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認識少數族裔生活文化團,參加者將跟隨巴裔導賞員走訪少數族裔朋友的生活場所,當中包括穆斯林餐廳(參加者可即場品嚐南亞奶茶、咖喱角、炸雜菜餅和牛肉薄餅!)、南亞雜貨舖、理髮店等等,從而了解在港南亞裔社群的生活文化,打破常規誤解。 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葵涌屏麗徑一帶興建了不少單棟樓宇,大量勞動人口入住本區,以便於葵涌貨櫃碼頭及區內工廠工作。 區內之回教教寺與基督教教會、穆斯林餐廳與港式茶餐廳、南亞雜貨舖與街市攤檔同處一區,和而不同更見地區跨文化獨特性。 「小區濃情」計劃另一項重點項目「屏麗Plus」 屏麗徑餐廳 屏麗多元文化社區活化工程,旨在重塑「屏麗徑休憩處」為具跨文化特色的「多元文化小庭園」,藉而優化地區街景,讓本地與南亞居民更有空間相互認識。 在實踐「屏麗Plus」項目的過程中,本團榮幸地邀請到不同專業人士提供意見。
- 「族裔共融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透過幾年時間就讓所有南亞裔和華裔變得親密無間,只有從細微的改變做起,才能為將來打下根基」,Cecilia認為共融館的工作便是在不同族裔之間搭起聆聽、理解、對談的橋樑。
- 據2011年統計,葵青區人口有511,167人,少數族裔佔了3.3%,當中巴基斯坦裔有2,299人,在全港各區中所佔比例算多,僅略低於元朗和油尖旺。
- 「共融館」作為以本地與南亞裔文化共融為主題的社區展覽館,其設立為本地及南亞裔居民帶來了嶄新的互動空間。
- 文化團會帶公眾深入屏麗徑,介紹這裡的穆斯林文化,解釋為何這裡會有一座民間清真寺,再看看他們如何進行宗教活動、介紹南亞飲食文化、介紹日用品等。
- 「沒有特區護照,南亞裔喪失了海外進修等自我提升的機會」,亞文坦言,這為他們向本土社會融入的努力蒙上了陰影。
- 喜歡慢活人生的朋友, 一定會經常到赤柱這地方享受生活。
-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本院的使命是推動終身學習,提供靈活而高質素的進修機會,從而幫助學員提昇自我、發展事業和邁向豐盛人生。 屏麗徑餐廳 行動中,人員在屏麗徑一餐廳發現一名53歲姓吳男職員未有在食肆內工作時正確配戴口罩。 由於該餐廳負責人未有確保場內職員佩戴口罩,涉嫌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場所)規例》(第599F章),人員稍後將向該負責人發出傳票。
屏麗徑餐廳: 香港樓宇目錄
「南亞苦瓜體積小、味道更苦,但越吃越有甘甜的感覺」,在共融館工作的南亞裔人士Minhas Rashand(亞文)對家鄉的特產特別自豪。 亞文來港三十餘年,當過技工、小販、刮路工、保安。 華裔的「分享」文化令他動容:「幾十年前在五金舖當學徒時,每逢春節師父都會給『炮金』以示祝福。」喜愛中國文化的他感慨道,如今的華裔年輕人多不知「炮金」便是寓意「燒炮仗」。 「成功啦!」看着手作完成的枱燈,居住於葵涌屏麗徑的南亞裔人士Ahsan Riaz難掩喜悅之情。 新年前夕,屏麗徑共融館為促進族裔融合而舉辦了枱燈工作坊,包括Ahsan Riaz在內的南亞裔居民與華裔街坊朋友共同打造了十多盞精巧的木製枱燈,並作為新年禮物互相贈送。 [銅鑼灣/杏花邨] 場地出租適合可作舞蹈、瑜伽及空中瑜伽練習、戲劇排練,如作攝影、拍攝影片、⼯工作坊、劇場、試鏡、面試、公司會議或其他用途,歡迎查詢。
葵涌的穆斯林社區有兩間設於私人樓宇二樓的伊斯蘭教育中心,一間在屏麗徑,另一間在大白田街。 這些單位像清真寺一樣不設間隔,可讓大量穆斯林到來祈禱。 對許多人來說,葵涌是一個陌生地方,印象中只有工廠和住宅,沒有什麼景點或娛樂場所,缺乏誘因前往閒逛。 屏麗徑餐廳 屏麗徑餐廳 然而近20年來,北葵涌(即上葵涌)的屏麗徑和屏富徑一帶逐漸孕育出一種異國風情,因為聚居了不少巴基斯坦籍人士,他們將家鄉的風俗帶來,為這區注入獨特的生活文化。
屏麗徑餐廳: 卡拉奇餐廳內大家應如何減少社交接觸?
88DB 屏麗徑餐廳2025 是一個香港最全面的分類目錄,包括商業、場地出租 、寵物、美容、進修、設計、家居、物業、音樂 、運動健身 、結婚、親子、應急服務、汽車等多個分類,為服務商包括中小企、個人業務、各行各業商戶等提供最全面之網上推廣平台,以聯繫眾多之用戶。 而用戶則可瀏覽及搜尋服務商的資訊,並直接聯絡相關服務商。 隨着工廠北移,葵涌已歸於平靜,上下班時間再見不到人潮洶湧。 本來默默無聞的巴基斯坦人小區,經區內的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推動,逐漸為外界所知。 該中心於2014年5月在屏麗徑設立共融館,介紹南亞裔人的生活歷史,展示巴基斯坦的日常用品,並定期舉辦活動和工作坊,促進南亞裔人士與本地人的交流。
- Cecilia直言,「假難民」的確存在,但該議題的升溫讓南亞裔成為了箭靶。
- 本計劃紮根社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世代溝通,促進跨代共融,並營造社區參與的氛圍,提升社區各持份者對歷史文化保育的投入,增強社區凝聚力。
- 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不同種族皆能共融,葵涌屏麗徑就如香港「小巴基斯坦」,巴裔人士聚居於此,更在這裡發展巴基斯坦的獨特文化。
- 參觀過雜貨店,我們在烈日下拐了兩個彎,便到老闆是巴人、老闆娘是香港人的穆斯林餐廳。
- 計畫主要以葵涌屏麗徑與屏富徑作為活化多元文化社區網絡的主軸,從一處匯聚豐富南亞元素的憩靜小街起步,致力保留及傳揚區內本地與南亞文化共融的獨特色彩。
- 辦公室實用面積由13 sq.ft起,可作24小時工作室,辦公室,網上直銷店,供冷氣,免費無線寬頻,會客室,辦公枱,租金包差餉,管理費,水費,,租辦公室位處銅鑼灣港鐵站,大廈落地玻璃設計。
經過多輪社區諮詢,結合居民與建築師的專業意見,逐步把「屏麗徑休憩處」部分範圍的花糟、平磚地及有蓬休憩椅子等,設計成富有多元文化色彩的設施,美觀也實用。 在工程實踐上,亦有幸得到本區民政事務專員的帶領及基金會的鼎力支持,解釋及協調多個政府部門,最後工程順利展開,並於2016年1月正式竣工完成。 「小區濃情—葵涌多元文化社區承傳計劃」實踐於葵涌,如同社區慢調,要將不同族裔人士由「共存」推至「共融」,並非立即見效。 屏麗徑餐廳 猶記得初開「共融館」,途人會問:「與南亞居民一起生活那麼久,還需要了解甚麼?」 故此,計劃的推行不是要帶出花巧的族裔共融理念,而是在日常擦身而過的機遇以外,營造更深刻的交流空間。 「穆德廚房」是屏麗徑一間南亞餐廳,穆斯林風格的藝術品與體現華人文化的「福」字、春聯是內部的裝飾。 老闆Mansoor UL Haq來港約九年,他向記者透露,幫襯他生意的顧客有一半是友善而熱情的華裔人士。
屏麗徑餐廳: 細味舊區情系列(三 ):小區濃情屏麗徑 追逐「共融夢」 南亞居民:我也是香港人
據2011年統計,葵青區人口有511,167人,少數族裔佔了3.3%,當中巴基斯坦裔有2,299人,在全港各區中所佔比例算多,僅略低於元朗和油尖旺。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有時候,一些虛假或有問題的餐廳偶爾會經過編輯的審批後刊登,但我們設有餐廳檢舉制度,訪客有權向我們檢舉有問題的餐廳,如經跟進後證實餐廳犯規,管理員將會刪除餐廳。 我們絕少會刪除已刊登的餐廳,不過在一些特別情況下可能會刪除餐廳。 如果你想發表對卡拉奇的意見,可以Email檢舉,我們收到檢討會跟進調查。
屏麗徑餐廳: 場地租用
確保用作送遞食物的工具不可用於收集餐桌上已使用的餐具及食物殘渣,可考慮以不同顏色或標示來識別工具的不同用途。 MAN 66 HOBBY 模型上色教學 模型制作班招生﹑以一對一形式個別教授。 葵青警區反三合會行動組、葵涌分區雜項調查隊及軍裝巡邏小隊聯同食物及環境衞生署人員,昨日(10日)下午約4時展開代號「犁庭掃穴」(LEVINGTON)的反罪惡行動,巡查區內包括酒吧、遊戲機中心、桌球室及餐廳等多個處所。 在臺灣南端的屏東,是一條位於葵涌打磚坪街的小橫街。 此區聚居了不少巴基斯坦人仕,港鐵葵興站附近的屏麗徑小區, 葵涌,年長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大叔,請在下拉式選單中選擇你所屬國家或地區的相應 Tripadvisor 網站版本。 葵涌予我的印象是工業區,很難找到特色食店,但偏偏在工業區找到穆斯林美食,無論裝修、食物,都使人有南亞風情。
屏麗徑餐廳: 設計資訊
位處葵涌屏麗徑的共融館於2014年開始運作,推動文化共融,是區內南亞裔人士的聚腳點。 阿文帶了導賞團快4年,帶團之外亦幫助區內南亞居民找工作、申請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安排補習班等等,成為共融館的「生招牌」。 在開齋節那天早上,我專程來到屏麗徑,看見許多巴籍男子穿上傳統鬆身白色或米色長袍(Kameez)和上闊下窄的長褲(Shalwar),到屏麗徑的伊斯蘭教育中心參加會禮。 結束後他們留在街上,跟相熟的朋友互相擁抱和問候。 齋戒是穆斯林所需遵守的五項基本原則之一,刻苦過後回復正常生活,此刻心情如同中國人過新年一樣充滿喜樂。
屏麗徑餐廳: 葵涌穆斯林
共融館主是要服務葵涌屏麗徑社區的一個項目,並由市區重建局支助。 屏麗徑餐廳 這一帶現約有六間穆斯林餐廳,提供清真食物,還有奶茶、咖哩角(Samosa)和雜茶餅(Pakora)等小食,可用中文與老闆交流,這是尖沙咀重慶大廈以外另一處享用清真食物的地方。 隨著工廠北移,屏富徑和屏麗徑一帶熱鬧不再,但這裏有一間位於樓上的清真寺,街上又有清真咖哩餐廳,正好成了巴基斯坦人安居樂業的地方。
屏麗徑餐廳: 葵涌屏麗徑
計畫主要以葵涌屏麗徑與屏富徑作為活化多元文化社區網絡的主軸,從一處匯聚豐富南亞元素的憩靜小街起步,致力保留及傳揚區內本地與南亞文化共融的獨特色彩。 「族裔共融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透過幾年時間就讓所有南亞裔和華裔變得親密無間,只有從細微的改變做起,才能為將來打下根基」,Cecilia認為共融館的工作便是在不同族裔之間搭起聆聽、理解、對談的橋樑。 「『假難民』的議題讓社區有了負面情緒,但也帶動更多人到這裡來了解南亞裔」,在Cecilia看來,屏麗徑的確是旅裔共融的正面典範。 隨著八十年代末香港工業北移,屏富徑和屏麗徑的工人遷出,租金急跌,吸引了不少巴基斯坦人遷到此處。 數年前,葵青區就成了巴基斯坦人居住的地區,屏富徑和屏麗徑更成了區內重要的巴基斯坦社區。
屏麗徑餐廳: 卡拉奇 Karachi havAbite
參觀過雜貨店,我們在烈日下拐了兩個彎,便到老闆是巴人、老闆娘是香港人的穆斯林餐廳。 屏麗徑餐廳 甫進店,阿文直接走到廚房與老闆握手擁抱,大家也坐下來吃地道咖喱。 「這裏大部分買賣都是透過電話,他們提供送貨服務,更可以賒數!」阿文對店的一切瞭如指掌,每件貨品的價錢、位置他都清楚得很,小老闆坐在椅上邊滑手機邊等收錢。
屏麗徑餐廳: 攝影及影音
這裏有一間位於樓上的清真寺,供小孩日常學習《可蘭經》,依賴附近的巴基斯坦人奉獻經費維持運作。 街上還有清真食品店、餐廳和售賣巴基斯坦日用品的雜貨店,方便附近居民。 文化團會帶公眾深入屏麗徑,介紹這裡的穆斯林文化,解釋為何這裡會有一座民間清真寺,再看看他們如何進行宗教活動、介紹南亞飲食文化、介紹日用品等。
屏麗徑餐廳: 巴基斯坦印度食品
Cecilia直言,「假難民」的確存在,但該議題的升溫讓南亞裔成為了箭靶。 亞文則無奈地表示,不易租屋是南亞裔經常遇到的難題:「一位南亞裔阿伯想租樓,與業主用粵語進行電話聯絡時講定價錢,但對方發現租客是南亞裔後,便拒絕租出單位」。 製作枱燈時,Ahsan Riaz和華裔的劉昀東(阿Don)被分在一組。 「叫我方子浩吧」,為方便計,Ahsan Riaz向阿Don說出了自己地道的中文名。 他們兩人各有優勢:阿Don是今次工作坊的導師,對電鑽、木卡板等用具非常熟悉;方子浩則在鋸木、鑽孔的操作中具有較快的速度。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屏麗徑餐廳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CACHe於2005年成立,一直積極舉辦古蹟保育活動。 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與亞文的看法一樣,Cecilia亦覺得中文是少數族裔融入本土的最大障礙,也是產生所有問題的根源。 據記者了解,本港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少數族裔需求而制定的中文教學綱要;也沒有統一適用於少數族裔的中文教材;迄今為止,本地教育體系也未將中文作為少數族裔的「第二語言」來進行系統推廣;至於考評方式,也未有統一的中文能力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