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交通運輸不發達,笨重的石材運送起來耗時費力,所以… 對,墳場就必須設在採石場旁邊。 自古南北水系有不同的守護神明,北方水源有北帝守護,南方則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亦即是廣為人熟知的「洪聖爺」。 大澳洪聖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洪聖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位於大澳石仔埗街的洪聖古廟建於清朝乾隆11年(1746年),是供奉洪聖的廟宇。 另外,每年九月初八,河上鄉、金錢及燕崗村子孫需齊往侯卓峰祖墳掃墓,由族長主持祭祀儀式,有禮生兩名唱禮和讀祭文。
灣仔自此煥然一新,數年後海軍會所及六國飯店亦相繼建成,並迅速成為該區的地標。 與其他較早開發的地區相比,灣仔過去百多年來的發展並不平凡,走過的路,多采多姿,可說是香港歷史的縮影。 它沒有中環的高貴,也沒有上環的繁囂;其早期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卻為灣仔帶來濃厚的國際色彩。
洪聖古廟: 灣仔都市傳說 -洪聖古廟 feat. 舊灣仔郵政局
可惜戰後唱歌樓已不復見,代之而為飲宴,於該日下午五時,假座河上鄉康樂中心,設宴招待親朋,筵開數十席,熱鬧非常。 由二月初十晚到十三晚,加演粵劇助興,以增節日氣氛。 該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香港仔警署在對岸出現後,居民認為影響鴨脷洲的風水。 有堪輿師便建議在洪聖廟前豎立兩根六米高的木柱,繪以龍形圖案,以化解警署所在的「虎地」煞氣。 洪聖古廟 居民叫這對木柱為「龍柱」,亦有人稱之「定海神針」,曾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維修。
- 古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左邊是廟祝起居的地方,右邊曾用作村學校舍,教育村中子弟。
- 古廟內供奉的「洪聖大王」本名洪熙,原是唐代的廣州刺史,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通曉數學,並且曾建天文台觀天象以利漁民出海,死後為百姓祭祀。
- 洪聖殿只是提供了作為會場的「廟」,但「會」本身卻不是為洪聖爺誕而設。
- 這裏每一個香港人的情懷與掛念, 是對於香港本土情懷的載體。
- 鴨脷洲一向為漁民社區,村民主要以造船、捕魚及海運為生,他們認為「南海之神」洪聖屢次拯救居民,立廟酬謝神恩,祈求該區風調雨順、漁獲豐收,自此洪聖廟成鴨脷洲主要廟宇。
從1965年起至1972年,灣仔再次展開大型的填海計劃。 1968年行政局通過灣仔的舊區重建計劃,皇后大道東兩旁的舊廈大量拆卸重建。 這段時期,香港正經歷「經濟起飛」,社會普遍對工商樓宇的需求增加,商業活動因中環區的商業樓宇供應飽和而漸漸向東擴展,灣仔的填海與重建,正好回應這一趨勢。 另一方面,當時香港亦從「文化沙漠」,逐步走進文化活動百花齊放的年代。 從廟門石柱對聯所見,洪聖廟於咸豐十年擴建,並打造了今天所見的門額,這該廟宇近年現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洪聖古廟: 香港camping好去處.新手之選
其他神祇除洪聖外,廟內亦供奉關帝、太歲及觀音。 洪聖誕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洪聖誕,島上居民必籌辦神功戲及巡遊活動,酬謝神恩。 重修本廟曾於一九八八年及二零零五年進行大型維修工程。 滘西洲洪聖古廟,又名西貢洪聖古廟,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滘西洲,建於清朝。 200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現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 最初嘅洪聖廟就只係海邊岩石上面嘅一個神壇仔,但附近嘅街坊後來就喺岩石嘅基礎上加建廟宇,所以今時今日入到洪聖廟都仲會見到廟宇入面有大塊嘅岩石。
- 歷史文物本廟至今仍保存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如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鑄造的一口鐵鐘及清代石灣陶塑等。
- 與洪聖廟毗連的是望海觀音廟,取名「望海」,因本來海岸線在這廟前,出海作業者為尋庇佑,便建造了這廟。
- 村民在將先於正誕前幾天在廟前集合,舉行大眾祈福,祈求全村人口平安,再在正誕早上,舉行廟會和飄色巡遊匯演,盛大程度不亞於鴨脷洲。
- 鴨脷洲 洪聖古廟 是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歷史悠久的一座 寺廟 廟宇 ,建於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現已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 拜拜之餘,不妨遊覽古色古香的建築與庭園,看看特別的「五形」建築佈局,祠中的飛鸞台、經堂、玉液池、盂香亭及照壁,分別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在灣仔另一端的摩利臣山上,馬禮遜教育會亦早在1843年開辦學校,惟因經費不繼,學校被迫六年後停辦。 根據英國人登陸港島後所作的第一次人口調查,現今稱為灣仔的地區,開埠時並沒有常住人口。 洪聖古廟 這當然不是說灣仔杳無人煙,學者推測,現今洪聖廟附近或許在開埠前已有少量漁民聚居。 洪聖是指「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能庇護出海作業者。 與洪聖廟毗連的是望海觀音廟,取名「望海」,因本來海岸線在這廟前,出海作業者為尋庇佑,便建造了這廟。 建於1913年,1915年啟用的「舊灣仔郵政局」位於皇后大道東和灣仔峽道交口,是香港最古老的郵政建築。
洪聖古廟: 香港仔漁港歷史
單車是梅窩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鄰近碼頭的秋記提供單車租借服務。 單車店設有士多,供應三文治及即食輕食麵食等,交還單車後用餐,方便。 洪聖古廟以紅色磚牆配搭青色瓦頂,廟前還有一對腳踏金球的雌雄石獅。 據說洪聖是唐朝重臣洪熙,曾設立氣象台,預測天氣,造福漁民。
洪聖古廟: 活動資訊
從開埠起,軍方在今天金鐘一帶設置營房、船塢和軍事設施,這使灣仔與中、上環分隔,其商業發展因而嚴重受阻。 小規模的工業如糖廠、船廠及工場雖一度出現灣仔海旁,可是沒有壯大起來,灣仔漸成一個夾雜住宅的貨倉區,海旁隨處可見用以上落貨物的小碼頭。 海濱住宅發展計劃其後因富人不願定居灣仔被迫草草收場。 到了1850年代,「泉水花園」以東的「醫院山」(今律敦治醫院所在地)漸漸成為貨倉區,這亦為華人帶來工作機會。
洪聖古廟: > 香港好去處搜尋
戰後唯一流傳至今的習俗便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寶誕,當日村中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齊往洪聖古廟參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 當日下午二時於廟前搶炮頭,由村中父老燃點花炮,村民及各方親友均可爭奪,炮頭共有七枚,各有不同寓意。 戰前,在洪聖誕當晚,會舉行唱歌樓助興,並重金禮聘客家村婦唱山歌,由村中及附近居民來村前對唱還唱,得勝者由本村贈送鏢尾一枝,衣服一套,作為獎勵,以誌留念。
洪聖古廟: 灣仔北帝廟
除了以上兩家古廟,歷史價值能與之媲美的,就是居石侯公祠。 古祠位於村子康樂活動中心附近,約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數百年來經過多次修復,現為法定古蹟。 古祠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祠堂門框及正門兩側鼓台以紅沙岩構建。 祠堂內的橫樑及斗拱均有雕工精緻的民間故事和吉祥圖案。
洪聖古廟: 建築風格
傳說,楊亮節曾經幫助南宋末代皇帝宋帝昺南逃到九龍,護駕有功,世人尊敬他很忠義,所以建廟紀念。 每年農曆年初二的車公誕會有不少善信到廟裡拜拜,不過一般會在農曆年初三人潮最洶湧。 這一天俗稱「赤口」,相傳容易有口舌之爭,不宜拜年,所以很多香港市民都愛到車公廟打卡,拜拜祈福、轉轉銅風車,祈求來年好運。 現場人頭攢動,香火鼎盛,歡迎你也來體驗一下本地人過春節的習俗。
洪聖古廟: 灣仔︰身份追尋
蓮花宮的建築亦非常特別,前殿為八角形,與長方形正殿(後殿)之間沒有天井。 通往該廟宇的入口階梯設於前殿左右兩側,與其他傳統中式廟宇有所不同。 1972年,標誌著灣仔新時代到臨的新水星大廈落成。
洪聖古廟: 歷史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每年二月初十至十四日的洪聖誕都是河上鄉的重要日子,除了會上演五夜四日神功戲,亦會有舞龍舞獅、搶花炮等活動,熱鬧非常。 農曆二月十三日的洪聖誕,仍是鴨脷洲社區其中一個大型的年度盛事。
洪聖古廟: 香港洪聖廟
隨著人口及貨運增加,港府開發今天石水渠街一帶作華人住宅區;洪聖廟及玉虛宮相繼於1860年代在灣仔建成,標誌著華人在灣仔落地生根。 開埠初期,港府本有意把灣仔海旁開發為高尚的海濱住宅區。 早在1842年,一名美籍商人紀士拜(Charles Gillespie)已在今天的環境資源中心(當時尚位於海旁)建了一間大宅。 1848年第三任港督般咸抵港後,因官舍尚未興建,便從一商人處租來「春園」的一座大宅作短暫居停。
洪聖古廟: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經歷大半個世紀,終不敵2014年颱風「海鷗」的吹襲,其中一支龍柱折斷。 翌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出資製作新的龍柱,重新矗立廟前。 洪聖古廟 鴨脷洲在明朝已有人居住,當人口漸多,有足夠經費時便在海邊興建一座洪聖古廟,供奉「南海廣利洪聖大王」。 屬於法定古蹟,雖然經過幾次重修,依舊保留了古貌。 洪聖古廟2025 屋脊裝飾華麗,壁畫精緻細膩,廟內更有一些由清代保存到現在的歷史文物,包括於1747年鑄造的一口古鐘。
在當地村民全力支持及積極參與下,是項修復工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二千年文物古蹟保護獎」傑出項目獎。 洪聖古廟坐落於西貢的一座寧靜小島滘西洲上,為供奉海上守護神 ── 洪聖而建,其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 此廟於2000年修復成功,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傑出項目獎」。 熱愛本土文化的朋友,不妨看看在寧靜小島上舉行的梅窩+週末市集,市集不定時舉行,位於梅窩涌口街的舊米舖年豐會舉行擺設一系列的特色攤位。 梅窩+是推廣梅窩文化的非牟利機構,舉行不同活動如工作坊和體驗,大家可以瀏覽他們的社交平台。
洪聖古廟: 原本面朝大海嘅廟宇 灣仔洪聖古廟
每年天后誕,會有許多善信前來參拜賀誕,相當熱鬧。 而在大佛對面的百年古剎寶蓮禪寺,有「南天佛國」之稱,多年來香火不斷,每年佛誕更有規模盛大的慶祝活動。 走入寺內,可見多座富含中國色彩的建築,包括金碧輝煌的萬佛寶殿、供奉本土、東方及西方三方佛的大雄寶殿等。 逛累了,你可以休息一下,到齋堂嚐嚐美味的齋菜。 相較於灣仔鬧市裡的洪聖古廟,鴨脷洲的這座古廟則像是小社區裡的廟宇,而且至今仍然處於沿海的位置。
洪聖古廟: 西貢滘西洲洪聖古廟
至於「洪熙」故事是從何而起,而演變成今天的官方說法,倒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洪聖古廟 根據村民傳説及從古廟的碑記推測,一直以來是滘西洲的地區廟宇,不僅供漁民祈福求安,也有團結地方社羣的社會功能。 洪聖古廟 每年的洪聖爺誕是鴨脷洲的年度盛事,大批居民會準備各類祭品酬謝神恩,同時一連數日舉行大型賀誕活動,包括會景巡遊、傳統龍舟拜廟和神功戲等,熱鬧萬分。
洪聖古廟: 新界及離島區廟宇
這是香港仔最古老的廟宇,2014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人也拜媽祖,不過稱這位海上守護神為「天后」。 過去沿海鄉民多建廟供奉她,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 位於銅鑼灣的天后廟建於18世紀初,由戴氏家族建造並管理至今,是香港眾多供奉天后的廟宇之一。
洪聖古廟: 洪聖古廟歷史沿革
研究亦指出廟後設有一座1847至1848年間建成的神壇,這進一步確定洪聖廟的初建時期。 咸豐十年,洪聖廟擴建,並打造了今天所見的門額(現被列一級保護文物)。 由東華接管日期已無可稽考,估計約於1930年前。 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重新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由東華管理。
洪聖古廟: 交通
建築格局廟宇一般以四對柱承接屋頂的重量,而此廟內則有五對柱,其中第二對是用以承接廟側捲棚式走廊的簷頂。 前殿上的正脊為廣東石灣製的花脊,裝飾華麗,神態十分生動。 歷史文物本廟至今仍保存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如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鑄造的一口鐵鐘及清代石灣陶塑等。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父老列隊領肉,每人半斤;在場各人就地「食山頭」,每八人一盆盆菜。 志蓮淨苑是一座佛寺,以仿照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為特色,採用天然建材,用榫接方式結合,完全不用釘子,整體高雅古樸。 毗連的南蓮園池則是古色古香的園林,同樣以唐代建築為藍本。 漫步其中,樹木、山石、小橋、池水,就像一幅幅山水卷軸展現在眼前,有遠離煩囂之感,特別令人覺得寧靜平和。 喜歡素菜的,可以到園內的「龍門樓」找一個靠窗座位,一邊吃一邊欣賞外面的人造瀑布,悠閒又愜意。 公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據說當時沙田一帶瘟疫橫行,村民相信車公顯靈令瘟疫解除,便建廟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