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2】在三十五個OECD國家中,發生率前三高的國家分別是台灣、匈牙利、葡萄牙。
- 其中口腔癌的發生比率,更是九成都為男性,而口腔癌也常會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身上,是好發年齡最低的癌症,平均罹癌歲數在50歲左右,和罹癌年齡平均超過60歲的其他十大癌症相比較,甚至早了十幾年發生。
-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 —— 這個在頭頸癌治療方面較為少用,主要是用於治療皮膚癌。
- 當病患存活率在一定時間之後不再有顯著的惡化,且時間維持得愈久,代表治癒的機會愈大。
- 在全世界是排名第六或第七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五十至六十萬名的新增病人,且多半是晚期患者,罹癌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
- 患者罹病後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折磨,也經常得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
- 由於頭頸屬於外露的部位,生長在這範圍的惡性腫瘤會影響病人外觀,甚至可能影響他們說話、進食、吞嚥及聽覺的能力。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98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口腔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七位,也是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每年有6,480例新增案例,也有2,249例個案死於此疾病。 楊政杰表示,若頭頸癌患者不想接受手術治療,或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史,使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但如果患者僅採用藥物治療,對固體癌治療效果不佳,因藥物只能抑制癌症生長,無法根治,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依過去臨床經驗,「如果只用藥物治療頭頸癌,病人撐幾個月,最多是一、兩年就很極限了」。 晚期: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未必適合採用手術切除,以往通常只能進行化療,透過低劑量、短期的治療去控制徵狀。 10多年前起,醫生會按病人情况,可安排標靶治療來提升腫瘤控制率和患者存活期。 頭頸癌是一種範圍很廣,也是比較容易忽略的癌症,比如一些症狀就像是「熱氣」造成。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手術須兼顧功能及外觀
早前我們已解釋過喉嚨其實就是食管和氣管交接的地方,如果食管也被侵犯, 部分食管需要隨腫瘤一拼拿掉,然後進行食管重建。 如果癌症已經去到後期或腫瘤復發,醫生沒有選擇便需要將整個喉嚨切去。 除此以外,如果病人以前曾接受過放射治療,那麼受影響的地帶也有較高機會患癌症。 同時如果病人有免疫系統問題,例如曾經接受過器官移植,又或是有糖尿病,都有較高患上癌症的機會。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其中的口腔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而在台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 綜合以上,頭頸癌治療逐漸朝向器官保留的觀念進行,藉由各種新式的儀器設備,手術逐漸朝向以微創手術方式進行,不但在腫瘤的控制率與傳統手術相當,術後併發症亦少,恢復時間也短,同時又能兼顧到美觀與功能。 切除的癌細胞範圍影響咀嚼及吞嚥功能、張口困難、脖子僵硬/轉動困難、肩膀肌肉萎縮、肩關節僵硬疼痛、手臂難舉起、臉部、下顎淋巴水腫、臉部外觀改變等。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
頭頸癌手術: 婦癌、乳癌和攝護腺癌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周:在切除上呼吸消化道腫瘤手術後,病人不能立即進食,需要用一條幼小的食喉幫助吸取營養。 在呼吸方面,醫生亦會為病人造一個暫時的氣管造口用來呼吸,須知大多數頭頸癌手術後,上呼吸消化道的組織會短時間腫脹,計而影響病人不能呼吸,這會帶來生命危險。 另外,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部癌症常見的症狀,不同原發位置也都有可能造成不同位置的頸部淋巴結腫大。 腫瘤侵犯位置太大或已有轉移的病患,唯一能使用的方式就是化療。
近年因器官保留觀念的盛行,以合併化放療的治療方式逐漸被廣泛使用,整體而言,存活率並不受到影響且生活品質有所提升。 然而,長期的組織水腫與纖維化,造成咽喉機能的逐漸喪失,也是臨床上需要重視的問題。 頸部廓清術(neck dissection)是治療頭頸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重要方法,然而隨著治療經驗的累積,頸部廓清術也有許多的改良。 近年來更發展出針對頭頸癌容易產生頸部淋巴轉移的部位,進行選擇性頸部廓清術(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
頭頸癌手術: 生活圈TPASS上路 明天迎挑戰
頭頸癌範圍很廣,除腦袋和眼睛,鎖骨以上的所有部分,都屬於頭頸。 按照癌腫瘤發生的位置,大致分為口腔癌、鼻咽癌、鼻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舌癌、頸淋巴癌、唾液腺癌(口水腺癌)及腮腺癌等等。 根據頭頸癌的病情發展及擴散程度,共分4個期數, I和II期屬於早期,III和IV期則指後期。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的治療3
因此,只要口腔、喉部、頸部出現上述異狀,且遲遲未癒,建議應及早就醫治療。 尤其頭頸癌因為發生位置上分布著豐富的血管及神經,關係著包括吞嚥、呼吸、講話、聽力等日常生活重要的功能,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引起一些無法避免的後遺症,像是外觀的改變、疼痛、出血、呼吸與吞嚥問題、聽力受損等。 也因此,用心的治療團隊在治療前,也必須思考如何兼顧療效與後遺症的發生,讓患者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診斷可以透過活體組織切片確認[1],擴散的程度可以透過醫學影像及血液檢查來評估[1]。 頭頸癌泛指發生在頭頸部之癌症,包括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及甲狀腺等癌症,除唾液腺與甲狀腺外,由於大多起源於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上皮細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鱗狀上皮癌。 頭頸癌的形成與遺傳、基因耐受性、飲食習慣與環境污染等危險因子有關,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病患有抽菸、喝酒及嚼食檳榔的習慣。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質子治療 有效減低副作用
顯微自由皮瓣(microvascular free 頭頸癌手術2025 flap)的應用 頭頸癌手術後往往會造成口腔或咽喉較大的缺損,因此手術後的重建一直是相當困難也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過去常用的方法包括局部皮瓣(local flap)或是肌皮瓣(myocutaneous flap),由於這些重建方法受限於取用皮瓣的大小及位置,往往無法符合實際的需要。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會有什麼症狀?
如果大家最近有看一齣名叫 Top Gun Maverick 的電影,戲中扮演 Iceman 角色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便因為喉癌喪失言語功能,他是人工智能發聲的表表者,他在電影中用的聲音亦是依靠電腦協助。 傳統上口咽癌是因為病人吸煙和喝酒,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個案是因為一種HPV 病毒的感染。 病人通常是三、四十歲的年青人,而他們仍是在工作「搏殺」階段。 幸而這些由HPV病毒感染的口咽癌相對傳統因吸煙喝酒引致的口咽癌沒有那麼兇猛,而且治愈率高達95%。 周:由於身體其他部份組織並非舌頭本身的組織,它們當然沒有舌頭組織原有的功能,例如分別食物味道。
頭頸癌手術: 頭頸部癌症(鼻咽癌除外)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去年一月,健保署也通過頭頸癌標靶治療的給付,對於轉移或復發的頭頸癌病患,可與化療合併使用,使得頭頸癌復發病患又多了一項治療選擇。 相較傳統的直線加速器,能使放療儀器以三百六十度的螺旋式角度進行定位,可更精準地照射到腫瘤組織,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範圍。 利用這種方式,可增加放療的次數,也有機會對復發的位置再次進行照射。 因為放療為一種局部癌症治療,對於已經多處全身轉移的病患在接受時候會相當辛苦,且為了將放療的劑量控制在人體可承受的範圍中,實際治療時通常有極限劑量。 至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因為腫瘤細胞會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根據過去的治療經驗,大約也只能延長病人三到六個月的壽命。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一種範圍很廣,比較容易忽略的癌症
針對一般民眾的癌症篩檢目前還看不出作用,不過篩檢高危險群,針對其喉部檢查可能有效果[2]。 頭頸癌手術 若頭頸癌早期發現,一般是可以治療的,若是太晚診斷出來,預後多半不佳[2]。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及靶向治疗[1]。 頸部廓清術是將腫瘤病灶及周圍淋巴組織切除乾淨,但常會出現無法直接縫合的組織缺損,包括口腔黏膜、口外皮膚、骨頭、食道等,必須接續以皮瓣顯微手術將病患身上某部分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起取下,再移至身上需要重建的部位。 常見的自體組織來源為前臂皮瓣、大腿皮瓣、小腿骨皮瓣等,以同側大腿居多,取皮處的傷口會自然癒合,補皮處的傷口則會打上石膏固定。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症狀超常見!「末期存活率曝」原因、治療後遺症一次看
我們從臨床的試驗中也發現,接受免疫治療的頭頸癌病患,相較於傳統治療也能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包括維持比較好的社交關係、較少出現嘔吐、疲倦、腹瀉、體重減輕等情況,也較少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頭頸癌手術2025 頭頸癌依不同癌別有不同症狀,如口腔癌為口腔周圍出現潰瘍、破皮、嘴巴張不開、吞嚥或發音困難,提醒千萬不要自以為嘴破是火氣大,而延誤治療。 鼻咽癌則為耳朵悶塞、鼻塞、流鼻血,痰中帶血等,但頭頸癌常有共同症狀為頸部腫塊,腫塊多出現在耳垂下方的上頸部位置,當腫塊大於一公分或兩周內未緩解,應速就醫檢查。 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症狀
(圖3-2)這種趨勢在一些較早開始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已經穩定維持到五年、七年以上,也因此被認為有治癒癌症的潛力。 北中南三大生活圈TPASS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昨上路,另有十縣市社福卡開放搭乘台鐵,由於需走專用通道,發生多名長者走錯通道、… 頭頸癌手術 我曾看見一些病人特別是老人家,因為沒有做運動,肌肉變得僵硬酸痛,甚至連吞咽亦有困難,所以復健是非常重要的。 頭頸癌手術 周:如果病人把喉嚨切除,雖然他喪失自己的聲帶,但仍可以利用一些儀器發聲,例如電子咪、喇叭仔和人工聲瓣等。 以前一直都是較為年長的人才有頭頸癌,但是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這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
如果是早期的癌症,治療可以用電療或微創手術例如機械臂切除。 治療方向就是治愈癌症同時保存喉嚨功能,因為如果切掉喉嚨病人便會失去發聲的能力,兼且需要做一個永久氣管造口,這會令病人日常生活受到極嚴重的影響,例如不能游泳,沐浴亦需要小心。 與HPV陰性腫瘤患者相比,HPV陽性口咽部腫瘤患者在接受同樣的治療後,預後要好得多,完全治癒的機會也更高。 正因為如此,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正在研究HPV陽性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採用強度較低的治療方案,如強度較低的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 頭頸部癌症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或上述方案的組合。 個人患者的治療計劃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腫瘤的位置、癌症的階段、以及個人的年齡和一般健康狀況。
頭頸癌手術: 癌症百科
再加上頭頸癌通常是在五十多歲、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發病,一旦患者病況影響工作,家中往往頓時失去經濟支柱,對患者與家庭都是很沈重的負擔,也連帶影響到病人的照顧品質。 在全世界是排名第六或第七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有五十至六十萬名的新增病人,且多半是晚期患者,罹癌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 病徵會因應源發位置有所分別,例如如果是舌癌的話,那麼便可像一個長期不能癒合的痱滋;如果是喉癌的話,病人則可能會有吞嚥困難或者聲音嘶啞。 取下來的皮瓣需經由顯微手術縫合血管才能存活,術後需保持固定姿勢平躺7天,頭頸不可搖晃,也不可睡枕頭,頭兩側以沙袋固定,以免縫合的血管因扭曲、壓迫而栓塞;若血管塞住,則須再進行血管探查或重接血管等重建手術。 這些症狀有時會跟其他疾病相似(可參見:【問答篇】PART5 免疫問答集),除了醫療團隊必須跨科合作照顧、持續追蹤病患治療後的狀況,病患也得提高警覺,一旦懷疑有免疫反應的症狀,就要立即回診就醫。 而且進一步再追蹤長期的療效也發現,患者的存活期會有所謂的「長尾效應」【註3】。
頭頸部癌症顧名思義,就是頭頸部的構造出現癌病變,由前述得知頭頸部的構造極為複雜,所以又以其原發部位命名,如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頭頸部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巴癌為最主,約占 85% 至 95%,其餘則為淋巴癌、腺癌、肉癌等,但數量相對減少許多。 免疫治療是用人體天生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腫瘤細胞,主要利用一些物質去提升或重啟免疫細胞的功能,為頭頸癌患者帶來新治療選擇。
頭頸癌手術: 頭頸部癌症的症狀因原發位置不同,會呈現許多不同的表現
王:現在我們就討論一些常見的頭頸癌,包括舌癌、口咽癌和喉癌,每一類我們都談一談症狀及治療方法。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且罹頭頸癌的患者以男性占多數,好發年齡群依診斷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以中年人為主。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
長時間手術容易造成肺塌陷囤積痰液,術後應盡力咳痰,若有痰音而無力咳痰,可通知護理師抽痰,以避免肺炎的發生。 而菸、電子菸及二手菸都會讓血管收縮,導致手術失敗,因此,主要照顧者不可抽菸,身上亦不可有菸味。 事實上,一個專業的治癌團隊也應該要能提供多專科團隊的診療照顧模式,共同為病患擬訂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當病患存活率在一定時間之後不再有顯著的惡化,且時間維持得愈久,代表治癒的機會愈大。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例如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則可引致口咽癌。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如果病人在手術期間需要切除身體其他部份的組織(來作重建),那麼這些部位亦會因為傷口而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疼痛、發炎等。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 —— 這個在頭頸癌治療方面較為少用,主要是用於治療皮膚癌。
頭頸癌手術: 喉癌 症狀
唯一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療可能引發包括皮膚、肺部、肝、腎臟等器官的免疫反應,這些症狀包括發炎、發燒、神經系統的障礙、或皮疹等。 常見的好發因子包括生活習慣 (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 HPV、EB 病毒 Epstein-Barr 頭頸癌手術2025 頭頸癌手術2025 virus)、遺傳因子改變。 另外,患有范康妮貧血和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人士,他們有較高風險患上喉癌和口腔癌。 現代科學昌明,醫療界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AI )協助病人發聲,就是事前將病人的聲音錄起來加以處理,那麼在手術之後病人可透過電腦軟件,把手術前錄起的聲音來發聲和溝通,與傳統儀器相比感覺自然多了。
頭頸癌手術: 治療
原理是利用細胞毒殺藥物,如鉑金類紫杉醇藥物或是口服化學治療藥的藥物來抑制、毒殺快速增殖的癌細胞。 我有一位五十四歲的病患,二○一二年診斷出局部晚期的下咽癌,因為無法手術,他先後接受了紫杉醇的化療、放射與標靶治療。 一開始治療效果都不錯,腫瘤完全緩解,之後幾年他也規律地回診追蹤。 從近幾年的臨床試驗中可以看到,免疫治療顯著增加了頭頸癌患者的存活率。
頭頸癌手術: 「頭頸癌」是最短命的癌症!嘴破、脖子腫…頭頸癌權威告訴你:出現「7大症狀」就可能是罹癌警訊
同時所取用皮瓣的品質好壞不一,手術後往往增加許多併發症,且外觀上並不是很理想。 近十幾年來,由於顯微自由皮瓣的廣泛使用,使得頭頸癌在施行手術切除時,不必受限於重建方法的使用,而可做更廣泛的切除,相對的提高了腫瘤的控制率。 切除手術後可依組織缺損的大小及性質,選擇適當的自由皮瓣,進行軟組織、下顎骨、或吞嚥道的重建,不但手術後的併發症減少,機能和外觀上的恢復也較以往改善。 更重要的是,對於一些化放療後復發的救援手術,更提供了一個相當好的選擇。
頭頸癌手術: 口腔癌 症狀
頭頸癌由於發生在上消化呼吸道的入口,與我們日常的許多重要機能息息相關,因此,頭頸癌的治療不但希望徹底清除腫瘤,同時又能保留重要機能,以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頭頸癌雖然生長位置接近,但腫瘤之特異性差距極大,治療方式也大大不同。 頭頸癌手術 鼻咽癌由於腫瘤細胞對於放射治療相當敏感,故通常會優先考慮放射治療或合併化學治療,手術治療只用於腫瘤局部或頸部復發時的救援治療。 口腔癌則對於放射治療較不敏感,所以治療時通常會優先考慮手術治療,晚期癌症則建議合併手術與術後化放療。 喉癌、下咽癌及口咽癌的腫瘤特性介於鼻咽癌及口腔癌之間,早期癌症可以施行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晚期癌症在傳統上是以廣泛的手術切除合併術後化放療為主。
避免口腔HPV感染可以降低與HPV相關的頭頸部癌症的風險。 2020年6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加速批准HPV疫苗Gardasil 9用於預防由HPV 16、18、31、33、45、52和58型引起的9至45歲人群的口咽癌和其他頭頸癌。 早期,頭頸癌患者會因為治療後的面容,而不敢回歸社會過正常生活,但因醫學的進步,也讓許多患者們可以使用侵入性最小的治療來減低痛苦,除此之外治療效果也有明顯進步。 楊慕華醫師提到,在治療頭頸癌的患者,醫師們都會線在個基本檢查,包含患者的病情、檢驗結果(PD-L1 值)、身體狀況等,來推薦給患者適合的治療方式及是否能申請健保給付。 每個狀況都會因為原發部位的不同,而使的呈現的症狀不盡相同,若有以下症狀,宜給專業醫師安排檢查,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頭頸癌手術: 放射治療後遺症
治療方式會合併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及靶向治療[1]。 這套系統目前已逐漸的拓展至全身各個領域的手術,包括:泌尿系統、婦科、一般外科、心血管、及耳鼻喉科手術。 在耳鼻喉科的領域,包括:甲狀腺、口腔、口咽、下咽、喉等部位,都已經陸續的引進機器人手術。 由於具有內置立體影像的攝影機,配合各種精密手術器械,可在極小的空間內靈活運轉操作,執行精確的切割及縫合技術,具有人類無法相比的穩定性。 有別於傳統的手術,此手術方式可縮小傷口、減輕疼痛,降低感染及併發症的問題發生,有效縮短病患住院時間。 由於可更精確的保留咽喉重要的組織,術後吞嚥及構音功能也有較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