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的環境保護意識抬頭,填海開始成為香港社會內具爭議的一個爭題。 香港主權移交前,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限制在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填海。 新加坡在立國之初也訂立類似的法案,當地稱為《收地法案》,新加坡政府當時就大量徵收私人土地,興建房屋賣給當地人。 香港政府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圖中粉紅色範圍),並用多個新的道路和鐵路網絡(紫色和藍色線所示)把它與香港其他地方連接起來。 北大嶼山醫院雖已於2009年獲批准籌建並於2013年9月起投入使用,但啟用至今仍有不少設施尚未投入服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部份居民也需繼續長途跋涉到瑪嘉烈醫院求醫,直到2018年第四季北大嶼山醫院才新增兒科及泌尿科專科服務。 東涌填海2025 他表示,在一些較受海浪沖擊或光線不足的位置,會在潮間帶設置生態磚,形成岩石生態海岸線。
方學誠處長介紹,東涌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的範圍,可提供約5萬個住宅單位(其中約3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及80多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以容納超過14萬新增人口,並創造約4萬個就業職位。 東涌東會進行近岸填海;東涌西則不牽涉任何填海,但會進行土地平整及保育工作。 政府一直計劃把東涌新市鎮進一步發展為規劃全面的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並提供足夠的地區及區域社區設施。
東涌填海: 東涌填海造地130公頃
環保人士也指出,填海工程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更演化成國際糾紛。 馬來西亞認為新加坡東部大士區的填海工程侵犯領土,也破壞柔佛海峽的海洋環境,影響當地漁民收入。 兩國最後在2005年和解,新加坡現時的填海工程集中在南部,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再次引起馬來西亞不滿。 前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香港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早前提出一個跟林鄭月娥的建議十分類似的計劃,建議在大嶼大和香港島之間的水域填海2,200公頃。 林鄭月娥提出填海的計劃後,「團結香港基金」表示十分樂見林鄭月娥也認為填海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
團隊同時在岩石生態海岸線及試點設置生態磚,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在退潮時可儲起海水,既可降溫,亦為海洋物種提供合適生存環境,讓潮汐間海洋物種依附在生態磚生長及繁殖,達到物種多樣性。 東涌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涌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北大嶼山醫院第一期工程於2012年年底落成,於2013年9月24日啟用,於2014年9月25日起全面投入服務,並增設部分類別住院、外科、內科及骨科等服務。 現時北大嶼山醫院平台的市區的士站和大嶼山的士站已運作中,而新大嶼山巴士37H線亦已於2015年10月10日起開始運作。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以及2020年12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線開通後,從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其他地區到訪東涌的人比過去多了很多。 不少東涌區內居民認為現時人流車流量急增會影響民生,造成嚴重的空氣和噪音污染,並擔心東涌的塞車問題只會變成屯門或觀塘的翻版。
東涌填海: 拓展填海
香港各區都有許多類似的棕地,有意見認為政府可先發展這些棕地,興建房屋。 東涌填海 費用過高:香港官員透露,整個項目的造價高達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而香港政府預計2018至2019年的政府總開支為約5500億港元。 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形容,林鄭月娥的計劃是「燃燒」香港的儲備。 由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展開的公眾參與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首階段至同年8月12日完結[23],收集的意見會用作制定初步大綱發展圖[24]。 2004年1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發表《2004年施政報告》時宣布成立由時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領導的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就大嶼山的經濟和基礎建設發展作出長遠的規劃,制定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 該小組於同年2月成立,於2004年11月發表概念規劃,公眾諮詢於2005年完成。
另外,東涌近年亦有不少以介紹東涌的歷史文化和大自然生態作為主題的導賞團出現。 為配合機場發展,東涌首期發展的定位為前往香港國際機場工作的人口提供住宅。 整個發展計劃於1994年開始動工,公共屋邨富東邨及裕東苑於1997年落成,而私人屋苑東堤灣畔和東薈城則分別於1999年和2000年落成,東涌地鐵站亦建於其中。 東涌自配合赤鱲角國際機場發展開始,一直不斷以東涌市中心為核心向外發展,發展目的亦由為在機場工作居民提供住宅轉為發展成高人口密度的新市鎮,高密度住宅和各項社區配套亦相繼落成。 東涌填海 另外,這項東涌東填海工程,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床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
東涌填海: 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
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為東涌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東涌新市鎮計劃的東涌發展計劃第1期其後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正式落實了東涌新市鎮的發展。 尚有其他選項:香港政府早前發表《香港2030+》報告,指當地長遠需要增加約4,800公頃的土地供應,而現在的發展計劃只能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仍差約1,200公頃。
- 早在1842年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後,港英政府就開始填海造地計劃。
- 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10月開通後,每逢周日大批旅客到東涌購物,區內居民抱怨旅客過多,聲浪過大,影響生活,要求將巴士站遠離民居。
- 這工程項目將提供130公頃的新土地,用於建造約43,000個住宅單位,以容納126,000人口。
- 東涌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涌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 有意見認為,人工島建成後,政府可以透過出售島上的土地給發展商,取回一些建造成本。
- 香港終審法院在2004年頒下判詞,指香港政府只能在有「凌駕性的公眾利益」下,才能推翻《保護海港條例》的規定,在維港範圍內進行填海。
- 我很高興今次能夠與聯席小組成員一同實地考察,並進一步交流未來的規劃發展。
- 另外,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內多個城市的填海項目因應海洋局的要求先後停工,包括珠海橫琴南部、中山市翠亨新區、東莞長安新區等。
在建造過程中,工程團隊一直與相關持份者、區內人士及居民、關注小組、環保團體等積極溝通,務求在發展和保育間取得平衡,以達致可持續發展。 東涌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涌新市鎮東、西兩面,而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涌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六個維多利亞公園。 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已於今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過程少於30個月,可供興建約一萬個公屋單位。 此外,項目長約4.9公里的海堤會首次引入生態海岸線設計,有助改善海岸的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去年,該計劃獲得建造業議會可持續建築大獎的銅獎;今年,東涌東的海濱設計亦獲得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城市設計的設計大獎,表揚其親水及生態友善設計。
東涌填海: 主要特色
同時於2013年「優化土地供應」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期間,小蠔灣被列作五個建議近岸填海選址之一。 政府委託的顧問公司於2018年1月初發佈初步的發展方案,建議將填海所得土地塑造成高生活質素及知識地區,發展低密度住宅和教育設施[31]。 東涌填海 於東涌新市鎮擴展的規劃方案中,鄰近擬建的東涌東鐵路站,將成為區域性的商業中心。 配合港珠澳大橋口岸上蓋的商業發展和機場北商業區(即11 SKIES,為全港最大面積商場,目前已分階段建成及陸續啟用),將可吸引更多旅客來港,同時釋放北大嶼山巨大的經濟潛力[20][21]。
東涌填海: 東涌東填海擴展130公頃土地 工程首設長3.8公里生態海岸線
土拓署海洋保育事務主任(大嶼山)胡景泰表示,計劃的目的是推廣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共建的理念。 項目團隊希望透過一系列工作坊和考察等活動,讓參加者認識紅樹林、生物多樣性和有關的工程項目,讓他們一起建設和美化所住的社區,增加對東涌新市鎮擴展區的歸屬感。 東涌東擴展區亦是政府第一次在工務工程中引入生態海岸線,目的是在可行情況下,加入模仿自然潮間帶的設計,以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境讓海洋物種生長,增加海床的生物多樣性。 日後於東涌東海旁,放眼所見的將不會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由紅樹林和生態磚等組成的海岸線。 由於多數市民對東涌灣和東涌河的生態環境的表示關注,2014年8月發佈的建議發展大綱圖取消東涌西的填海建議,而東涌谷的發展密度亦作出調整;但東涌東的發展密度則有所提高,將增建4萬個房屋單位,住宅密度地積比會由最高6倍增至6.5倍。
東涌填海: 合約:
合約主要包括在東涌東海床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填海,以開拓共約130公頃土地;建造海堤及生態海岸線;建造多管道箱形排水暗渠;於東涌第58區提供基建設施;以及實施相關的緩解環境影響措施。 東涌擴展計劃將會提供約 62,100 個住宅單位,容納約 184,000 東涌填海2025 人口。 該計劃亦會提供約 500,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辦公室用途、 327,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零售用途,以及 50,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酒店用途。
東涌填海: 新市鎮發展(1998 – 2003年)
至於這些個人資料將會用作何種用途,表格上或本網頁有關部分列有說明。 東涌填海 本署承諾會確保一切個人資料均依照《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規定處理。 對於因或就本網站所載的任何資料(包括數據或程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政府並不承擔責任。
東涌填海: 香港鄰近的地區怎樣看待填海?
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東涌東填海工程亦有循環再用的元素,以建築工程產生的惰性建築廢料作為填海物料,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轉化為珍貴的土地資源。 現時,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填料組合方面,六成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四成為機製砂;預計在工程完成時,最終的數據會是約七成填料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東涌填海2025 工程團隊不僅在工程進度上取得卓越的里程碑,而且還榮獲2020年度英國新工程合約組織頒發「年度創新合約項目」大獎。 料7成填料會是建築廢料黃偉綸又說,在東涌東的填海工程中,會利用建築工程產生的「惰性建築廢料」作為填海物料,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轉化為土地資源。
東涌填海: 填海爭議
2012年4月20日,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競爭選舉辦事處前副主任何永謙表示,梁振英計劃於上任後改造東涌及天水圍,屆時將會規劃於東涌興建酒店和商場等消費場所,主要為了吸引訪問香港旅客。 由於東涌人口只有10萬,仍然有大量的發展空間,而且接近香港國際機場及亞洲博覽館等,有大量的旅客途經[19]。 東涌新市鎮是香港第九個新市鎮,也是第一個在離島興建的新市鎮,主要功能是為興建於赤鱲角的新香港國際機場提供後勤服務,提供房屋和教育資源,同時容納及發展不同的工商業,作為抵港旅客進入香港的門廊。
東涌填海: 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今天引發的爭議
[29]而在2020年填海工程首階段完成後,位於新填海土地上的東涌99及100區公屋地基工程亦隨即動工。 目前完成第3A期發展計劃,包括在東涌東岸填海26公頃土地、建造長約1.5公里的海提,於1999年3月動工,於2003年4月完成。 第3A期發展計劃工程完成後,東涌的目標容納人口已增至約115,000人。
其中柬埔寨去年宣佈停止向新加坡出售砂石時,柬埔寨官員指從當地河牀挖掘沙石時對當地環境造成長久破壞,因此決定全面永久停止出口砂石。 自1999年東涌新市鎮獨立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起,東涌舊碼頭(馬灣涌)一帶維持劃入大嶼山選區。 東薈城於2000年代中期改以名店倉(outlet)形式營運,而富東邨和逸東邨的公共屋邨商場亦被領展收構,在定位問題和缺乏競爭的情況下,加上東涌並無規劃任何公營街市,令物價成為全港最高,居民購買日用品苦不堪言[14]。 東涌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粤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東涌填海2025 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涌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涌」[3]。 根據方志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於大嶼山東涌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台兩座,東涌口即今日的東涌。
他說,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可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又指會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作為填海物料,以循環再用,料最終約七成填料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2013年5月21日,東涌擴展研究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展開,發展局發佈了步發展大綱圖。 初步規劃兩個發展方案,俱分別於東涌東部、東涌灣填海120公頃及14公頃,增設東涌東及東涌西兩個地鐵站。 預料首期工程最快於2023年落成,整體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為6比4,連同已有發展,屆時整個東涌的預計人口將上升至2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