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曳光彈的好處在於能夠協助射手於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彈道,然而雙刃之一體兩面也就是會暴露出射手的位置(所谓“tracers work both ways”),因此遭到目標還擊或逃脫。 針對這一點彈藥製造商也提出新的解決方式,就是讓彈藥的火藥減量,透過降低彈頭初速到「延遲」點燃彈頭易燃物質的方法,這樣一來曳光彈就會在飛離槍口一段距離後才會開始指示彈道。 不過凡事均有两面性,因為曳光彈說穿了就是以普通的實心全金屬包覆彈頭加上磷鎂塗料改製而成的,亦即也具備同樣的殺傷力,然而在推進火藥減量後彈頭不論在威力、初速以及有效距離上就約略打折扣。 俄羅斯的7.62×39子彈的使用十分廣泛,雖然其彈頭設計可以歸類為全金屬包覆彈,但同时也具有全金屬包覆空尖彈的結構,兵工廠會很有技巧的將鉛汁倒入銅質包覆殼內一直到灌滿為止。 M43子彈的彈頭內部前端留有中空的空間,這樣的好處在於保持彈頭的初速與有效射程,並且在擊中目標後加速彈頭前端變形的速度與程度,使其於人體內產生的滾轉範圍變淺变广而又不可預期,增加体内出血與肌肉撕裂的效果。
- 雖然黑火藥的威力不及現代的炸藥,仍然屬於爆炸性物品,美國交通局則因為其易燃性而列為A級高爆炸品。
- 彈頭還可以依照尾端的形狀分為平底型(英語:flat base)與艇尾型(英語:boat tail)兩種;平底型與艇尾型的區別在於平底型彈頭尾端直徑與口徑相符,而艇尾型彈頭尾端的直徑會略小於口徑。
- 8世纪时中国炼丹家发明以硝石硫黄木炭为主要原料的“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末,放在沙罐中,再将沙罐放在地坑中,四面填土,与地平,将三个皂角子,燃烧存性,用钳子逐个放入沙罐中,等到火灭之后,在罐口加木炭三斤,煅烧,到炭消三分之一,去余火,冷收之。
- 因為底火室中央有突起的火台,所以底火室通向彈殼內部的傳火孔只能設置在火台兩側,一般是對稱的兩個。
中心發火槍彈是最常見的槍彈,它的彈殼底部中心有一個火帽,所以叫做中心發火。 擊發時擊針撞擊火帽點燃火帽里敏感的發火藥(過去常見的是雷酸汞,但是含汞擊發葯容易鏽蝕武器,所以現在的無鏽蝕底火用四氮烯,斯蒂芬酸鉛,硫化銻,次氯酸鉀等成分代替雷酸汞),發火藥燃燒產生的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彈殼內的發射葯,產生高溫高壓燃氣將彈頭推出槍管飛向目標。 現代槍彈內的無煙火藥不具爆炸性,在開放的空間內引燃不會爆炸僅只快速燃燒,無煙火藥不屬於炸藥。 雖然黑火藥的威力不及現代的炸藥,仍然屬於爆炸性物品,美國交通局則因為其易燃性而列為A級高爆炸品。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底火成分
問題是藥鍋中的火藥還要噗哧冒著煙一段時間才會「轟」的一聲把彈丸射出去,往往在火藥冒著煙的時候,佛西斯的目標早已獲得充分的警告,儘管鳥類不一定知道那是什麼,但是林子裡突然出現白煙與惡臭絕對不是好事,所以先逃難比繼續觀察來的重要。 佛西斯就是在絕不願意成為射擊空氣與樹枝冠軍王的心情下研發出世界第一個底火。 這樣算起來直接將厚紙板包裹的定量火藥與彈丸摏入膛底準備發射比起前面的射擊過程簡述至少減少了八個動作(實際上把所有細節動作總計起來共有43項;見[2])。
爆竹的製造工廠發生大爆炸的機率並不少,尤其在亞洲地區,由於具有習俗方面的需求而導致違法或非法的爆竹工廠產生[4][5]。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含有黑火藥的完成品如煙火及模型火箭等,則被列作C級危險度,因為爆竹進入成品包裝之下,黑火藥需要更強大的熱源才會起火爆炸。 專門提供槍械展示、演練與維修用的但是無法發射的假子彈被稱為惰性弹(英語:dummy),也称训练弹(英語:drill round),一般由次品弹头装配,弹壳有钻孔或有识别压印,弹壳内填充惰性物质配重。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
發射藥(propellants)與炸藥性質與使用完全不同,發射藥多用於推動槍炮彈頭或是火箭飛行。 硝酸甘油,TNT,RDX 等物具有高爆炸性屬於炸藥,炸藥本身無法當發射藥使用,但硝酸甘油與RDX可能與其他發射藥混合使用於高性能的混合發射藥中。 除了少數復古形式前膛槍使用黑火藥外,現今槍炮的發射藥皆是無煙火藥。 子彈火藥配方 槍械上的槍機會將子彈從給彈的裝置或部位(例如彈匣或彈倉;可拆卸的盒狀裝彈匣與設置於槍身之內的彈倉)送入槍管後方的膛室(也稱為藥室)進行閉鎖。 閉鎖的目的在於發揮子彈的威力並確保彈殼不會因為擊發時的反衝後退而燒傷射手。 由於空包彈必須能夠提供槍械運作的來源,所以尤其是自動武器的槍口,必須加裝轉換器將擊發時噴發出的高壓與高溫的瓦斯氣體維持正常膛壓幫助槍機運作。
然而這種設計有可能導致重心後移而發生滾轉,而滾轉原因在於鋼蕊頭有可能不平整,于是在彈頭自旋中發生重心移動,而將尾端中空化就可以通过渦流稳定彈頭。 這種底火內有一個自帶的火台,一般用金屬薄片衝壓而成,外形成向內凹陷的三爪形。 發火藥先壓入底火室,再裝上火台,然後蓋上蓋箔片塗上密封漆。 有了內置的火台,彈殼底部的底火室就不必另行加工出火台,傳火孔位置也在底火室正中央,結構相對簡單些。 博克塞式底火的另一個好處是使用過的彈殼可以比較方便地卸下底火,重新壓上新底火復裝,這對民用槍彈來說很有吸引力。 無煙火藥(Smokeless powder)指取代黑火藥的無煙發射藥,例如硝化纖維,法語為Poudre 子彈火藥配方 Blanche,即白火藥,於1884年被發明。
子彈火藥配方: 混合各配料
鋼鐵材料彈殼不宜重裝彈藥,由於延展性不佳的關係;這個取向在於回收的彈殼中鏽蝕變形的佔大部份比例,黃銅彈殼由於柔軟比較容易進行翻修,鋼鐵彈殼則否。 對於民間槍械玩家來說彈藥重裝(英語:reloading)的作業实在稀鬆平常,然而彈殼也有金屬彈性疲乏的問題,終究會發生,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同一個彈殼不宜重裝太多次;至於在重裝前應該仔細檢查彈殼,如果有變形或龜裂細紋出現得不予裝填。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子彈火藥配方 屬於無危險性的子彈造型合金裝飾品,外觀大小與所仿造的子彈相同,但彈殼內部為實心或中空而不填充火藥及底火,彈頭空心或中空且多依螺牙固定在彈殼上,且合金材質既不耐熱也不耐壓力,無法填充火藥供射擊使用。 多在槍枝彈藥管制嚴謹的國家作裝飾品及收藏品販售(多配合操作槍作展示用途)。 如為求仿真而使用實彈金屬,則破壞其內部構造使之無法填充火藥或擊發。 如試圖在裝飾彈內填充火藥欲擊發則會發生膛炸對射手造成危險。
當彈頭飛行時,其梭狀尖端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空氣「推開」,但之後會形成小小的真空,使大氣會進行補償合併,因此子彈的正後方會保持一個真空區域。 由於子彈前方空氣被推開,大氣在回填時會優先填補真空的部份,也就是說空氣会追逐著這一塊真空区域並以被吸入的方式進行填補,持續呈現渦流狀(英語:turbulence),在子弹後方形成一股「拉力」。 因為空氣渦流形成干擾,尤其对依賴慣性的拋射物其動能遞減的效率最快,所以大部分平底型子彈的有效射程不足。 大約在19世紀末期,由位於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達姆兵工廠(英语:Dum Dum Arsenal)(英語:Dum Dum Arsenal)以口徑英式.303弹(英語:.303 inch British)進行研發,所以又俗稱為「達姆彈」。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製作
針式底火最後還是被凸緣式底火以及中央式底火所取代,原因就在於前面所提到的問題,採用其他兩種底火的子彈裝填槍枝速度絕對快上好幾倍;如果射手因為不論是裝填、搬運、攜帶針式底火子彈時,只要抵觸到彈殼上小小的撞針,就會發生走火並造成意外。 所以在初期沒有競爭者以及趕時髦的狀態下,呼風喚雨一時的勒佛歇式針式底火子彈就落寞地退出歷史舞台了。 曾經有人發現曾經於前蘇聯制造的7.62×39子彈的推進火藥內意外發現粉狀的甘蔗渣;經過以M193子彈進行實驗結果發現,當M193子彈採用相同的蘇聯配方作為推進火藥發射後,原來940m/s的初速會躍升為1043m/s,相當的驚人。 很有可能這是一種單基硝棉的改良,透過混合粉狀甘蔗渣以增進火藥燃燒速率;然而使用這種火藥會導致槍機與槍管壽命退減,肇因於槍機必須承受更高的膛壓,以及槍管被高速彈頭加快磨損機率(見[4])。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原則上黃銅合金的金屬彈性較佳,延展性也較佳,適合進行彈藥重裝(英語:reloading)的作業。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中的底火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化學物質被作為底火使用過?
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製作火藥兵器的最大問題,還是難以生產能夠承受火藥爆炸力的炮管/槍管。 事實是13、14世紀以後,中國還是有大量使用大炮和火箭。 而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首都亦在1421年由南京移往北京,相傳就是因為南京附近的山脈都是極佳的侵入者對南京炮擊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明朝軍隊已經會步、炮(槍)、騎配合,並在一些戰爭中使用過三線戰法。
子彈火藥配方: 無煙煙火
另一優點是純正黑火藥的燃點較適中,用火花就會燒起來,遠低於專用的高燃點安全炸藥(即使溫火燒也不會爆),但又高於低燃點起爆藥(只需要打擊便會爆),所以現代軍事或爆破中,黑火藥也被用在點火裝藥和導火索或引信裝藥中。 雖然在十九世紀出現了更適合的爆炸物,但仍然要很久才代替其在應用上統治地位。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後來又演變出.22 Long子彈,火藥含量5格令(0.32公克)。 透過.22 Long子彈的應用證明而成功而演化出.22步槍子彈,從此應用至今。
子彈火藥配方: 無煙火藥
因此有包覆銅的穿甲彈能透過銅較軟的特性,當彈頭擊中時,銅會先變形並附在裝甲上,其後彈芯再貫穿裝甲。 彈頭前方透露材質或以黑/深色著色的目的在於使射手更容易辨別彈種,以防用于击杀人畜形成浪費。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因為穿甲彈在擊中人類或動物軀體后不會形成一般彈頭的滾轉(yaw/tumble),自然不易引起大量內出血或深層廣泛的撕裂傷,除非擊中動脈與重要器官时才會引起死亡,并且穿甲彈的成本遠比一般彈種昂貴許多,所以如果用來擊殺人畜就显得浪费。
子彈火藥配方: 無煙火藥配方
彈殼(英語:case)大部份以黃銅合金製成,也有少數種類子彈的彈殼以鋼材製成,例如7.62×54R子彈;霰彈由於枪弹并不需要挤压膛线因而摩擦阻力较小,不需要承担太高的膛压,所以彈殼為聚合物或者硬紙板塑形製成。 彈殼的功能在於附帶底火並儲放推進火藥,同時讓底火爆炸點燃推進火藥。 擊發時產生的高壓氣體從槍管向前排出後彈殼壓力減少,因此彈殼的金屬彈性會讓本身稍稍回復原狀就可以順利退殼。 拋射物(英語:projectile)是由枪械发射、用来打击目标的杀伤物,通常专指火器子弹的弹头(英語:bullet),又俗稱銃籽、子彈(不正确的俗称)。 如果是霰弹枪发射的则是彈丸(英語:shot)和弹块(英語:slug)。 在火器发射时,弹头被推進藥燃燒後產生的急速膨脹的高壓氣體向前推射喷出槍口,在飛行中處於半穩定狀態,直到擊中目標。
子彈火藥配方: 火藥種類
我國的軍用槍彈除了5.8毫米DBP10步槍彈和水下槍彈外,使用的都是伯丹式底火。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底火殼一般用銅或者鋼衝壓而成,有一定的延展性,裝上擊發葯,蓋上蓋箔片後嵌入彈殼底部的底火室內,為了防潮和防腐蝕,底火殼內部、蓋箔片上和底火與底火室配合縫隙內一般還要塗一層蟲膠漆。 這種底火本身不自帶火台,所以要在彈殼的底火室中央加工出一個突起,或者嵌上一顆鋼珠(如我國生產的部分14.5毫米高射機槍彈)擊發時配合擊針將底火擠燃。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火藥成分
用伏火法煅烧出来的物质,虽然还不是火药,但已经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一同煅烧了[6]。 唐初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 以上就是生化危机2重制版弹药合成配方介绍,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玩家了解弹药怎么合成,更多关于生化危机2重制版的资讯攻略请继续关注当游网。
當射手擊發扳機或壓板之後,原來附有扭力簧固定在後的擊垂就會反打槍機上的撞針,撞針向前頂撞擊彈殼的底火,於是底火產生爆炸並且點燃彈殼中的推進火藥。 火藥在密閉狀況下燃燒會產生高壓,高壓會常全面方向擴散,彈頭就是彈殼上無法承受高壓推力的部份因此彈頭被高壓沿著槍管的方向推送,最後離開槍管,被高壓所產生的推力與形成的慣性往前方或目標物前進,直到动能消除或擊中目標物為止。 子彈火藥配方 無緣式與凸緣式為目前彈藥市場規格主流;現代全自動或半自動槍械的子彈大部份使用無緣式的彈殼,而膛壓低或者槍械上有厚重膛式者多採用凸緣式彈殼。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底火
為了防止火藥流失,空包彈內部前方會有火藥塞蓋,於擊發時會有如子彈一樣向前射出,因此在特定範圍內會仍然會造成人員穿透傷,而高壓氣體也會造成人員嚴重燒燙傷,因此在使用空包彈時應該抱持嚴肅的態度並視同使用一般子彈的立場。 其實佛西斯之所以發明底火出自於他有喜愛打鳥的嗜好;簡單來說早先的簧輪槍在後膛有個小小的藥鍋(powder pan),佛西斯一如當時的射手一樣必須先將彈丸用通條推入後膛並且將彈丸與火藥壓實,再將黑火藥先從槍口倒入。 接下來已據槍姿勢將火藥再倒入藥鍋中,將燧石夾往前(槍口方向)扳至定位,然後扣扳機。 扳機連動鬆開燧石夾,於是燧石夾簧片鬆開發揮彈性,將燧石夾往後彈,同時藥鍋旁邊的磨輪也會同步向後轉,燧石夾就會撞在轉動的磨輪上,而發出火花引燃火藥,火藥就會燒到後膛中的火藥引起擊發。
子彈火藥配方: 無煙火藥成分
伏火矾法则将硝石,硫黄,含碳的马兜铃一同混合,成为原始火药[7]。 《生化危机2:重制版》中加入了以前没有的道具火药,玩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火药来合成子弹补给,这多少给缺少子弹的玩家提供了一些帮助,下边小编就带给大家子弹合成配方一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生化危机2 子彈火藥配方 重制版》里可以获得一些火药用来组合成弹药,很多玩家想知道《生化危机RE2》的子弹组合配方,本文带来了《生化危机2 重制版》火药组合表,告诉大家《生化2重制版》的子弹合成攻略配方。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原理
穿甲彈(英語:Armour piercing,簡稱為AP彈)彈頭通常為鋼或鎢合金(英語:tungsten 子彈火藥配方 alloy)材质,具有較大的比重與質量且堅硬,通常用于破坏輕裝甲或反器材作戰,一般限定軍用。 穿甲彈頭一定會加上一層銅質包覆層(又稱為jacket),再將彈頭的主材質從前方露出,或以黑/深色著色於彈頭前方。 包覆銅是因为穿甲彈的材質過於堅硬,很容易造成槍管磨損,使槍管管徑變大,導致推進的燃气會比彈頭先逸出槍口,降低準確度和子彈推力,因此通过包覆銅以延長槍管壽命。
子彈火藥配方: 《生化危机2:重制版》弹药怎么合成 子弹合成配方一览
黑火药虽因其较低的分解率所导致的低爆炸威力而被归类为低爆炸性火藥,且已被無煙火藥等低速的發射藥及三硝基甲苯等高爆炸力炸藥取代,但至今仍有黑火药被作为引导爆炸的火工品以及煙火、鞭炮、模型火箭和仿古滑膛槍的發射藥而生產使用[2]。 普遍來說美國傾向使用拳師式底火,據說與美國開國與建國期間所養成的勤儉習俗有關。 由於篳路藍縷資源極度不足,加上無法迅速獲得資源的補充,因此獵人們習慣自行以鉗鍋將鉛融溶成汁後自行製作彈頭,而回收的彈殼就重新裝填並且接上自行製作的彈頭,為明天的狩獵作準備。
然而演變的胃口也越養越大,很快地躍升到.41 Short子彈以及.44 Henry Flat子彈,最後一直到.58 Miller子彈,不過從此凸緣式底火子彈也就開始被中央式底火子彈所取代。 底火的運用隨著設計的演變又分為針式底火(英語:pinfire)、凸緣式底火(英語:rimfire)以及中央式底火(英語:centerfire)。 愛德華在1800年於研究水銀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由硝酸分解水銀,再將乙醇加入其中製成溶液,經過燥化之後就會留下白色的酸性鹽(Hg(ONC)2;雷汞)。 這種鹽塊的特性相當特別,對於敲擊、震動或摩擦,甚至溫度超過150℃就會產生爆炸,所以透過聯想被運用在作為起爆黑火藥的作用上。
至於歐洲的環境較美國來說人跡罕至之地少了很多,沒有特別必要自行重新裝填。 雙基推進劑多半用在小口徑武器上,例如手槍或者自動步槍;威力較大的三基推進劑則運用在大口徑火炮上,例如艦炮、坦克主炮等。 然而Mark I火藥仍然含有比較高的含硫量,因此導致槍砲管容易產生侵蝕,為此因而產生不含硫的火藥需求(英語:sulfur-free gunpowders),並且能夠精製出不同大小的火藥顆粒(grain;黑火藥會受到溼度影響自然結成大小不一的granules/塊狀)。 新型火藥含硝(英語:saltpetre)量高達70.5份(英語:parts),餘下29.5份為碳(英語:charcoal)。 然而經過換算事實上在培根的配方中硝的比例只有41.2%,早期的中國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最多也只到60%左右,還不及於現代配方的75%。
它的彈殼底緣向外突出,厚度很薄,突出的底緣內填充擊發葯。 擊發時擊針打擊這個突出的邊緣,擠壓裡面的擊發葯發火,點燃彈殼裡的發射葯射出彈頭。 無煙火藥的誕生為彈藥的開發奠下了基礎:從1880年代末開始,歐洲國家的軍用步槍彈基本上從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演變為較小口徑無煙火藥槍彈。 2020年11月20日 — 利用圓柱形狀或者雙基球型製作的發射藥在點燃性能上要比單純的黑火藥粉末要強大的多。 無煙火藥之所以無煙在於燃燒過程中只產生氣體,而黑火藥經過燃燒後還會留下過半的硫化鉀和碳酸鉀,造成裝填困難與產生鏽蝕。 一般來說只要是佛斯特彈頭,外觀上都會有“膛線”(跟布倫內克彈頭一樣)降低彈頭與槍膛的摩擦力同時協助彈頭穩定。
子彈火藥配方: 火药
不過由於有些假子彈一樣具有彈頭,為了避免在槍枝維修時發生意外走火,假子彈均有特殊的記號供維修人員識別,例如5.56毫米NATO M199子彈的彈殼就有縱向凹槽以供識別。 彈頭還可以依照尾端的形狀分為平底型(英語:flat 子彈火藥配方 base)與艇尾型(英語:boat tail)兩種;平底型與艇尾型的區別在於平底型彈頭尾端直徑與口徑相符,而艇尾型彈頭尾端的直徑會略小於口徑。 大部份手槍子彈彈頭採用平底型設計,因為彈頭承受火藥推進的面積大,並且可以跟槍膛保持緊密;艇尾型彈頭在空氣動力學上具有優良的氣動的效果,通常作为步槍子彈。 簡單地來說全金屬被甲空尖弹(英語:Jacketed Hollow Point)由於銅罩(英語:crust)包覆的關係,較半金屬包覆彈(英語:Jacketed Soft Point)具有穿透厚重衣物後再產生殺傷力的優勢,因銅罩會略微延緩鉛質部位破裂、變形以及擴張的速率。 由於這種彈頭設計上優先考量變形與碎裂,所以在遭遇穿着厚重衣物的目标时,自然無穿透力(英語:penetration)可言,所以金屬包覆所帶來的附帶效應十分微妙。 然而厚重衣物在對抗半金屬包覆彈上並非防彈護具一般有效,要看衣物材質與織成方式,以及被擊中的部位,在子彈的種類與射擊距離以及方位等多方條件的交互影響下才能決定擊中後的效果。
以精純度而言,事實上火藥的燃燒率跟壓力或者溫度缺乏關連;火藥的燃燒本身是種非常複雜的反應,同一個體積內有些火藥產生熱量但是某些火藥反應反而會吸收熱量,真正要達成燃燒率基本上反而跟火藥顆粒大小有關;火藥顆粒總體表面積越大,能夠進行燃燒反應的區域就越小,燃燒速率自然較低。 當時尚未突破的工藝技術瓶頸就是無法有效地降低火藥顆粒尺寸。 子彈火藥配方 霰彈(英語:Shotgun ammo)其實就是長度70毫米的小罐子,也被稱為12號鉛徑(英語:gauge),裡面裝有各種尺寸的鉛製彈丸(英語:pellets)。
子彈火藥配方: 子彈火藥製作
布匹的作用在於穩定火藥形狀與彈丸在槍膛內的位置,但是要達到這個效果射手得不厭其煩以通條做好舂擠彈丸的動作。 有的前膛裝填槍械採用先進的藥鍋設計,以至於射手可以先將火藥倒入槍管後方的藥鍋中,再將藥鍋緊閉,接下來只要將布匹與彈丸舂擠到槍膛後方火藥的位置。 除了前面提到的QB-8霰彈與鋼矛彈之外,還有全尺寸的金屬彈頭,也就是整個霰彈只有這一枚彈丸,又稱為独头彈、金属弹等(英語:slug)。 雖然金屬彈沒有特別的穿透力,初速不高(較步槍彈頭略慢),射程不遠(彈頭風阻大,均採平鈍形狀設計),但是如果在有效射程內,即使目標佩帶護甲,金屬彈依然能夠有效地造成目標嚴重鈍傷,引發大量內出血而死亡;如果肢體遭到擊中則會被粗暴地打斷,甚至影響之后的縫合接回手術。
部分的人相信布倫內克或佛斯特彈頭都會因為螺紋狀穩定翼與大氣產生推舉而導致自旋。 實際并非如此,因為彈頭的初速至少在音速以上以平鈍的彈頭推開空氣時,彈頭兩側幾乎沒有空氣,尖彈頭才會因空氣與彈頭兩側接觸而有比較明顯的氣動效應。 子彈火藥配方 彈殼則是這三者的容器,彈殼通常是用合金製造,霰彈發射時產生的能量並不大,因此彈殼除了底座以外通常用紙或塑料製造。 子弹或定装弹药(英語:cartridge,也称round,霰弹枪弹则称为shell,臺灣話:tshìng-tsí,漢字:銃子)是一种使用在火器类枪械上、将弹头/霰弹、推进药、底火整合在弹壳中以方便裝填进膛室中並进行发射的弹药。 子彈火藥配方2025 子弹是后膛火器专有的弹药,前膛枪不使用定装弹药而是将火药和彈丸分开装入枪管;而气枪因为不依赖推进药提供发生动力,只装填独立的弹粒(pellet)、弹珠(shot或BB)或弹块(slug)。 目前在使用的邊緣發火槍彈中最常見的是.22LR,也是目前奧運會除飛碟項目以外射擊比賽唯一使用的子彈。
凸緣式底火起源於1857年當時的.22 BB子彈,這種子彈簡單到彈殼裡面連火藥都沒有,純粹依賴擊槌在底火上來一記就發射出去了,可以想像威力不會比空氣槍的子彈好多少,所以純粹用來作室內射擊練習。 後來的.22 Short子彈就添加了4格令(0.26公克)的黑火藥,用在史密斯威森所生產的第一款左輪手槍Model 1(英语:Smith & Wesson Model 子彈火藥配方 1)上。 子彈也有用來進行訓練的種類,如果子彈沒有彈頭而彈殼內有火藥而底部具有底火的子彈被稱為空包彈(英語:blank),可供部隊進行演訓,在不引起傷亡的情形下讓部隊習慣戰場的氣氛;在電影中可以增加視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