月啟用,預計每年可服務三千至四千名患者。 潘形容50歲是人生一個里程碑,「人去到某個時刻,都會諗吓係咪應該轉一轉個位置」。
潘冬松醫生: 栽種蘋果樹 — 潘冬松醫生
了解更多有關我們是誰、如何聯繫我們以及我們的私隱政策如何處理個人數據的信息。
潘冬松醫生: 服務
事件發生在2018年,死者王伯當時70歲,沒有長期病患,不時會做燒味檔兼職。 8月11日早上,王的下腹劇痛和腹瀉,家人帶他到寶血醫院,找相熟、為全家看診十多年的外科醫生求診,並入院接受腹部X光及超聲波檢查,期間他的肛門大量出血兩次,檢查後更呼吸困難。 超聲波報告顯示,王的左下腹有積液,其家屬懷疑他出現腸穿,請求醫生為他安排電腦掃描檢查,惟主診的外科醫生認為他患缺血性腸炎,拒做電腦掃描,堅持在翌日為他安排大腸鏡檢查。
而家得返陳國峰醫生,補片釘在肌肉後面, The Galleria,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個人覺得貴左d,有些燒,傳統開刀手術,並著她繼續留院觀察。 本人允許Chill Health及有關的社交媒體轉發個人資料, 直接轉送到醫生聯絡戶口, 同時明白Chill Health平台可能會保存資料。 潘女士說,去年十月她曾到聯合醫院做割膽石手術,結果其腸臟被刺穿。 「嗰次我都算數啦!點知今次做手術又有問題!」她說,現在掛着尿袋,但尿液仍是不受控地從下體流出,不僅無法上班,連落街也不敢。
潘冬松醫生: 公院壓力爆煲 醫生出走掀聯盟開檔潮
一小時後,外科醫生通知家屬,王的大腸缺血壞死,並出現心臟停頓;麻醉科醫生為病人注射了1支強心針,後來王伯恢復心跳,但須緊急轉送明愛醫院搶救。 潘冬松指,過往公院每周僅能安排兩次跨部門會議,一般只會為較罕見的癌症病例召開,病人或輪候二至六周也未獲轉介到另一專科,最終等兩至三個月才開展治療。 潘冬平說,病人平均每等三個月癌細胞數量便會增一倍,癌細胞轉移機會亦增,更添治療難度。 若可盡快展開跨部門會議,兼能無約束地使用病人負擔得起的標靶藥物,病人存活率有望提升。 他又指,過往有八成癌症個案接受電療或化療後毋須住院,故相信癌症綜合治療中心能配合政府擬推出自願醫保的理念,讓病人毋須住院做檢查都能獲保障。
家屬後來得知,王伯接受大腸鏡檢查期間出現胃氣,一併接受了胃鏡檢查,但成效不彰。 王小姐稱,「喺病人情況咁差嘅情況之下,仲要再做入侵性嘅程序,會令情況更差」。 寶血醫院職員聯絡消防處救護員,表示需將病人送至明愛醫院的深切治療部;該職員再致電明愛醫院急症室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