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強調,自兩鐵合併以來,港鐵平均每年的票價調整幅度均低於同期的香港平均每年通脹率。 港鐵公司表示,根據「服務表現回贈」機制,在4月至5月安排4日半價「感謝日」後,帳戶仍有剩餘金額,將於8月19日(星期六)再加推一日「感謝日」,乘客當天使用八達通乘搭港鐵、輕鐵及港鐵巴士,或以二維碼乘搭港鐵重鐵網絡車程均可享車費半價優惠,包括來往羅湖或落馬洲站的過境車程。 根據2012年的立法會文件,公共事業監察組當時已提出修改可加可減機制公式,當中認為由於公共交通費的變動會帶動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導致循環加價結果等。 由於單程票加價必須以$0.5為單位,八達通加價則為$0.1,由於「可加可減機制」個別票價的加減幅度不可超越平均加或減幅的額外5%(單程票以$0.5四捨五入情況除外),故導致八達通車費比單程票貴的車程數目,全數消除現時204個,全數為小童車費。 輕鐵這類型的車程數目亦由現時672個減少至548個,其中約90%為小童車費。
- 只要每月的公共交通開支超過$200,政府就會補貼三分之一,每張八達通每月補貼上限為$500。
- 是次加價是繼2016年來再度加價,去年由於計算的加價幅度只有1.49%,不及加價機制要求的1.5%,所以沒有觸發可加可減機制,是7年以來首次凍結票價。
- 港鐵發言人稱,在本年度調整票價時,同時將機制內承諾的「票價97折優惠」,額外資源增加至3.3%,為期6個月至年底。
- 假如按照港鐵則公布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香港物業發展利潤為 104 億港元,換言之於「生產力因素」方面則為0.8%。
另外,港鐵2021年的基本業務利潤達111.5億元,按照「分享利潤機制」,即港鐵需撥出2.25億元作票價優惠。 按照現行租金調整機制,公屋每2年加租1次的方式計算,公屋住戶2022年或會再面臨加租的機會,而加租幅度最高為10%。 九巴表示,因應政府批准城巴及新巴路線在元旦後加價,九巴旗下51條聯營過海路線將於同日凌晨2時30分起調整票價,加價3.2%。 港鐵加價2025 另外,港鐵在2022年錄得逾100億元利潤的情況下仍要加價2.3%,而且優惠大幅減少,也成為了加價被各界人士抨擊的原因。
港鐵加價: 港鐵票價2022|港鐵今年凍結票價 延後3.35%加幅
他認為新方程式中的減幅應有調整更多的空間,例如減1%或1.5%,以確保加幅不會過高,符合公眾期望。 運輸及物流局表示,今次將是港鐵時隔4年再加價,計及檢討方案下的各項相關措施,今年的票價調整幅度會降低3.85個百分點,包括經修訂的生產力因素的0.8%扣減、1.2%票價特別扣減,以及合共1.85%的票價調整幅度延後,令票價加幅降至2.3%,即降低六成。 特區政府於上周公布經檢討後的港鐵可加可減票價機制,將香港物業發展利潤納入計算因素之一,惟即使利潤逾百億元,計算加幅時亦只能較舊有方程式額外扣減0.2個百分點。 以港鐵前身地下鐵路公司和九廣鐵路公司為例,前者原本由財政司法團以信託形式代表港府全資擁有及後為減輕政府負擔而經私有化上市,後者則是由政府部門改組而成的公共法團。 對於票價的管理,在兩鐵合併之前,港府已經允許港鐵擁有票價自主權;至兩鐵合併時,特區政府引入「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冀以方程式使之變得客觀、透明。
【加價2023】全球通脹上升,百物騰貴,連日常生活所需都逃離唔到加價的命運,《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12個加價的衣食住行生活項目,其中電費和各種交通費用加幅至少5-10%,提供6個抗通脹的慳錢對策。 社民連成員、保釣行動委員會召集人曾健成2016年4月8日在旺角站內抗議港鐵加價,他在站內張貼示威標語,港鐵職員上前勸阻但不獲理會,遂以違反《港鐵附例》作出票控。 2017年3月7日於觀塘裁判法院被裁定罪名成立,罰款1,500港元,裁判官指《港鐵附例》沒違反《基本法》及《人權法》,港鐵有法定理據去保障港鐵財產及防止公眾被滋擾,控方指出港鐵有檢控權,被告的示威自由並非絕對。 曾健成則稱《附例》較《公安條例》更保守及壓制人權[57][58]。 此外,是次加價同時修正了早前九龍南綫通車時所出現的短貴長平問題[1],即每次對紅磡往南昌及美孚加價,尖東/尖沙咀往南昌及美孚就不加價,直至紅磡收費不低於尖東收費為止。
港鐵加價: 加價2023|電費
陳恒鑌指,香港正在復甦,亦有更多旅客到港,認為港鐵在營運數據方面應該會越來越好。 而且各項公共交通工具已先後加價,若作為市民主要出行工具的地鐵亦加價,市民生活將更為艱難。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兼交通事務發言人陳恒鑌指,港鐵「賺過百億」,同時賺錢能力比其他機構高許多的情況下仍然要加價,令人感到失望。 註冊食米進口商、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在同一節目則表示,印度白米出口量佔全球超過四成,禁令會引起全球恐慌,有泰國及越南的食米出口商已計劃加價,部分白米已經逐步加價5%至10%,最主要影響食肆。 港鐵加價2025 他擔心若其他白米出口國都限制出口,其餘國家則加大其他米類進口量,或令本港進口食米價格上升,最快本月底就會反映。
八達通加幅最高的過境車程為迪士尼站至羅湖站/落馬洲站,由$50加至$51.4,加價$1.4(2.8%);本地車站則為上環至天后各站至東涌站,加幅為$0.5(2.53%)。 單程票加幅最高的車程為將軍澳站至寶琳站(成人)/九龍灣站至美孚站(小童/長者),由$4加至$4.5,加幅為$0.5(12.5%)。 港鐵票價調整是指港鐵自2007年兩鐵合併后,於2010年6月起多次基於“可加可減機制”對車票價格進行調整的事件,但每次調整都引來各種爭議。 港鐵加價2025 故陳恒鑌認為港鐵在「加風」四起之際,絕對有能力亦應該透過「凍結」票價,以提昇企業形象,並改善與乘客的關係。 米行商會理事長陳建年在電台節目表示,在印度禁止部分出口後,全球主要食米每公噸已增加約80美元。 他認為印度是憂慮本地糧食供應,若今年收成大致正常,估計短時間內會恢復白米出口。
港鐵加價: 港鐵票價2023|4. 港鐵早晨折扣
工會認為政策不合理,亦無法挽留人才,因此要求制定年資增薪機制,增升市場競爭力。 工會引用早前的員工問券調查結果,指如經濟好轉,34.9%受訪者表示短期內轉工。 工會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員工對整個薪酬調整機制完全失去信心,薪酬機制必須進行檢討,改善薪酬架構,增加年資因素,以挽留鐵路人才。
港鐵本月初公布2018年全年業績,基本業務利潤達112.63億元;按照分享利潤機制,港鐵要撥出2.25億元作票價優惠。 港鐵公司今日(6日)邀請香港鐵路工會聯合會代表出席2022年薪酬檢討發布會,公布將加薪1.6%至5%。 港鐵市務及策劃總經理元立行補充,港鐵下月30日加價後,料七成車費加幅是0.3元或以下;本地車費的調整幅度,大部分不多於0.5元。 根據「服務表現安排」,港鐵2021年發生12宗延誤達31分鐘或以上的事故,一共被罰款2,000萬元,同時亦是用作票價優惠。 不過,加幅或減幅都須達到1.5%才能觸發機制,否則便會延至下一年。
港鐵加價: 方程式暫計加價1.7% 延後加幅3.35%或一齊加
相片被瘋傳至網上後,不少網民直指於港鐵閘內搬運雪櫃行徑離譜,「咁都得」、「真係好過分」。 另有人質疑他們搬運如此大型物件,為何未有職員察覺及阻止他們入閘,「又話有行李限制?」、「好想知點入到閘」。 港鐵加價2025 有留言則分享曾目睹有乘客搬運大型樂器,「以前喺上水見過搬鋼琴上火車去羅湖」、「原來可以帶雪櫃搭地鐵,運費都慳返」。 港鐵加價2025 本港多個網上群組瘋傳圖片,嘲笑指強烈建議港鐵「喺車廂內加裝13A插頭,唔係點用到雪櫃」。 圖片所示,有兩人於港鐵站內使用手拉車搬運雪櫃並走向升降機位置,但升降機前方女職員疑似發現2人行為,指着他們。
港鐵加價: 加價2023|的士
由於推出為期6個月的「3%車費回贈優惠」,故此八達通乘客在2018年不會有實質車費上調[61]。 2016年6月港鐵加價是指港鐵於2016年6月26日起按「可加可減機制」實施新的票價,平均加價百分之2.65。 在「鐵路 2.0」計劃下,港鐵公司正推行多項大型鐵路系統及資產更新計劃,例如購買93列新列車、提升7條港鐵綫的信號系統以及更換160部空調冷卻裝置。 此外,港鐵公司將額外撥出約1億4千萬元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車站設施及加強與乘客溝通,例如於13個港鐵車站加設闊閘機;於31個港鐵車站加設風扇;擴闊4個輕鐵站月台及全面更換所有輕鐵站的木製月台座椅;及更換輕鐵系統内的乘客資訊顯示屏。
港鐵加價: 港鐵員工對薪酬機制失去信心
除了香港最常見的塑膠廢物,亦有環保創作團隊以棄置木材作為創作材料,希望藉此喚起公眾對回收木材的關注。 德福廣場與環保機構The Wasted HK合作,透過回收樹木變成樹藝,將原本無價值的「廢柴」 升級改造成有意義的環保再生裝置,重新賦予棄木新生命,同時更可減少環境負擔。 此外,香港木庫則以西貢最常見的動植物為靈感,將環保藝術概念融入設計,他們更以棄置本地樹木,匠心創作一雙巨型虎斑蝶在花間飛舞,並在The LOHAS康城展出,令整個裝置洋溢活力及藝術色彩。 龍子豪補充,除了舉辦今次「Summer Ecoland綠遊環『寶』盛夏」企劃,港鐵商場亦配備不同設施推廣環保節能,實踐低碳綠色生活。 屋宇署已因應鐵路設施的情況,在批准有關工程的修訂圖則時,已施加額外條件,要求進行餘下工程時必須採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地盤監督及工程安全。 不過也有網民認為蹲地問題不大,「站累了不能蹲嗎,什麼叫影響市容,以前的年代你們不都是從蹲過來的嗎,怎麼現在城市發達了,就忘記從前了」、「你其實想偷影乜呀?動機唔純正喎,小孩子就唔好影喇」。
港鐵加價: 港鐵票價2023|3. 港鐵全月通加強版
港鐵聲明指,此調整幅度是按照公司於2023年3月21日公佈的票價調整機制最新安排,以及公司為支持疫情後經濟復甦而作出的一次性特別安排計算所得。 每年按情況推出的「回程9折優惠」其實已經停咗一排,配合今次加價,將於6月回歸,不過實施到10月尾就會結束,取而代之,係每月得嗰一次的新方案--「特惠星期六」。 港鐵公司過往跟隨政府連續凍酬2年,港鐵工會過往曾指,新入職員工以年度社會薪酬水平作起薪,而年資較長的員工因薪酬調整政策,使其薪酬水平一直落後,導致新入職及資深員工的薪酬相近。
港鐵加價: 港鐵票價|綜合物價按年升2% 暫推算觸發加價 幅度可高達4.71%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港鐵與政府正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現時的額外扣減0.6%已經屆滿,未知會否延續或改動。 不過港鐵亦指,「綠色專線小巴轉乘優惠」會加碼推出,涵蓋超過 500 條指定小巴線,優惠金額由今年第四季起,會由現時每程0.3元增加至0.5元;「早晨折扣優惠」亦已延續一年至2024年5月31日。 除了單程車程加價,港鐵都會票、屯門—南昌全日通,以及全月通都會加價,新票價於7月份生效。 都會票的新票價為445元,現時都會票可於40日內任搭40程港鐵。
港鐵加價: 港鐵最多2.17個月薪獎金
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黃珮玟上周五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上稱,下半年將會檢討機制。 不過,根據兩鐵合併時與政府簽訂的《營運協議》,儘管港鐵公司或政府可每五年檢討票價調整機制,但如果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將會繼續沿用現行「可加可減」機制。 在對上一次即2017年的檢討過後,雙方只同意增加在「分享利潤機制」下提供的票價優惠,而撥作優惠的款額將在預設的基本業務利潤級別表當中訂明。 港鐵加價2025 最終結果介乎+1.5和-1.5%之間,就不會觸發票價調整,可以延後至明年再處理。
港鐵加價: 港鐵搬雪櫃?2男女月台搬大型雪櫃相片瘋傳惹議 港鐵回應結果咁…
根據政府公布各項指數,今年港鐵票價增幅為0.5%,即低於1.5%的調整限額,所以決定凍結票價調整。 不過,部份立法會議員擔心,由於機制容許延後加幅,而目前已經累積3.35%的可增加幅,如果明年經濟好轉可能會一次過加價5%,因而建議取消延後加幅。 港鐵公司香港客運業務總監楊美珍女士表示,港鐵過去3年與市民面新常態的持續衝擊及嚴峻挑戰。
該港女於facebook群組「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發文,照片顯示2男6女小童集體蹲在港鐵站月台上,雖然眾人均沒有超越貼近路軌的黃線,但由於月台沒有安裝閘門,其中一名女孩更是背向月台蹲着,令人擔憂若失平衡翻後,恐有機會墮進路軌。 今年11月至出年3月,每月第一個周六,當日任何時段成人乘車只收小童票價,而特惠票(長者、小童、學生、殘疾人士等)則只收HK$1。 # 持「全月通2 (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 (屯門-紅磡)」的乘客可於上述港鐵站免費轉乘此專線小巴直至另行通告。 時尚品牌Hermès因為受成本上升和匯率波動影響,預告將會在2023年加價5-10%,超越往年的升幅。 而另一個時尚品牌CHAENL單單在今年就已經幾度加價,預計明年的產品價格依然會上升。 Microsoft將會在2023年開始,將旗下廠商遊戲加價10美元,由現時的59.99美元加到69.99美元,是次加價不但會影響到Xbox主機遊戲的價格,PC版和Steam平台的遊戲價格都會一同提高。
港鐵加價: 港鐵乘車優惠|7. 長者、殘疾人士優惠
另外,加價亦設有「封頂」機制,加幅不可高於去年第四季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變動。 雖然未知港鐵票價調整如何,可是港鐵未有延續早前結束的20%八達通車費折扣優惠,而八達通及二維碼車票的5%車費折扣,亦於1月2日取消折扣,因此車費價格在2022年元旦後亦將會回升。 【電費加價|租金加價|港鐵加價】2022年元旦後,多項公共交通亦開始加價。
港鐵加價: 港鐵票價2023|2. 港鐵「感謝日」有半價
按方程式的加幅,暫時只是1.7%,然而過去因「封頂」未有計及的延後加幅有3.35%,假如於今次追加,幅度合共5.05%,按現時數字推算可達「封頂」的4.71%。 新巴、城巴在2020年獲政府批准分兩階段加價12%,首階段加價8.5%已於4月4日實施,再於2022年1月2日加餘下的3.2%。 向來最昂貴的來往羅湖/落馬洲及迪士尼站車程,由57.8元,會加至59.2元,即加1.4元,加幅達2.4%。 港鐵加價 對於一些在市區上班的打工仔而言,港鐵都會票相信是最適合不過,因為該都會票可67個指定市區車站適用,40日內搭40程,售價為435元。
公布,將於6月25日(星期日)實行新年度車費表,年度加價幅度為2.3%。 港鐵公司指,經不同票務優惠和車費推廣,93%乘客車程車費將上調不多4毫,當中約75%加價2毫或以下。 港鐵表示,票價調整後,逾九成乘客車費調整為0.4元或以下,當中約75%乘客車程車費調整0.2元或以下,包括4%的車程維持不變。 不過港鐵亦指,有約18%車程,票價多3至4毫;撇除馬場站,本地車程最大的加幅為0.8元。 翻查車費表,來往迪士尼至屯門、兆康、天水圍、朗屏及元朗站等車程,都加價0.8元。 港鐵加價 2012年6月港鐵加價是指港鐵於2012年6月17日起按「可加可減機制」實施新的票價,平均加價百分之5.4。
港鐵可加可減票價機制主要受去年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及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等,兩個因素影響。 根據機制方程式,將去年12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相加去年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後,再乘以0.5,然後額外扣減0.6%,便能得出港鐵票價加幅結果。 由於單程票加價以$0.5為單位,八達通加價則為$0.1,由於「可加可減機制」個別票價的加減幅度不可超越平均加或減幅的額外5%(單程票以$0.5四捨五入情況除外),故未能調整特惠八達通車費及單程票的$1.5的相等車程。 輕鐵這類型的車程數目亦由現時548個減少88%至70個,其中約48%為小童車費。 民建聯認為這些優惠微不足道,對短程乘客作用有限,故可反映港鐵欠缺承擔企業社會的責任[11]。
港鐵加價: 政府強化公務員管理程序 四點簡化表現持續欠佳員工着令退休
檢討後的機制及特別安排降低了票價調整幅度,從而預計本年度約9成乘客車程的車費將上調4毫或以下。 由於單程票加價以$0.5為單位,八達通加價則為$0.1,由於「可加可減機制」個別票價的加減幅度不可超越平均加或減幅的額外5%(單程票以$0.5四捨五入情況除外),故未能調整特惠八達通車費及單程票的$1.5-$2.5的相等車程。 由於單程票加價必須以$0.5為單位,八達通加價則為$0.1,由於「可加可減機制」個別票價的加減幅度不可超越平均加或減幅的額外5%(單程票以$0.5四捨五入情況除外),故未能調整特惠八達通車費及單程票的$1.5-$2.5的相等車程。 輕鐵方面,亦未能調整特惠八達通車費$2及$3的車程,惟八達通車費比單程票貴的車程數目數目,維持548個不變。 輕鐵方面,亦未能調整特惠八達通車費$2的車程,惟八達通車費比單程票貴的車程數目數目,維持548個不變。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兩年之多,反覆的社交限制措施無疑導致市民減少出行,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的確因而下降。 根據運輸署的《2021運輸資料年報》,截至2020年12月,各項交通工具平均每日載客量減少至800萬人次,以十年計減幅達到28.2%,當中載客人次減幅最大的頭三位為港鐵(32.4% )、渡輪(29.7%)、公共小巴及居民巴士(26.2%)。 根據政府公佈的各項相關統計數據,本年度按照票價調整機制所得的整體票價調整幅度為+0.5%。 雖然現時仍未公布方程式中所有關鍵數字,但隨着防疫措施放寬,可預期去年第四季的相關關鍵經濟數據,即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會較第三季為佳,即加幅有可能更大;但由於只相差一季,數字差距未必太大。
港鐵加價: 港鐵4、5月推4日「感謝日」 除一路綫全部享半價優惠 綠色小巴轉乘優惠增
如乘客於非指定港鐵站使用已有特惠站優惠記錄的八達通入閘,該項特惠站優惠會被取消。 港鐵加價 用八達通搭港鐵轉乘全港超過500條綠色專線小巴及其他交通工具指定路線,即享$0.3或以上轉乘優惠。 轉乘優惠更可與車費扣減優惠(如適用)、早晨折扣優惠及全月通加強版連接車程75折優惠同時使用。 乘客於即日起至2022年6月的票價調整生效日前,憑八達通乘搭港鐵、輕鐵及港鐵巴士或以二維碼乘搭港鐵重鐵網絡之付款車程,可享3.8%車費扣減。
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早上7時15分至8時15分,使用成人八達通於任何指定核心市區車站出閘,即可享車費65折優惠。 受惠於政府電費補貼,或對加價未有強烈感覺,因市民2021年6月起至少有130元補貼。 不過合共1,000元的電費補貼將於2021年5月完結,只剩每月50元補貼,市民每月的電費支出必會較2021年飆升。 環境局及兩間電力公司早於2021年11宣布來年加價幅度,由明年1月起中電每度電收費加至128.9仙,加幅為5.8%,創9年新高。
港鐵早晨折扣僅限星期一至星期五(公眾假期除外)早上7時15分至8時15分,市民使用成人八達通於任何指定核心市區車站出閘,可享有車費65折優惠。 另外,是次加價最受質疑的地方是該次加價優惠大減至2.8億,令不少市民失望。 另外,港鐵在2014年錄得156億元利潤的情況下仍要加價4.3%,也成為了加價被各界人士抨擊的原因。
不過,香港米行商會表示本港主要是進口泰國和越南米,目前供應充足,加上最少有一個月儲備,暫時仍不會有大影響,呼籲市民不用擔心,但承認一兩個月後或對食米價格帶來壓力。 MWYO建議,政府各部門及立法會轄下不同委員會在討論與青年有關的政策課題時,可考慮以共識會議的模式收集青年意見,並在決策上容納青年的意見及聲音,MWYO之後亦將邀請4名議員及一群青年,舉行消費券為議題的共識會議。 屋宇署當日派員視察有關行人天橋,確認其結構安全,機電工程署已檢視港鐵公司提交與鐵路運作安全相關的監測記錄,確定鐵路狀況符合安全運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