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米勒管上皮具有分化形成輸卵管、子宮、宮頸及陰道穹隆上皮的多向分化能力。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頸原位腺癌 出生後,這些胚胎時期的未分化細胞仍保留在成熟機體的生發層組織內,具有增生及多向分化潛能。 正常生理情況下,生發層細胞隻顯現單向分化,維持該組織細胞的新生與衰亡的替代。
- 化療藥物會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會損害身體正常細胞,導致某些副作用。
- 癌細胞向身體另一部分的移動稱為轉移(Metastasis),尚未滲透到周圍正常組織中的癌細胞稱為原位(In situ)。
- 如果仍然有ASC-US的話,仍可以每六個月做一次抹片,共做兩年。
- 如名稱所示,侵襲癌意指具有侵襲性的癌細胞,它會持續向外擴散與堆積,並直接擴展和滲透至鄰近的正常細胞,此過程叫做「浸潤」或「侵入」。
- 子宮頸在癌化過程中,一般從 CIN1進展到CIN2、CIN3,再演變成子宮頸癌,但未必所有的子宮頸癌都一定從CIN1開始,它可以在「CIN1-CIN2-CIN3-侵襲癌」中的任一點切入。
體內放射治療多數會與體外放射治療一同用於治療子宮頸癌,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單獨使用(通常是較特殊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例)。 I期癌細胞已從子宮頸表面侵蝕入皮下組織,但仍局限在子宮頸位置。 II 期癌症已蔓延到子宮頸旁的組織和陰道的上三分之二範圍,但尚未擴散到骨盆壁或陰道下部。 III 期癌症已經擴散到陰道下部三分之一範圍以及盆腔側。
子宮頸原位腺癌: 診斷性刮宮
若息肉長在子宮頸,就是子宮頸息肉,因為磨擦的關係,常在性行為之後發生出血,子宮頸息肉通常可在醫師內診時發現。 I期及Ⅱa期而合併早期妊娠者,可用根治術;或先放射治療,待胎兒死亡自然排除後,再行根治術,或繼續放射治療。 各期子宮頸癌合併晚期或已臨產者,均應行剖宮產術,以後再作手術或放射治療。
腫瘤具有腫瘤節點的外觀,其生長過程根據外生類型發生,並可能隨後分佈到子宮肌層。 不過,按照慣例,這種傾向發生在特殊情況下,主要是腫瘤具有一定的具體位置,在子宮內膜在其整個表面不延伸到患處並不能滲入子宮肌層和參數。 增加由女性轉移的這種惡性腫瘤和乳腺癌的可能性,此外,如果它與患有子宮癌的人有直接關係 – 來自母親或姐妹。
子宮頸原位腺癌: 二、侵襲癌:會「浸潤」到正常細胞內的癌症
在癌灶周圍可以是萎縮的子宮內膜,腫瘤惡性度高,分化差,預後不良。 如果在那個年齡的女性,當更年期發生時,出現子宮出血,她應該立即去婦科醫生這樣,因為必要的研究準確地確定原因。 並且,如果有必要,進行額外的診斷措施以排除,或者相反,確認子宮中腫瘤學發展的事實。 子宮頸原位腺癌 第二階段的特徵是在該腫瘤的病變部位包含子宮頸。 一個簡單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定期訪問婦科醫生。 該專家能夠診斷子宮腺癌的症狀,並及時指定適當的治療方案,防止疾病轉變為更嚴重的階段,並可能出現各種並發症。
案例故事:47歲陳姓女子是公務員,她婚後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都正常,去年因異常出血就診,卻發現已是子宮頸腺癌末期。 還好她勇敢接受化療、電療,抗癌成功,她以自身經歷提醒婦女及早預防。 Lawton F報道瞭應用孕激素治療晚期或復發、轉移的內膜癌,其有效率孕激素因其服用方便、毒性小、能耐受,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面已應用瞭幾十年。 但各作者報道的療效不甚一致,有諸多因素均可影響緩解率。 最重要的是腫瘤的分化程度及雌、孕激素受體(ER、PR)狀況。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征
Kistner於1959年證實瞭孕激素可使子宮內膜癌的腺體向良性逆轉。 以後又有作者對488例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進行手術前後的比較觀察,結果發現術前給予孕激素治療者,其子宮內膜較治療前在結構及功能上均向更好的方向轉化。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激素受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內是激素作用的關鍵一步,激素受體復合物影響著癌細胞內DNA的轉錄反應,可能延緩瞭DNA及RNA的復制,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孕激素與受體的作用是在基因水平上調節著細胞的生物活性。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頸癌前病變因素
切除範圍包括全子宮、雙側附件、陰道上段和陰道旁組織以及盆腔內備組淋巴結(子宮頸旁、閉孔、髂內、髂外、髂總下段淋巴結)。 手術要求徹底、安全、嚴格掌握適應徵、防止併發症。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頸原位腺癌2025 浸潤癌:治療方法應根據臨床期別,年齡和全身情況,以及設備條件。 一般而言,放療可適用於各期患者;Ⅰb至Ⅱa期的手術療效與放療相近;宮頸腺癌對放療敏感度稍差,應採取手術切除加放療綜合治療。
子宮頸原位腺癌: 組織工作人員組織章程與我們聯絡
臨床醫師應註意嚴格遵守手術操作步驟,避免宮頸管內和宮腔刮出物流漏及混雜。 子宮頸原位腺癌 在協助分期方面,子宮內膜癌診刮標本診斷宮頸癌有無受累有一定困難。 婦產科病理醫師的臨檢水平及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分段診斷的準確性。 國內有學者報道69例內膜癌分段診斷病理標本與術後子宮切除標本病理比較,在診斷宮頸有無受累假陽性率34.5%,假陰性率12.68%(總誤差率為47.2%)。
子宮頸原位腺癌: 有關治療的更多信息
至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甚至腹腔鏡檢查,都不能作分期診斷的依據。 子宮頸癌的分期,主要以臨床評估為主,也就是說根據「臨床分期」,而不是其他婦科癌症常用的「手術分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婦產科聯盟 在1994年所建議的。 因為子宮頸癌好發於開發中國家,是排名第一的女性癌症及第二癌症死因。 而這些國家的醫療資源較為缺乏,無法做到很詳盡的治療前評估及治療。 因此FIGO堅持子宮頸癌的分期只是為了比較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治療的指引。 蘇棋楓說,子宮頸癌尤其癌前病變,常無特殊的症狀,早期發現仍要靠子宮頸抹片篩檢,建議年滿20歲或開始有性行為的婦女,就要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頸癌之分類
多年來,許多作者在聯合化療方面進行瞭一些探索,發現聯合化療的有效率可達40%~60%,目前單一用藥已被聯合化療所取代。 B.術前照射種類:術前全劑量照射:即腔內加體外照射,劑量與單純放射治療相同。 完成治療後2~3個月行子宮全切及雙附件切除術。 ②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區:即盆腔照射區向頭側擴展區,由盆腔外照射點向頭側擴展長18cm,寬8cm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腎動脈淋巴結。 子宮頸原位腺癌2025 子宮頸原位腺癌 若僅有髂總淋巴結受累者則可用頭側擴展長9cm包括腹主動脈下段照射。
子宮頸原位腺癌: 早期診斷宮頸癌的五要素
Matthews等在1997年的一篇回顧性分析中指出,子宮內膜癌在白人婦女中發病率較黑人婦女高。 但黑人婦女患內膜癌者,其存活率低,病死率高。 子宮內膜的漿液性乳頭狀癌及透明細胞癌在黑人婦女較白人婦女多見,而子宮內膜癌的這兩個亞型常表現為低分化及臨床晚期,因此預後差。 其原因尚不明確,已知突變的p53基因的過度表達在黑人婦女明顯高於白人婦女。 9.其他因素 傢族史,有卵巢癌、腸癌或乳腺癌傢族史者,患內膜癌的可能性較無傢族史者高。 經濟條件較好,尤其高脂肪飲食者,也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
子宮頸原位腺癌: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
子宮頸癌分為鱗狀上皮癌、腺癌兩種,曾志仁表示,根據民國99年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頸癌發生率居婦癌第二位,國內一年新增1680名患者,平均一天有四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尤其腺癌,更不能輕忽。 中山醫學大學附醫副院長、台灣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30年,癌症發生率將增長至75%,即每四人有三人罹癌,其中腺癌將成為癌症增長的罪魁禍首,諸如肺腺癌、乳癌、子宮頸癌等。 五、子宮頸管癌 子宮頸原位腺癌 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增多。 如為腺癌則鑒定其來源會有困難,如能找到粘液腺體,則原發於頸管的可能性較大。 日本Okudaira等指出,在浸潤性宮頸腺癌組織中,癌胚抗原的陽性表達率很高,因此,作CEA免疫組織染色,有助於宮頸腺癌與宮內膜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