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罹患腦膜炎的人口約有870萬人[9],造成37.9萬人喪生。 比起1990年致死的464,000人已有所下降[10][11]。 在妥善治療下,細菌性腦膜炎的死亡率可以降至15%以下[1]。 腦膜炎針2025 漠南非洲每年12月至隔年6月之間,會爆發大規模的細菌性腦膜炎疫情,該區域甚至因此被稱為流腦帶(英語:meningitis belt)[12]。 腦膜炎的英文單詞「meningitis」,來自於古希臘語「μῆνιγξ」(meninx),意指「膜」;而後面的「-itis」則代表「炎症」之意[13][14]。 張鵬浩解釋,這是一種比較侵入性的檢查,從病人腰部進入脊髓腔採取脊髓液來檢驗。
除上述建議外,流行性腦膜炎亦會偶發出現於某些國家,特別是人多擠逼和多年青人聚集的地方,例如學校、大學、酒店和軍士學院等。 旅客於出發前,可向醫生查詢有關接種流行性腦膜炎疫苗的資料,但是醫生需檢視旅客的年齡、個人身體狀況和行程及活動細節,例如目的地、旅程長短和旅行目的,才可作出合適的建議。 因此,專業臨床治療指南建議在使用第一劑抗生素之前就開始使用地塞米松或類似的皮質類固醇,並持續使用四天[40][42]。 由於這種治療的大部分好處只限於肺炎球菌腦膜炎患者,有些指南建議,如果確定腦膜炎有另外的原因,就應中斷使用地塞米松[8][40]。
腦膜炎針: 症狀查詢 查症狀
特定的治療(如使用糖皮質素)就是為了抑制免疫系統對這種現象過度反應[2][3]。 結核性腦膜炎(英語:Tuberculous meningitis)即為結核桿菌所引起的腦膜炎,在結核病盛行的國家較常見,但也見於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如愛滋病患[26]。 有疾病者像是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愛滋病、腫瘤化療患者,就需要先控制本身疾病,降低風險。 二價疫苗可以預防腦膜炎球菌血清 A 簇和 C 簇,四價疫苗則可以預防腦膜炎球菌血清 A, C, W135 和 Y 簇。 即使經過治療,兒童的結核性腦膜炎仍有相當的死亡風險(致死率約19%),一定比例的倖存兒童也會產生神經學相關問題,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倖存者沒有產生後遺症[77]。 腦膜炎(英語:meningitis)是腦脊膜炎的簡稱,指發生於腦脊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腦膜與脊膜常同時發炎。
然而對於那些疾病負擔最高的國家而言,疫苗仍然過於昂貴[52][53]。 除流感嗜血桿菌之外,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也成功大大降低流行性腮腺炎腦膜炎的概率。 在疫苗問世之前,腦膜炎病例曾占流行性腮腺炎所有感染病例的15%[21]。 免疫功能正常者很少發生真菌性腦膜炎(英語:fungal meningitis)[29]。 風險因子包含使用免疫抑制劑(如在器官移植之後使用)、愛滋病患者[30],和因年齡漸長而免疫力缺失等[31]。
腦膜炎針: 腦膜炎可分為3類,細菌、黴菌感染較嚴重
腦膜炎在早期可能會發生併發症,這些病症可能需特殊療法,有時代表疾病較嚴重或預後較差。 腦膜感染可能引發敗血症,即一種會造成血壓下降、心率加快、高燒或異常低溫和呼吸急促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 病症早期可能出現極低的血壓,尤其常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但低血壓並不限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低血壓也會導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2]。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即過量血液凝固)可能會阻礙流向其他器官的血流(英語:blood flow),因此反而增加了出血的風險。 嚴重的腦膜炎球菌或肺炎球菌感染可能導致腎上腺溢血,引發致命的沃特豪斯-弗里德里克森二氏綜合症(英語: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22]。
- 初期病徵和感冒類似,以發燒為主,也可能有頭痛、嘔吐、頸部僵硬或肌肉酸痛等病徵,有時還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
- 若在服用抗生素期間發生了腦膜炎的徵狀(如在腦膜炎之前發生鼻竇炎而服用抗生素),會導致診斷和治療上的困難。
- 若在腰椎穿刺前必須做CT或MRI,或腰椎穿刺執行困難,醫學指引建議先注射抗生素,以免耽誤了治療[8],特別是當這一過程超過30分鐘時[40][42]。
- 輕微的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可在家中保守治療,如流質進食、臥床休息及止痛藥等[73]。
-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原則上是要自費的,台灣並不是腦膜炎好發的流行疫區,如果要去流行地區旅遊時,才需要考慮自費使用。
腦膜炎還可能為發炎造成,如結節病(稱為神經結節病(英語:neurosarcoidosis))、結締組織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和特定形式的血管炎(如白塞病)[4]。 表皮樣囊腫和皮樣囊腫(英語:dermoid cyst)也可能釋放刺激性物質到蜘蛛膜下腔而導致腦膜炎[4][27]。 在罕見的情況下,偏頭痛也可能導致腦膜炎,但只有在其他病因均被排除之後才會考慮此一診斷[4]。 緊密接觸人士包括(1)家人;(2)在日間護理中心接觸患者的人士;(3)曾直接接觸患者口腔分泌物的人士;和(4)經常與患者在同一居所睡覺和進食的人士。 至於其他風險因素,則包括曾受到其他病毒感染、居住於擠逼環境、患有慢性疾病、吸煙和吸入二手煙等。
腦膜炎針: 安苗 BEXSERO B 乙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Men-B) (1針)
腰椎穿刺是診斷或排除腦膜炎的重要依據[1],其作法是將穿刺針戳入脊椎管(英語:spinal canal),採集大腦和脊髓周圍的腦脊髓液(CSF)檢體,再送往實驗室進行醫學檢驗[8]。 當然,除了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建議家長慮為小朋友接種A、C、W和Y型疫苗,讓小朋友得到較全面的保護。 通常,結核菌或是黴菌、腸病毒重症引發的腦膜炎比較危險;相對預後較好的是皰疹病毒、肺炎鏈球菌以及腦膜炎鏈球菌。 治療不及時的話會有較高的死亡率,存活後也可能有神經相關後遺症,例如意識不清、癲癇、實質性的腦部損傷等。 四價疫苗可以預防A、C、W-135和Y型腦膜炎雙球菌。
確診或排除腦膜炎最重要的檢查即通過腰椎穿刺來分析腦脊髓液[41]。 然而,如果腦部有腫塊(腫瘤或膿腫)或顱內壓增高時,則無法使用腰椎穿刺,因為它可能導致腦疝。 若患者有腦部腫塊或顱內壓增高的疑慮(可能近期有腦損傷、已知的免疫系統問題、局部神經學徵象或檢查證明顱內壓增高),則建議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力共振掃描(MRI),而不使用腰椎穿刺[8][40][42]。 若在腰椎穿刺前必須做CT或MRI,或腰椎穿刺執行困難,醫學指引建議先注射抗生素,以免耽誤了治療[8],特別是當這一過程超過30分鐘時[40][42]。 腦膜炎針 通常CT或MRI用於病程後期,評估腦膜炎的併發症[2]。 腦膜炎針 腦膜炎也可能是非感染性病灶的後果,包括癌症轉移(惡性或腫瘤性腦膜炎(英語:neoplastic meningitis))[38]和藥物副作用(主要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生素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39]。
腦膜炎針: 日本腦炎
CtDNA (循環腫瘤 DNA) 廣泛存在於很多類型的癌症中,同時,它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生物標誌物. 研究發現,ctDNA可以早於影像學和蛋白標記物3-5年發現癌症,在此階段可及早進行相關預防措施。 舉例來說,黴菌感染一開始常是進入肺部、漸漸侵襲轉移到腦部,這些黴菌在環境中本來就自然存在,有報告指出鴿子是會攜帶隱球菌的一種禽類。 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 腦膜炎針2025 疲勞、肌肉痛、頭痛、關節痛。 有輕微發燒、嘔吐或腹瀉等副作用,惟不適情況會很快消退。
腦膜炎針: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有些腦膜炎可藉由疫苗接種來預防,如腦膜炎雙球菌、流行性腮腺炎、肺炎鏈球菌、以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等引發的腦膜炎[2]。 一些類型的腦膜炎可以用抗細菌藥治療[1],目前腦膜炎的第一線治療即是立即給予抗細菌藥或抗病毒藥物[1][7]。 皮質類固醇則可預防嚴重炎症引發的併發症[3][8],這些嚴重的長期後遺症包括失聰、癲癇、腦積水、認知障礙等,尤其在未及時治療的情況下特別容易發生[2][3]。 嬰幼兒注射疫苗後,不適反應輕微,例如針口疼痛等,惟很快消退。 腦膜炎針 中國各地時有爆發,所以建議如果家中幼童或同住親友需要經常往返內地,可以考慮接種此疫苗以作保護。
腦膜炎針: 細菌性腦膜炎
如果病人出現低血壓或休克徵狀,則應給予靜脈輸液[42]。 由於腦膜炎可能導致一系列早期嚴重併發症,建議進行正規的醫療檢查,以儘早發現這些併發症[42]並在必要時將病人送進深切治療部[3]。 在這些案例中,葡萄球菌、假單胞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菌的感染較常見[8],有免疫缺陷的腦膜炎患者亦較常感染這些病原菌[2]。 頭部與頸部的感染,如中耳炎或乳突炎(英語:mastoiditis),也可能會在小部分人群中引起腦膜炎[8]。 由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發的腦膜炎稱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此類腦膜炎與其他病原引發的腦膜炎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會在其他徵狀出現前,發生快速散佈的瘀點[17]。
腦膜炎針: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現時全球有兩大藥廠提供腦膜炎雙球菌結合疫曲,家長可向醫護人員查詢及按實際情況需要選擇最適合之疫苗為子女接種。 旅遊人士染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機會一般較低,但在旱季(12月至6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即由塞內加爾至埃塞俄比亞的地區的染病機會較高。 歐洲大多數病例由B群及C群腦膜炎球菌引起;A群在亞洲可見,而在非洲猖獗流行,為非洲流腦帶最主要的致病菌,占已知腦膜炎球菌性病例的80%至85%[80]。 兒童可能因神經系統損傷而導致殘疾,包括感覺神經性耳聾、癲癇、學習障礙、行為障礙及智力下降[2]。 約有15%的倖存患者會發生以上的後遺症[2],部分的聽力損失或許是可逆的[76]。 在成人中,66%的病例沒有發生殘疾,主要的影響為聽覺障礙(14%的病例)及認知功能障礙(10%的病例)[3]。
腦膜炎針: 病毒性腦膜炎
隨後,大量白血球進入腦脊液,導致腦膜發炎,引起間質性水腫(英語:Cerebral edema)(interstitial edema,細胞間液體增多導致的水腫)。 此外,血管壁本身也開始發炎(腦血管炎),導致血流量減少,而出現第三種類型的水腫,即胞毒性水腫(英語:Cerebral edema)(cytotoxic edema)。 三種類型的腦水腫都將導致顱內壓(英語:intracranial pressure)升高;加上急性感染中常出現的血壓降低,血液將難以進入大腦,導致腦細胞缺氧並開始壞死[2]。 反覆發作的細菌性腦膜炎可能是因為解剖結構缺陷(包括先天性或後天性缺陷)或免疫系統失調所導致。 大部分的感染是由病毒引起[16],其次為細菌、真菌和原蟲[4],但腦膜炎也可能非感染所致[4]。
腦膜炎針: 乙型肝炎疫苗
腦膜炎雙球菌主要經飛沫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傳播,一旦感染,可入侵血液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形成腦膜炎。 初期病徵和感冒類似,以發燒為主,也可能有頭痛、嘔吐、頸部僵硬或肌肉酸痛等病徵,有時還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 一旦腦膜炎雙球菌入血,病情可急劇惡化,並於24小時內奪命。
腦膜炎針: 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具體可引致永久性的智障、發展遲緩、手腳失控、癱瘓等後遺症。 食環署近年公佈指香港多區地方的蚊患指數上升到警戒水準,除了港人熟悉的登革熱外,日本腦炎已成為東南亞最典型的蚊患傳染病之一。 現時治療日本腦炎並無特效藥,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的最有效方法,接種兩針可達到9成以上的保護及抗體有效期可達10年以上。 目前肺炎是全球5歲或以下兒童的頭號殺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是目前保護率最高的兒童疫苗 – 嬰幼兒肺炎球菌疫苗,效能高達90%。 另外13價疫苗額外加入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導致的入侵性疾病抗體。 輪狀病毒是一種傳染力極高的腸胃病毒,目前尚無任何藥物可治療輪狀病毒感染,因此,接種疫苗是預防此病毒的最佳方法。
在引進C群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國家,由這種病原引起的病例已大幅下降[52]。 目前的四價疫苗可預防除B群雙球菌以外的其他四種病原,而施打ACW135Y四價疫苗已經成為申請麥加朝聖簽證的必要條件[57]。 腦膜炎針 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的研製較為困難,因為其表面蛋白與正常的人類蛋白質交互反應較弱,誘發免疫的能力也因此相當微弱[52][54]。 腦膜炎針 儘管如此,新西蘭、古巴、挪威和智利等國家,已經研製出了預防當地B型腦膜炎球菌株的疫苗;其中有些效果良好,已列入當地的疫苗接種計劃中[54]。 兩種更廣效的B群腦膜炎雙球菌株疫苗已同時於2014年核准[55][56]。
5歲以下及50歲以上均為高危人士,故均建議接種,避免受肺炎球菌感染。 雖然糖皮質類固醇在高收入國家的成年人及兒童中已證明有益,其使用在低收入國家兒童中尚無證據支持;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71]。 即使在高收入國家,糖皮質類固醇也只有在首劑抗生素使用前就施打才有效,尤其在流行嗜血桿菌腦膜炎的情況下特別有效[8][72]。 自從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普及以來,流行嗜血桿菌腦膜炎的發病率已明顯減少。 腦膜炎針 因此在治療小兒腦膜炎時,只有流感桿菌腦膜炎才建議使用糖皮質類固醇,並須在使用首劑抗生素前使用;其他的用法均具爭議性[8]。 經驗性治療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年齡、感染之前是否有頭部外傷,或此人是否最近接受過神經外科手術以及是否裝有腦室分流器而決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