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氣網絡當中裝設有不同的壓力調控設施以確保供應及壓力穩定,並利用遙控監察技術對全港供氣網絡作實時監控。 冷空氣於4月13日抵港,天文台氣温由中午的29.5℃快速下降至晚上的19.5℃,15日冷空氣補充抵達,天文台氣温降至13.5℃,平了4月11-15日的歷史最低值,不得不說2010年是冷空氣非常強盛的一年[33]。 一個強烈颱風在1937年(歲次丁丑)9月2日凌晨正面吹襲港澳,造成廣泛破壞。 颱風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過20英呎(6米)高的風暴潮,大埔一帶傷亡慘重。 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共造成介乎2,565至約11,000人在這次風災中喪生,澳門亦有21人於陸上身亡。 香港市區高樓大廈密佈、人煙稠密,相反新界不少鄉郊地區仍綠草如茵、人跡罕至。
- 由於影響華南的冷空氣較正常弱,1月遠較正常温暖,月平均氣温為18.0℃,月平均最低氣温16.5℃,月平均最高氣温20.2℃,分別是有紀錄以來1月的第五高、第四高及第八高。
- 由於3月份及5月份的平均氣溫均為歷年之冠,本港在3月至5月期間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暖的春季,平均氣溫25.0℃、平均最高氣溫28.0℃及平均最低氣溫23.2℃,全是有紀錄以來同期的最高。
- 10月11日,受強烈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錄得最低氣溫只有18.5℃,是60年以來10月中旬的最低紀錄(已被2022年打破)。
- 受冬季季候風相關的強烈寒潮影響,12月30日氣温顯著下降,由當日凌晨1時的21.6℃顯著下降至當晚午夜約10.6℃,降温達11℃,是自2020年2月16日以來最大温度跌幅。
- 而大帽山和飛鵝山山頂出現-3℃和-2℃的低溫,新界和山區出現輕微降雪,山頭白霜遍佈,新界廣泛地區也接獲降雪報告。
當月沒有一天最高氣温高於20℃,紀錄上只有1918年1月出現過一次同樣情況。 9月的天氣異常炎熱,9月11至20日的平均氣温及平均最高氣温分別高達30℃及32.6℃,分別創下9月中旬最高平均氣温和9月中旬最高平均最高氣温。 9月22日平均氣温為31.2℃,是有紀錄最高的9月單日平均氣温。 7月中旬(11日至20日)天氣異常酷熱,該十天平均氣温高達30.4℃,天文台於7月19日錄得35.4℃高温,創下7月中旬最高温紀錄。 1999年12月天氣持續寒冷,12月22日至26日天文台5天平均氣温及平均最低氣温分別只有11.8℃及8.8℃,於12月22日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寒冷的冬至,市區最低氣温只有6.7℃,翌日(12月23日)更降至5.8℃,大帽山曾錄得-3.3℃低温[83][84][85]。 香港氣壓2025 12月24日氣温回升,但最低氣温只有8.7℃,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寒冷的平安夜。
香港氣壓: 香港各區平均海平面氣壓的過去二十四小時時間序列
1917年12月23日至1918年2月1日期間,天文台最低氣温除了1918年1月11日高於12℃之外,其餘日子最低氣温均低於12℃之寒冷水平,寒冷天氣維持了40天[32]。 新界石崗也出現-4℃低温,附近村落一片白茫茫,漁塘水面結冰[29][註 1]。 天文台自一九八五年開始與廣東省氣象局合作建立自動氣象站,首個自動氣象站興建在香港島西南偏南約50公里,一個名為黃茅洲的細小荒島上。 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北面約50公里的沱濘列島,另一個則設於香港島西北面約50公里的內伶仃島。
雖然到了本月下旬農曆年初三起(1月27日至31日)出現寒冷天氣,但由於上半月氣溫偏高,故難以抵消高溫。 本月上旬及下旬受東北季候風影響,除雲量偏多而影響日照時間外,氣溫亦因而較涼,月平均溫度是自2013年以來首度低於正常值,成為自1999年以來最涼5月,平了2008年同期25.3℃的舊紀錄,但是於5月19日,天文台卻錄得29.2℃的低温,一度創下有紀錄以來5月份最高温的「熱夜」(僅次於2021年5月)。 2月沒有寒冷日,其中,2月24日錄得本月最低氣溫14.1℃,為有紀錄以來2月最低氣温的第三高紀錄,僅次於2009年的15.8℃,及1973年的14.3℃,亦是十年來首個沒有寒冷日之2月。 2月28日錄得本月最高氣溫達26.7℃,自2011年最高,其中上水,石崗更達28.5℃及29.1℃的炎熱水平。
香港氣壓: 香港地面氣象觀測
澳門則約有5,000人死亡,以當年澳門人口約15,000人計[22],死亡人數高達全市人口的三份之一,亦是澳門史上最多人死亡的風災。 此外,於4月至9月內出現狂風雷暴(但小部分年份的冬季亦曾有出現雷暴,如2016和2022年)為香港帶來惡劣天氣,全年平均有逾40天錄得有雷暴。 另外每年香港冬季新界大部分內陸地區和山區基本上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結霜和結冰現象;水龍捲和雹通常每隔1至3年就會出現數次;而純雪、雨夾雪(包括霰和霙)、凍雨以及陸龍捲則十分罕見。
此外,由於月內大部分時間受溫暖偏南氣流所支配,及影響華南的高空反氣旋較正常強,本月亦遠較正常炎熱。 本月的平均氣溫29.2°C,本月的平均最低氣溫27.1°C,及平均最高氣溫31.9°C,分別為6月的第四、第五及第四高[220]。 全月酷熱天氣日數及熱夜日數分別多達20日及21日,兩者同樣是歷年所有月份的第二高,僅次於2022年7月的21日及25日。 此外,7月5日至15日的連續11日均錄得熱夜,亦刷新了7月第二連續熱夜紀錄,僅次於2022年7月9日至7月29日的連續21日。 由於天氣持續晴朗,本月遠較正常少雨,全月雨量只有125.4毫米,是正常值376.5毫米的三分之一。
香港氣壓: 天文台中午12時錄得多區逾33度
此外,2019年第一季(1至3月)的平均氣温、平均最高氣温及平均最低氣温分別為19.7℃、22.1℃及18.1℃,三者皆是同期有紀錄以來的最高。 2018年11月平均氣温及平均最低氣温為22.9℃及21.4℃,分別高於其正常值1.1℃及1.6℃,亦分別是有紀錄以來11月份的第九高及第四高。 1至6月平均最高氣温高達25.3℃,是有紀錄以來上半年平均最高氣温第三位(僅次於2019及2020年)。
下午5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晚上8時再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 香港氣壓2025 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香港天文台預測今年進入本港500公里的熱帶氣旋接近正常,約4至7個。 風季可能6月或之後開始,10月或之前結束,不排除有像超強颱風山竹 (2018年)一樣強的颱風吹襲香港。 一般而言,熱帶氣旋的移動受不同天氣系統影響,包括:副熱帶高壓脊、西風槽、季風槽等。
香港氣壓: ▼ 天氣雷達圖像 (64 公里)
受強烈寒潮影響,2月19至23日期間天文台總部連續5日錄得低於10.0℃氣溫,2月20日天文台總部的最高氣溫只有9.8℃,是自2016年(7.1度)以來天文台總部再次錄得日最高氣溫不高於10.0℃的日子。 翌日更錄得最低氣溫只有7.5℃,是繼1996年2月21日5.8℃以來2月下旬(21-29日)的最低紀錄。 此外,2月19至23日受高空擾動的持續暴雨影響,2月雨量則遠較正常多,儘管並不如2019及2020年般需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及雷暴警告,整月雨量卻高達168.5毫米,為有紀錄以來2月的第6高。
香港氣壓: 熱帶風暴珊瑚(Sanvu)
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301,並命名「珊瑚」。 深圳市氣象局預測全年約有4-6個颱風進入深圳500公里範圍,其中2-4個造成影響,影響時段在7-9月,風雨影響偏重,不排除有強颱風嚴重影響。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水域的颱風。
香港氣壓: 天氣警告
但只是相隔兩日後,隨著一股強烈東北季候風抵達香港,再加上受高空擾動的持續降雨影響,導致香港出現異常低溫天氣。 本港於5月1日錄得最低氣溫17.1℃,是自1917年後最冷的勞動節,亦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3冷的勞動節(僅次於1909年的16.7℃及1917年的15.4℃)[198]。 翌日錄得最低氣溫更只有16.4℃,是自1917年5月的最低紀錄,亦是二戰後最低,歷年5月最低日最低氣溫中第3低(首2名均於1917年錄得)[199],大帽山只有9.8℃,成全港最冷地區[200]。 香港氣壓2025 當日平均氣溫為18.5℃,更是有紀錄以來5月日平均氣溫最低的一天[201]。 受強烈東北季候風影響,氣溫由4月29日最高32.0℃跌至5月2日16.4℃,3日氣溫急降15.6℃,為2009年11月11至18日一星期氣溫急降19.1℃後最急速氣溫下降[202]。
香港氣壓: 天氣雷達圖像 (256 公里)
3月天氣異常温暖及晴朗,本月總日照為196.2小時,為正常值90.8小時的兩倍以上,是有紀錄以來3月份的最高記錄。 本月平均氣温為20.8℃,較正常值19.1℃高1.7℃,與1973年並列為3月份的第八高紀錄。 而本月平均最高氣温24.4℃及平均最低氣温18.6℃亦分別位列3月的其中一個第三高(平均最高氣温與1960年平記錄)及第十高紀錄。 天文台於3月30日的氣温升至27.9℃,為本月的最高氣温。 2016年12月影響華南沿岸地區的東北季候風在本月大部分時間較弱,導致這個月氣温大幅度高於過往的平均值,2016年12月的平均氣温19.6℃較正常數值17.9℃高1.7℃,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12月的第三高,僅次於1968年12月的21.3℃和1994年12月的19.8℃。
香港氣壓: 熱帶低氣壓
3月中旬(11日至20日)天氣異常寒冷,天文台於3月15日錄得7.9℃ 香港氣壓2025 低温,創下3月中旬最低温紀錄。 3月中旬(11日至20日)天氣異常寒冷,該十天平均氣温及平均最低氣温分別只有13.5℃和11.9℃,創下3月中旬最低平均氣温。 香港是5月至11月期間會遭受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數據顯示9月為熱帶氣旋最多的月份。 每年平均有30-32個熱帶氣旋於北太平洋西部、南海上形成,其中超過一半達颱風強度,最高風速逾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11月6日下午天氣炎熱,上水錄得最高氣溫32.6℃是全港最熱。
香港氣壓: 香港
包括該熱帶氣旋的強度,持續時間,名稱,及造成的傷亡和破壞。 8月2日下午2時,香港天文台和澳門氣象局率先將其降格為強颱風。 香港氣壓2025 7月26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高」,並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晚上8時,日本氣象廳率先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布烈風警報。 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編號TD07。 7月29日凌晨2時,香港天文台和澳門氣象局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香港氣壓: 颱風卡努 11:00
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TD03。 香港氣壓2025 晚間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1W。 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TD02。
但在冬季季候風影響下,自2012年後再於整個農曆新年假期期間須發寒冷天氣警告,同時是2016年後再於農曆新年發寒冷警告。 2022年1月,香港天文台沒有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為1995年以來首次沒有在1月份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以往12月與1月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較大,2022年1月跟2002年12月的情況在火災危險警告方面有些相似。 由於大部分時間受較正常弱的東北季候風所支配,加上月上中旬受熱帶氣旋艾莎尼相關的下沉氣流影響,本港經歷了有紀錄以來第二暖的11月。
風災也導致航運業務癱瘓了一段時間,80%的駁船被毀,大部分碼頭被摧毀而不能運作。 孖剌西報發行的災後特刊稱,4,000至10,000人死亡,1908年英國皇家气象学会季刊引述的報告和天文台1972年的報告均稱約10,000人死亡。 9月上旬(1日至10日)的十天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只有25.1℃和23.7℃,創下9月上旬最低平均氣溫。 10月上旬(1日至10日)的十天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只有22.8℃和20.5℃,創下10月上旬最低平均氣溫。 6月下旬(21日至30日)的十天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只有26.1℃和24.3℃,創下6月下旬最低平均氣溫。 11月上旬(1日至10日)的十天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只有19.4℃和16.2℃,創下11月上旬最低平均氣溫。
受高空反氣旋影響下,4月23日風勢微弱及陽光充沛,天文台於當日下午錄得本月最高氣溫達32.6℃,是有紀錄以來4月的第二高(僅次於1956年4月的33.4℃)。 11月7日,受熱帶氣旋艾莎尼下沉氣流影響,天文台下午錄得最高氣温30.2℃,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立冬,而將軍澳的氣溫更上升至32.6℃,接近酷熱水平。 9月13日,天文台下午錄得的最高氣溫為33.0℃,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節。 9月8日至14日連續7天均錄得熱夜,是9月份有紀錄以來最長連續熱夜紀錄。
受高空反氣旋影響,天文台錄得全年最高氣溫36.1℃,刷新5月份單日絕對最高氣溫之最高紀錄,並打破1963年5月錄得35.5℃的舊紀錄,其中大美督更錄得37.1℃高溫。 此外,當日的平均氣溫高達31.4℃,是有紀錄以來5月份最高。 12月,受冬季季候風持續影響,單日最高氣溫只有23.2℃(本月首天出現),為最低月最高氣溫之第13低。
香港氣壓: 熱帶氣旋名單
在正午十二時,颱風卡努集結在沖繩島之西北偏西約 290 公里,預料向東北偏東移動,時速約 10 公里,逐漸靠近琉球群島。
香港氣壓: 熱帶氣旋分級
12月20日更發出由1967年有雷暴警告紀錄以來,首個於12月發出的雷暴警告。 香港氣壓 5月熱夜日數共有5日,為有紀錄以來最多熱夜日數的5月份 (此紀錄在2018年及2021年5月先後再被打破)。 6月11日至6月25日天文台連續15天最高氣温維持在32.5℃以上,這15天的平均最高氣温達到33.5℃,其中19至22日更連續4天錄到34℃或以上的高温[26]。 6月18日,天文台錄得最高氣温33.6℃,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父親節(此紀錄在2016年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