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稱為十大傑出青年,但評選過程嚴謹,不會因為名為「十大」便一定要集滿十個人當選,所以很多屆獲得這榮譽的都會少於十人。 中學女生都愛唱高音,我是少數低音較突出的,自然就歸入低音部。 十多歲學聲樂,接受的是女中音的訓練,老覺得音色厚一點比較安全,感情比較充沛,還是這兩年在荷蘭才領悟要把音色均勻調和。 老師常叮囑我不要故意用胸腔把聲音加厚,要兼備頭腔和胸腔,不可偏重。 著名女高音鄺勵齡在音樂上的成就廣受肯定,先於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 授年度藝術新秀獎(音樂),後於2019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今年十月,鄺勵齡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稱號,「我會將這個榮耀當作是前行的動力,相信有了大眾的肯定,勢必會走得更遠。」鄺勵齡道。
此外,在香港未必每位觀眾都了解每首歌劇的背景,於是無法感受當中的每個細節,因此需要與觀眾說明該套歌劇的背景,甚至解釋每一項擺設的意義。 鄺勵齡 事實上,香港甚少歌劇導演,很多時候會由話劇導演兼任,而且業界現時仍依賴政府資助。 抱平常心面對比賽 鄺勵齡曾在香港及國際多次獲獎,其表現獲得肯定。
鄺勵齡: 鄺勵齡: 一路高歌,唯有做好自己/大公報記者 劉 毅
訪問當天來到她位於炮台山的音樂工作室,眼前二十九歲的她長髮飄飄,笑容親切,穿一襲俏皮的粉紅色連衣裙,鄰家女孩的形象讓人想不到她曾是《杜蘭朵》裏的柳兒、《蕭紅》裏的蕭紅、《蝴蝶夫人》裏的秋秋桑。 鄺勵齡 鄺氏曾獲多個國際歌唱獎項,包括:奧地利第18屆泰利亞雲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意大利柳金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以賽奧國際聲 樂比賽第一名;以及比利時第七屆美藝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 踏上國際舞台的鄺氏,在2018於意大利羅馬歌劇院出演《波西米亞人》的咪咪 一角,後再於羅馬卡拉卡拉出演《卡門》米卡拉一角,她的足跡遍布歐洲不同的歌劇院,包括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奧地利格拉茨歌劇院等。
- 答:香港學習音樂的環境從我小時候開始,已經是偏向以考試為中心。
- 她近期亦首度在中國國家大劇院亮相,參演《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 鄺勵齡曾在香港及國際多次獲獎,其表現獲得肯定。
- 其實我覺得自己還算是本地年輕人呢,也沒有資格以「過來人」的身份說話,因為我其實還在「發展路上」呢!
- 里霖合作莫札特《C小調莊嚴彌撒曲》,今晚(9月2日)演唱莫札特《安魂曲》、巴赫的經文歌和清唱劇,明天回阿姆斯特丹開學,兩星期後再回港參與香港聖樂團的海頓與布列頓音樂會。
大學畢業後,鄺勵齡選擇到英國進修,她體會到在外地研習音樂,需要學習當地的文化,例如試音時無法掌握西方音樂的神髓,便難以獲得表演機會,因此,在英國進修一年後,便轉到對外來人更開放的荷蘭進修,爭取更多機會。 鄺勵齡 陳晨鄺勵齡夫婦表示,香港的演出氛圍很好,但在香港還沒有成立真正的歌劇院。 首先得有一棟歌劇院在那裡,其次擁有完備的專業台前幕後人員,才能成立真正的一間歌劇院,香港現在還沒有有達到。
鄺勵齡: 鄺勵齡
至於獨唱會,現在還未是時候,我還須汲取更多經驗,充實技巧和修養;或者期於五年後吧。 我高中開始跟陳少君老師上課,直至完成大學,每次都樂在其中。 不能單靠樂譜上的記號或別人告訴你怎樣做,要自己感受音樂的要求。 鄺勵齡 當時年紀還很小,對音樂的詮釋、想像、感覺,全靠陳老師啟導培養,至今仍然受用。 對小孩子講話不能太技術性,你說怎樣提高某塊肌肉,沒人會明白。 阿姆斯特丹的Sasja Hunnego老師則強於提升技巧,令我在兩年內進步很大。
- 音樂會還將以宮崎駿極受歡迎的電影作品之中的配樂《幽靈公主》交響組曲(完整版本)作結,探索自然之美、人文精神和愛的力量,鄺勵齡擔任該曲目之獨唱。
- 答:我喜歡唱威爾第(Verdi)、普切尼(Puccini)和莫扎特(Mozart)的歌劇及各種德國的藝術歌曲。
- 中大的師弟妹遇到問題找我,我也樂於和他們討論,這會迫令自己深入思考,學習因應個別學生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過程中可能也會發現對自己有助的方法。
- 是次久石讓音樂會門票採用抽籤暨實名制公開發售,並按抽籤結果次序分配門票。
- 鄺氏曾獲多個國際歌唱獎項,包括:奧地利第18屆泰利亞雲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意大利柳金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以賽奧國際聲 樂比賽第一名;以及比利時第七屆美藝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
- 在學校就是練習、吃飯、練習、上課,到六點左右便回家,準備晚餐。
參演過的劇目包括《蝴蝶夫人》(秋秋桑)、《卡門》(米凱拉)、《杜蘭朵》(柳兒)、《鄉村騎士》(桑桃莎)、《安娜‧布連娜》(安娜)、《費加洛的婚禮》(伯爵夫人)及《女人皆如此》(費奧迪麗姬)等。 鄺氏曾獲多個國際歌唱獎項,包括奧地利第十八屆泰利亞雲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觀眾獎及最佳女高音獎,並獲2014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新秀獎(音樂)。 她將參與羅馬歌劇院多個歌劇的演出:《波希米亞人》的咪咪、《卡門》的米卡耶拉,以及《魔笛》的第一夫人。 畢業後她隻身闖歐洲,先後考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荷蘭皇家歌劇學院,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並在兩個意大利國際賽贏過冠軍,再到2012年在奧地利泰利亞雲尼國際聲樂比賽摘下亞軍、最佳女高音和觀眾獎。 答:如果是對歌唱情有獨鍾的話,那熱情是不用保持也會持續的。 在合唱團時,還是中學生的我是團裡的一員,雖然上學功課繁忙,但每次表演我都會預先把所有曲目的歌詞背得爛熟,就連鋼琴伴奏我也會在家裡練習,就是這種熱情,父母才決定找老師來上課,然後在選課時報讀中大音樂系。
鄺勵齡: 鄺勵齡──歌劇壇上的香港女兒
歌劇,自然既有「歌」又有「劇」,演員要透過唱功及演劇,演繹作曲家及導演的意思。 歌唱不單需要技巧,還需要足夠的「能量」,至於演劇就要揣摩角色的心理,讓觀眾有所共鳴,明白歌劇的深意。 其主要目的是表揚在工作上有卓越表現,及對社會作出貢獻,年齡介乎21至40之間的香港青年,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及激勵青年於個人事業及公眾服務方面銳意進取。
不過,隻身到海外參演歌劇,並非易事,她說外國人看到中國人參演歌劇,好像我們看到外國人唱京劇一樣,並不會因而降低要求,因此她要做得更好,以當地演出者的水平要求自己。 1965年,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從中環搬遷到今日位於北角天后廟道的校舍,並開始採用今日的校訓“登高見博”(Climb high see wide)[5]及新的校歌和校徽[6]。 另外,參演《大同》時,鄺勵齡要演繹女主角康同璧為繼承父親康有為的志願而終生奮鬥,可惜康同璧一生追求的事不合時勢,箇中的矛盾和落差,同樣令她難忘。 是次久石讓音樂會門票採用抽籤暨實名制公開發售,並按抽籤結果次序分配門票。
鄺勵齡: 女高音
在平衡兩種風格上沒有什麼秘訣,就是用美聲唱法把歌曲本身的味道唱出來。 鄺勵齡2025 鄺勵齡 最近她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在今明兩日的國慶音樂會中獻唱兩首中國民歌及歌劇《黑桃皇后》中的詠嘆調,觀眾可一睹其風采。 我也是姑且一試,只想着盡力而為,如能進入準決賽,也算是「超標完成」,對自己有個交代了。 三輪比賽共唱七首歌,我本沒勝算,所以把威爾第《假面舞會》的一首詠嘆調放到決賽,因為那需要很重的聲音,並不太適合我。
鄺勵齡: 歌劇壇上的香港女兒
但也有好處,就是因為這一兩年在香港合作慣的團體喜歡巴赫,令我多唱了,擴闊了曲目。 有些位置,總是不能順利渡過,唱高音覺得很辛苦,低音則不知怎的總是用了太多氣。 到了荷蘭,得到老師的指點,再多看一些聲樂著作,融會貫通下才找到對策。 答:香港學習音樂的環境從我小時候開始,已經是偏向以考試為中心。
鄺勵齡: 女高音鄺勵齡:認真處理每個音符
那時候學校不一定要求你有鋼琴八級、小提琴演奏級等,但也流行一年考一次音樂試,現在更是講求證書,所以考試的風氣比二十年前更盛。 鄺勵齡2025 參加考試無疑是學習音樂的其中一種推動力,但不應該是唯一的。 鄺勵齡2025 我的意思是,我也是經過無數考試熬出來的其中一位,家裡證書也有一堆,但我接觸的聲樂作品不只是應付考試的那幾首歌,所以我慶幸我生於二十年前,否則說不定我現在也是那些整天忙着各種考試的人,應該也沒有心思去學習音樂。 女高音鄺勵齡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以唱歌劇成名,演出足跡遍及歐洲。
鄺勵齡: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身為作曲家,久石讓雖然與多個導演合作,製作大量經典電影和動畫配樂,但最為人熟悉的仍是與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Hayao 鄺勵齡 Miyazaki)合作譜寫之樂曲,首首都膾炙人口。
鄺勵齡: 國際青少年音樂大賽
有人說,在香港這座金融大都會來說,一切都是商業先行,藝術家多是「夾縫求生存」,於鄺勵齡而言,亦是「堅持走下去,卻不去想可以走到哪裏。」不想前路,只看今天的每一步是否走得踏實,令鄺勵齡一路歌聲,一路繁花似錦。 1893年,英籍猶太裔紳商庇理羅士捐獻2萬5000元予政府,遂在中環荷李活道興建三層高的校舍,毗邻一街之隔的皇仁書院荷李活道校舍。 為表示謝意,女子書院於1893年以「庇理羅士女子中學」來命名新校[3][4]。
鄺勵齡: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回顧過去參與的角色,鄺勵齡印象最深的是飾演浦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女主角「蝴蝶」,該劇講述一位美國軍官與日本藝妓蝴蝶的愛情故事。 香港不少人認為歌劇的發展空間有限,但鄺勵齡(09 崇基音樂)走出香港的框框,不論在香港及海外都多次擔任歌劇主角並屢獲獎項,成功構築自己的舞台。 每早八、九時起床,煮飯,洗澡後飯已熟,那是帶回學校的午餐。 在學校就是練習、吃飯、練習、上課,到六點左右便回家,準備晚餐。
鄺勵齡: 天生歌姬 鄺勵齡
後來在決賽名單見到自己的名字,真是喜出望外,唯有豁出去吧。 後來,評判之一邦寧Richard Bonynge告訴我說,如果我選的不是那首歌,很可能便會拿冠軍。 但其他參賽者年紀都有二十八九歲,聲音成熟,技巧穩健,能取得全場亞軍,我已經很滿足了。 答:我喜歡唱威爾第(Verdi)、普切尼(Puccini)和莫扎特(Mozart)的歌劇及各種德國的藝術歌曲。 而我崇拜的歌唱家是西班牙女高音卡巴耶(Monserrat Caballé),她擁有非常漂亮的嗓子,也有一流的歌唱技術。 歌劇院需要的是能力強的歌手,嗓子、台型跟戲劇天分缺一不可。
他們兩個的一個夢想,是希望香港將來會有屬於自己城市的歌劇院,像全世界許多大城市一樣,柏林、巴黎、倫敦、紐約、悉尼 鄺勵齡2025 ,它們都有自己最棒的歌劇院。 暢想一下,不用二十五年以後,我們也都人到中年了,那時候就可以站在香港最厲害的歌劇院裡面去,這是我們的一個夢想。 我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唸完碩士,那邊着重實踐,除了上法、德、意文課、戲劇課,大部分時間都在練習聲樂,表演機會也較多。 答:從小在香港接受教育,接觸中國民歌的機會沒有內地歌手頻繁,但多虧不少來自內地的聲樂朋友指教,我對即將演出的兩首中國民歌也有很多的想法,而另外一首是俄語詠嘆調,是我很喜歡的詠嘆調之一,也是我擅長演繹的歌種之一。
她近期亦首度在中國國家大劇院亮相,參演《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雖然母語較容易表達感受,然而她笑言唱外語歌劇是最舒服,因為廣東話聲調較多,而且發聲位較低,因此她作為女高音演唱時較辛苦。 另外,在香港表演一般會帶麥克風,不過聲音經過麥克風後,難以掌握其音質,因此她偏好用自己的歌聲「填滿」音樂廳。
榮譽面前,她依然戒驕戒躁,認為現在最重要的事是學習,「其實,開班授徒雖是傳道受業解惑,但亦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其門下學生最大的六十三歲、最小的只有五歲。 除了在中大修讀外語外,大學也讓鄺勵齡更了解歌劇在音樂上的角色,加上學術氣氛濃厚,她往往在上台前知道整個歌劇的來龍去脈,更能演活自己的角色。 「比賽共分三輪,要在五日內完成,而每輪比賽只有三分鐘,故大家都爭取機會,表現自己。」鄺勵齡回憶,比賽的第二日,剛巧荷蘭有一份工作邀請她往試音,如果成功,她才可以獲延長簽證限期。 試音與比賽同樣重要,因此她完成首輪比賽後,便要趕回荷蘭進行首次試音,完成後再返回奧地利比賽場地。
最近辭世的系主任麥嘉倫教授就是位了不起的學者,我曾上他的西方歌劇課。 音樂系的樂室可算是二十四小時開放的,我住在文質堂,晚上常和同學從後門溜進去,唱歌、玩樂器,練習嬉鬧到三四點。 里霖合作莫札特《C小調莊嚴彌撒曲》,今晚(9月2日)演唱莫札特《安魂曲》、巴赫的經文歌和清唱劇,明天回阿姆斯特丹開學,兩星期後再回港參與香港聖樂團的海頓與布列頓音樂會。 每套作品對音色、詮釋的要求各異,我只有盡量多研習樂譜,多聽一些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