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晚年在藍田縣的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這是冬天他在山中給好朋友裴迪的信,邀裴迪春天到山中共游。 全文描繪了輞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隱約的城郭、淪漣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滅的燈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寫出了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輕盈。
儻:同“倘”,假使,如果。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清妙,指超塵拔俗,與眾不同。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不急之務:閒事,這裡指遊山玩水。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作者簡介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記游散文,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1]陳貽焮發表在1958年《文學遺產》增刊第6輯的一篇〈王維生平事蹟初探〉,曾據《王右丞集》卷3〈終南別業〉一詩推定王維應是先隱“終南別業”,後隱“輞川別業”。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有關這方面的歧說,陳允吉《唐音佛教辨思錄》頁67〈王維“終南別業”即“輞川別業”考〉一文已有詳細的析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38]收入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化批評》頁175。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39]見顧起經《類箋王右丞全集》頁721,顧注雲:“以輞口方隅所在名之。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與裴迪
斯之不遠,儻能從我遊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王維於開元二十年前後曾在輞川隱居,他對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懷有特殊的情感,寫了許多詩歌讚美那裡的生活和景物。 在隱居生活中他經常和野老共話桑麻,同朋友飲酒賦詩,與山僧談經論道。 在這些人中,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侶。
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邀請你當作閑事嗎? 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據海氏對憂思的解說,以“死亡”為最根本,但生活中仍有大小不同的憂思,足以突顯“此在”。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因此讀王維此詩,除了“朝向死亡的存有著”,這層根本的惆悵外,惆悵的現實性也有人作其他的聯想。 例如日人原田憲雄認為:“往昔登臨,曾有母親妻子攙扶,如今其人已去,“不窮”和“何極”首尾照應,籠罩在一片綿綿不盡的追慕之情中”[30]。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古文觀止】唐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村墟夜舂,复与疏锺相间。
- [54]見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頁302~314。
- 然而海氏的“世界”觀與“存在”觀與佛家根本上是不同的。
- 王維是非常善於以時間、空間綜合性的方式來呈現世界。
- 羅宗濤〈輞川集中王維、裴迪詩作異同之探討〉一文則認為必在安史亂前。
- 人們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 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 服藥佯為 瘖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 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作者简介
“此在”出入於“世界”與“非世界”中,一步步邁向佛教色空辯證的道路上。 “偶然”二字,貫穿前後,卻行跡全無,其實,“興來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何嘗不是“無心的偶然”呢? 然詩人至此方借“值林叟”點出“偶然”二字,可見藝術手段之高超。 因為處處“偶然”,更顯現出心中的悠閒自在。 “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詩人因為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真正的“空”境。 王維青少年時即富於文學才華。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维与裴迪
[55]佛教經典中有許多“不立文字”的主張,如《大方廣寶篋經》卷上雲:“不著文字、不執文字。 [56]詳見筆者〈《六祖壇經》的語言藝術與思考方法〉一文,元智大學《人文與管理學報》1卷1期。 [57]見《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 [58]同注54,頁66。 [59]入穀仙介《王維研究》頁589~616。 日本創文社昭和56年2版。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35]麥卡利原著,師仁譯〈存在與世界〉,《鵝湖》2卷5~12期。 [36]見羅秉祥〈從“存有與時間”一書中看“時間”在海德格思想體系中所扮演之角色〉,《哲學與文化》第5卷7期。 [37]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第104~105頁。 Kockelmans“Heidegger’s”“Being and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Time”譯本,頁151。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维诗文 第二卷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Wang Wei. Volume 2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Wang Wei
[17]項退結〈海德格眼中的死亡與屬己自我〉,《哲學與文化》月刊6卷4期。 [18]參看《佛經選要》頁155~228,香港金剛乘學會1961年出版。 [19]李世傑〈華嚴的世界觀〉指出“現象世界”“本體世界”“現象本體相即的世界”“現象圓融的世界”等四種世界。 見張曼濤主編之現在佛教學術叢刊33《華嚴思想論集》頁17~32,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20]王維濡染的佛學以南北禪為主,請參見筆者〈論王維宦隱與大乘般若空性的關係〉一文,收于《唐代詩歌與禪學》頁73,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 也有認為王維受華嚴宗影響者,如陳允吉〈王維與華嚴宗詩僧道光〉一文,收于《唐音佛教辯思錄》頁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這時,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僕人已入睡,多想從前你與我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 夜登華子崗,輞(wǎng)水淪漣,與月上下。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维与裴迪
只有三界之內的存在生命才受此時空變異之苦。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詩透過時間、空間變異下映顯出來的生命,正是他努力超越時間限制的痕跡。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因此,他在〈孟城坳〉中很自覺地指出悲之“空”,在〈華子岡〉中提出鳥飛之“不窮”,在〈斤竹嶺〉〈木蘭柴〉〈南垞〉中寫到“不可知”“無所處”“不相識”。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古文觀止】唐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20]“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卷三〈終南別業〉)之後,大自然景物在他的詩中處處流露出許多似有若無的禪光佛影,構織成一處空靈、寂靜的世界。 輞川二十景如華藏二十佛刹微塵世界,如佛國淨土般予人無限感悟。 綜言之,海氏的“世界”說,在佛家充其量只是有情世界與器世間,佛家的世界則為華藏世界,是淨土宗所謂十八種圓滿報土,是華嚴經十說的毗盧遮那如來淨土。 [18]《華嚴經》雲:“二十佛刹微塵數。 世界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法界淨光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又雲:“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淨。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與裴迪
然而海氏的“世界”觀與“存在”觀與佛家根本上是不同的。 他定位“此在”向之超越存在著的那種東西為“世界”[14],基本上並不著重於非“此在”之物[15],他是單向地以“世界”來體驗“此在”。 而禪則不落兩邊,《金剛經》說:“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筆者以為,輞川詩山水空靈,意境幽淡渺漫,其美感不只是形象本身,而是經驗此美感的主體生命所經歷的抽象體驗(此即道)之呈現,這個抽象體驗即牟宗三論審美品鑒時所謂的“妙慧”概念。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只是心念變易的產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在佛理中時間、空間及世界實一合相,不可說的,可說可得的,都是有限的。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我們可以說,西方哲學的“存有論”到海德格爾已突破主、客分立的現象,但:“它們依然具有一種客觀性,而且也是目的論的,這意味著這些觀點依然具有某種形式,即不是完全無相的。 ”[16]而禪卻是無住的、無相的。 此外,海氏所揭示的是一種理論功夫,而禪則為實踐工夫[17],二者也不相同。 《輞川詩》的輯成與輞川別業的環境,在歷史上已極明確,但詩的精解及別業的旨義卻乏人深論。
臣遂于藍田縣築山居一所。 草堂精舍,竹林果園,並是亡親宴坐之餘,經行之所。 臣往丈凶畔,當即發心:願為伽藍,永劫追福。 ”(卷十七),可見他營構輞川的動機與其最終的目的。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 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 村墟夜舂,復與疏鍾相間。 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古文觀止】唐 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nǎng)昔,攜手賦詩,步仄(zè)徑,臨清流也。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足下方溫經,猥(wěi)不敢相煩,輒(zhé)便往山中,憩(qì)感配寺,與山僧飯訖(qì)而去。 這時, 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於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譯文現在正是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溫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作者簡介
清人沈德潛贊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 ”(《唐詩別裁集》)“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雲起時”,在體味最悠閒、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 雲,有形無跡,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絕,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閒散的印象,陶潛有詩云“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裡,雲又象徵著“無常心”“無住心”。
華子岡: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處勝景。 夜舂:晚上用臼杵搗谷(的聲音)。 舂,這裡指搗米,即把穀物放在石臼裡搗去外殼。 仄逕:逕同徑,狹窄的小路。
”……“此一一世界中,一切世界,依種種莊嚴,遞相接連,成世界網。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于華藏莊嚴世界海,種種差別,周遍建立。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華嚴淨土是“現象圓融的世界”,現象即本體,本體即現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塵而盡宇宙,舉一毫而盡法界[19],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61]見趙殿成《王摩詰全集箋注》頁7。 [62]王昌齡〈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詩雲:“本來清靜所,竹樹引幽陰,簷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 圓通無有象,聖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天香自然會,靈異識鐘音。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维与裴迪
當僮僕靜默時,他卻思緒不寧,感到十分孤獨了! 他不禁想到往日與裴迪一起走過仄徑去尋幽訪勝,對著清流賦詩論文的快樂。 這一段所寫是一天中遊山的經歷和感受,但從「猥不敢相煩」到「多思曩昔」卻是寫對裴迪的思念,這是信的本旨,目的是引起對方來同游故山的興趣。 下面便是正式的邀請了,王維希望裴迪來年春天能夠前來。 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草木蔓發」以下六個四字句,凝練地描繪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與裴迪
[23]王福耀《王維詩選》頁4,遠流出版社1988年版。 [24]見陸潤棠〈從電影手法角度分析王維的自然詩〉,收於《中西比較文學論集》頁157。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2025 [25]見入穀仙介《王維研究》頁589~590。 [26]見葉維廉〈王維與純粹經驗美學〉,《純文學》10卷3期。
村墟夜舂(chōng),復與疏鐘相間。 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nǎng)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 夜登華子岡,輞(wǎng)水淪漣(lián),與月上下。 村墟夜舂(chōng),復與疏鐘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