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教學樓建成,學校正式搬入正在建設的泉州本部。 增設了政治、物理、醫療、藝術和熱帶亞熱帶作物5個系7個專業。 中文、數學和政治三個系在校本部辦學;化學系、物理系和熱帶亞熱帶作物系,在原泉州師院校舍辦學;由已停辦的原廈門醫學院部分幹部和教師組成的醫療系,在醫學院原址辦學;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歌舞班成立為華僑大學藝術系,在北京辦學。 目前,南洋華僑中學已經被吸納為新加坡華僑中學的中學部(High School Section)。 華中初級學院則為現今新加坡華僑中學的高中部(College Section)【見新加坡華僑中學】。 在地域上,除海外歸國僑生外,尚有大陸來台學生、他國地區學生及本地之學生,本於71學年度復奉令辦理國民中學教育實驗,兼收學校所在地板橋浮洲地區學生,直至民國81年才停收浮洲地區國中本地學生。
1978年,4月17日,國務院在轉批《關於恢復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有關問題的請示》文件中,批准在原址上復辦華僑大學。 5月,福建革委會作出「福建醫科大學遷福州,校址歸還華僑大學」的決定。 7月4日,華僑大學籌備領導小組搬回泉州華僑大學原校址。
華僑高中校徽: 泉州校區(本部)
2015年2月1日,因現行高級中等教育法中的實驗教育的精神不合,教育部來函建議修正校名,改名為「國立華僑高級中等學校」。 2005年1月,南洋華僑中學正式與華中初級學院合併為新加坡華僑中學。 新學府沿用了南洋華僑中學的中文全名與校印,並保留了「華中」這一簡稱,英文名則沿用華中初級學院的英文名「Hwa Chong」。 華僑高中校徽2025 [2] 隨着合併,六年的 直通車課程也順利與南洋女子中學共同推行。 該課程集合了四年的初中教育和兩年的大學預科課程,使學生可以跳過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直接報考新加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 華僑高中校徽 合併後,新加坡華僑中學的中學部遵循南洋華僑中學的傳統,只招收男學生;其高中部則遵循華中初級學院的傳統,兼收男女學生,並同時接納南洋女中六年制直通車課程的中四畢業生。
9月,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拆分為公共管理學院和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學院更名為經濟與金融學院。 2002年,6月19日,華僑大學(集美)華文學院更名為華文學院。 時任廈門市市委書記鄭立中訪問華僑大學,並邀請華僑大學在廈門建立分校。 華中為新加坡最頂尖的學府之一,並一直在 教育部的年度官方中學排名排名中躋身前四。 [來源請求] 每年報考華中的學生均為的小學畢業考試 (小六會考)的首3%考生。 1990年代初期,華中展開了廣泛的翻修,包括建造一個以學校先驅命名的新大廳,一個體育館、重新裝修鐘樓和添加新教學樓。
華僑高中校徽: 廈門校區
於1950和1960年代華僑中學一直保持着左傾的背景,繼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各種教科書與書籍、雜誌,成為共產黨活動的據點之一。 華僑中學的學生大多在畢業後進入新加坡唯一的一所中文大學南洋大學繼續深造,少部分人則選擇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國家建設。 這次事件最終以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流血鎮壓收場,不少學生受傷,政府則指責學生發動了針對警方的暴力攻擊。 這次學潮發生後,新加坡政府為了安置不願意參加學潮的學生,開設了德明政府中學、立化中學、黃埔中學、華義中學等所謂「政府」華文中學。 創校之初,設初中部、高中部、普通師範科及僑生大學先修班,至民國51年,大陸同胞不甘中共迫害,引致「五月逃亡潮」,政府為輔導大陸來台青年就學,遂令本校兼收大陸來台學生。
- 2000年改名為「國立華僑實驗高級中學」。
- 3.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培育華僑學子歸國升學的專責學校。
- 1980年,1月8日,華僑大學董事會成立。
- 1963年4月,陳嘉庚紀念堂奠基,增設了化工、土木和外語3個系6個專業。
- 1962年僑生大學先修班獨立設校,搬遷至蘆洲(現國立空中大學校址),同年為輔導大陸來台青年就學,兼收大陸來台學生。
9月,首批三個專業學生按時開學,其中土木建築系暫借福州大學上課。 1969年2月10日,華僑大學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軍代表、6714部隊副師長段波任革委會主任,委員由23人組成(後增至26人),設常委11人。 11月,福建省革委會在「關於下放幹部、教育革命問題」的會議上,做出了撤銷華僑大學的決定。 同年,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被撤銷,僑務工作歸屬外交部。 1966年4月,政治系一、二級和中文系一、二、三以及土建系一年級師生遷往建寧。
華僑高中校徽: 學校簡介
在CUBA的歷史上,奪取了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14]第十三屆的總冠軍,以及第四屆的亞軍。 本校創校至今歷時64年,由於歷任校長的辛勤規劃,教職員工同仁的勤懇盡職,在各方面已奠定良好基礎,今後期能持續在此基礎上,戮力求進步,以追求更卓越的表現。 校园内还设立了鼎昌楼,以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命名,目的是要全面发展学生,尤其是在艺术及领导方面。 在内,有音乐室,舞蹈室,及重量锻炼室等设施。
華僑高中校徽: 合併
在1970年,時任教育部長的王邦文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董事會討論建立10所初級學院,以取代中學的兩年大學預科班。 學科涉及理、工、經、管、法、文、哲、史、農、教育、藝術11大門類。 1999年3月19日,華中鐘樓被列為為國家古蹟以紀念華中作為東南亞首間華文中學的歷史意義,以及紀念華社建校辦學的精神。 配合學校的80周年慶祝活動,學校的遺產中心於1999年由校友王鼎昌總統正式開幕。 此外,藝術家兼校友陳瑞獻(英語:Tan Swie Hian)贈予華中一個巨大的馬形雕塑。
華僑高中校徽: 校歌
南洋華僑中學於1919年由南洋商人、慈善家陳嘉庚創辦,1919年3月21日正式開課,為新加坡第一所主要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中學,也是東南亞第一所華文中學。 [1] 華僑中學自開辦以來便是傳統南洋「華校」的典範之一。 華僑高中校徽2025 在2005年合併之際,華中無論是在學術成就和課外活動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是新加坡最頂尖的兩所中學學府之一。 中学部的校歌为华文校歌,沿用了前南洋华侨中学的校歌。 [22] 高中部的校歌则为英文校歌,沿用了前华中初级学院的院歌。
華僑高中校徽: 新加坡华侨中学
在1990年代末,學校開始推行一個教育聯盟課鋼製,以提高教育質量。 在2000年,iSpark聯盟設立,以接納教育部的高才培育計劃(GEP)。 民國60年春,及民國67年分別增辦為寄籍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地之學生來台接受祖國教育之「預備班」,專修國語文課程一年,期滿後分發其他學校就讀。
華僑高中校徽: 學校校區
夜間留校自習讓每位學生節省了許多在交通尖峰時段所浪費的時間,如果每位學生每天節省2小時,一年將多出730小時,三年將多出2190小時, 如果能好好利用這些時間,考上國立大學絕無問題。 在1970年,时任教育部长的王邦文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董事会讨论建立10所初级学院,以取代中学的两年大学预科班。 華僑高中校徽2025 華中的主要校園面積為72英畝,是東南亞最大的校園之一。 華中的校園裏不僅有初中部,還有高中部,華中國際學校,以及華中寄宿學校。
華僑高中校徽: 廈門工程技術學院
2007年,6月,成立了以數學係為基礎的數學科學學院。 7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九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成立了音樂舞蹈學院。 華僑高中校徽 1980年,1月8日,華僑大學董事會成立。 5月,因為文革停建的陳嘉庚紀念堂復工;22日,教育部黨組正式通知,中央批准廖承志兼任華僑大學校長。
華僑高中校徽: 華中初級學院
2015年因現行《高級中等教育法》中的實驗教育的精神不合,教育部來函建議修正校名,改名為「國立華僑高級中等學校」。 至2011年9月,各類在校生總共超過3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4000人,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港澳台和外國學生4000餘人,是中國大陸境外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 華僑高中校徽2025 華僑高中校徽2025 華僑大學廈門工程技術學院,又稱廈門技師學院,地處廈門翔安文教區,由廈門市政府投資建設,校職工303人,是一所全日制綜合性公辦職業院校。 2009年,民辦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學院掛靠華僑大學,成為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
華僑高中校徽: 學校生源及師資
華文學院目前是華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的單位,也是中國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資格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單位之一。 華文學院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辦首批批准的華文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之一,是國家在福建省最早設立的漢語水平考試考點。 5月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確定現校址,晉江地委成立華僑大學籌備處。 9月,華僑大學借用福州師範學院辦學招收的84名中文系學生,和借用集美補習學校辦學招收的196名預科生報導註冊。 華僑大學,簡稱華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公辦部屬普通高等學校,在泉州(註冊地)和廈門兩地辦學。
華僑高中校徽: 南洋华侨中学
4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二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 5月,電氣系、電子系、電腦系合併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高中校徽2025 華僑高中校徽2025 7月27日民辦福建音樂學院掛靠華僑大學,更名為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 9月8日,化工學院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