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區重建的思維,很多時一個社區的興盛,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自然發展而非人為,故重建後的蘇屋邨,其實只須保留原來的的地方特色和融合社區即可。 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興建成本,令大部份單位取消咗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嘅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號室)至附有一個大梗房及兩個露台。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楓林樓(E)、丁香樓(F)、金松樓(G)、綠柳樓(H)及櫻桃樓(I)五座大廈於1959年5月接受申請,1961年4月入伙,提供1,030個可容五及七人嘅中小型單位。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牡丹樓蘇屋邨 此外,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亦於北區的範圍內。 2009年,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開幕,其中分區中屬北區的吉澳、印洲塘等地亦被納入範圍之內,並設立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 1967年7月8日,一群中國共產黨武裝民兵非法越境進入沙頭角中英街,與沙頭角警崗爆發沙頭角槍戰,期後駐港英軍前往增援,直接駐守現場並調派踞喀兵到場及實施宵禁,事件共造成6死20傷。 當時的情景讓我感到很震動,也使我清楚知道,在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前,有些人是貧困如斯的。
蘇屋邨牡丹樓: 服務時間及班次
最初,建築師樓們希望把單位分2大類,其中一類(佔全邨25%)是跟北角邨差不多有梗房(固定間隔房間)設計的,其餘的75%就是水凖較低的單位。 後來因要進一步減低成本,令大部份單位也取消了梗房設計,只有杜鵑樓的最大型單位(即13、14、31、32、43、44、61、62、73及74室)才有1個大梗房及2個露台的設計。 司徒惠建築師樓負責蘇屋邨的海水供應沖廁之系統設計,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而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280米高的尖山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給蘇屋邨的用戶。 戰後與長沙灣新村及李鄭屋村成為一片大型的木屋區,1955年,大部份木屋被清拆以興建李鄭屋徙置區[5]。 蘇屋邨的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繼華富邨、愛民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3]。
經重建後的蘇屋邨於全部入伙後,將會提供合共6,985個租住公屋單位,供約19,500居民入住。 蘇屋邨牡丹樓2025 6座住宅大廈沿用舊屋邨曾採用的名稱:蘭花樓、壽菊樓、牡丹樓、金松樓、綠柳樓和櫻桃樓,樓高22至29層不等,共提供2,917個公屋單位,供約7,600居民入住。 另一方面,同樣的減音設計亦應用於面向青山道的樓宇,由杜鵑樓、茶花樓與海棠樓組成的天然隔音牆,使整個蘇屋邨感覺自成一角。 人單位的公共屋邨,這種選擇彈性,在當時的社會確有其實際需要,因為當時大部分家庭普遍成員較多,蘇屋邨這種設計上的安排,不單止大大改善當時不少居民的居住環境,而具彈性的設計和不同尺寸的單位,按居民實際付擔能力而興建,使不同大小的家庭均能選擇合適的居所。 蘇屋邨重建由二○一二年開始,第一期共六座於一六年開始入伙,連同第二期有八座共有六千九百八十五個單位,居民二萬人。 房屋署高級建築師何國成表示:「蘇屋邨重建前,辦過一些社區活動,問街坊有甚麼回憶?又收集了一些舊物,將會在楓林樓復修後的單位展出,呈現舊時公屋面貌,而展櫃亦會展出許冠傑的歌衫和唱片。」他又說,以前賣火水的小白屋,擬招租作咖啡室,戶外有地方可以擺放枱櫈,別具特色。
蘇屋邨牡丹樓: 牡丹樓蘇屋邨: 牡丹樓附近學校
1669年,清康熙八年(己酉),海禁令尚未廢除,船隻仍不能出海,但准許居民可以陸續遷回故地。 【記者甘銘添報道】六十年代落成的深水埗蘇屋邨完成重建,第二期八座住戶及商戶下月中將入伙,房屋署除了保育「蘇屋三寶」——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外,還拆剩楓林樓兩層,復修後作懷舊展覽之用,並獲舊街坊「歌神」許冠傑捐出歌衫展出,喚回居民集體回憶。 基本上蘇屋邨嘅分配住房嘅目標,係要達至提供相當闊嘅租金等級,可行嘅話,面積相同嘅單位按唔同嘅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唔同級別嘅租金,位於較上部份嘅單位租金會較貴。
- 【記者甘銘添報道】六十年代落成的深水埗蘇屋邨完成重建,第二期八座住戶及商戶下月中將入伙,房屋署除了保育「蘇屋三寶」——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外,還拆剩楓林樓兩層,復修後作懷舊展覽之用,並獲舊街坊「歌神」許冠傑捐出歌衫展出,喚回居民集體回憶。
- 駕駛本線車長於下班或用膳前返抵將軍澳工業邨後,仍須負責駕駛巴士前往市區並沿途接載乘客直至調景嶺站,才由另一車長接續駕駛。
-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 基本上蘇屋邨嘅分配住房嘅目標,係要達至提供相當闊嘅租金等級,可行嘅話,面積相同嘅單位按唔同嘅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唔同級別嘅租金,位於較上部份嘅單位租金會較貴。
- 經過歲月洗禮,屋邨設施逐漸老化,加上維修成本不划算,房委會於2006年3月30日公布分兩期清拆歷史逾40年的蘇屋邨。
- 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城巴793線是香港的一條新界巴士路線,來往將軍澳工業邨至蘇屋邨,途經日出康城、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九龍灣商貿區、新蒲崗、九龍城、馬頭圍、何文田(九龍醫院)、旺角及深水埗,並取道將軍澳隧道及觀塘繞道往返將軍澳及九龍,是由796C及796E線合併而成。 在牡丹樓下面,位於楓林樓和丁香樓之間,便有籃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樂場。 在壽菊蘭花以及劍蘭樓旁邊,有另一個有滑梯的遊樂場,是我們黃昏過後最愛去的。 那裏有棵大榕樹,長長的氣根差不多垂到地面,小時候我覺得這樹很高很大。 櫻桃樓外有一個燕子庭公園,我和一些頑皮的男孩,常常爬上離地超過20呎的庭頂之上,害得大人們為我們的安全擔心得半死。 蘇屋邨牡丹樓 空地近荷花樓處有一個可作攀爬的地球儀般的鐵架,那時也沒有任何安全裝置,可幸從沒聽聞有小孩在爬地球儀時出事。
蘇屋邨牡丹樓: 清拆或重建計劃
有住戶直斥房屋署和物業服務經理早已知悉問題,惟未有跟進,罔顧居民安危。 房屋署指,該邨的物業服務辦事處周一接獲1宗報告,投訴該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簷篷滲水,職員檢查後發現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暫停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 辦事處翌日再派員詳細檢查,發現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後,排水功能已即時回復正常。 經過建築師樓們就有關住宅單位類型,大小及相關的標凖的商議,達成共識。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 第一期(2010年3月)拆咗喺較高平台上嘅十幢樓(即牡丹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劍蘭樓、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同櫻桃樓),調遷工作已經喺2009年8月完成。
- 1955年8月9日準備興建李鄭屋徙置區的建築工人,在近東京街尾山坡,無意中發現一座東漢墓穴,成為香港2,000年前已有中華文明傳入之鐵證。
- 房屋委員會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即使維修最多僅可維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規模、費用(將蘇屋邨壽命增加15年的費用高達2.5億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滋擾程度後,決定清拆蘇屋邨。
- 空地近荷花樓處有一個可作攀爬的地球儀般的鐵架,那時也沒有任何安全裝置,可幸從沒聽聞有小孩在爬地球儀時出事。
當中會保留蘇屋邨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及記載整個前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 另外,因應部分地方採集到檢測呈陽性的污水樣本,有4個指明地方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包括沙田水泉澳邨嶺泉、長沙灣蘇屋邨牡丹樓、鴨脷洲利東邨東平樓、九龍城東頭(二)邨盈東樓、逸東樓及欣東樓。 蘇屋(So Uk),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順寧道以北,是區內其中一個住宅區,涵蓋蘇屋邨、李鄭屋邨、寶熙苑、寶麗苑。 第一期重建中的長型大廈- 石竹, 牡丹,壽菊,蘭花及劍蘭樓劍蘭樓蘭花樓壽菊樓石竹樓 牡丹樓 @ @ lwy33339. 另一方面,蘇屋邨的興建亦見證了香港的成長,希望房委會及有關當局,在重建蘇屋邨的過程中能真正了解蘇屋邨的優點,為今後公屋帶來更人性化的設計和廣闊的空間發展。
蘇屋邨牡丹樓: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我讀完書回香港工作,在銅鑼灣租了個房間以便上班,沒有回到蘇屋邨居住。 蘇屋邨牡丹樓2025 第六屆北區區議會有18名民選議員及4位當然議員,現任北區區議會主席是羅庭德先生,副主席為李冠洪先生。 上水孔嶺、上水華山、吉澳等地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靑銅器時代文物,至於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的文物,則在而沙頭角谷埔以及上水華山發現。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蘇屋邨牡丹樓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1815年)刊行的的《新安縣志》曾記載古洞村以及上水村等多條北區的村落。 北區的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因為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
蘇屋邨牡丹樓: 牡丹樓附近醫院
在地盤平整之前,這裏曾是一大片耕作用的農地及寮屋區,佔地約7.8公頃,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住宅發展計劃。 邨內樓高7層的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及升降機塔和有蓋接駁行人天橋亦已經同時落成。 綜合服務大樓內設有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及兒童之家。 蘇屋邨牡丹樓 1960年開邨時,全邨16座樓宇大部分均以花卉草木的名字命名,包括牡丹、蘭花、海棠、百合、荷花、綠柳等,名稱不單止易記,而且相比以邨名為概念的名稱,感覺更為優雅。
蘇屋邨牡丹樓: 牡丹樓附近學校
日後的重建項目,將會保留蘇屋邨一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包括屋邨的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和繪畫整個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 【大公報訊】記者趙凱瑩報道:舊式屋邨滿載人情味,當中還能發掘不少特色建築,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重建項目,新住戶去年開始陸續入伙,屋邨舊面貌雖已不再,但邨內的特色建築包括「蘇屋三寶」、公主樹等均獲保留,記載着屋邨的歷史。 蘇屋邨牡丹樓 有區議員稱,舊物有助人們認識屋邨前世今生,有舊街坊在重建後,專程回邨參觀,看到熟悉的建築均表示懷念,新住戶亦樂意保留舊物。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
蘇屋邨牡丹樓: 牡丹樓蘇屋邨15大優點2023!專家建議咁做…
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 至於重建後新蘇屋邨的園林環境方面、則由房屋署園境師谷穎詩著手進行設計。 據谷穎詩解說指蘇屋邨重建後保留了190棵樹,當中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曾在1961年11月後訪港時今日所種的樹頭菜(又稱為「魚木」、「公主樹」)、該樹齡為50多歲,並指該樹「到四五月便會開出白色和黃色的小花」。 例如時事今日,谷穎詩又指於屋邨於2018年遇上颱風「山竹」期間,幸好沒有釀成任何事故,並稱「每次風季來臨前,我們都會修剪樹枝,令樹冠平衡和疏風,不易吹倒。」[10]。 2016年9月蘇屋邨重建第1期第一階段的6幢住宅樓宇及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落成入伙。
蘇屋邨牡丹樓: 蘇屋三寶獲保留 重建後再玩懷舊
最初委員會希望把單位分兩大類,其中一類係同北角邨差唔多,係附有梗房嘅單位設計;餘下嘅百份之七十五就係設計水準較低嘅無梗房單位。 蘇屋邨牡丹樓 除了三寶,邨內逾200棵樹木獲得保留,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於1961年訪港時親手種下的公主樹。 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表示,屋邨重建後共有超過650棵樹木,綠化達27%。 她又稱,蘇屋邨重建規劃時,特別採用微氣候研究作布局設計,樓高40層的高樓集中在中間,外圍主要是樓高26層的大廈,有利通風及採光,整個項目共花50億元,每個單位成本約80萬元。 蘇屋邨經過重建後,其一、二期過去3年分階段入伙,除了單位頻頻爆出施工問題,區內設施配套亦不足。
蘇屋邨牡丹樓: 香港樓宇目錄
而房委会已安排元州邨第2期、第4期、长沙湾工厂大厦重建项目(元州邨第5期)、石硖尾邨第2期、第5期及佐敦谷彩盈邨定为接收屋邨,以接收苏屋邨的居民。 面對海量按揭機構選擇,林林總總的按揭方案,讓按揭初哥束手無策,還要親身到逐家銀行了解,耗盡時間與心力。 香港按揭估價王,因應你的實際情況,為你索取銀行口頭估價,比較不同銀行按揭計劃,一目了然,清晰易明,為你找出至划算的利率及優惠,節省大量格價。 蘇屋邨另一寶為燕子亭,是居民聚腳點,壁畫由原作畫家麥榮重新髹上色彩,重現活力,他又為旁邊另一個涼亭畫新壁畫,新舊作品相映成趣。 何國成表示,舊街坊雖已搬到同區其他新邨,但都喜歡重遊舊地,蘇屋邨重建後設文物徑介紹歷史,保留了集體回憶。 舊邨重建前一共有的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的中英文名稱命名,重建後的14座樓宇名稱;@:表示之樓宇名稱在重建後的蘇屋邨14座樓宇名稱因獲得重新使用,以延續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宇名稱。
蘇屋邨牡丹樓: 大廈資料:牡丹樓
直至2000年開始,陸續有居民投訴佢嘅大廈狀況唔好,有幾座大廈嘅走廊更要用鋼架支撐。 房委會喺2005年9月為當時九個冇被列入重建計劃嘅高齡屋邨進行全面結構勘察。 蘇屋邨牡丹樓2025 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雖然蘇屋邨各座大廈嘅結構都安全,但由於樓齡較高,加上環境因素影響,樓宇結構狀況日見惡化,必須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嘅修補工程,加強大廈嘅結構安全。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一個全面結構勘察報告結果顯示,若要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工程,耗資甚巨,並不符成本效益;房委會於2006年決定將屋邨分兩期清拆。 第一期共十座大廈定於2009年底清拆,其餘六座將於2012年拆卸。
蘇屋邨牡丹樓: 深水埗區議會議員資料
特殊幼兒中心暨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兒童之家、嚴重殘疾人士護理院、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中度及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展能中心。 蘇屋邨建造於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連長型或Y型大廈,樓高8至18層,單位約有5,300個。
1998年,房委會與香港壁畫學會合作後,並邀請壁畫學會的籌組成員兼畫家麥榮、於舊蘇屋邨舊蘇屋邨內的拱型燕子亭上繪製一幅「3D」大型天花壁畫,該壁畫為記載整個重建前的蘇屋邨面貌,面積超過120平方米。 此壁畫經居民爭取才得以保留並安置在重建後的蘇屋邨,並再次邀請麥榮為該壁畫進行修復[7];同時他亦為旁邊另一個涼亭繪製另一幅新壁畫,讓兩幅新舊壁畫「相映成趣」[8]。 蘇屋邨牡丹樓2025 全邨均由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承建;而大廈以非標準型設計,結構外型分別為6幢長型、4幢L型、3幢T型及1幢相連I型大廈;住宅單位則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 Design),主要提供1/2人,2/3人,1睡房及2睡房出租公屋單位。 單位室內面積由14.1至38 m2(152至409 sq ft)不等。
蘇屋邨牡丹樓: 香港大廈搜尋
有地區人士指出該邨「三大問題」,批評屋邨落成至今,社區服務仍未進駐,約六層高的社區綜合服務大樓一直空置,淪為「鬼場」,而邨內幼稚園遲遲仍未招生,恐未能趕及新學年9月入讀,另欠缺「搵食車」月租車位,困擾住戶生活[12]。 房屋委員會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即使維修最多僅可維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規模、費用(將蘇屋邨壽命增加15年的費用高達2.5億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滋擾程度後,決定清拆蘇屋邨。 當中會保留蘇屋邨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及記載整個前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9]。 2005年9月,房屋署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並確定所需的修葺及鞏固工程,使樓宇可繼續使用一段合理的時間(15年)。
蘇屋邨牡丹樓: 將軍澳隧道轉乘優惠
鑒於將軍澳工業邨總站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故本線安排車長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進行交更或用膳。 駕駛本線車長於下班或用膳前返抵將軍澳工業邨後,仍須負責駕駛巴士前往市區並沿途接載乘客直至調景嶺站,才由另一車長接續駕駛。 因此,往蘇屋方向部分班次或須於調景嶺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稍作停留,以便車長交接,交接期間乘客可逗留在車上。
今次「搭通香港」登上九龍市區最長行車距離的非循環路線巴士214號。 從長沙灣出發,行龍翔道經牛池灣,到達秀茂坪、油塘,全程雖長20公里,但行車時間只約91分鐘,行得爽快,尤其山路一段燈位不多,特別舒暢。 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唯有部份商店仍空置中。 2010年11月,時任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重新表示蘇屋邨維修成本高昂,並非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6]。 蘇屋邨嘅海水沖廁系統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二百八十米高嘅大埔道對上嘅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畀蘇屋邨嘅用戶。 蘇屋邨牡丹樓 復修後的小白屋,白色的外貌不變,間隔設計也無變動,接近落地的大玻璃窗,讓明亮的陽光灑入屋內,室內原有的火水缸則已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