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於日本不喜歡「英」、「美」等字眼,美珍醬園因此改名為九龍醬園。 戰爭結束後,醬園重新以美珍之名出口往外地,同時保留九龍醬園門市,主攻本地市場。 八十年代黃洪五子黃國輝自加拿大回港繼承父業,開始接掌醬園生意至今,已經歷了三代。 相信現時好多人或許只會認識九龍醬園,反而對原來的名稱美珍較為生疏。 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油、涼菓等,主要賣埠歐洲。
一間品牌要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屹立百年,並不容易;到今天仍然承襲傳統、堅持古法,更是難上加難。 今年踏進第100個年頭的九龍醬園,正好是碩果僅存。 近年,人們對食物安全的意識愈來愈高,黃國輝希望做出健康而美味的醬油,減少人們攝取化學添加劑的風險,不過,他指出冒充九龍醬園的假貨處處,所以顧客要小心選購。 最後,他更寄望會有更多年輕人入行,傳承這一門傳統工藝。 美珍醬油2025 只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年中簽署《香港自治法案》及行政命令,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地位。
美珍醬油: 百年老字號天然生曬豉油
「每隔數天便要逐一攪拌瓦缸中的黃豆。烈日之下,非常辛苦,所以沒有年輕一輩願意做了。」黃國輝苦笑著說。 全世界都有華人的足,而他們都吃醬油,九龍醬園的生意亦愈做愈大,顧客除了歐、美、澳外,還有中南美和非洲國家如牙買加、千里達等,每次付運都是幾箱貨櫃。 【明報專訊】把黃豆洗淨煮腍,加麵粉,發酵一至兩周,再倒入瓦缸內加鹽水,太陽下曬最少3個月……這是90年前,九龍醬園開張時,唯一製豉油的方法。
- 黎定顯記得,爺爺曾說過九龍城廠房經歷過打仗,慶幸的是醬園沒有遭受任何破壞,有個員工把自己鎖在醬園內,靠着廠裏的腐乳與白米過活,為的是守住間廠。
-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技術廣泛應用,令一直沿用古法生曬豉油的醬園,開始受到淘汰,漸漸被機械化的廉價豉油廠所取代,風光不再。
- 縱使本地的利潤遠不及海外的,但黃國輝從未想過結束香港的門市,專攻海外市場。
- 香港的超級市場賣的都是大牌子豉油,高科技降低成本,只售十多元一支。
在超市,我們看到的醬料,清一色大品牌,大概看不到九龍醬園這名字,可是本地老店大廚,或是老一輩的,對九龍醬園品牌不會陌生,新一代也可能在某些網購列表中看到九龍醬園的出品。 作為第三代傳人,其實黃國輝當年知道任重道遠,在半推半就下接手家族生意。 「 我們3兄弟,大哥在外國不回來,弟弟對這行沒興趣,我就很偉大地想,『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一做就是40載。 醬園則於戰後稱回美珍,1963 年遷元朗屏山, 第三代當家黃國輝八十年代從加拿大修畢農業 學,換一個身分重返成長地。 三珍醬油目前已是第三代傳承接手經營,堅持原味純釀,真料實材,價廉物美, 西螺位於濁水溪畔,天然條件獨厚、清澈的水質氣候溫暖、濕度適宜實為釀造醬油最裡想環境。 農曆八月廿六是醬油師傅夏泰的誕辰,九龍醬園在元朗的工場大排筵席。
美珍醬油: 百日醬油 百年傳承
「當年我們排第四,在坐巴士才一毛幾角的五十年代,醬園卻年賺百萬,又有多間門市,非常巴閉!」跟着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黃國輝走入屏山工業區的盡頭,穿過「美珍醬油果子廠」的大閘,尋來一片深啡色瓦缸海。 第三代店主黃國輝指,現時九龍醬園利潤微薄,但父親黃洪仍然要求他保留九龍醬園,照顧多年的熟客。 他指出,九龍醬園多年來都沒有添加新產品,因為老客戶均渴望買到傳統產品,可惜很多傳統產品(如豉汁柚皮、札子冲菜等等)需求不斷減少,無利可圖,已漸漸被淘汰。 美珍醬油 香港製造,不只是貼在包裝上的標籤,還是一種自豪感。 產品能夠衝出香港,讓其他地方的人知道並賞識,是對生產者的認同。 在醬油行業,標榜自己是「香港製造」,既是噱頭,更能保持專屬香港的味道。
- 最後,他更寄望會有更多年輕人入行,傳承這一門傳統工藝。
- 沒有學過人力資源管理,沒有讀過心理學,黃洪把員工治理得貼貼服服。
- 同時,由於日本不喜歡「英」、「美」等字眼,美珍醬園因此改名為九龍醬園。
- 在超市,我們看到的醬料,清一色大品牌,大概看不到九龍醬園這名字,可是本地老店大廚,或是老一輩的,對九龍醬園品牌不會陌生,新一代也可能在某些網購列表中看到九龍醬園的出品。
這些古董瓦缸正沐浴在和熙的陽光下,每一個都有幾十年歷史,而且「打爛一個便少一個」。 與其他本地醬園不同,悅和一手包辦豉油、醬料、醋和酒的釀製,是本港僅存少數的蒸酒廠之一。 龐中衡憶述,昔日海關進駐米酒機旁的小鐵皮屋,監察酒精生產;惟目前醬園主要生產酒精濃度30以下的飲料,鐵皮屋人去樓空,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次的海關巡查。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畢業的陳天佑指,相傳在廣東省,夏泰先師及吳氏夫人無意把黃豆放入口袋,竟發現黃豆散發獨特的香氣。 兩人在晚清時期的農曆8月26日發現豉油雛形,自此,他們成為本地豉油業的祖師爺,後來本地醬園更有慶祝先師寶誕的習俗。 「別看這些瓦缸堅實,它們其實是有氣孔的,晚上懂得呼吸。尤其在大熱天,白天曬得熱騰騰,晚上摸上去還是熱,熱力通過氣孔慢慢滲進去,受熱均勻,幫助黃豆分解氨基酸。」他比喻指,一般豉油是由電飯煲煮出來,用這些瓦缸曬出來的,卻有煲仔飯的風味。
美珍醬油: 百年古法曬豉油
在新事舊物渾然共存的中環街頭,九龍醬園幾十年來堅持人手作業,元朗生曬場上的陳年醬油缸保存著天然鮮味,細緻的味道是機器速成製法無法做到的。 店內一排排玻璃樽放滿五花八門的產品,由豉油、蘇梅醬、海鮮醬等調味料,到川貝檸檬、甜話梅、和味子薑等醃製食物,一應俱全。 九龍醬園的員工殷勤待客,不時向顧客提供烹調方法,務求他們回家能吃出老店的真味,不少著名食家都是九龍醬園的捧場客。 針對零售範疇,他們想出了一套應對方法,「在標籤上把生產地址放大,或者調校至粗體,讓人一眼便看到地址是香港而並非中國內地。當美國要香港改,便立即轉了。」他說,改標籤是很快的事,或者加艘輪船圖案在包裝上也可。 當要求改走「香港製造」標籤是第一步,徵收香港產品關稅會不會是美國政府的第二步?
黃國柱指,釀製豉油只需簡單的原材料如黃豆、麵粉、鹽和水,三十年代交通不便,居民甚少跨區購買豉油,故全港便一共出現了逾百間醬園或賣醬的店舖。 他憶述,部份醬園的規模細小,所售的豉油和醬料款式不多,甚至以售賣糧油雜貨為主。 黃國輝如果單單為賺錢,曬場有這麼大的一片地(約二十萬平方呎),大可以學行家一樣賣了起樓或者做商場。 他自嘲不懂做生意賺到盡,但這其實也不過是一場選擇:犧牲曬場就做不了優質豉油,而好明顯,黃國輝和父親都選擇了後者。
美珍醬油: 傳統工業不等如落後
「坦白說,加徵關稅的話,最受影響的不是消費者,因為款項是供應商與分銷商共同承擔,最終受影響的便是我們。」在更改標籤與徵收關稅之間,毫無疑問後者的影響更大。 美珍醬油2025 品珍醬園於1898年成立,迄今已有逾一百二十年歷史。 不過,相比其他香港醬園,品珍明顯低調得多,不向外宣傳歷史多悠久,過去亦主要供貨予餐飲、地區士多及出口海外,在超市亦很少見到它的產品。
美珍醬油: 百年醬園:醬油桶盛載的香港故事
冠珍醬園第四代傳人——陳天佑從事醬料行業七年,在他眼中,這座城市近百年的土地發展,就濃縮在一樽本地豉油裡。 它見證本地醬園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試圖屹立在城市邊陲,保存那難以被取代的本土傳統印記。 從曬黃豆、加上麵粉幫助發酵,發酵也是最重要的步驟:「璜(即是黃豆)發得不好,豉油就不好。」昔日師傅需要三更半夜起床檢查,溫度不能過熱過冷,但現在各步驟都增設機器幫助,他們更注重在研發產品上。 發酵後的黃豆被放到缸裏,加入鹽水,曬足一百日,才能成為豉油。 豉油是每一頓飯必須的調味料,只要加少許,菜式味道馬上提鮮,可是有誰又知道,製作一瓶豉油背後,需要花上的時間和心思是沒法比的。 「慢工出細貨,我做所有醬料付出了好多心機,這是做任何事的基本功。雖然豉油沒有商業價值,但它有存在價值。」九龍醬園第三代黃國輝道。
美珍醬油: 海外限定的糖漬薑
大門豎立著「美珍醬油菓子廠」招牌,踏入醬園,眼前是滿地的大醬缸,豉油香氣佈滿每一角落。 「醬缸已經很少有,用泥土做的,爛一個就少一個,但味道是最好的。」打開蓋子,表面是厚厚一層黃豆,底下才是豉油,要用特別工具才能抽出來。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技術廣泛應用,令一直沿用古法生曬豉油的醬園,開始受到淘汰,漸漸被機械化的廉價豉油廠所取代,風光不再。 七十年代開始,九龍醬園在香港的業務不斷萎縮,分店相繼結業,現時只剩下中環一間門市,員工由全盛時期的百多名,到現在只有六十多人。
美珍醬油: 堅持本土元素 香港製造遊戲大熱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英、美」字被視為敏感數字,他們唯有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位於九龍城,於是改為「九龍醬園」。 戰後,他們決定保持九龍醬園字號,主打香港市場,美珍品牌則主力外銷市場。 隨着八十年代的人口增長、地價急升與政府收地,醬油業的光輝成為絕唱,美珍也從九龍城搬到屏山現址。 為節省成本,黃國輝只好把部分生產工序如黃豆發酵,遷移至東莞廠房,其餘主要工序如品質監控,則保留在元朗工廠。
美珍醬油: 價格和品質的取捨 堅持古法釀製
「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頑固,為何要堅持古法?更甚的是,為何我還要堅持生產豉油?」正如他指出,醬油廠起家的淘大花園,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之地,靠地產賺得「盤滿缽滿」。 曬豉油這個工序,也不是光讓瓦缸置於陽光下就是,廠房員工每隔數天,便要拿著長如船槳般木材,逐一攪拌瓦缸中的黃豆,一攪就是一個下午。 「夏天烈日之下,非常辛苦。這班老員工由壯年做到垂暮,可惜沒有年輕一輩願意做了。」注視著面前的一堆瓦缸,這位掌舵人苦笑道。
美珍醬油: 九龍醬園
席上有在工場服務了四五十年的老師傅,有從荷蘭 美珍醬油 回港的老顧客,還有黃洪家人。 目前廠房的員工大多是附近居民,搬廠恐造成人手流失。 而廠房的大型老舊機器如蒸餾機等,都無法移動,若要搬遷,他惟有斥鉅資添置新器材。 就昔日經驗,他保守估計,為維持生產線,至少需三至五年才能完成搬遷,無奈這已遠超政府所設的期限。
美珍醬油: 黃豆入袋 相傳是本地豉油起源
中環的零售店中,光顧的客人有些是住在附近的老顧客,有些則是經人介紹後舟車勞頓來購買。 家住大埔的劉女士,兩年前從雜誌上看到有關九龍醬園的報道後,一時興起買了一支豉油來品嚐。 她表示﹕「最初都覺得有點兒貴,但用後發覺真的鮮味,而且對比下份量也用少了,便維持用這家。」她也試過把豉油當作禮物送給很要好的舊同學,只因她覺得其品質好。 雖然這支「名貴豉油」的價錢較市面上的貴六、七倍,又沒有廣告宣傳,但九龍醬園仍得到不少人認同。 出名「嘴刁」的食家蔡瀾曾於某飲食雜誌公開稱讚其生抽王夠濃、有豆味,是其他豉油所沒有的。 許多著名的餐廳酒樓也是其老主顧,連西餐廳和外國公司也慕名而來﹔有不少人不怕舟車勞頓,來到中環門市,為的就是一支豉油。
要找新血入行,黃國輝也有點唏噓:「始終有一日要退休,如果有人想傳承,我會毫無保留傳授所有的心得。」但正如他所言,這種好天曬落雨淋的行業,不是多少個年輕人受得了。 「我們向來都有出口酸薑,但在製作薑片時總餘下一些細小的『薑碎』,那我就嘗試糖漬薑,誰料深受德國人歡迎!」採訪當日,恰巧碰上薑碎入罐,黃國輝馬上着我要一試。 美珍醬油菓子廠創於 1917 年,在九龍城,屬行 內五大家頭:華、宜、冠、美、品(俱珍字尾) 之一。 醬油、涼果賣埠歐洲,戰時停出口,始開 中環店,敵視美國的日軍禁美字,於是店稱九龍 醬園。 在產品包裝上抹走「香港製造」四字,有人說對香港的經濟影響不大。 「雖然生曬豉油沒有商業價值,但值得繼續做下去。」黃國輝道。
美珍醬油: 歷史
同時,醬園更要出售醬料、涼果等副線產品,彌補豉油的虧損。 戰後,九龍醬園逐步恢復外銷,更在荃灣開設分廠,專門生產出口美國的產品。 同時,他們趁機擴充業務,開設了五間門市,成為本地五大醬園之一。 1936年8月,各醬園負責人有見行業發展蓬勃,為促進彼此交流,便組織「香港九龍醬料涼果聯合商會」(下稱:商會),共74個會員,至今只剩20個。
美珍醬油: 美珍醬油菓子廠有限公司
由曬場走入如迷宮般的廠房,看到少量的自動包裝機、海量的待寄醬料、廢棄的員工宿舍和璜房,最後順應一陣清幽甜味的引領,來到一間正在煮「糖漬薑碎」的房間。 美珍醬油2025 「內銷不理想,惟靠外地訂單才能生存。」從沒想過西方人也喜愛醬園出品的漬物。
在上世紀初至六十年代,香港醬油業蓬勃一時,以前香港豉油行業有所謂的「華、宜、冠、美、品」五大家頭,即是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和品珍。 美珍醬油菓子廠,創於1917年,歷史相當悠久,己經有百多年歷史。 時代變遷,「珍」字輩的醬園品牌寥寥無幾,堅持古法天然製作,更是難能可貴。 筆者與本會影友慕名前往美珍醬油菓子廠(以下簡稱美珍醬園)拍攝採訪。 剛進入美珍位於屏山的廠房,目光馬上就給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所吸引住。
美珍醬油: 百年堅持 九龍醬園
三珍黑豆蔭油以精選上等黑豆,百分之百純釀,且經過180天日曝而成,完全發酵,風味乾醇持久;具健胃固肺功能,此早得醫學之證明。 獲經濟部商品檢驗合格為「黑豆」、「甲等醬油」,是饋贈親友及餐宴佳賓不可缺少之妙品。 九龍醬園的出品也吸引了西式餐廳光顧,在九龍醬園附近一間名為「B.O.」西餐廳的幫廚說每星期也會光顧,以作腌料之用。 早前,高級德國廚具公司Bulthaup開幕時,特地向九龍醬園訂購了一批特別版豉油當作禮物送給客人。 「最重要食得安全、健康、好味,能夠一直傳承下去。」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黃國輝的心願,既簡單,又不簡單。 在醬園入口處,已能看見一片「瓦缸海」的壯觀畫面,近二百個用作浸泡黃豆的瓦缸正沐浴在和熙的陽光下,它們每一個都要比「6字頭」的掌舵人年長,而且「打爛一個便少一個」。
美珍醬油: 美珍 = 九龍醬園
龐氏家族原於三十年代,在廣東佛山市設立悅和醬園,後因國共內戰,龐中衡的爺爺與數名同鄉於1945年遷移香港。 美珍醬油2025 美珍醬油 起初,龐氏於荃灣設廠,五十年代末政府發展荃灣新市鎮,悅和便跟隨其他醬園搬遷。 然而,當時山路延綿,交通不便,易碎的瓦缸又難以運輸,再者搬遷過程中還要持續生產,悅和前後共耗10年時間,終在1973年遷至現址——上水古洞。
第三代當家黃國輝八十年代從加拿大回來後便一直打理美珍醬園至今,年過七十的他,依然抱有一團火,堅持古法釀造豉油。 他更希望能有新一代接手,將美珍醬油傳承及發揚光大。 美珍堅持以古法製豉油,從煮豆、加麵粉發酵到陽光生曬,步驟繁多。 「太陽好,便開蓋曬,大約曬三個月,等紫外線將氨基酸分解,是最天然的方法,和化學豉油完全不同,一食就知。」黃國輝自豪地說。
美珍醬油: 九龍醬園「金牌生抽皇」是招牌貨 但在歐洲糖漬薑碎竟然最人氣
黃洪比九龍醬園年輕4歲,他說父親當年搞醬園時,做醬料涼果還不是專業,「很多鄉下人都懂得。」兒時他家住九龍城,第一代工場和門市都在那兒,周圍除了菜田,就是一片荒蕪。 1941年12月的一個冬日清早,黃洪在梳洗,窗外有幾個金屬球從天而降,在和煦的陽光下閃閃發光,接黃洪聽到幾下不很大的爆炸聲,聽說幾十丈外的工廠,有人被炸死了。 九龍醬園於1917年在九龍九龍城創辦,當時稱為美珍醬園,本來主要做外銷的生意。 香港日治時期,因其名稱有「美」字(美國)而被要求改名,遂改為現稱,亦開始開拓本地市場。 可惜的是,真正講究品質、懂得欣賞傳統的香港人始終不多。 九龍醬園的傳統醬油始終敵不過價錢便宜、機械生產的豉油,以致在本地的銷量持續下跌,收入僅佔總營業額的百份之五。
廠房佔地20萬多呎,跟著第三代掌舵人黃國輝在各個廠房之間穿梭,尤如進入迷宮。 美珍醬油2025 他雙手捧起的黃豆,在黃昏的陽光下閃爍,半熟的豉油在他的指縫中溜走。 他答道﹕「怎麼捨得離開?這裏從前一片爛地,現在工場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我都有經手。難得老闆對我信任,見師傅多過見家人,感情好好。豉油令我很有成功感!」然後他捉老闆黃洪和老顧客,把這話重複了兩次。 席上,五六十歲的老師傅在吵吵嚷嚷,黃洪過來跟他們鬧,老師傅們都說﹕「老闆待我們很好!」黃洪又是吃吃的笑。
美珍醬油: 香港風景攝影會
九龍醬園的市場甚至到達一些只有三數百華人聚居的細小島國城市,例如中美洲的千里達。 古法釀製豉油似乎不是生財之道,黃洪卻對保留傳統 顯得甚為驕傲,他認為現時醬園還能保持有一定顧客的原因,正是他們對醬園傳統的信任。 九龍醬園前身為美珍醬園,在一九一七年由黃和甫於香港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一九三七年,黃和甫年僅十八歲的兒子黃洪從佛山來港,與父親共同打理醬園的生意,並開始拓展海外的業務﹔日本侵華期間,因出口生意受挫,九龍醬園轉攻本地市場,在中環嘉咸街開設第一間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