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申請學童的兄或姊於該小學就讀,例如在 2021 小一計分 年申請 2022 年入學,兄或姊必須在 2022 年仍在該小學就讀。 在例子一裡,190 人競爭 40 個「自行分配學位」,如果你的「分數」不及其他申請者高,自然沒有機會。 請在甲類條件及乙類條件各選一項,便會知道你子女所得的分數。 小學校董可由不同身份的公眾人士出任,例如家長校友或獨立人士。 校董的子女同樣可獲20 分,獲取錄機會極高,幾乎等同於「世襲生」。 高分數的學童選擇當然更多,尤其25分以上的家長,成功機會亦相當大,可以大膽嘗試申請熱門的名校,亦可以選擇更穩陣的次熱小學。
- 不同辦學團體對「相同宗教信仰」的定義都有不同,一般要求學童及父母持有相關證明文件例如領洗紙,才可獲5 分宗教分。
- 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是現行小一派位機制的第一階段,這裡將詳細分析申請時要注意的一些重點。
- 小一入學自行收生階段,如果不符合「世襲」條件,會採用「計分制」決定派位次序。
- 雖然若父母是「社團成員」都可得5分,但成員人數有限,相對而言,情況必然會比因宗教得分少見。
- 如果父母是小學畢業生,要得到甲類第4項的10分,就要提交畢業證書以證明身份。
我們收集了所有官津小學歷年的「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數據,方便你分析每間學校在「自行收生」時的競爭形勢。 世襲生要準備的證明較簡單,如果父母是小學的職員,基本上毋須提交證明,因為小朋友的出世紙已證明親子關係。 如果哥哥/姊姊在小學讀書,則要準備哥哥姊姊的學生手冊正副本及出世紙,以證明身份。 由於小學規定要取錄所有的「必收生」,所以當人數多於預留的30%時,小學就會用統一派位的名額補上,這就稱為「超收」。 首選是官立小學,由於小學由政府營運,均無宗教及辦學團體背景,因此所有申請學童都不會在乙類得分,學童優勢相對平均。
小一計分: 「申請編號」不等於「隨機編號」
小學第一次考試所得成績如果不理想,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對今後的考試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甚至對學習也產生抗拒心態。 小一計分2025 這些抗拒心理,會令小朋友的學習效果更差,下一次考試又會成績不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尚小,很多時候去學習只是出於老師或家長的要求,自己可能並沒有太大興趣。 若是小學第一次考試有一個好成績,小朋友就會產生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容易激發小朋友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改被動為主動,變得自主學習,之後的學習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如果第一次小一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小朋友又本來就對學習沒甚麼興趣,不理想的成績就會令他的學習興趣更加低,之後想要培養興趣,花費的精力肯定要比之前多。
而「適齡入學」的分數,家長不用填寫,電腦審核申請表時會自己計算小朋友年齡。 如果小朋友9月開學未足5歲8個月大,就不符合小一入學資格,要參加下一年的申請。 另外,部分基督教學校亦同時接受天主教徒的宗教分申請,只要持有天主教香港教區發出的領洗紙,就可獲5 分宗教分,包括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聖公會聖彼得小學等。 不過並非每間學校都接受,家長填表前應先向相關學校查詢清楚。
小一計分: 「計分生」證明文件
由於學童的父、母、兄或姊是小學畢業生都可於甲部獲10分,想避免與這類學童競爭,家長可以選擇創校歷史較短的小學,減低因父、母是畢業生而得分的競爭機率。 如果申請的學童同分,小學又沒有足夠的名額取錄所有人,就會抽籤決定派位次序。 當然,對於語文或運算能力不太高的學生,在視藝、音樂科爭得一分便一分,也不宜輕忽。 小一計分 呈分成績直接影響家長日後對子女升中選校的鋪排,不應到小五才緊張,小四階段應要讓孩子接觸不同題型。 家長希望送子女入讀Band 1中學是人之常情,大家亦知道呈分試是決定學生升讀中學的重要因素。
- 而「隨機編號」是統一派位乙部用來派位的,由電腦隨機分配給每個學童,家長不會知道自己編號。
- 小學校董可由不同身份的公眾人士出任,例如家長校友或獨立人士。
- 曾廣豪指,這間學校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校齡短,當時創校更以「Happy School」形象進入大埔區,而且沒有宗教背景,因此不少15分的家長也會一試。
- 面對眾多的資訊和步驟,還要在無數學校中選一間來申請,壓力絕對不少。
- 再加上「適齡入學」的10分,因此在「計分類」下的競爭學童,基本已有15分。
在解釋如何閱讀個別學校的競爭形勢之前,先舉幾個例子,確保你明白以上說明。 假定一間小學有 100 個小一學額,按規定「自行分配學位」便有 50 個,而「統一派位」有 小一計分 50 個,以下有三個實際例子。 小學的主辦社團,例如順德聯誼總會、東莞同鄉會等都是香港常見的辦學團體。 不過需注意,不同學校對於社團「成員」的定義都有機會不同,家長應在交表前向學校了解清楚。 不過相對地,學校就不會是熱門的一線小學,但亦不乏校風良好的二線小學。 家長可以參考往年的收生人數,了解學校的受歡迎程度及學額,選擇一些較多剩餘學額的小學。
小一計分: 小一考試 小學第一次考試是整個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轉折點!
什麼是「計分類」:學校小一學額的 20% 至 50%,會根據「計分辦法準則」所計得的分數,去決定派位的優先次序,簡單來說,分數愈高,被取錄的機會愈大,用這個方法錄取的學生,叫「計分類」。 即使打算放棄自行收生,只參加統一派位大抽獎,家長都記得要交表,否則就無法在明年入讀小一。 家長同樣需在指定日期前,填寫的申請表的甲、乙部,並帶同證明文件,交到教育局學位分配組(九龍觀塘偉業街223號宏利金融中心2樓2室),才能參加來年的統一派位。 另外,一般有多於一名子女的家長,都會將年幼子女透過「世襲制」送入年長子女就讀的小學。 換言之,絕大部分「計分類」的學童都是家中首名子女,可在甲類獲5 分。 小一計分2025 再加上「適齡入學」的10分,因此在「計分類」下的競爭學童,基本已有15分。
如果小朋友小學第一次考試有一個好成績,會讓他對今後的學習有一定的自信心;若是考試成績不夠理想,今後想要重新建立小朋友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就要花費更多的心思。 而收生不足的學校當中,屬於91校網的世界龍岡學校黃耀南小學情況最嚴重,自行分配學位學額合共63人,但自行階段只收到10位學生。 曾為不少家長提供升學顧問服務的他,直言自己今年收到不少15、20分也獲派第一線學校的喜訊,這些一線學校有在九龍塘、北角、深水埗等等。 總括而言,今年自行分配結果與往年相約,熱門和二線頭的學校保持超收或用盡學額,而近年學校情況穩定,就算家長填統一派位時,參考同區家長上一年的填法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第一,父或母在該小學就職,而職位並無規限,所以不必為教師或校長,無論是文員、校工、資訊科技助理,只需是全職被僱用便可。
小一計分: 小一計分選校策略
「自行收生」結束之後,大約到了翌年一月,教育局會公布每間小學的暫定統一派位學額。 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是現行小一派位機制的第一階段,這裡將詳細分析申請時要注意的一些重點。 如果你想了解整個小一派位機制的概要,請閱讀: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計分辦法準則」分為甲、乙、丙三類:分別為「家人與學校的關連」、「宗教信仰」及「學童年齡」三大類,家長可於每一類選擇一項子女所符合的條件作為計分方式。 「私立/直資學校」可以自行收生,不需通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如果家長一心打算為子女報讀「私立/直資學校」,就可以直接向學校申請,並進行面試。
小一計分: 小學「自行分配學位」歷年統計資料
而「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會分為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位」,及第二階段的「統一派位」。 小一計分 面對眾多的資訊和步驟,還要在無數學校中選一間來申請,壓力絕對不少。 千居就為各位望子成龍的家長整理出「自行分配學位」的收生準則、計分辨法及5 大重點位,以及不同分數下的選校策略,讓你走出小一入學的成功第一步。 在小學「自行分配學位」這階段,全港所有官立/資助小學(統稱「官津小學」,佔整體學校約九成),會各自把 50% 的學位作為分配,每名學生只可以申請一間小學,但申請不受地區限制。
小一計分: 了解學而思課程
扣除這些學額,每名申請者實際成功率可能少於 30%,如果加上按「計分準則」所得的分數不及同校競爭者高,成功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另外,留意獲派人數最終不等於可供申請的「自行學位」總數,原因有二:一是有些學校會「超收」,即是動用了留作統一派位的學額來滿足「必收生」需求;二是有些學校會「收不足」,即是沒有足夠人數申請「自行學位」。 根據現行的小一入學統籌方法,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主要分為「必收類」和「計分類」。 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再度蟬聯年度「超收王」,小一總收生人數76人於自行分配階段已收生70人,只餘下6個學額統一派位。 曾廣豪指,這間學校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校齡短,當時創校更以「Happy School」形象進入大埔區,而且沒有宗教背景,因此不少15分的家長也會一試。 而近年的適齡小一學童都是「細佬妹」佔多數,而84校網目前大部分學校仍是重學術的情況下,該校成為了這些「細佬妹」較易適應的選擇。
小一計分: 小一計分制是甚麼?
而且,不同宗教團體對「相同宗教信仰」的要求都不同,某些小學要求小朋友一定要已受洗才計分,有些只要父母受洗已經計分,家長填表前應先向相關學校查詢清楚。 小一入學申請表左上角的「小一入學申請編號」只代表表格的編號,方便家長日後翻查記錄。 而「隨機編號」是統一派位乙部用來派位的,由電腦隨機分配給每個學童,家長不會知道自己編號。 當世襲的「必收生」人數多過預留的學額,就會用統一派位的學額補上,不會用到「計分生」學額。
小一計分: 申請人數少導致比率上升 有15分成功入一線學校
不過,到底具體上呈分試成績如何影響派位、呈分科目的比重有何重要等,似乎模糊不清。 小一計分 綜合以上種種的原因,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重視小朋友的第一次考試,畢竟小一的小朋友對考試的概念還很模糊,因此並不一定會重視,需要家長的督促和鼓勵。 當然,如果到時成績真的不夠理想,家長也要做好疏導小朋友心理的準備。 小一是小朋友學習階段打基礎的重要時期,也是小朋友正式接觸考試的時候。 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由「學習新知識 — 歸納總結(複習)— 檢測短板(考試)— 思維提升 — 再學習新知識」構成,考試會幫助小朋友檢測出學習中不足的地方,查漏補缺。
小一計分: 世襲生侵佔統一派位額?
留意一旦註冊確認學位,就不會再經統一派位分配學位,因此家長申請前,一定要審慎考慮選校決定。 例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人數有 200,其中「必收類」有 10 人,那麼便要從餘下 190 人中,以「計分辦法準則」甄選學生,最後錄取 40 個「計分類」學生。 這樣,該小學用完了「自行分配學位」全部 50 個學額,但還有 50 個學額供「統一派位」使用。 這類學童會以教育局的「計分辦法準則」計算出的分數派位,分數愈高,愈先獲分配學位。 這類學童會在錄取所有「世襲生」後再作分配,因此佔學校總學額20%至50%不等,視乎該校「世襲生」數量,不過仍必須佔最少20%。 小學收生可分為兩大途徑:一是學校自行收生、進行面試並錄取學生;或是通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小一計分: 「自行分配學位」世襲一定入?
這類學校的入學程序一般會比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早,家長需密切留意。 呈分的科目佔分比重各有不同,主科中、英、數佔的比重為9;常識為6;視覺藝術佔3;音樂佔2;而宗教及普通話分別佔2和1。 而3次呈分試的比重相同,教育局會再用每所小學過往畢業生的中一入學前測驗的成績為作調整,給予每名小六學生一個分數,並以此分數排列,平均分為3個組別,即Band 1、Band 2及Band3學生。 例三:「自行分配學位」申請人數只有 20,其中「必收類」有 2 人,由於申請人數少於「自行分配學位」,所有申請者均獲取錄,最後留給「統一派位」的有 80 個學位。
小一計分: 宗教信仰
小一自行分配學位是小一派位的第一階段,全港官津小學會各自拿出一半學位給「自行申請」,而每名學生只可以申請一間小學。 表面看來,每名申請者都有一半機會獲取錄,但這是錯誤的理解。 小一計分 由此可見,表面上是 53,678 人競爭 24,273 個「自行學位」,但這些學位有約一半是留給「必收生」的。
全港各官立及資助小學,於今日(23日)公布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 教育局指,今年約有49,749名學童提出申請,當中約46.45%(23,107名)學童在此階段獲派學位,比去年微升約2%。 有升學專家指,雖成功獲派比率創近十年新高,很多家長聽到消息後都十分開心,但忽略了最關鍵的原因,便是申請人數的下降。
小一計分: 「自行分配學位」計分證明文件
雖然若父母是「社團成員」都可得5分,但成員人數有限,相對而言,情況必然會比因宗教得分少見。 部分小學計,例如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聖公會聖彼得小學,除了基督徒可得分,亦接受天主教徒的宗教分申請。 交表時要帶同小朋友的證明文件,包括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發出的領洗紙。 TOPick推出「呈分試挑戰題」專頁,邀請星級名師精選各大名校的試卷難題考核重點,再設計「名校精選試題」以及「搶分練習題」,迎合小三至小六的學生需要,讓學生可以鞏固學習基礎。
小一計分: 「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
一般而言需要提供個人資料及身份證明文件,供校方翻查紀錄,一經校方核實身份,便可獲10 分「畢業生」分數。 這類學童的可獲分數最高,除了「申請學童是家庭中首名出生的子女」之外,其他得分都表示學童家庭背景與小學有關連,簡單而言即「靠關係」。 每間官津小學最多可分配 50% 的學位於此階段,即大約有一半適齡學童會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小學取錄。 由於基本上所有申請學童都需於九月開學時年滿五歲八個月,因此丙類的「適齡入學」條件屬基本分數。 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小學都接受家長補領證書,或以六年級全年成績表代替等。
小一計分: 「自行分配學位」計分方法
計分制只適用於自行收生階段,如果此階段不獲取錄,進入統一派位後,這個分數就完全無用,因為統一派位是根據「隨機編號」來決定派位次序。 家長要填寫《小一入學申請表》,自行填寫所得分數,及想申請的小學。 小一入學自行收生階段,如果不符合「世襲」條件,會採用「計分制」決定派位次序。 6歲的孩子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時候,第一次考試成績的好壞,對小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是否有自信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小一計分: 小一計分制是甚麼?
尤其是小一生,年紀太小,只靠學習新知識和複習,可能沒辦法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知識薄弱點。 考試成績會給孩子帶來較大的衝擊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考試試卷比起坊間習題,更有專業性和針對性,能做到真正的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果。 在例子三裡,由於申請「自行分配學位」少於原本供應的,「計分類」申請者就算只有 10 分,也會被取錄。 而且,剩下的「自行分配學位」會留給「統一派位」用,這大大減少了申請的激烈率。
什麼是「必收類」:根據現行制度,官津小學甄選學童,必須先錄取在校就讀學生的弟妹或在校員工子女,這類學童的申請,必然會被取錄,所以叫「必收類」。 在「自行分配學位」中所收取的「必收類」學生,最多佔學校小一學額 30%,如有不足之數,以原本預留作「統一派位」的學額填補。 預料未來數年,世襲額「侵蝕」統一派位學額情況會惡化,要透過派位獲派心儀學校的成功率勢必下滑。 「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一般每年9 月中開始,家長需自行到心儀小學遞交申請表。 學校會於11 月左右公佈取錄名單,獲取錄學生需要在指定日期內,到小學辦理註冊手續,才能保留學位。
官津小學的收生第一階段,就是「自行分配學位」,家長可向全港任何一間官津小學,遞交入學申請表,不設校網限制。 「官立、津貼學校」必須通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收生程序會分為兩個階段,包括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位」,及第二階段的「統一派位」。 年紀小的孩子毅力通常較弱,剛開始入學的時候因為對學習有新鮮感,所以積極性會比較高。 但是若學習長期得不到小朋友想要的結果,當新鮮感褪去的時候,小朋友就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不同辦學團體對「相同宗教信仰」的定義都有不同,一般要求學童及父母持有相關證明文件例如領洗紙,才可獲5 分宗教分。 20分的話屬於「擲界」的保險線,建議家長仍需比較謹慎地選校,盡量考慮一些優質的次熱學校,以提高成功率。 如果父母是小學畢業生,要得到甲類第4項的10分,就要提交畢業證書以證明身份。 如果只計算所有科目總分,A學生共得500分,B學生獲520分,比A學生高出20分。 然而,若以呈分試比重計算,A學生在3科主科獲90分,乘以9倍後分數變成2430分,常識科乘以6倍則變540分,另視藝和音樂分別為210及140分,總分為33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