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如未發生遠處轉移治癒率可達60%以上,治療也是以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III 期:腫瘤已經侵犯到頭顱骨底和鼻竇處或頸部有對側淋巴結轉移的情形(且淋巴大小小於或等於六公分),沒有鎖骨上淋巴轉移。
- 在這些研究參加者中,309人在首次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反應,他們都被邀請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
- 鼻咽癌是本港以至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亦是其中一種最具侵略性的頭頸癌,癌細胞經常轉移至淋巴結及其他器官。
-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最快於兩小時內得出測試結果。
- 中大醫學院研究於2013至2016年,招募20,174名40至62歲、沒鼻咽癌徵狀的男性,透過抽血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 香港 驗血可及早檢測鼻咽癌
其中309人在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需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最終34人確診患上鼻咽癌,當中7成屬第一或第二期。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惟有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不願接受進一步檢查,最終32個月後發現患末期鼻咽癌,並於2個月後病逝。 本港每年有超過800宗鼻咽癌新症,鼻咽癌患者若於早期發現,5年內存活率達9成,但僅2成患者於早期確診。 中大醫學院研究於2013至2016年,招募20,174名40至62歲、沒鼻咽癌徵狀的男性,透過抽血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計劃的支持。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血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DNA」篩查能有效地提早檢測到鼻咽癌。
- 另外,第二輪篩查被確診患者當中,有7成屬第一及二期患者,癌症發現屬初期的比率較香港總體鼻咽癌患者多5成。
-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而第二輪確診的病人,在中位數33個月的跟進期間,並沒有發現癌症復發個案。 是次研究中,有3名在血漿DNA分析中檢測到EB病毒DNA的病人,在進行鼻咽內窺鏡時並未發現有腫瘤,但再經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時終獲確診。 此外,在9名測試結果呈陽性但不接受進一步檢查的病人中,有一人在參加研究後32個月被確診罹患晚期鼻咽癌,並在確診2個月後病逝。 以上4個病例都顯示出血漿DNA分析在篩查早期鼻咽癌上有極精確的檢測能力。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盧煜明教授(左二)表示,即使腫瘤的體積細小,其釋放於血漿內的EB病毒DNA濃度亦足以透過高靈敏度的技術檢測得到,從而找出極早期的癌症。 盧先生(右)本身並無鼻咽癌症狀,兩年前參與血漿EB病毒DNA測試後,確診鼻咽癌。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的過程不會感覺任何痛楚,亦無須接受麻醉或住院。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在鼻咽癌較常見的地區,每10萬名中年男士中,每年便有35人確診罹患此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每年有700多宗鼻咽癌新症。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而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診斷出鼻咽癌患者。 中大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DNA,可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圖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右)及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 團隊在3至5年後,再為在上一次檢查中未發現患癌的逾17,000名參加者進行第二輪測試,今次有423人在初步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當中24人確診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57歲盧先生兩年前透過是次研究確診患一期鼻咽癌,他無吸煙習慣,事前沒病徵。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II期:原發性腫瘤侵犯口咽部同時合併同側頸部有單一小於或等於六公分的單側淋巴結腫大,沒有對側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轉移。
中大鼻咽癌測試: 及早診斷鼻咽癌中大為千名本港市民進行免費血液測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中大鼻咽癌測試: 癌症基因監測計劃
臨床上容易誤診的病人就是腫瘤往頭骨侵犯,臨床表現只有頭痛﹑眼睛酸痛、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病人常往返於眼科、神經內科之間,到頸部淋巴結腫大才得到確實的診斷。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須考慮作鼻咽部之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檢查費用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診斷方法
在這些研究參加者中,309人在首次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反應,他們都被邀請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 在願意接受進一步檢查的300名參加者中,34人最終被確診罹患鼻咽癌。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近完成一項涉及20,000人的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便可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治療方法
團隊發現,在第一輪的測試中呈持續陽性結果(首次檢查及複檢均陽性)的人士,在第二輪測試的確診風險,是那些在第一輪測試中結果為陰性的參加者的約17倍。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推新抽血測試 及早發現早期鼻咽癌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間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測試結果最快在兩小時內得出。 首輪篩查當中陰性的16,934名參與者當中,17人於第二輪患有鼻咽癌;EB病毒暫時陽性的677名參與者及237名持續陽性參與者當中,分別有3及4人於第二輪患上鼻咽癌,相對風險是陰性參與者的4.4倍及16.8倍。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最快於兩小時內得出測試結果。
中大鼻咽癌測試: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資料,鼻咽癌發生率全世界一年有65,000位病人、中國一年有27,000位病人、香港一年有1,500位病人、東南亞一年有17,000位病人、臺灣一年有1,200位病人。 中大鼻咽癌測試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复发、转移诊断专家共识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