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主要情緒之後,要怎麼將這些它們轉變成角色也是一大難題,導演在 2013 年的 腦筋急轉彎憂憂 Siggraph 動畫展上透露,此片是他目前最具挑戰性的一部作品,因為除了要描述萊莉的生活之外,同時間更要平行述說她腦內的小聲音。 而導演也堅持,電影當中的設定要與大腦的生物以及物理現實完全獨立,以更加哲學、抽象的方式呈現。 而這五種情緒也因其天生的特性,被塑造成強烈鮮明、具諷刺意味的角色,就某方面而言,導演也將之與《白雪公主》(Snow White)中的七個小矮人作為比擬。 腦筋急轉彎憂憂 但即便如此,「情緒」終究是沒有具體的形象表現,因此製作團隊在將其形象化的過程中,則是以更加具有延伸性的聯想、誇張的動作效果來繪製,比起以往的皮克斯作品來說,是更接近傳統的動畫繪畫模式。 接著,他開始思考辭職後有什麼是值得留念的,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他將會最想念在皮克斯的同事和朋友——這樣的想法給了達克特一大突破:情緒是為了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人際關係恰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之一。 於是,達克特決定將驚驚替換為憂憂(Sadness),並認為這項重大的更改至為關鍵;後來,他向里維拉及德爾卡門解釋這項計畫的更改,而令他感到驚訝的是,他們對此決定也抱持了正面的看法。
她們兩人一定要設法返回大腦總部,否則萊莉的情緒只剩下憤怒、憎厭和恐懼。 整部動畫最催淚的片段,莫過於Bing 腦筋急轉彎憂憂 Bong犧牲自己,讓樂樂一個人搭著彩虹火箭回到「大腦總部」。 Bing Bong曾經和萊莉度過一段快樂的童年時光,而隨著萊莉漸漸長大,他也明白自己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了,未來將會有樂樂、憂憂等人陪伴著她繼續成長,讓萊莉可以成為一個更有深度的大人,所以,他選擇自己回到「長期記憶」的垃圾堆當中,讓自己成為漸漸被淡忘的回憶。 另一方面,失去了樂樂跟憂憂,只剩下驚驚、怒怒和厭厭3人掌控的「大腦總部」,讓萊莉就像是心理上生病了一樣,成為只有厭惡、恐懼、生氣的人,而這些情緒也擾亂了萊莉的生活,讓她和最愛的父母吵架,最後甚至上演了離家出走的劇情,所幸樂樂和憂憂及時回到總部,才化解了這場災難。 被迫離開「大腦總部」之後,樂樂跟憂憂來到了「長期記憶」區,並在這邊遇見萊莉小時候的幻想朋友Bing Bong,樂樂想到以前Bing Bong帶給萊莉很多快樂的回憶,於是便跟著他一起搭著火車回到「大腦總部」。 這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三個人一起到了白日夢區,卻發現Bing Bong跟萊莉以前最喜歡一起玩的彩虹火箭被丟棄在垃圾坑裡,發現自己在萊莉心中越來越不重要的Bing Bong,心情變得非常低落,無論樂樂怎麼安慰都沒用。
腦筋急轉彎憂憂: 配音
很幸運的,上禮拜雞排我能去迪士尼內部試片,提前看這部期待許久的【腦筋急轉彎】,睽違一年,皮克斯終於再次推出新作,果然沒有讓人失望,真如先前傳聞般的好看,大推! 題材和劇本非常新穎有趣,角色設計也挺有意思的,快樂、憂傷、恐懼、憤怒、厭惡,將腦中的五種情緒擬人化,象徵快樂的樂樂,閃閃發亮;憂憂總是沮喪,藍色憂鬱;憤怒的怒怒,如火焰爆發的紅色;厭厭,看到討厭事物會作噁的綠色;以及感到害怕恐懼的神經線驚驚,從這些都看得出其中的用心及巧思。 )定義的八大基本情緒中,刪減了驚奇、期待(Anticipation)以及信任(Trust),於是綜合歸納出了電影當中的五大情緒。 腦筋急轉彎憂憂 腦筋急轉彎憂憂 其中在上述兩位心理學家都有提出的「驚奇」,也是多數研究顯示人類普遍擁有的情緒表達卻沒有成為故事主角之一,導演則說明是因為在他們的呈現方式上來看,會與恐懼(Fear)有些類似,因此並沒有使用,其他也曾被考慮的情緒還包括驕傲(Pride)與信任。 這些當然也與萊莉正面對壓力情境有關,不過同時也讓我們想到,為什麼以前那個乖巧可人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改變了? 其實早有很多研究指出,人的大腦一直要到25歲左右才會發展完全,而青春時期的大腦活躍部分及體內激素,與成人不同,會出現更多衝動、好奇、情緒化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普遍各國的汽車駕照的發照年齡會訂在18歲左右,因為青春期較容易對危險視而不見、行事衝動等,年紀較大行事才會越趨穩重、謹慎。
小弟在今天去食完中文配音版了,原因是因為這邊的戲院沒有原音版,不過在看完了之後,其實中文也不會太差說真的。 皮克斯每年出品的動畫電影,幾乎是好萊塢電影圈中的不敗傳奇,總是會造成熱烈的討論,可以說是品質保證,進電影院看他們的動畫電影,也可以說是每年的傳統了。 原本我們都以為,快樂才是最佳的情緒狀態,但 Joy 腦筋急轉彎憂憂 及 Sadness 藉由各自對於 Riley 的重大事件不同角度的觀察,讓我們體悟到,各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及意義,完整地接受及感受各種不同的情緒,心智比較健全,也才能夠感到幸福。
腦筋急轉彎憂憂: 【現貨】 12吋 腦筋急轉彎 樂樂 厭厭 怒怒 憂憂 Q版 喜喜 可愛 娃娃 玩偶 腦筋急轉彎娃娃 樂樂娃娃 樂樂布偶
大腦真是個忙碌的大工廠,進行著許多許多的工作,都是建立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個人」的運作。 這個部分,雖然小朋友難以理解,但是卻是讓大人看了會大大地讚嘆的設計啊。 因為「一定要歡樂喔!」於是,我們一直想要「創造歡樂的情境」,認為歡樂才是「健康快樂」的狀態,而憂鬱傷心,常會被冠以「憂鬱」。 憂鬱可能原本只是一種情緒的的現象,但是現在已經常常被當成是一種 病 了。
- 在生活中,有時我們竭盡所能去避免難過沮喪,希望永遠正向開朗,認為這才是最好的狀態(無論是他人期望,或是自我期許),但《腦筋急轉彎》 要告訴我們的則是,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存,適當的反應出情緒並學習消化。
- 也就是說,生活在一個極限世界,我們無法要求「生命的全面歡樂」。
- CinemaScore進行的市場調查則顯示影迷對本片的平均評價為「A」(最好A+,最差F)。
- 有時候遇到挫折,或許有三、五個月裡,由「憂憂」扮演主角,很可能是落入憂鬱症的狀況了;有時候生活不順遂,動不動就生氣,常與人發生衝突,就變成是「怒怒」在主導生活。
- 除此外,內疚也與道德發展和社會規範有關,在萊利青少年時期,她將更了解社會習俗,使得罪惡感(Guilt)成為她腦海中一種更為普遍和強烈的情緒。
剛開始,樂樂還沒有發現萊莉因為新生活而產生的異狀,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憂憂要常常出來攪局,讓本來應該開心的萊莉瞬間感到難過,為快樂的記憶蒙上一層灰。 而主要掌控萊莉腦中情緒的,是專門為萊莉製造快樂情緒的樂樂,有了樂樂的幫忙,萊莉成為了一個樂觀開朗的小女孩,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跟一群好友,而萊莉腦中最重要的「核心記憶」也大多是黃色的,讓她每次想到這些記憶時,嘴角都會忍不住上揚。 腦筋急轉彎憂憂 我的童年記憶球應該也都風化得差不多了,許多回憶也都會漸漸消失;我們不由自己的不斷長大,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課題,學會和情緒共處。 《腦筋急轉彎》將人們的認知系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展現,談及情緒、記憶、夢境、睡眠、潛意識、抽象思考⋯⋯每天經歷的事會形成「長期記憶」的球體,在一天結束時存到「長期記憶區」,陳列在一排又一排的櫃子,如果許久不再想起,就會被清理;而最最重要、影響一生的記憶,會成為「核心記憶」,並形成個性島嶼。 娛樂性極佳,過程更是精彩無冷場,色彩繽紛的腦內歷險,全片詼諧幽默、溫馨感人,更有讓人不捨且催淚的元素,今年到目前為止,個人最愛的動畫電影,當然非這部【腦筋急轉彎】莫屬,沒有之一,簡單在此推薦給各位。 在《靈魂急轉彎》的設定裡,分別有「作古畢業班」與「投胎先修班」,前者是死後靈魂要進入的世界,後者則是所有靈魂投胎前的聚集地,必須被賦予先天的性格,接著被各自的心靈導師激發熱情,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才能獲得人世通行證,並前往新的人生。
腦筋急轉彎憂憂: 劇情介紹
這些最簡單的真理,我們卻總是忘記,以為自己思考情緒很高明的大人們,不如趁著看這部片時也回頭想想,找到你最想做的那個自己。 《腦筋急轉彎》在美國及加拿大共3946間影院上映,其中有3100間同時播映3D版本。 它在上映前的週四夜預映中獲得370萬美元的收入——這是皮克斯所有曾舉辦週四夜預映的電影中獲得的最佳成績,然而尚不及《玩具總動員3》午夜預映所獲得的400萬美元。 電影在上映首日即獲得342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這個成績當時在皮克斯電影中則僅次於《玩具總動員3》的4110萬美元(後再被《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超越)。
腦筋急轉彎憂憂: 《腦筋急轉彎2》籌拍中 主角不是樂樂、憂憂!
《腦筋急轉彎》亦獲得了不少榮譽,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獎、评论家选择奖、安妮獎、卫星奖以及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等。 原定在2014年5月上映的《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因原導演鮑伯彼得森(Bob Peterson)辭退,及皮克斯動畫內部改組等諸多因素,順延到今年11月上映。 因此皮克斯在動畫電影市場缺席一年之後,《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順勢成為強勢復出的首部作品。
腦筋急轉彎憂憂: 腦筋急轉彎
此片由《天外奇蹟》(Up)導演彼特達克特(Pete Docter)執導,從尚在籌備階段所釋出的劇情大綱、將情緒擬人化呈現的概念,就已經讓人相當期待,終於在今年五月於坎城影展首映,在國際影評間獲得極佳好評,日前正式上映之後,多數觀眾的反應也顯示出,皮克斯又再一次交出了令人驚豔的作品。 記得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的時候,非常不喜歡憂憂這個角色,覺得他總是在小主人萊莉的腦中作怪,還把一些萊莉的核心記憶染上了悲傷的色彩,讓她一想到這些回憶就悲從中來。 直到最近,用更成熟的心態重新看這部動畫時才發現,也許,人們身邊都需要擁有一個憂憂,才能讓自己從悲傷中獲得力量,再重新站起來。 小彬彬是一個主人翁萊莉幼時的記憶,也是本片中一個關鍵設定,導演刻意不讓這個角色出現在任何預告中,想給觀眾一個特別的驚喜,也不想讓觀眾有那種「預告看完就把整部電影也看完了」的感覺。 小彬彬出現於萊莉的長期記憶區中,是一個記憶,萊莉幻想出來的情節,但不是以一個記憶球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編劇特別將小彬彬這個記憶給具體化,包括一系列他與萊莉相處的點滴,也是小彬彬和樂樂之間最愉快的話題。 小彬彬加入了樂樂和憂憂的大冒險,聽了他們的來歷後就義不容辭的幫他們想辦法回到大腦總部。
腦筋急轉彎憂憂: 【影評】《腦筋急轉彎》:學會管理負面情緒,「快樂」才能更有價值
生活在人類的世界,嬰兒之所以無法被全面性的滿足,就是因為「人類的世界個『有限』的現象」。 但是,成人,長大了,就該漸漸理解有限裡 該有的自我調適與成長。 這些不過是「有限世界的現象」罷了(應該就是老師說的「這是現實」)。 想要獲得全面的滿足,那肯定是生活在神的世界(或母親的子宮),也就是沒有極限的世界,才能有無限的供給。 而那個超越極限的世界,是神的世界,相對於拉岡的世界,應該就是 腦筋急轉彎憂憂 the Real。 因為爸爸是個男性,在外工作,必須面對外侮,於是防衛性與攻擊性都比較強,因此,在他的情緒管理中心,坐主位的大哥,就是Anger。
腦筋急轉彎憂憂: 劇情簡介
艾克曼在其早期的研究中曾鑑別出人類的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憂愁、厭惡、恐懼、憤怒和驚訝,達克特認為驚訝與恐懼過於相似,所以只剩下五種情緒需要建構出相應的角色;在製作的過程中,製作團隊曾考慮加入其它的情緒角色,包括幸災樂禍、厭煩、骄傲與希望等,但皆未進入最終的電影成品。 同時,樂樂及憂憂在長期記憶存放區中遇上萊莉兒時的幻想朋友小彬彬,三人在探索萊莉腦中的不同區域後,帶著所有核心記憶趕上了返回大腦總部的思路列車。 此時,萊莉正偷走她母親的信用卡以購買前往明尼蘇達的長途客運車票,造成僅存的兩座個性島嶼之一的誠實島崩塌而使得旁邊的火車出軌。 他們被工人救起後,繼而嘗試利用回憶管將自己吸回大腦總部,而為避免萊莉再次感到悲傷,樂樂決定丟下憂憂獨自回去。 這時,萊莉要上學了,但是她完全不理會家人的關心,導致最後一座個性島嶼-家庭島隨之崩塌,回憶管也因此被扯斷,使樂樂和小彬彬掉入一切記憶會被遺忘銷毀的記憶垃圾場。 電影中的11歲女主角萊莉,她的大腦裡的情緒代表主要由樂樂在掌管,其他四人是副手,而憂憂在團隊中,沒有人太清楚她的功能和作用。
腦筋急轉彎憂憂: 電影神搜
小學時曲棍球打輸了,萊莉陷入憂傷失望的情緒之中,收起了過去衝動、競爭、追求的心態。 不過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萊莉成功度過這樣的傷痛,願意再次走向球場,贏得勝利。 若非父母的細心引導,萊莉的生活可能會讓「憂憂」主導更長的一段時間。 無聊沒趣的時候,或是遇到不喜歡的事物時,厭厭就主導了大腦情緒的操作平台。 例如:小時候爸爸餵萊莉吃花椰菜,「厭厭」發現花椰菜綠綠的、形狀看起來很奇怪,為避免被「毒害」便主動避開這些東西。 謝謝你的提醒,讓我會更小心翼翼地認識電影中的整體含義,尤其是「整體情緒運作」與「大腦在人的生活中的運作結構」這方面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