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大窝口邨开始进行重建工程,与石硖尾邨和大坑东邨不同的是,香港房屋委员会把大窝口邨所有第二型徙置大厦拆卸重建,新楼宇于 1979 年至 1993 年入伙[1],并以“富〇楼”命名;第四型徙置大厦第20座则加上“富裕楼”名字。 隨着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美東樓。 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小巴則早於50年代已出現,提供一些較偏僻地區連接中心區的交通服務,今天更成服務新界偏遠地區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大窩口徙置區 大窩口徙置區2025 雖然大窩口邨劃入為葵青區,但從地理位置來看,大窩口邨與荃灣之間的距離甚至比屬於荃灣區的石圍角邨還要近。 樓宇名稱(座號)樓宇類型落成年份住宅層數每層伙數每座單位數目(伙)承建商提供升降機的廠商第1座康和一型第一款2004年328256瑞安建業奧的斯第2座所有樓宇於2000年10月動工,於2004年3月完成興建。
大窩口徙置區: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錦田是青山道和大埔道的交匯處, 但初時要由荃灣駕車到達錦田,卻需要繞一個大圈,而在1951年至1952年間所興建的荃錦公路連接起新界南北, 省下了由荃灣去錦田或元朗的時間, 也讓錦田納入當時新界地區的交通樞紐。 這兩條公路經過許多村落、地區及墟市, 在歷史和經濟效益上,都足以為人稱道。 六十年代,政府指定青衣接收數十家因填海而需要搬遷的大角咀和長沙灣的造船廠。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I」字型設計,少數呈「E」字形(東頭邨23座)或倒「F」字型(元朗邨3-5座)。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2],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大窩口工廠大廈曾稱為「大窩口徙置工廠大廈」,由三座無升降機及獨立廁所的大廈組成,在1961年至1966年間興建。 該工廠大廈佔地約1.4公頃,有三座四至七層高大廈,共有1,035個面積約18或24平方公尺的單位,總樓面面積為2.19萬平方公尺。 當時政府為配合徙置計劃,而收回大部份寮屋區及平房區土地及清拆,同時工務司署受徙置事務處委託興建工廠大廈,用以安置受影響之廠戶。 )原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石頭街8號,項目編號為TW12。
大窩口徙置區: 廁所糞渠駁錯廚渠事件
現時第一期商場正進行翻新工程,工程包括更換地磚及天花、加裝空調系統。 工程於 2020 大窩口徙置區2025 年 9 月接近完成,新商戶包括大家樂(由富麗花園遷至現址),麗香園冰室,金伯樂酒樓,爭鮮壽司外帶,以及優品360°等。 大窩口邨各大廈以「富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另外為牛頭角下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香港電台電視部-《獅子山下》:1970年代的連續單元劇,重建以前的橫頭磡徙置區第24座作為曾於背景,而橫頭磡正位處獅子山之下。 該段上角街已隨著葵涌邨重建而徹底改道,遺址約位於現時葵涌邨映葵樓及雅葵樓之間。
房委會曾在1989年檢討其轄下工廠大廈的情況,決議長遠逐步減持工廠大廈單位,以集中發展公共房屋,於是房委會在1990年代起開始清拆舊式工廠大廈以作重建[5]。 房委會到2000年11月推行「提早退租計劃」,鼓勵包含大窩口等舊式工廠大廈的租戶自願終止租約,房委會也在2001年9月停止出租該類單位,直至2005年3月尾,大窩口工廠大廈有55%租戶參與提早退租計劃,房委會也收回約半數的單位及租約[6]。 由於房委會認為設施老舊,推行「提早退租計劃」後空置率高,加上沒有升降機及維修成本較高,於是在2005年4月宣佈清拆該工廠大廈,並安排受影響租戶競投其他工廠大廈單位,最初計劃2006年10月尾收回,及後延遲兩次[7]。 2007年5月,最後一名不滿賠償不足的租戶被當局帶走,房委會完成收回所有單位及封閉大廈,到翌年招標拆卸[8]。
大窩口徙置區: 青衣一島八橋
為解決居住和衛生帶來的問題,政府在五十年代中已逐步把木屋區清拆掉,並安排居民入住臨屋區。 一些宗教團體如衛理公會和天主教福利會等,亦紛紛關注低下層居民的問題。 荃灣區興建徙置區是從1954年海壩村木屋區大火後,政府把全部災民送往大窩口徙置區安置開始。 雖然簡陋,但徙置區仍供不應求,所以政府便增建大量的新臨屋區,在新政策下又在荃灣興建大型公共屋邨以取代木屋和石屋,解決居住問題。 隨著青山道通車,以及荃葵青區的交通網絡不斷改善,愈來愈多巴士及小巴路線駛經荃葵青區,使該區儼如一個交通樞紐,連繫著新界、港九及大嶼山。 荃葵青區居民在1930年以前主要靠農務維生,主要農作物為禾稻、菠蘿、蔬菜及蕃薯。
- 大窩口站於1982年5月10日隨着荃灣綫首段工程通車而啟用,而車站由日本青木建設及飛島建設聯營公司負責興建。
- 在1911年7月才設置警察局駐守,戰前更是由歐籍警官掌管,後來才被本地中國藉警員代替。
- 第一期:兩幢公屋大廈美映樓和美如樓,共2033個單位,是房委會首個全面採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於2007年12月16日揭幕。
- 其興建目的為紓緩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的交通負荷,並將新界各地與港九市區、香港國際機場,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距離拉近。
- 不過規劃署在2011年10月修訂規劃大綱擬稿,擬作新居者有其屋計劃選址[10]。
-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除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及石籬邨第10和11座,均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份開始重建。 三個墟市都很興旺,有賣日常用品的店鋪,也有服務性行業如理髮店和酒樓等。 第一期:兩幢公屋大廈美映樓和美如樓,共2033個單位,是房委會首個全面採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於2007年12月16日揭幕。 一期單位內及戶外公共地方廣泛應用「通用設計」概念,為居民締造無障礙居住環境。 1970年代起,政府分階段重建大坑東邨及白田邨部份樓宇,新型樓宇於1980年代起分階段入伙,不同年代設計的公屋樓宇都可在石硤尾公屋區找到。
大窩口徙置區: 興建徙置大廈
此路的建成舒緩了在1973年發展為新市鎮的屯門的交通配套嚴重不足的問題。 華達製片廠是一間於荃灣札根的大型片場,由新加坡光藝製片公司投資興建。 「光藝」與「邵氏」、「國際」同列為三大院線,華達製片廠亦培育了例如謝賢及嘉玲這等有名的大明星,是當時無人不知的片場。 葵蓉苑(英语:)原是居者有其屋屋苑,位于石头街8号[1],项目编号为TW12[4]。 原址为大窝口邨第20座徙置大厦,共有两座楼宇,属于大窝口邨重建第六期项目,原本透过居屋计划出售,但后来政府决定停售居屋。 现时第一期商场正进行翻新工程,工程包括更换地砖及天花、加装空调系统。
大窩口徙置區: 公共房屋
大窩口徙置區 鴉片戰爭後,香港島被割讓予英國,其發展卻為荃灣的農產品及手工業製品帶來出路,並帶動了荃葵青區的經濟活動,進一步刺激該區的早期商業發展。 荃葵青區早期的私人樓宇於六十年代開始出現,早期多為單幢大廈。 現存最早期的私人樓宇為建於荃灣三陂坊的仁信大廈,葵涌區最早的私人樓宇則為宏華大廈。 後來,一些大型屋苑陸續建成,荃葵青區亦日漸演變成今日高樓林立的面貌。 大窝口邨(英语:)是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新界葵青区中葵涌大窝口,邻近荃湾市中心,是葵青区所有公共屋邨之中,地理位置上最接近荃湾区的屋邨。 本邨于1961年及1968年入伙,是新界第一个徙置区,其后于1970年代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93年期间入伙,总人口约19,800人。
大窩口徙置區: 青衣大街墟
雖然荔園於1997年結業,但已為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帶來無限的歡樂,堪稱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在重工業方面,荃葵青區擁有被形容為是戰前唯一真正的重工業—德士古石油庫。 據說該廠戰前曾在只有數千鄉民的荃灣聘用多達1,600名工人,可見其規模之大,其大型油庫亦是此區一大特色,所有由海路往來、經過荃灣的人都會因而留下深刻印象。 據說在1227年(南宋景炎二年),宋端宗逃到廣東淺灣,有考察認為此淺灣即今荃灣。 然而,不少人认为大窝口邨属于荃湾区(甚至连大窝口邨的居民在填写自己的地址时,亦会经常写作“荃湾大窝口邨”),相信是因为大窝口邨居民只需步行10分钟内便能到达荃湾市中心的缘故。 其实,大窝口邨与东亚花园、荃湾花园仅相隔了一条德士古道,这条道路正是葵青区与荃湾区的分界线。
大窩口徙置區: 第一連接點
大窩口站於1982年5月10日隨着荃灣綫首段工程通車而啟用,而車站由日本青木建設及飛島建設聯營公司負責興建。 大窩口徙置區 車站原本在荃灣綫計劃初期,大窩口站主要服務三棟屋村至大窩口邨一帶居民,後因於1979年動工之荃灣綫定綫影響三棟屋村大部分地基,政府將舊有的三棟屋搬遷,並成為現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三棟屋博物館。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四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大窩口徙置區: 大窩口徙置區: 香港聖公會
1926年,新界鄉議局成立,由該局辦理新界普通的民事案件,因為此局對社區的理解較深,減少港英政府因直接管理新界事務而與居民產生衝突。 大窩口徙置區2025 大窩口徙置區 1941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 戰後於1956年,荃灣、葵涌、青衣和馬灣全撥歸荃灣理民府管理。
大窩口徙置區: 命名空间
1949年後,香港出現大規模的難民潮,荃灣迅速出現不少的木屋區。 這些區域擠迫又毫無規劃可言,再加上因填海工程的關係使地勢改變,造成區內經常因雨成災。 荃葵青區擁有多條鐵路線,既有在1982年全線通車的荃灣線,也有於1998年通車的東涌線及機場快線。 另外,自2003年該區擁有通往新界西屯門、元朗區和九龍西的西鐵線,而這些鐵路連接了荃灣與香港各地,使其交通變得更方便。
大窩口徙置區: 荃灣綫載客列車脫鈎事件
凡有下開情事之一者,應受一千元罰金及六個月徒刑之處分——(甲)違反規則第五條之規定者。 居住許可証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視爲業已撤銷——(甲)房屋置空逾兩星期以上者。 (一)新界荃灣大窩口官地應劃爲徙置區,茲經繪就圖則製就備忘錄,詳細列明,幷經新界政務專員簽署及放存處長公署在案。 1949年開業的荔園宣稱是「南中國唯一近代巨型遊樂場」,有不少娛樂設施。 1961年,荔園由邱德根接辦,增設宋城與動物園,以及更新場內各類玩意,使荔園進入新的一頁。 1969年,荔園的遊客依年已達三百萬人次,但當時香港的人口尚不足三百萬,荔園的受歡迎程度從中可見一斑。
大窩口徙置區: 荃灣舊墟市
最後一批清拆的共用廚第一型型徙廈,於1991年清拆;最後一批清拆的獨立廚廁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因歷史緣故,該等樓宇連同大十字型大廈,皆由工務司署為房委會代建[4]。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第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廈位於慈樂邨,因結構問題提早於1990年封閉,翌年5月正式拆卸;最後一批清拆第三型徙廈則位於葵涌邨(第1至13座),2000年清拆。 最後一幢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原型建築是黃大仙上邨第15座(長頌樓),於2002年清拆。
大窩口徙置區: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5]。 大窩口徙置區 至2023年1月16日,隨着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大窩口徙置區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着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大窩口徙置區: 香港平房區
地皮隨後成為臨時停車場,政府曾經計劃在那裡興建「限呎地」私人樓宇,後來再改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用地並開始建設,屋苑已於2017年6月底落成,是為尚翠苑。 維健牙科有6間牙科中心,提供綜合牙科治療,包括洗牙、補牙、脫牙、牙膠、根管治療、牙套、植牙、口腔頜面手術、牙齒矯正、 大窩口徙置區2025 大窩口徙置區 隱形牙箍 、牙齒美容及牙週病治療等。 養和醫健有2間牙科診所,分別位於金鐘及跑馬地,提供一般治療及牙齒美容服務,如傳統牙齒矯正治療與隱形牙箍、兒童齒科、種牙治療、配製假牙、牙周病治療、口腔頜面手術及緊急牙科服務。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葵青區中葵涌大窩口,於1961年及1968年入伙,是新界第一個徙置區,亦是在所有葵青區的公共屋邨之中,地理位置上最接近荃灣區的屋邨。
(四)居住許可證應受第三號附表所列條件曁處長在證上背書簽署其他條件之管制。 主人促學究從而上,攀援甚苦,倏然墮地,則已托生本州李氏矣。 天兵南下,出迎裕王,王手掖之,如舊相識,曰:「當時事猶能記憶耶?」一笑馳去。 大窩口徙置區 柴灣(Chai Wan),是香港島東區的一個地區,屬於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大窩口徙置區 鞍山(Ma On Shan)是香港以住宅為主的區域,地區行政上屬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得名自區內同名山峰。
大窩口徙置區: 大窩口徙置區: 荃灣新市鎮
大欖隧道為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的一部份,是新界西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其興建目的為紓緩屯門公路及青山公路的交通負荷,並將新界各地與港九市區、香港國際機場,以至葵涌貨櫃碼頭的距離拉近。 亦因其位置鄰近落馬州及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有助連接國內的過境旅運及物流運輸,為兩地交通及物流擔當重要角色。
大窩口徙置區: 第一型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大窩口徙置區2025 荃葵青區最早發展公共房屋的是葵涌區,葵涌區第一個公共屋邨—大窩口邨,於1961年落成。 青衣區因早期交通不便,第一個公共屋邨—長青邨在1977年才落成。
大窩口徙置區: 大窩口徙置區: 重建石硤尾邨
第二型徙廈早於1959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被俗稱為「地主房」。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大窩口徙置區: 第五型
目前在青衣繼續運作的油庫,計有:蜆殼、埃克森美孚(兩油庫)、華潤石化等。 大窝口邨共有两个商场,分别是位于大窝口道旁的第一期商场,及位于石头街的第二期商场。 2005 年,原业主香港房屋委员会将商场出售予领汇房地产信托基金(现称领展房地产信托基金),以筹集资金。 2017 年,领展房地产信托基金招标出售商场,由基汇资本牵头财团投得,交易于 2018 年生效。 然而,不少人認為大窩口邨屬於荃灣區(甚至連大窩口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亦會經常寫作「荃灣大窩口邨」),相信是因為大窩口邨居民只需步行10分鐘內便能到達荃灣市中心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