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較少見導致泡泡尿的原因是逆行性射精,男性若射精時尿道括約肌沒有適時的放鬆,便有機會導致精液射到膀胱中,進而使射精完的下一次排尿看到尿液含有泡泡狀的精液。 若經常在射精後觀察到泡泡尿,可能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 尿液裡有泡泡十分常見,造成泡泡尿最普遍的原因是高速的排尿。
- WHO雖證實此事,但拒絕透露受影響國家名稱,僅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中。
- 並不是偶爾吃一次血壓藥,就能夠把長期很高的血壓給降下來。
- 香甜多汁的荔枝讓人忍不住一顆接一顆,不過有時買太多吃不完,放沒幾天即驚見果皮變得又乾又硬超難剝嗎?
- 血脂,也就是血液當中的脂肪,包含LDL-C(壞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TG(三酸甘油酯)三大類,如果能好好控制,就能減少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血脂的標準並沒有一個固定值,會隨著性別、年齡、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調整。
- 當你懷疑出現泡泡尿的症狀,可以在解尿後先不要沖馬桶,過幾分鐘再回來觀察尿液。
- 另外,GI值和GL值(血糖指數和血糖負荷)是另外一組常聽到的名詞,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其高低對血糖控制有好處或壞處,並不需要過度在意。
- 而因為血管本身是有彈性的(內含有結締組織),因此當心室「舒張」時,被撐開的動脈回彈後所產生的流動形成之壓力就是舒張壓。
這樣的減重幅度可以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除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也能適當減輕關節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最重要的還是將目標設定在可實現、持續的範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成為成功路上的阻礙。 根據2022年糖尿病學會所訂定的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糖尿病的第一線治療是以病人為中心,思考病人本身相關共病、年齡、認知、高低血糖的風險,去做生活型態的調整,或是以Metformin口服藥物給予血糖控制。 因為先前的研究大多認為Metformin可有效控制糖分外,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黃彗倫: 糖尿病患為什麼該注意體重?
接下來講到蛋白質,書中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攝取蛋白質時,會在不增加血糖的前提下提高胰島素的反應,因為胰島素的功用是降低血糖。 因此,對於有低血糖風險的病人,可試著避免攝取高蛋白質含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免血糖不小心降得太低。 頭痛的產生,是由於大腦外面包覆的各種組織產生了一點變化,刺激到痛覺的接受器,才有痛的感覺出現。 而大腦外面包覆的各種組織,包含了肌肉、血管、神經、骨頭等等。
舉例而言,針對溫痛覺喪失的病人,不可以自己剪指甲、不能自己去試熱水;針對本體感覺喪失的病人,盡量在家裡設置扶手、盡量不要閉眼做事。 造成周邊神經病變的原因非常多,根據影響的神經不同,不同周邊神經病變產生的症狀也大不相同。 然而,我們暫時還不需要過於關注升糖負荷(GL)和升糖指數(GI)兩個數值。 這是因為最新的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 尚未發現足夠證據可表示食用升糖負荷(GL)、升糖指數(GI)高或低的食物,對於糖尿病的發生、控制、後續併發症的發展,有已知的顯著影響。 大多數的情況是,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沒超過180/120mmHg,但還是頭痛了。
黃彗倫: 黃彗倫醫師/罹患肌少症失能風險增! 預防從兩方面著手
2.自主神經病變(Autonomic neuropathy):以自主神經症狀為主的神經病變。 因自主神經影響身體上下多個器官,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血管、腸胃道、生殖、代謝等問題。 例如,姿勢性低血壓、腸胃蠕動問題(如便祕、腹瀉)、排尿不順、性功能障礙、流汗習慣改變等症狀。 一般來說,原型食物比加入添加劑的精緻食品更好,非澱粉類蔬菜也比澱粉類蔬菜,如蕃薯、馬鈴薯、玉米、豆子(紅豆/綠豆/豌豆等)更好。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我們應該了解其背後的成因,並且積極防範,才能與之和平共處。 其實大部分時候高血壓的患者起初是沒有什麼症狀的,再嚴重一點則可能出現頭暈、後頸部疼痛、頭部鈍痛感。 當血壓高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對患者的腦、心臟、腎臟、周邊血管產生影響,而產生一系列之症狀如:肢體無力或麻木、噁心、嘔吐、大量出汗、胸痛、呼吸困難、心律不整、血尿、少尿或無尿、耳鳴等。 長期高血壓不斷衝擊腎臟內的小動脈造成破壞,使腎臟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與養分,最終導致腎臟功能被破壞而形成蛋白尿,甚至演變為腎衰竭。 腎病變亦會導致高血壓,當腎臟血流降低時,腎臟會分泌腎素,腎素會活化血管張力素,除了直接造成血管收縮,也會間接增加腎上腺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又會作用在腎臟增加鈉離子和水份的再吸收,這兩者皆可能導致血壓上升,長期的腎臟血流不足即會形成高血壓。 三、隨著醫界潮流,公衛政策也鼓勵共照 如前段小節提及,糖尿病的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的發生。
黃彗倫: 牛排館喝蛤蜊湯見菸蒂 以為是蔥段險喝入
溫痛覺的部分,病人會常常受傷而不自知,或是出現像觸電或尖銳的疼痛感。 黃彗倫 周邊神經是一個相對於中樞神經的名詞,中樞神經主要指的是腦以及脊隨,其餘的就被稱為周邊神經,其中包含感覺、運動、自主神經。 沒錯,為了鼓勵糖尿病患注意減重,美糖尿病協會認為先從減少「單日熱量總攝取量」開始,專注於卡路里攝取、醣類佔攝入熱量的比例,便能幫助減重,也足以帶來血糖控制及預防併發症的益處。 黃彗倫2025 黃彗倫2025 首先是LDL-C(壞膽固醇),對於一般罹患糖尿病的病友來說,控制在小於100mg/dL即可;但已經罹患一些較輕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缺血性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則建議要小於70mg/dL。 甚者,若有心肌梗塞、做過心導管等病史,則希望要低於55mg/dL。
黃彗倫: 發文「猜新北教育局長該換人了」被檢舉 國中師怒告
但正是這種心態,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並因爲沒有達成而感到沮喪、失敗。 這些情緒反而會影響我們的動力、意願,終至放棄原先的減肥計劃。 因此美國糖尿病協會 黃彗倫 (ADA)建議,以合理原則設定合理目標。
黃彗倫: 【黃彗倫醫師】牢記6重點 預防老人跌倒
除了會有感覺喪失以外,通常不適感也會包含疼痛、肌肉無力。 若侵犯腦神經,可能會出現複視的症狀;侵犯單一周邊神經,則有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過重、肥胖與糖尿病密切相關,許多研究曾證實,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需求,進一步加重胰島素的負擔,導致胰島素耐受性(Insulin resistance)產生,對身體代謝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過重或肥胖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糖尿病,且風險會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加,越胖越危險。 長期以來的高血壓標準140/90mmHg,即將正式走入歷史。 台灣高血壓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決定在2022年將高血壓標準下修至130/80mmHg。
黃彗倫: 國中會考 南榮國中周承羲5A++
當發現自己吃了某種血壓藥後,發生了藥袋上面註明的副作用,那我們就可以在下次回診的時候告訴醫師,請醫師幫忙換藥或調整劑量。 若在家裡也有固定量測血壓,監測自己吃完藥前後的血壓,也可以注意到藥物療效的差別。 黃彗倫2025 綜合以上,血壓高可能會造成頭痛,但高血壓不一定造成頭痛。 因此,遇到頭痛,先考慮其他原因,再來思考有沒有可能是嚴重問題引起急性高血壓,再引起劇烈頭痛。 黃彗倫2025 意思是,高血壓只是一個生理正常的代償現象,想要去改變這個現象的人們都是傻瓜,現在看來著實令人費解。
黃彗倫: 黃彗倫醫師/罹患肌少症失能風險增! 預防從兩方面著手
好處之一是避免過度壓力和挫折感壓垮自己;同時,我們能更容易觀察自己的進度,並對達到每個里程碑感到滿意,進而增強自身動力及堅持力,養成助於維持健康體質的好習慣。 二、用藥改變、醫師態度改變 黃彗倫2025 因為高血糖是造成一切併發症的根本,因此也造就了藥物、胰島素的蓬勃發展。 過往,在許多治療上治療者所著重的往往是血糖的數值控制,開立藥物可能只專注在副作用或成本,如此可能會忽略糖尿病人本身潛藏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如:有無肥胖等共病、治療時的年齡、是否已經有心血管等併發症。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的基本定義為:糖尿病患者經排除其他會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的病因,以理學檢查或電生理測試後,仍呈現周邊神經功能異常的徵兆和症狀。
黃彗倫: 國中會考 南榮國中周承羲5A++
正常情況下,腎臟就像一張濾網,會把水和代謝廢物濾出,而蛋白質這類大分子因為過不了濾網則會被留在血液循環中。 但當腎臟出了問題,濾網的過濾功能出差錯,就會導致蛋白尿,並以泡泡尿作為病徵。 許多人都會自以為醫生,常常都會有一些奇怪的醫療觀念,家醫科醫師黃彗倫日前在節目上分享一位天兵病患,只因為吃了戒菸藥,老婆就懷孕,天真以為吃戒菸藥就能懷孕,竟為了再懷孕,竟要醫生再開戒菸藥給他吃,讓醫生哭笑不得。 這個排糖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科學家們更發現它有驚人的心臟和腎臟保護效果。
黃彗倫: 糖尿病患為什麼該注意體重?
最後,ADA在社區宣傳、教育活動、推廣衛教觀念的部分也不遺餘力,他們曾舉辦如糖尿病步行、慈善籌款等活動,除了支持糖尿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更希望能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警覺,藉此推動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痛風是病,痛起來也要人命 痛風是種代謝性關節炎,人體對尿酸的代謝出了問題,或是因為特定原因造成尿酸過度累積,過多的尿酸堆積在關節便可能形成尿酸石,造成局部發炎反應因而紅腫熱痛,造成不適感。 是個和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高度相關的疾病,換言之除了藥物治療,更多的部分要倚賴病人本身的自制力,切勿因為一時的疏忽而暴飲暴食,長時間維持的平衡可能毀於一旦。 然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沒有把握現在的頭痛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 黃彗倫2025 想像一個情境,你現在的血壓是正常的,但因為頭痛誤認自己血壓高,而服下一顆降血壓藥,那麼會發生的事情就是血壓會被你降得太低,而產生頭暈、昏厥和暈倒的風險。 高血壓可以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近年在台灣的盛行率高達四分之一,而且在年紀大的人當中盛行率更高。
黃彗倫: 【黃彗倫醫師】牢記6重點 預防老人跌倒
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此血壓就好像是一個隱形指標,當我們不去注意或沒有症狀時,血壓的數值往往會暗示著我們身體血管的健康狀況,臨床上只單純有舒張壓高的年輕患者也不少見。 臺灣是眾所皆知的洗腎大國,健保耗費大半資源在因慢性腎臟病而洗腎的病友,可見腎臟保健的重要性。 從源頭開始預防,控制血壓血糖,並及早意識到腎病變的表現,適時介入處置,將得以有效避免步入慢性腎臟病的惡性循環。 醫師會利用抽血結果來診斷慢性腎臟病,其中最常被使用代表腎功能的指標為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它是一種肌肉的代謝產物且會由腎臟排出,可以顯示腎臟代謝廢物的能力,正常值為0.7~1.2mg/dl,會依照年齡與性別有些微差異。 藉由公式可以由血清肌酸酐推算得出腎絲球濾過率(GFR),它表示腎臟過濾的功能,GFR越小代表腎功能越差,依此醫師替慢性腎臟病進行分期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