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常見於頭部外傷、噪音傷害、耳科手術、老化、慢性中耳炎、耳中毒發作後的病人,治療上可使用藥物減緩症狀,並接受耳石復位術,配合復健體操等。 生活上則應避免轉頭過快到某個特定位置,以減少發作。 普通性暈眩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 可能是由於感冒、身體感染,又或血壓過高或低而起,不過當這些毛病消失,暈眩情況亦會減退。 一般被形容為“耳水不平衡”,通常是因為平衡系統出現毛病,以致出現天旋地轉、暈船浪的感覺。
後來甚至叫我重複坐下、躺下、站起來這樣的循環,而且還不能慢慢做,要快一點,我真的暈到哭出來…被那個醫生嚇死了,雖然他可能想知道我到底有多暈,但我真的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可怕的經驗。 有時當我們說頭暈暈的,是種奇妙又難形容的感覺,可能是像輕飄飄的,但有時又像頭很重,變成頭重腳輕,有種會要倒下的樣子。 這種我們稱為「暈眩」,英文是dizzy、dizziness。 如突然出現偶發頭暈,最重要是保持鎮定,緊靠牆壁、扶手或坐下休息片刻,避免劇烈活動,慎防跌倒。 按揉手腕「內關穴」、兩側額角「太陽穴」、眉心「印堂穴」、頭頂「百會穴」、後枕「風池穴」,有紓緩頭暈作用。
癌症暈眩: 大腦過勞引起!「手機失智症」患者年輕化
如果患者有這一類的問題,通常會是週邊內耳所造成的暈眩。 中醫所指的痰既可是有形之痰,能被咳出,亦可指無形之痰,積存在體內各處,妨礙氣血運行。 當痰濁蒙蔽清竅及導致氣滯,患者便會出現頭暈伴昏沉感、胸悶、惡心、胃口欠佳、舌苔厚膩,嚴重可見耳脹、耳鳴、頭暈如天旋地轉,徵狀每每於頭部活動時加劇。 中醫治療需要化痰燥濕、健脾和胃,常用藥如半夏、天麻、白朮等。
主要症狀為眩暈耳鳴,頭部脹痛,每次因煩勞或者惱怒而頭暈、頭痛加劇、不時面部發紅、性格急躁易怒、睡眠質量差、多夢及口苦。 主要原因是肝陽過於旺盛,上冒到頭部,故頭暈頭痛;過度操勞則傷腎,發怒則傷肝,均可使肝陽更盛,於是便出現頭暈或頭痛;陽氣上升則面部潮紅;肝氣旺則急躁易怒;肝火擾動心神,故睡眠質量差。 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血液輸出因瓣膜狹窄或心臟內黏液腫瘤,導致輸出阻礙、腦血管的結構狹窄,造成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等,都是導致中樞性眩暈和年長者眩暈的常見原因。 當出現暈眩或頭昏的問題時,一般可以到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這兩個科別看診。 耳鼻喉科通常是處理「眩」(感覺在轉)的問題,而神經內科則處理「暈」的問題(暈暈的感覺)。 起初,其心臟科醫師認為劉先生是心肌梗塞後,擔心生命再次有危險,而引起相關的焦慮症狀,只要服用輕度的抗焦慮藥物就可以緩解,但劉先生頭暈的感覺一直存在,讓他整天生活都很痛苦。
癌症暈眩: 暈眩跟頭暈不一樣!圖解四種常見類型及改善方式
眩暈可以依照病發的原因,區分成周邊型眩暈及中樞型眩暈。 這樣講大家可能不容易理解,其實中樞型眩暈指的就是和腦部有關,周邊型則是指腦部之外的原因。 要理解頭暈是怎麼發生的,首先就要先了解身體是如何保持平衡感及方向感。 但其實整個耳朵,除了負責接收聲音的外耳構造以外,還包含了負責傳導及放大聲音的中耳,以及負責產生聽覺訊號的內耳。
- 患者常有天旋地轉、平衡感喪失的主訴,不適感相當強,且常伴隨噁心、嘔吐、盜汗或是行走困難。
- 若是太小的孩子無法坐前座,記得要用合適的兒童安全椅減少晃動程度。
- 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
- 特別提醒,老人家暈眩發作時最好趕快扶著身旁的支撐物,避免跌倒。
- 若是聽力退化或耳鳴的症狀嚴重,可以考慮裝助聽器。
- 蘇一峰醫師說,台灣癌症連續37年盤據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肺癌更是目前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一名。
- 一名時常眩暈以及嘔吐的45歲男性患者,從診所轉診到我門診時,因為說話咬字不是非常清晰,判斷應該有中風現象,於是立刻會診腦神經內科,做了一些神經學檢查。
很多疾病都會造成眩暈症,因此,找出引起眩暈症的原因非常重要,才能夠對症治療而痊癒。 癌症暈眩2025 癌症暈眩2025 在診斷眩暈症前,建議就醫詳細檢查,首先詳細詢問病史,包括過去接觸史、職業類別、家族性遺傳疾病,搭配對照病人眩暈問題;並且進行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內耳神經檢查、X光影像檢查等,必要時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 根據醫師門診觀察發現,老年人是最容易發生眩暈症第1大族群。 而神經內科醫師則是從內耳、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全方位來評估病患。
癌症暈眩: 整天頭昏腦脹?6大「暈眩」原因…小心眼睛、小腦出問題了
2、應鑒別眩暈為中樞性或外周性,一般前庭外周性眩暈的植物神經症状明顯、眼震多為水平性眼震、無神經系統體征,而中樞性的植物神經症状輕或不明顯,多有腦幹、小腦或頂顳葉損害的症状。 所謂的「暈」分為兩種,一個叫vertigo,就是所謂的眩暈,通常患者的敘述為天旋地轉。 另一個是dizziness,指的是有時候會有頭重腳輕、不平衡的感覺。
癌症暈眩: 頭暈的其他原因
暈眩在醫學上稱作「眩暈」,和一般頭暈的症狀有明顯不同,暈眩常是陣發性的,發作時會感覺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如果患者有眼震的情況,則可更加確定為暈眩;而一般頭暈大多只是頭昏或有頭重腳輕之感。 暈眩症 暈眩症在醫學上稱為梅尼埃病,以青壯年患者居多。 如果不及早干預治療,梅尼埃病所帶來的症狀表現會愈演愈烈,並且隨著發作次數… 常見是糖尿病友血糖控制不良,導致嚴重多發性神經病變,或是頸椎壓迫導致脊椎後側的本體感覺異常,在夜間光線不良時,特別容易感到走路不穏。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民眾使用3C產品,時間一定要有所節制,玩線上遊戲時,若產生眩暈症狀,一定要暫停、休息。
癌症暈眩: 撕裂性胸痛!升主動脈壁內血腫 小心48小時內奪命
最常見由內耳問題造成眩暈的疾病是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癌症暈眩 vertigo),中文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或可簡單的稱為耳石脫落症。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常見的情形是在移動時有發作頻繁的眩暈,在發作過程中身體正常。 坦白說,很多人一出現眩暈症,還是會忍不住想到中風或是腦腫瘤,但事實上,影響腦和內耳循環的全身性疾病也大有關係,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詳細做檢查,才能有最正確的診斷。 腦中風一般分為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以及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前者約20%,後者約80%。 這就好比出血性中風是溪流潰堤,水漫溪邊,造成房屋淹水;缺血性中風是溪水乾涸,溪邊植物缺水,土地無法種植。
癌症暈眩: 健康情報
國內多數患者為「前庭性偏頭痛」,調控血管收縮及舒張的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聽覺平衡神經過度興奮。 很多人都會誤解眩暈症是一種疾病,其實背後引發的原因可能不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遠表示,暈眩問題的發生主要與人體平衡感覺異常有關。 人體平衡的感覺主要是由內耳前庭系統、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3個系統來將訊息傳入大腦;接著再經由大腦感覺區綜合判斷是否平穏,若有不平均,便會產生暈眩感。 從神經內科學的角度而言,「幾乎所有會運送到腦的訊號或東西都會導致頭暈」。 因此,耳鼻喉科醫師診療過程中,主要是假定神經內科的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沒問題,所以主要檢查內耳相關功能;而神經內科醫師則是從內耳、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全方位來評估病患。
癌症暈眩: 疾病百科
有經歷過的病人常形容:「眩暈發作時,會整個天旋地轉,完全沒有辦法走路或是站起身,甚至連頭都不能動,一動就覺得暈,暈到後來會吐。」建議眩暈發作時,盡量不要動到頭部,以免造成刺激,讓暈眩的感覺加劇。 等到症狀稍微穩定後,再手扶著支撐物慢慢站起來,倘若要從躺著或坐著的姿勢中站起,動作都要緩慢。 「每天例行的診療工作中,暈眩的病人實在不少!」林志遠醫師提到,一般而言,平衡的感覺主要由內耳前庭系統、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三個系統將訊息傳入大腦,由大腦感覺區綜合判斷是否平穏,若有不平均,就會產生暈眩感。 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再結合病患之前他院耳鼻喉科及心臟內科的檢查報告綜合判斷,他可能是多條血管狹窄疾患的患者,果然在磁核造影中,發現他的右側脊椎動脈入口嚴重狹窄。 調整血壓用藥、適量飲水及藥物治療後,終於改善頭暈的困擾,心情也變好了。 對中老年人來說,頭暈也可以因為筋骨退化,如頸椎退化出現骨質增生或關節錯位,當頭部活動時壓迫頸椎,引起短暫眩暈;或是因罹患多種長期病,服用多種藥物,以致身體狀况不穩定,也是造成眩暈的原因。
癌症暈眩: 暈眩 (醫學現象)
站在醫學角度上,中風確實可能一開始以眩暈來表現,所以醫師在面對這類患者時,往往不敢大意,深怕一個閃失造成誤診。 此外,許多重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血管粥狀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等)也會出現眩暈症,如果不從疾病源頭根治,未來也會增加腦中風的機會。 通常腦部造成暈眩不會有耳鳴、聽力下降等耳疾的症狀,但唯一一種情況是患者明明是腦部中樞性的眩暈,但表現出來卻是一個耳朵暈眩症狀,被視為是耳鼻喉科的炸彈之一。 釐清自己吃的藥物:如某些抗交感神經藥物可能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進而產生頭暈症狀。 對於長期服用慢性藥物的族群來說,遇到頭暈的狀況時是需要諮詢醫師或藥師來了解自己吃的藥會不會有發生頭暈的可能。
癌症暈眩: 眩暈
一開始其心臟科醫師開了一些輕度的解焦慮藥物,但頭暈的感覺一直存在,後來就被診斷有憂鬱症,但吃了抗憂鬱劑也不見起色,反而造成患者整天頭更昏、無力及想睡。 經神經內科周全性的評估及檢查,測患者在右側脊椎動脈的入口發現嚴重狹窄。 癌症暈眩 經調整血壓用藥、適量飲水及藥物治療,目前頭暈有大幅改善,終於改善了多年頭暈的困擾,心情也大幅變好。
癌症暈眩: 健康問答網關於眩暈的相關提問
此外,部份抗生素、部份抗癌藥物有傷害前庭神經或聽神經的副作用,可能也會引起頭暈目眩。 沒想到經進一步檢測後發現,結果的確如推測般,在劉先生右側脊椎動脈的入口(V0)發現嚴重狹窄。 還好在釐清劉先生暈眩成因,調整血壓用藥、適量飲水及配合藥物治療後,劉先生多年頭暈的困擾終於獲得改善,重拾生活品質、心情也跟著大幅變好。 雖然大部分情況都是良性的,且可經由藥物或其他復健運動改善,不過若有暈眩的情況發生,仍須經由醫師詳細的診斷,才能做最正確的治療。 發病時常出現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等症狀,甚至會暈到無法走路,症狀嚴重時常需送往急診。
癌症暈眩: 大腦體操
至於治療暈眩的方式,林志遠醫師表示,以上述案例中的劉先生為例,經過神經內科周全性的評估,並結合病患之前在他院的耳鼻喉科、心臟內科的檢查報告綜合判斷後,研判劉先生可能是多條血管狹窄疾患的患者。 若是「眩」的問題,則詢問是否伴隨其他耳朵的症狀,例如:耳朵漲漲的、聽力變差、暈眩症狀會隨頭部轉動而引發等。 若病患有這一類的問題,通常是週邊內耳所造的暈眩。 梅尼爾氏症確診後,醫師治療多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水分,並減輕內耳淋巴水腫壓力,當病情趨於穩定,就會使用促進血液循環藥物,讓內耳微小血管的血流供應不虞匱乏。
好發於年輕女性,生理期前後、天氣變化、壓力、特殊飲食都可能誘發發作。 病人多數有偏頭痛史,眩暈的當下往往也通常伴隨有頭痛。 癌症暈眩 是否是偏頭痛影響平衡系統,導致偏頭痛病人後來也出現眩暈,目前仍無從得知。
舉例來說,眼睛視覺及視力的訊號輸入不好、血液內的成份失去平衡、小腦系統出問題等等都會讓人開始暈頭轉向。 癌症暈眩 會趕到頭暈、頭痛、耳鳴、疲倦、嗜睡、體力衰退、臉色蒼白、氣喘、心悸等,尤其是運動或耗能工作時有呼吸急促情形(例如爬樓梯上氣不接下氣),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當頭部位置或方向改變時,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移動,和三半規管內的淋巴液流動,讓我們的大腦可以感知移動的方向和強度,幫助身體作出相應的平衡。 專家提醒,觀影過程中,若感覺眼睛酸脹不適,應取下專用眼鏡閉眼休息片刻,回家後可用溫熱毛巾局部熱敷眼睛,症狀嚴重者則要及時就醫。 劉先生是一位61歲的退休商人,自稱過去因為工作需要,菸酒不忌,59歲那年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放了支架救回一命後,就開始整天都感覺頭暈暈的。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說明,流感在很少數人身上會發生副作用,常見的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少數的人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內自然恢復。
黃韻誠說明,「中樞型眩暈症」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問題,包括:小腦、腦幹,最需要立刻排除的就是腦腫瘤及腦中風,因為嚴重可能有生命危險;「周邊型眩暈症」的發生原因在於內耳器官,例如:耳蝸、前庭、半規管、平衡神經等出現失調。 根據醫學統計資料顯示,臨床上,90%的病患屬於「周邊型眩暈症」,少部分為「中樞型眩暈症」。 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耳淋巴水腫」,大部分病患為女性,屬於家族性遺傳疾病,除了眩暈的症狀外,也會合併耳鳴、耳朵悶脹、聽力變差下降的現象,目前真正的病因不明,可能是內耳淋巴液循環不良,使得內耳器官過度腫脹,造成平衡及聽覺功能失調。
如果是姿勢改變時瞬間有眩暈感,或者有耳朵悶塞、聽力障礙等症狀一併出現,則可到耳鼻喉科諮詢。 一般來說,小孩和年長者最容易發生眩暈,因為小孩內耳平衡功能尚未發育完成,而年長者多半是因為老化,內耳平衡功能漸漸萎縮退化造成的。 其他如台灣演藝人員江蕙、楊貴媚,因表演需進行特殊舞蹈動作、工作壓力大,也傳出深受眩暈困擾。 此外熬夜、睡眠不足、緊張、焦慮等,都可能導致眩暈發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民癌上身?」時常頭暈目眩的詠萱,染患現今國民病-頭暈,沒想到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 由於腫瘤會造成身體慢性出血,致使貧血情況發生,頭暈、目眩、蒼白、反胃、嘔吐、盜汗、食慾不振、手腳冰冷,以及揮不去的疲累感,更是其相關臟器的衍生反應,切莫輕忽。
癌症暈眩: 頭暈│天旋地轉眩暈症或因焦慮營養不足 眩暈5須知發作時要這樣做
發作分過性腦缺血發作和間歇性腦缺血發作,有的病人反覆發作後形成腦血栓。 與美尼爾氏病區別需做頸椎X光片、椎動脈造影等檢查。 (2)腦於病變:主要是指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病變,一般無聽力障礙,眼球震顫持續時間長,且多呈垂直性或位置性,並常伴有其他顱神經、錐體束和感覺束等腦實質受損的症状和體征,可見於該處的腫瘤、炎症、血管性疾及變性疾病等。 本研究未發現腫瘤、炎症及變性疾病,主要為血管性病變。 (1)小腦橋腦角病變:系指小腦橋腦角部位的前庭神經病變所致,以腫瘤、炎症和創傷較多見,可伴患側的耳鳴、耳聾,症状持續時間長,伴有其他顱神經和橋腦、小腦實質受損的體征,嚴重者還有顱內壓增高所致的頭痛、嘔吐及意識障礙。 橋腦小腦角腫瘤、前庭神經元炎和顱腦創傷均系損傷了前庭神經所致,前庭神經元炎除眩暈和前庭神經功能障礙外,無其他顱神經和腦實質的損害,無耳鳴、耳聾表現。
癌症暈眩: 健康解「迷」港大研發納米藥輸送系統!安全有效治療肥胖、心血管病,可以將脂肪轉為好脂肪?
除了嚴重的前庭神經炎外,一般內耳、前庭疾病的眩暈很少會持續超過2-3個小時。 如果眩暈、漂浮的感覺維持數天,甚至還會走路不穩,就要懷疑有中樞性病變的可能。 特別是年紀長、有腦血管疾病家族史、三高問題的人,出現眩暈症狀時應特別警覺。 根據統計,眩暈好發於50~60歲的女性,且不同於一般的頭暈,眩暈的症狀往往較嚴重。
由於有心臟冠狀動脈狹窄阻塞的病史,往往也可能同時伴隨脊椎基底動脈狹窄,導致循環不良。 今年61歲的劉先生是一位退休商人,過去因為工作需要,菸酒不忌,59歲那年罹患急性心肌梗塞,放了支架緊急救回一命後,卻開始整天頭暈暈的。 癌症暈眩 一開始,心臟科醫師認為,劉先生是心肌梗塞後,擔心生命再次有危險,才產生焦慮症狀,只要吃一些輕度的解焦慮藥物就可以處理,沒想到劉先生吃藥後,頭暈暈的感覺仍一直存在,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右側脊椎動脈嚴重狹窄,引發的頭暈症狀。
癌症暈眩: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 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 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優活健康網》為一具專業性的健康生活媒體,內容整合醫學專業、自然生活,乃至心靈健康等相關文章,提供網友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耳水增多的原因仍然未明,但區博士強調,相信與病毒感染、過敏、免疫失調、偏頭痛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亦可能是排走耳水的管道出現阻塞,又或是調節耳水量和耳壓的內淋巴囊失效有關。
癌症暈眩: 癌症專區
頭暈通常是因為人身處的環境在晃動而引發,例如暈車、暈船等,或者感冒所導致的內耳半規管功能暫時失調。 相對的,眩暈的定義則是沒有外來刺激,人卻有「轉」的幻覺。 例如在靜止的空間中,覺得地板會浮動、牆壁在轉動,或者身體天旋地轉,都是眩暈的可能表現。 癌症暈眩2025 當眩暈發生時,有人感覺天旋地轉、有人則出現頭暈、頭昏,很多人不了解發生什麼事? 人的平衡系統可分為內耳三半規管、腦幹和腦部、眼睛和身體共3大部分,透過各器官的合作協調而能正常運作。
癌症暈眩: 眩晕临床表现
如果接受以上4項檢查,所有結果顯示高度懷疑為「中樞型眩暈症」,建議進一步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腦腫瘤及腦中風等問題。 於是輾轉置神經內科尋求協助,而在周全性的評估,以及結合病患之前他院耳鼻喉科及心臟內科的檢查報告綜合判斷下,推測劉先生可能是多條血管狹窄疾患(polyvascular disease)的患者。 除了說明暈眩的可能成因外,林志遠醫師也分享到,最近院內就診治了一位特殊頭暈治療成功的案例。
癌症暈眩: 常頭暈 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第二,紀錄暈眩症狀持續的時間及一併出現的症狀。 包括第一次發作的時間、發生的頻率、每次症狀維持多久、是否有耳鳴、頭痛、畏光、幻聽等不適,都有助於醫師找出真正的病因。 根據《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刊載的資料統計,過了40歲以後,高達40%以上的人有眩暈的經驗。 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科部部長林永松指出,儘管眩暈在中、熟齡族群中的好發率相當高,許多民眾卻不以為意,認為只要自行休息或服用成藥即可。 長久下來,可能讓主宰平衡感的前庭功能加速退化,嚴重者還會延誤腦部疾病的黃金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