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中心的服務範圍覆蓋性不足,尤其欠缺跟進精神健康的疾病,令中心跟坊間其它的健康中心性質無差別,缺乏其獨特性,長遠難爭取大眾對中心服務的支持。 筆者翻閱16-17年度立法會資料庫的數字,關於公營精神科接受新症的人數不斷上升,由 197,600 (2012/13年度) 激增至240,900 (2016/17年度)。 同時,有研究指出「社會爭議」是誘發有關疾病,或使精神健康趨向負面的主因之一。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因此,筆者擔心自2019年起因為反修例風暴而造成持續的社會爭議,導致患病人數將會創新高,可見依中心目前的服務範疇,確實有不全面的缺陷。 再者,在公共行政管理角度中,成立中心之時有關當局對於利益衝突的敏感程度明顯不高。 關於由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成功投得中心的服務提供者一事中,筆者難以相信中心管理層會不知其協會的榮譽贊助人便是陳局長,可構成利益輸送之嫌,犯下一個低級的公關失誤。
蔡醫生知悉在互通系統第二階段下開發的醫健通流動裝置應用程式(應用程式)即將推出,讓使用者可自行取覽個人健康紀錄和其他公共衞生資訊(詳細請參閱「醫健通流動裝置應用程式即將推出」)。 就讀大學的曾同學直言未聽過有關康健中心,而中心提供免費健身設施,相信會吸引年輕人,但他坦言政府的設施予人老土形象。 事實上本港社區現存多種輔助醫療設施,如衞生署轄下有13間學生健康服務及評估中心、18間長者健康中心;政府亦於北大嶼山、天水圍及觀塘設立3間社區健康中心。 政府目前已投放逾13億元為4間康健中心招標,暫有3間已投入服務,亦投放近6億元設立11間地區康健站(詳見列表)。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基層醫療
自1990年起,香港已採取多項措施改善公共基礎醫療服務,然而在上兩份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關針對基礎醫療的改革措施並無帶來新意。 創立地區康健中心(DHC),因應當前的實際情況,符合醫療機構——社會合作提供保健服務的發展策略。 跟以往的做法不同,DHC將更著重健康的預防的工作,同時也包括其他服務,如健康評估、慢性病管理和社區康復。 如果策略實施得當,將在個人、社區和衛生系統之間建立更鞏固的聯繫,豐富大眾的健康知識,讓他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健康。 政府於過去十多年分別推出不同的公私營協作計劃,為病人提供更多醫療選擇,在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的同時減輕公營界別的負擔,而精神病患者也沒有被排除於外。
康健站主中心設於富善商場一樓F 號鋪,而六個固定服務點則分別位於基督教銘恩堂大埔堂、大埔浸信會欣悅天地、中華基督教會基道大埔堂、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部、廣福愛鄰網絡和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賽馬會太和中心。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前排右四)16日在大埔地區康健站開幕儀式與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前排左四)、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董事會主席李國謙(前排右三)、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管理委員會主席黃婉玲(前排右二)和其他參加者合照。 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作為香港基層醫療體系的重要部分,會以跨專業團隊為市民提供各項政府資助的相關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 另外,大埔地區康健站亦與大埔鄉事委員會合作,在不同的鄉公所提供流動服務點,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健康推廣、護理諮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管理小組和慢性病管理等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便利居住鄉郊和偏遠地方的當區居民。 大埔康健 康健站亦與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緊密合作,籌辦活動和為出院病人提供相關的基層醫療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點「指」係 健康?
陳肇始先與大埔地區康健站管理層分享政府對基層醫療服務發展的進程及展望,及後進行導賞參觀,以了解中心的日常運作流程,並與員工交流工作概況。 除了在主中心及服務點提供的服務外,大埔地區康健站會購買地區內的私營醫療服務,並組成地區康健中心網絡。 網絡服務包括西醫、中醫、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營養學服務、視光學評估、足病診療及言語治療。 大埔康健 此外,大埔地區康健站與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特別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合作,籌辦活動和為出院病人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以期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入院。 陳肇始致辭時說,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為市民提供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期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重點提及改善基層醫療的政策方向和承諾。
- 日本政府11日決定,追贈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晉三最高等勳章「大勳位菊花章頸飾」。
- 儘管如此,上述「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旨在更好利用私營醫療健康資源。
- 地區康健中心透過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合作模式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支援長期病患者。
- 地區康健中心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區的獨特優勢就在於貼近市民生活,所以要發揮地區康健中心的關鍵作用,先要充分了解當區居民需要,才可以對症下藥提供所需服務。
- 在改善流產胎的處理安排方面,除了和合石墳場的永愛園已經啟用之外,我們亦計劃在其他靈灰安置所內提供流產胎安放場地,並設置專用作火化流產胎的設施。
- 設立於各區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以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大學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診所的日常運作。
雖然,公眾明白「榮譽贊助人」僅是有名無實的職位,而局長也了解避嫌的緊急性,迅速辭去此職銜。 然而,此事顯示港府未有就利害衝突作完備的考慮,自行「申請」了公關災難,可謂「出師不利」,對中心成效的評價大打折扣。 政府現正推展七個處於不同規劃階段的新公眾街市項目,並在過去一年取得良好進展。 在天水圍的食環署天幕街市已經竣工,並已租出全部36個攤檔,其中十個特別租予天水圍居民,街市亦已於去年12月底啟用。 我們亦公布了將軍澳及古洞北新發展區新街市的選址,並進行了地區諮詢,現正展開前期規劃。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政策思考/提升「地區康健中心」功能角色\田詩蓓、夏 楠
然而,即使採取了多項措施紓緩人手不足,我們估算醫生人手特別是專科醫生人手整體而言在未來一段長時間仍會持續緊張,而這情況仍未充分考慮提升現有醫療服務水平的需要。 我們明白社會大眾對醫生人手問題以至對醫療服務水平及醫療系統可持續性的關注。 政府一直有優化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的機制,亦會繼續研究如何進一步推行這方面的工作。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健康護理的其中一部分,是由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例如家庭醫生)提供的健康服務,現時大多數市民都是使用私營界別的門診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長者健康中心
至於2019年營運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同樣設備齊全,位於簇新工業大廈內,面積更逾1.6萬平方呎,雖有天橋接駁至港鐵葵興站,惟記者早前中午卻看見訪客不足10人,職員反比訪客多。 家庭醫生是主要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全面、以家庭為中心、連貫、預防性和協調的護理,照顧您和您家人的健康。 為減輕非傳染病的醫療負擔,政府於2018年發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 策略及行動計劃的其中一項措施是加強各層醫療體系,特別是以家庭醫生模式為本的非傳染病預防、及早識別和管理的綜合基層醫療。 設立於各區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以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大學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營運,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診所的日常運作。 除了非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培訓及研究職能外,中心自2020年3月起一直提供政府資助的中醫門診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服務介紹
作為區內樞紐,地區康健中心設有多個服務點,並支援基層醫療醫生,與社區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相互轉介病人,透過醫社合作協助政府協調、協同及善用各項社區醫療及社會服務,以及建立及加強社會支援,令各項醫療健康計劃在個人及社區層面順暢運作。 地區康健中心將與基層醫療醫生相輔相成,作為首個醫療接觸點提供各項必要的支援性醫療服務,充當全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地區協調及資源樞紐,與現有的相關服務提供者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另一方面,各項基層醫療先導措施亦可透過以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推行,為政府規劃長遠的全港基層醫療健康政策提供實證參考。 醫管局於1990年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香港法例第113章)設立,負責提供公營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文章:
我們需要維持現時為不能負擔私營醫療服務的市民提供的醫療服務及改善其質素和涵蓋範圍,不容有巿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 在該計劃下,婦女健康中心的會員如有乳癌風險,可以獲資助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 作為您的健康夥伴,家庭醫生為您和您的家人(包括您的孩子)提供全面和連貫的護理。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新聞
她又指大埔地區康健站亦與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特別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緊密合作,籌辦活動和為出院病人提供相關的基層醫療服務,以期減少病人不必要地重覆入院。 為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支援長期病患者,地區康健站會向巿民提供第一層、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疾病預防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和教育,減少或避免他們出現慢性疾病,並通過健康風險評估或篩查,盡早協助有健康風險的人士透過慢性疾病管理,避免病情惡化。 此外,地區康健站亦肩負地區健康資源中心的角色,聯繫社區內不同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包括區內的家庭醫生和中醫師),以建立社區層面的醫護網絡,為區內居民提供健康推廣、疾病預防、疾病管理及復康支援等服務。 大埔地區康健站自10月中起試運,至11月底已經招募了超過550名會員,當中過半數會員更已接受健康風險評估。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提升「地區康健中心」功能角色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致力擴大服務範疇,與區內及毗鄰地區的非政府單位及私營機構合作,為區內人士締造一個便捷的醫療服務網絡,服務則包括醫生、專職醫療人員(如註冊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足病診療師)及中醫師。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透過適當的轉介機制,我們預期部份現時在普通科門診進行治療的慢性疾病患者可透過「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分流到私營醫療界別。 透過廣泛使用跨專業的健康風險評估及跟進護理計劃,騰出的資源可讓普通科門診為目標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 為實現全人醫療服務,我們有必要加強以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中的醫社合作。 社會服務界提供有效的地區支援網絡並發揮補充作用,在以地區為本的社區醫療系統中極其重要。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健康活動/班組
林鄭月娥表示,她樂見為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協作的硬件已逐步在地區層面落地生根。 本屆政府一直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及社區照顧,並投入相應資源,希望藉着建立以預防為中心的醫療體系,確保香港的醫療系統能長遠持續發展。 2019年3月初,經公開招標後,食物及衞生局批出由葵青安全社區健康城市協會營運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根據合約,協會將進行為期三年的營運,在位於葵涌的主中心啟用一年後,仍須在五個分區分別設立附屬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我們的目標
服務包括社康護理服務、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精神科社康小組和護理服務,以及社區專職醫療服務。 基層醫療可以由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包括西醫、牙醫、中醫、護士、脊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藥劑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足病治療師等。 說到底,經過5波疫情衝擊,很多市民對預防疾病的意識已大大提高,康健中心與其一味要老人家聽講座,為私營醫療中心拉生意,倒不如改變用途,例如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物理治療、健身服務等。 窮則變,變則通,總好過暴殄天物,任由簇新的康健中心無人問津「拍烏蠅」。 現時的公營醫療健康系統是市民的基本安全網,特別是那些因經濟困難而無法負擔醫療服務的市民。
在上一期的醫健通訊,我們介紹了互通系統如何協助政府推行康健中心新計劃,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互通系統與地區康健中心」)。 今期通訊我們邀請了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辦事處)處長蔡宇思醫生,分享她對康健中心計劃的願景、意見、從啟用首間康健中心所得的經驗,以及互通系統在康健中心未來發展上的角色和潛力。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認為,康健中心的定位是各類年齡層,惟從會員人數看來卻予人「豪華版長者中心」之感。 他認為應按該社區人口老化情況作定位,如地區較年輕,則要透過推廣和宣傳吸納年輕市民會員,亦要因時制宜,如疫情下作為接種中心,市民接種前接受健康評估,讓資源用得其所,同時亦要關注市民的精神健康。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香港復康會轄下的地區康健站
行政長官雖重申希望DHC與其他基礎保健服務得以互相協調發展,但更明智的做法是深化DHC與其他項目的合作,或通過立法協議避免重複和資源濫用。 社會大眾需認識和遵守現時的健康服務安排,然而有研究顯示,不少人在求診期間忽略了轉介制度。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DHC的相關人員必須熟悉有關醫療服務安排,並懂得幫助患者及其親屬有效地尋求適合的醫療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現時,所有康健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及成為合作夥伴的網絡醫護提供者,均須登記加入互通系統。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服務流程
該協會最初計劃以「醫、福、社」的模式,綜合區內醫護和社會服務的專業人士,連同地區內的持份者,為民眾提供貼身的社區醫療護理服務。 該模式更於2016年獲健康城市聯盟頒發健康城市最佳醫療系統獎項,而政府亦期望這一社區重點項目能夠為未來地區醫療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區的康健中心作出示範。 在實際執行上,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的成功仍有賴各專業之間的互相協調和配合。 早前有調查結果顯示,缺乏相關的專業醫療援助仍然是私家醫生治療慢性病患者時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作為基層醫療健康樞紐,地區康健中心在建構地區醫療網絡過程中,應對跨專業團隊的服務訂立清晰的指引,及明確制訂相關醫療專業人士之間的轉診及溝通機制,以令不同醫療專業人士都獲得足夠的跨專業援助,為區內居民提供全面及以人為本的健康服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16日)為大埔地區康健站開幕儀式主禮,見證本港多一個地區康健站正式投入服務,為政府加強基層醫療注入新力量,康健站主中心設於富善商場一樓F 號鋪。
鼓勵你成為「DHC Express 地區康健站」會員,了解更多預防及改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活動及資訊。 香港復康會致力成為一所具效能、影響力以及關懷的全人照顧及復康機構,透過創新復康服務及賦權殘疾或面對健康挑戰的人士,倡議全人健康、社會參與以及共融有利的環境。 隨著康健中心逐步推出,互通系統可望更深入社區發揮其功用,為香港醫護服務帶來更大的協同效應。 參考陳局長就成立中心理念的概述,打著「地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合作」為宗旨。 可是,首間中心的選址設於葵涌九龍貿易中心,即在其工廠區的範圍,對於不是居於附近的市民和長者,相信可達度低是令使用率未如理想的主因之一。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成為我們的會員
除為病人在社區提供所需的醫療服務外,我們亦需要加強對家庭/照顧者的支援,提升照顧者的能力,使他們在照顧病人健康(包括生理及精神健康)之餘亦能妥善照顧自身生活,並應對緊急情況及做出適當醫療決定。 在人口老化及人口越趨長壽的影響下,政府推出多項安老服務措施,主要由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負責,並由社會福利署(社署)管理,以支援「積極樂頤年」,同時關顧體弱長者的服務需要。 社區服務方面,社署監督多項社區支援服務,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 雖然有關中心並非主要處理健康事務,但長者的醫療及社會需要往往息息相關。 例如,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會邀請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的外展隊伍,就預防疾病、營養及均衡飲食等不同主題舉辦健康教育講座,並舉辦有關體能活動的小組活動,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葵青區區議員譚家浚先生另外,譚議員反映醫療開支是發展基層醫療的另一個絆脚石。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2025 他指出,政府現時有就大腸癌篩查、子宮頸癌疫苗推行資助計劃,惟未涵蓋其他病症,如早前提到的骨質疏鬆,而自願醫保亦非人人能負擔。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佔地逾16,000呎,以明亮、便捷、分區明確等為主要設計元素,配合智能化的科技和系統,讓會員能起動健康生活模式。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相關推薦
今日出席開幕典禮的尚包括聖雅各福群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國寶博士、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和醫護行者創會主席范寧醫生。 此外,政府計劃在2018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並修訂稅例,提供購買醫保的稅務扣減;又會成立督導委員會,領導研究香港的基因組醫學的發展策略,以充分利用新科技的潛力改善公共衞生政策和臨床結果。 藥劑師在提升用藥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在腫瘤科引入臨床藥劑師全程跟進癌症藥物的使用,可令用藥安全性大大提高,還有助促進藥劑師專業的發展。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河清很想由始至終,一路陪伴病人走完崎嶇難行的治療旅途,所以毅然離開公立醫院,望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尋回做醫生的初心。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
社康中心職員將依照員工的中籤次序,於本年 8 月中前致電聯絡中籤者,預約身體健康檢查日期及地點。 斯里蘭卡因為經濟危機引發的動盪局勢持續升級,繼數以千計示威者闖入總統拉賈帕克薩的官邸,要求他辭職後,總理維克勒馬辛哈的私人官邸,亦被示威者闖入並縱火。 大埔康健 國防部消息人士表示,作為預防措施,拉賈帕克薩已經在星期五離開官邸。 維克勒馬辛哈較早時召集政黨領袖舉行緊急會議,並接受建議願意辭職,為成立所有黨派組建的團結政府讓路。 屯門地區康健中心以儲蓄健康為概念,把健康概念化為具體行動,由基礎的健康評估,到進一步的運動規劃、以至心靈療癒,都一一涵蓋,歡迎於屯門生活的你,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及登記合適的服務,以最SMART的方式,開展你的健康新生活。 由此可見,所謂的地區康健中心既吸引不到年輕人,又令長者卻步,定位模糊,作用成疑,乏人問津,根本就是浪費公帑。
所有講座/ 小組活動,以及由護士、社工於地區康健站提供的個人服務均是免費。 以上闡釋了普通科門診診所,作為公營基層醫療健康機構,在社區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正如第66段所述,作為患者求醫過程的一部分,醫管局會繼續提供普通科門診服務,以確保公營醫療系統作為市民的基本安全網。 儘管如此,上述「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旨在更好利用私營醫療健康資源。 為確保公營醫療系統繼續作為全港市民的基本安全網,我們建議檢視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定位,優先照顧弱勢社群(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及貧困長者)。 在2019/20年度,普通科門診的高血壓/糖尿病病人中(不包括有公務員福利/醫管局員工福利的人士),約23%為豁免收費人士(即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或其他豁免收費人士)。
地區康健中心好處: 會員機構
醫管局透過不同渠道,包括於2021年2月起,在選定普通科門診診所,為市民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服務。 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醫管局曾將最多2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啟動為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指定診所,以協助治療較輕微感染症狀的社區確診患者,尤其是較高風險患者,並為合適的病人處方2019冠狀病毒病口服藥物。 由2022年7月開始,醫管局亦透過指定診所提供遙距診症服務,讓合適的確診病人在社區接受診治及藥物送遞服務。 在共同承擔的制度下,我們預期較有負擔能力的慢性疾病患者,能透過參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自行選擇網絡基層醫療專業人員,並獲得所需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