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我邀請了兩位渠務署工程師,介紹將會進行的活化河道項目,講解如何引入活化水體設施,加強河道與社區的連繋。 他擔心雨季洪水泛濫會產生危險,因此希望能設置防洪的警報系統,令市民有所警剔,但相信要等新一屆區議會運作,才有更多資料。 大圍河道花園2025 一直為大圍居民跟進活化項目,前沙田區議員唐學良向《我家》表示,區內缺少土地,但同樣缺少文康設施,活化明渠是好辦法。
- 即使居民十分期待,但最終河道花園未有對外開放便結束,遊人只能站在公園外圍觀賞,無緣入場體驗,而設施亦被拆走,引起網民批評是「倒錢落河」。
- 觀塘敬業街明渠則會活化成「翠屏河」,提升排洪能力的同時,渠務署會以「易行九龍東」的理念,在河畔建造行人通道、跨河行人通道和園景平台,加強沿河與周邊範圍(包括翠屏河花園)的連繫。
- 花園外亦有掛起橫額,指河道內設有「水位上升預報系統」,當河道水位上升時,將會發出警號燈及廣播,要求在場人士離開。
- 跨灣連接路的通車以及近年鄰近多個物業先後落成,帶動了將軍澳海濱的發展。
- 建築署於2021年到2022年期間舉行名為「空間大可能!公共空間設計可能」的大型項目,活動包括實地考察、文獻探討、工作坊和大型研討會,主要聚焦探討六種公共空間的設計,包括休憩處、公園、遊樂場、海濱長廊等。
- 關注草根生活聯盟(關草聯)於去年透過短期租約政府用地計劃以租約形式使用該處用地。
到去年11月,網上有人分享圖片,顯示尖沙咀天星碼頭外面的行人通道天花增設警方訂立的紙張告示,指出「請勿在此公眾地方玩奏樂器,否則會被檢控。」而另一張通告指上月已經有3名男女因玩奏樂器成功被檢控,並被法庭定罪和罰款。 有尖沙咀碼頭表演達7年的街頭音樂表演者接受有線新聞訪問時表示,警方近期嚴格加強在附近一帶檢控沒有持「玩奏樂器許可證」的人士,並引用《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4(15),無合法權限或解釋在公眾街道或道路上奏玩樂器屬違法,並可檢控。 報道同時透露近年批出玩奏樂器的許可證大減,由2018年76宗大幅減少至2021年的6宗。 街頭音樂表演者希望政府容許提供地方讓他們玩音樂,擔心街頭音樂很快在香港消失。 原因係雨季開始後,上游嘅下城門水塘有排洪可能,排洪會令呢段河道水浸。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荃灣停車場
我們發現現時河道旁邊的行人徑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日常活動,包括上學、上班、散步、跑步、買餸回家等等,相當熱鬧,也比較擠迫。 很多受訪者表示希望河道兩旁能提供開闊的休憩空間,亦期望看見綠化景觀,同時也著重河道與環境清潔。 長久以來,大圍明渠除了是重要的排水設施外,還是連繫整個大圍社區的重要地標,是大圍人的共同記憶。 渠務署希望透過河道活化工程,提升大圍明渠的生態價值,並加入綠化元素、美化環境,令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環境,推動親水文化;同時建造優越舒適的公共空間,加強社區聯繫,締造宜居社區。 明渠本身用作疏導雨水,暴雨時水位有機會上升,故在活化河道的設計過程中,渠務署需要研究一個全面的水位上升預報系統,在有需要時能向在場人士發出迅速有效的離場指示。 大圍河道花園 根據政府的「大圍明渠活化項目」構想圖,市民可以踏石頭過河和觸摸清澈的水面,河道四周亦有草皮和植物,項目目前仍在規劃中,行人徑全長約三公里,由港鐵大圍站延至美田村及香粉寮村一段城門河。
漁護署於去年11月舉行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會議中公布最新的未定案地圖,擬議的郊野公園佔地530公頃,比2019年多30公頃,預計可將在2024年完成法定過程。 署方亦擬將蓮麻坑礦場改建成開放式博物館,介紹當地生態特色及礦業歷史,並已委托土木工程拓展署進行活化工程,届時將會設置展示牌、隧道、安全設施等。 位於大圍渠的大圍河道花園,自落成以來便引起市民關注,雖然大部分設施已落成,但至今仍從未開放。
大圍河道花園: 工程師涉藏索帶 警稱無記錄被告職業 否認自把自為不記錄對被告有利證據
顧問公司艾奕康有限公司香港區水務董事胡逸飛表示,該系統連接天文台預報系統,能提供實時數據,河內亦設有探測器實時監測水位上升,估算風險。 明渠日後亦會設「智能河道管理系統」,估算人流及所需疏散時間,而測試顯示可於兩至三分鐘內令空間內的人群安全離開。 署方擬將大圍明渠長約2公里的混凝土排水道,活化成大型綠色空間,並積極考慮加入親水活動設施,研究以試驗方式讓公眾進入河道的可行性。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倡打造「河畔城市」,即在活化河道工程上,希望加強公眾與河道的連繫,大圍明渠為其中一個活化地點。 大圍河道花園 今年1月明渠邊出現印有「大圍河道花園」的橫幅,當時形容即將開放作「冬日限定初體驗」,有當區居民表示十分期待,但亦擔憂場地的防洪措施。 不過,由一月至今,該處仍未開放,其間在2月大除夕夜水位上漲時,有市民拍得明渠也出現水浸。
即使居民十分期待,但最終河道花園未有對外開放便結束,遊人只能站在公園外圍觀賞,無緣入場體驗,而設施亦被拆走,引起網民批評是「倒錢落河」。 河道活化有助增加公共空間,配合整全的管理系統便能讓市民親近水源、享受綠化環境,並提升社區聯繫,拉近彼此距離。 每天都會在城門河晨運的李先生,今天經過河道花園,他認為花園「都幾靚,有啲畫,有啲地方坐」,為附近街坊提供了不錯的閑暇地方,又指待花園開放後「會落去行吓」。 不過李先生同指,明渠不時傳來嗅味,水中亦有不少垃圾,擔心將來公園開放,小孩在河道旁邊玩「坑渠水」會影響健康,直言不會讓孫兒在河邊玩耍。 另有議員關注明渠休憩設施管理權及水質問題,沙田區議員鄭仲恒認為若設施「由康文署管理咁就死得」,「一定唔俾狗入」。
大圍河道花園: 公園條例 規管之外?
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前任行政長官繼2017年後再次提出設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 不過有關注組織形容,此舉與他們想像中的「鐵路保育」相距甚遠,要求政府交代一個完整保育方案,例如港鐵公司與政府應該着手研究更多展示退役交通工具的模式,並籌建交通博物館以收納退役交通工具與文物。 圖片來源:OpenRice @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2025 karykarycc、eatortrip、HiuLamChan2053、berber0201、龜爺JjAyS、chow928裝潢充滿傳統中國風,門口掛滿紅燈籠,設計非常有心思的中菜館。
- 亦有部分市民為求方便,利用河床橫過對岸,造成危險,一旦發生意外亦難以求助。
- 香港環境諮詢委員會於去年8月開會討論「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局部發展技術研究既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 提到大圍,相信是不少人曾前往單車的熱門經典地點,港鐵大圍站一出,美食隨即映入眼簾,亞婆豆腐花、手撕雞腸粉,都是我童年、大學時期的回憶,不算特別卻很經典,應該很多人都有所聽聞。
- 供應多款意粉、漢堡及薯菜,當中以波士頓龍蝦意粉最受歡迎,皆因龍蝦肉鮮甜彈牙,再配上香濃的意粉汁,非常滋味。
- 河道活化有助增加公共空間,配合整全的管理系統便能讓市民親近水源、享受綠化環境,並提升社區聯繫,拉近彼此距離。
- (獨媒報導)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明渠,將渠道變成開放的公共空間。
- 空地已於去年5月3日正式開放,有關空地長遠將設立照顧者支援中心,並提供室內及室外空間予不同巿民使用。
至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河畔城市」,倡議活化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和火炭明渠,綠化河道周邊環境,建立防洪人工湖、休憩空間等設施,讓市民進行近水活動,推廣「親水」文化。 大圍河道花園2025 大圍河道花園2025 2015年,政府按照沙田區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耗資8000萬覆蓋大圍明渠近大圍站一段,建設一個五人足球場。 港府近年推廣親水文化,其中渠務署將為大圍明渠進行活化工程,料2024年動工,2029年完工,將成為市區首條做到真正「親水」明渠,初步計劃在旱季讓市民踩着石頭過河,彎低腰直接觸碰河水,並研發智慧洪水預告系統,保障市民安全。
大圍河道花園: 渠務署擬大圍及火炭明渠作公共空間 議員憂安全
「水位上升預報系統」(下稱「系統」)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是渠務署應用在河底空間的預報系統。 此系統可以整合並實時分析河道水位、雨量監測、收集天文台「小渦旋」臨近預報、暴雨及相關警告等資訊,預報潛在的水位上升風險,在適當時候透過訊號燈及廣播作出提示,讓市民能有充足時間離開河畔空間。 政府於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和火炭明渠,為河道周邊的環境進行綠化,同時建立防洪人工湖、休憩空間和觀景台等設施,讓市民進行近水活動,藉此推廣「親水」文化。 一系列的工作坊吸引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參加者在本地及國際專家的引導下,模擬參與公共空間項目的構思、設計、採購、使用,以至後期跟進,以認識建設公共空間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雖然近日社會氣氛緊張,但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的決心並沒有改變,工作也沒有停下來。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香港旅遊優惠
他更細心沿途畫上「貓步」以指名參觀路線,結果吸引大批市民蜂擁而至「打卡」合照。 大围渠(英语:Tai Wai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Nullah),有时或指城门河的上流部分[1],是香港大围城门河的云云明渠之一。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沙田區議員周曉嵐亦憂渠務署欠管理公共空間的經驗,他另提及水質問題,指目前水質「五光十色」,充滿油污、海藻等污染物。 迪士尼樂園穿梭巴士R8線、S64系線及龍運巴士青馬收費廣場巴士路線轉乘計劃均不能與此轉乘優惠連續享用。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上推進「河畔城市」概念 大圍河道花園2025 ,藉著活化河道的同時,為公眾提供多一個高質素的空間,使市民可以走進河道進行親水或近水活動,並選擇了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和火炭明渠作活化。
大圍河道花園: 社區
在活化河道工程下,為進一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除了安排管理人員定時巡邏外,渠務署亦研究增設一套智能河畔管理系統,實時偵測已進入河床範圍的人數,以及檢測偏離指定活動範圍的人士,並通知管理人員。 大圍河道花園 藉此確保在非開放時段及發生緊急情況時,能讓所有市民離開河道範圍。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排水工程師陳鯉庭表示,水質問題是因有食肆、車房將生活廢水排入河道,署方將繼續追溯污水源頭以及調查有否非法接駁。 (獨媒報導)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部分明渠作公共空間,並選定大圍及火炭明渠作活化工程。 當預料河道水位上升時,系統將透過警號燈或廣播發出預警信號,請在場人士迅速依照指示離開。 亦有部分市民為求方便,利用河床橫過對岸,造成危險,一旦發生意外亦難以求助。
大圍河道花園: 空間點評:旺角SKYPARK天台休憩空間悄悄開幕
其後在2021年初,運輸署正式建議40P線提升至全日雙向服務,並延長總站至荃灣(如心廣場),最終於2021年10月18日實施。 荃灣(如心廣場)開經:大河道、大河道北、荃錦交匯處、蕙荃路、石圍角路、二陂圳路、三棟屋路、和宜合交匯處、和宜合道、梨木道、大白田街、石排街、青山公路-葵涌段、呈祥道、龍翔道、大磡道、龍翔道、觀塘道、開源道及觀塘碼頭通道。 麥潤培形容,署方為洪水問題研究新系統運作是好事,但不需要在一個經常水浸的地方興建公園來測試,在8月雨季時,設施根本不能運作,現時臨時設施只開放至2月底,促請政府2月後便應停止相關計劃。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即將啟用作休憩區 區議員憂水漲生意外 批浪費公帑
周二(7月19日)渠務署就項目進展及初步設計諮詢沙田區議會,會上多名議員憂慮安全問題,有議員稱「唔係你話講咗有個(水位上升預報)系統就能提供安全性」。 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倡打造「河畔城市」,即在活化河道工程上,希望加強公眾與河道的連繫,大圍明渠為其中一個活化地點,近日渠邊出現印有「大圍河道花園」的橫幅,形容現時開放作「冬日限定初體驗」。 在場的工地師傅則透露,市民可於本周三(5日)起到場體驗有關設施,有當區居民表示十分期待,但亦擔憂場地的防洪措施,認為當局應做好安全方面的研究,亦有當區區議員形容設施浪費公帑,促請當局2月底後便應停止計劃。 渠務署在今年年初,於大圍明渠興建示範作用的臨時河道花園,原定於今年1月至2月旱季期間開放,惟署方稱因應疫情,沒有開放設施。 大圍河道花園2025 大圍河道花園 《獨媒》記者到現場視察,所有設施均已拆除,僅遺留一面壁畫。 大圍河道花園2025 設立臨時花園的其中一個目的,為日後「活化」明渠後正式開放時使用的「水位上升預報系統」收集數據。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拆開放告示疑「未開始已結束」 市民批「倒錢落河」
大圍河道花園場地設有「水位上升預報系統」,當預測到河道上位上升時,系統便會透過警號燈及廣播發出預警,呼籲在場人士盡快依指示離開。 大圍河道花園 河道花園設於大圍明渠內約100米長的河段,署方希望藉着這個臨時公共休憩區,測試及優化這些系統的運作,讓公眾可在安全的情況下體驗河道中的休憩空間。 活化項目的其中一個重大目標就是開放河道,計劃在河道範圍建造行人通道及活動平台,並翻新河道兩旁的設施,供市民作休憩用途,讓市民能在社區中親近水源,連繫市民到河畔參與社區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 2019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提倡將香港打造「河畔城市」,希望藉此加強公眾與河道的連繫,當中大圍明渠被選為其中一個河道活化地點。
大圍河道花園: 公共空間大事回顧
為讓市民日後更安全地使用河道空間,大圍河道花園暫時為有限度開放,期間會進行「智能河道管理系統」及「水位上升預報系統」模擬測試,歡迎您就空間使用及管理提出意見。 大圍河道花園2025 河道花園原本有傳於今日早上8時開放,《獨媒》記者到場時仍有工人安裝警報系統和製作資訊版,花園未開放讓市民進入,工人向本網表示將於今日稍後開放。 大圍河道花園2025 大圍河道花園 (獨媒報導)政府於2019年提出發展「河畔城市」,活化明渠,將渠道變成開放的公共空間。
大圍河道花園: 火炭大排檔「清零」 新建綜合大樓不設熟食中心
花園外亦有掛起橫額,指河道內設有「水位上升預報系統」,當河道水位上升時,將會發出警號燈及廣播,要求在場人士離開。 經過這次事件,反映政府需就明渠空間的設計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同時亦需要一個按步就班的過程和社區共同想像河道河間的可能性,理解社區人士的想法及憂慮,而不是一下子開放河道作為試驗。 而大圍這個社區本身缺乏休憩空間下,活化明渠也需要按照該區的因素進行特定的規劃和設計。 市民可以進入河道空間休憩放鬆、小聚談天,體驗這片優美又舒適的公共空間。
於預料河道水位會上升時,系統會透過廣播、訊號燈及電子顯示屏作出警示,提醒市民離開河道花園,管理人員亦會指示及協助在場人士安全離開河道花園。 而「智能河畔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察河道花園的人流情況,讓管理人員實時掌握河道花園內的情況,並為仍在河道花園的人士提供協助。 沙田居民李先生對河道花園即將開放感到期待,他認為設施雖然有一定危險性,但相信設計時已考慮好疏導問題,並指現時只是臨時設施,預計未來會逐步完善,故不太擔憂會因洪水氾濫而發生意外。 李先生又指,隨着沙田人口增長,估計署方希望藉此增加區內的康文設施,故他十分欣賞河道活化計劃,以大圍的明渠作為試點,成功後便可在更多地方興建同類型設施。 設施方面,日後將交予康文署管理,而渠旁的行人通道則由路政署負責。
大圍河道花園: 「圍方」7月22日開幕 沙田區議會批寵物不能落地行走
為了解決當前問題,不少居民都贊成項目,惟因現時項目仍處於初步規劃,最終會交新一屆區議會審議。 此外,河道花園內的設施均屬簡單設計,而且盡量採用循環再用物料建成。 河道花園原計劃於2022年1月至2月旱季期間開放,但鑑於本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發展,河道花園未能如計劃對外開放。 大圍河道花園 就活化火炭明渠項目,工程除了把河道活化成綠色的走廊,也會檢視與周邊環境的連繫,提升由桂地新村附近的住宅區至火炭站沿河道的易行度,以便市民欣賞四周環境。 大圍河道花園 大圍河道花園 項目的另一特點是計劃在不影響河道的排洪能力及管理的情況下,預留適當空間放置社區藝術品,供市民沿河岸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