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九龍三育中學的小學部則辦學至2000年代才停辦[3]。 全校語文政策:自1967年創校以來,學校一直採用英語為教學語言。 各學科均以英語授課,下列科目除外: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宗教教育、通識教育(中五至中六)、公民與社會發展(中四)、旅遊與款待、體育(文憑試)。 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語境,包括以英語作學校宣佈及早禱,大部分學校大型活動均以英語舉行。
學習和教學策略:1:核心科目設有共同備課節,各科組並定期進行同儕觀課,以提升學教效能。 2:學校注重以學習為目的的評核模式,各科均會將不同種類的進展性評估課業安排於學期中。 大角咀中學 3:為提升學生學業表現,學校設有週測制度,並為各級學生提供拔尖補底課程、工作坊及課後輔導。 4:初中方面:學校於中一至中三全面實行小班教學,還開辦課後拔尖班及補底班。 在期終試後及暑假期間則設有中五補課週和學科補底班。 6:中三學生皆會修讀各高中選修科目,加上多元化的選科組合,務求令學生能選讀喜愛及合適的高中學科,助其升學或就業。
大角咀中學: 小學
在2008年及以前,書院的學生活動(如運動會、科際球類比賽等)是以學生所屬的科組分組比拼,即分為文、生物、商及數學組四組。 由2010年開始,書院於學生競技比賽中採用社制將學生分為三組。 2013年起,取消三社形式,運動會比賽改由班際形式舉行。
學生進入書院後會被分到不同的導師組,每個導師組有一位導師及十多個學生。 城巴標榜本線特快往返將軍澳和油麻地、旺角,但因需途經漆咸道北等塞車黑點,特快效果大打折扣。 因道路設計問題,本線只能單方向途經大角咀,未能照顧到在奧運站附近上班的乘客。 前往九龍灣商貿區的乘客大多選搭較便宜的城巴796P線或九巴296D線,種種因素令本線在早上繁忙時間的客量稍遜。 除了能夠疏導放工繁忙時間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前往將軍澳南的龐大客流外,本線在旺角彌敦道沿途各站提供比港鐵更便宜的分段收費,亦能深入旺角心臟地帶(如朗豪坊、信和中心一帶),再加上晚上路況改善可加快車程,吸引到一批居於將軍澳的夜歸客捧場。
大角咀中學: 辦學宗旨
書院計劃於2010年提供13個選擇,當中包括健康管理及社會關懷以及旅遊及款待。 學習和教學策略:學校推行全人教育,向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重的均衡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及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培訓。 學校亦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 學校採用校本剪裁課程,各科(中一至中六)均由科主任聯同教師一起制定核心教材及課程,教師在教授學生指定的核心教材以應付考試外,可自由地運用上課時間,按各班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選取適當教材施教,以及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學生與舊生之間常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概念,以表示學校內各人的密切關係。
- 學校亦會以均衡的課程及富啟發性的學習環境,配合教改步伐,因材施教。
- 我們搜邏一些關於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的報導,讓你有更多資料去了解這學校。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全校課室、禮堂及特別室均鋪設電腦網絡,並設有空氣調節及多媒體投影機設備。 其他特別室包括:圖書館、語言實驗室、電腦室、音樂室、物理及生物室、綜合科學及化學室、視聽室、學生活動室及多媒體教室。 另每級設跨學科學習課程,讓同學掌握所學,融匯應用。 2000年初,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遷校至西九龍,成為全香港首批九座中學千禧校舍之一。
大角咀中學: 香港保護兒童會中銀幼兒學校
聖芳濟書院設有校友會(SFXC Alumni Association)[8][9] [10] ,設立校友會目的是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及計劃團聚歷屆及世界各地的「濟記仔」,有助學校發展及促進校友間的交流,最終回饋母校。 1954年,香港教育署原本將現為伊利沙伯中學的地皮供修會建造校舍,及後知悉修會幾近身無分文,無法在山坡上建校,遂改為給予修會兩個選擇:在清水灣或大角咀建立校舍。 最後,修士們於九龍楓樹街和詩歌舞街交界處(當時被稱為九龍內地段6421(K.I.L. 6421))建立校舍。
不少外國研究指出,學生在愉快的環境氣氛下成長,其自發學習的動機和效能都會相對提高。 九龍三育中學深明此道,一直豐富校本課程內容,創造特色課外學習和跨科協作的機會,更特意營造愉快正面的校園學習氣氛,滋養學生全方位正向成長,建立滿足快樂的人生。 「大自然教育」 滋養正向喜悅情緒
大角咀中學: 學校搜索
學習和教學策略:學校注重學生的全人發展,除核心課程外,還以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配合跨學科的專題研習和各種課外活動來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責任感,以及對其他文化的尊重。 學校亦會以均衡的課程及富啟發性的學習環境,配合教改步伐,因材施教。 此外,為推廣閱讀風氣,學校舉辦閱讀獎勵計劃,期望學生能「從閱讀中學習」,以達致終身學習的目標。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的資訊。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油尖旺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深水埗區、九龍城區;根據坊間流傳的資訊,有人估計絕大部分學生來自 BAND 1 的小六畢業生。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大角咀中學: 教學「嚴」中有愛,抗疫「炎」中有愛
教師定期與家長商議管教事宜,務求令「家校」得以合作。 生涯規劃組亦為學生及家長提供不同的升學及擇業講座。 學校多年獲關愛校園獎,關懷學生的宗旨及表現,已被社會廣泛認同。 九龍三育中學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比重:校內成績20%、面試表現20%、操行20%、課外活動/服務表現20%、「申請學生成績次第名單」排名20%。 迎新活動有啟潛課程、英文營、多元智能學習營及新生家長講座,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
大角咀中學: 資助(
辦學宗旨:秉承辦學團體「傳道服務」的辦學使命,以推行全人教育、有教無類及優質教育為目標,期望學生他日能服務社會、貢獻國家,體驗「施比受更有福」的校訓。 大角咀原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海岬(大約為現時黃竹街及楓樹街一帶)向南伸出,開發為市區前有塘尾村及福全鄉等村落。 1928年政府開發大角咀,原有村落拆卸,大角咀洪聖廟也遷往福全街現址。 當時的大角咀發展為工業區,區內設有船塢及五金工場等。 此校學生組織共分為八類,分別為學生會、社、學術類、興趣類、宗教類、服務類、體育類、服務類及校隊。 大部分學生組織的招生、行政及財務事宜,除年度計劃及報告須經顧問老師審核外,全部由學生自行管理。
大角咀中學: 學生組織
有 25% 的學校會使用普通話教學,他們當中大部分同時是中英並重。 校舍位於大角咀西九龍填海區海帆道22號,毗鄰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海帆道)及擬建國安公署大樓,鄰近凱帆軒、浪澄灣及維港灣。 與學校有聯繫及收生背景近似的小學為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及李鄭屋官立小學。 學年起,因應香港實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書院同時開辦新高中課程。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大角咀中學: 油尖旺區的中學
梁詠梅校長指學校本着堅定不移的基督教全人教育方針,看重靈、智、體三方面的均衡發展,致力愛的教育。 大角咀中學 該校設有日校部及夜校部,兩校共用校舍,但被傳媒報導的多數為日校部,下文中所指的亦屬日校。 保良局唐乃勤初中書院與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結龍後,學生會在不同的校舍上課。 凡於2007年9月入讀初中書院中一生,完成初中課程後,2009年可升讀莊啟程預科書院的高中課程。 大角咀中學 初中書院於2007-2008學年計劃招收五班共150名學生,3年後莊啟程預科書院除接收該5班學生外,更計劃公開招收不少於3班中四,合共開辦8班高中一。 書院由2014初開設芬蘭式課後保底班(包括中、英文科的3級保底及各科目的2級保底),務求學生及格率達到100%,並且一個都不能少(芬蘭式保底概念)。
大角咀中學: 社會福利界
如果未被取錄,就於十二月申請「統一派位」,結果於來年六月公布。 大角咀中學2025 辦學宗旨:秉承基督精神,致力提供優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方面得以均衡發展,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及盡責任的公民。 啟德機場於1998年關閉,當局放寬九龍區的建築物高度限制,加上大角咀鄰近港鐵奧運站及西九龍等新興的住宅及商業區,區內舊樓因而成為私人發展商及市區重建局的重建目標。 隨着樓價不斷上升,收購呎價亦水漲船高,2018年11月26日,市區重建局建議以實用面積呎價18,023元,向橡樹街/埃華街發展項目的物業業主提出收購,成為當時九龍區重建項目最貴收購價紀錄[1]。
大角咀中學: 學習指引
嘉林邊道的校舍同告棄置,同學被安排至九龍鄧鏡波學校暫時上課。 大角咀中學 1955年12月9日,新建的學校啟用,為表示與上海母校(上海聖芳濟書院,即現在的上海北虹中學)的關係,便將學校命名為「聖芳濟書院」。 至今,學校正門的「九龍內地段6421」地界仍然被保留。 辦學宗旨:尊重多元文化,與時並進,學校旨在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之成為良好公民,日後能為本港及其他地區作出貢獻。 大角咀中學2025 大角咀中學2025 我們搜邏一些關於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的報導,讓你有更多資料去了解這學校。 位於大角咀,於1955年創校,是一所由聖母昆仲會營辦的天主教資助英中男校;校風自由開放,培育出武打巨星李小龍、政商界名人包致金和范鴻齡等,為社會帶來無數貢獻。
大角咀中學: 教學語言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大角嘴天主教小學的資訊。 九龍三育中學屬於直資中學,需要繳付學費,中一級學費$2760,中二級學費$2760,中三級學費$2760,中四級學費$2760,中五級學費$2760,中六級學費$2760 。 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的學生資助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申請學費減免。 – 新生可於開學前的1個星期內遞交申請,其申請結果會在3個月內獲得通知。 – 學校學費減免計劃詳情包括家庭入息限額,請瀏覽網上版的超連結。 由於2006-2007學年入讀初中書院的中一生是第一批受新高中學制影響的學生,該校決定讓該批學生受惠於此計劃。
大角咀中學: 重建
在修士來港初期,由於暫時未找到落腳處,所以在曾於方濟會在九龍塘擁有的物業暫時棲身,直至七十年代左才告離開,因此學校亦被傳曾於九龍塘擁有物業之說,但實非真確。 方濟會主要成員後來遷至渣甸山軒德蓀道,繼續繁體中文版本的聖經翻譯工作(即思高聖經學會),至今,九龍塘窩打老道133號仍為方濟會之物業。 在九十年代後期,綠白旗甚少再被使用,只會用於掛在學校西翼的頂部。 大角咀中學 在2008年的一次學校改善工程後,綠白旗亦被收起,不再公開展示。 反而,會以一面三直間綠白(兩條綠色,一條白色位於中間)旗代表學校,上面寫上「SFX」三字,常見於學校比賽或刊物之上。
大角咀中學: 教育界
校徽的外型多年來有不同版本,直至袁志輝校長上任後方始有最終定本。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學生與舊生之間常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概念,以表示學校內各人的密切關係。 其後,由八十年代至今,則強調「Once a 大角咀中學2025 Xaverian, Always a Xaverian」,表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關係。
大角咀中學: 課程廣泛
在華語地區,本名「聖母昆仲會」有時也會被謙稱為「聖母小昆仲會」,以表達修士們的卑微態度。 聖母昆仲會(Marist Brothers),在中國稱為「聖母小昆仲會」、「聖母文學會」或「聖母修會」。 Marist一字的意思是「聖母瑪利亞的小兄弟」,由於聖母昆仲會來華年代久遠,「兄弟」一詞有時亦以文言文中的「昆仲」交替使用。 在外地,有時候也可稱之為「Society of Mary」。 至近數年修士們年紀漸長,南美洲的教育需求極為殷切,故現時修士以亞洲人為主,以確保學校的靈性教育得以繼續發展。
就讀於聖芳濟書院的學生會被稱為「濟記」(英語:Xaverian)。 早期,Xaverian會被拼寫成Xavierian,但由於有礙發音,字母”i”最終被省略。 不論是給中國或是外國學生就讀的學校,修士們都提倡運動,尤其是足球,修士們曾成立了一個足球會,名為「St. Louis Football Club」。 小昆仲會的修士都會使用教廷於19世紀初為肯定修會教育使命而特許頒發的FMS(Fratres Maristae a Scolis)封號,亦有稱為Petits Frères de Marie,意指「專門辦教育的聖母瑪利亞小兄弟」。
隨着多個分佈在角祥街、利得街、嘉善街、大角咀道、萬安街及埃華街等項目陸續重建,提供近2,300伙單位[2],使大角咀由傳統舊區轉型為新興中產社區。 另一方面,大角咀晏架街及福全街交界的酒店重建項目,更是市建局歷來首個酒店發展項目,位近港鐵旺角站及奧運站,總樓面逾70,000平方呎[3],現已重建為富薈旺角酒店。 大角咀(英語:Tai Kok Tsui,亦作大角嘴)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九龍旺角以西,當中以塘尾道與旺角分隔。 在香港區議會分區中隸屬油尖旺區,與深水埗區大致以界限街和聚魚道為界,與旺角普遍為貫通連接新界東西和港島的樞紐。 學校在戰後的1946年重開,分為上午校(英文)和下午校(中文),於1960年易名為「官立嘉道理爵士學校」(Sir Ellis Kadoorie School)。 下午校於1975年停辦,成為全日制學校,並在1978年將學級延增至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