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裏咖啡師經驗豐富,採用頂級咖啡豆,製作出一系列自家拼配咖啡、手沖咖啡及特色咖啡雞尾酒。 此外提供多款日式精選菜式及創意小食,如日式套餐定食、唐揚雞粒、青提子三大治、黑朱古力味噌曲奇等。 大館附近餐廳 味覺享受的同時,可以細心欣賞由本地創意建築工作室 Eskyiu 精心設計之雕塑座位,細味生活藝術。 2020年不少新開話題打卡cafe,你去過了嗎? Aaharn 為國際著名大廚 David Thompson 大館附近餐廳 大館附近餐廳 對世界級泰國美食的探尋之旅。 餐牌菜式由鉅細無遺的研究給合高超的廚藝技術炮製而成,將使 Aaharn 在香港獨一無二。
而大部份時候吃到的叉燒,不是肉質太老太粗,就是太肥或太瘦。 另外, 「醃牛尾配薯蓉及經典番茄醬」亦值得一試! 以前英國皇家廚房會以各式各樣的鍋具為皇室成員通宵燉煮美食。 Statement秉承箇中原理,菜式經大廚隔夜溫火燉煮,味道因此更爲濃郁,不似市面一般薯蓉般沈悶呆板。 參觀大館,當然想要看到更多富藝術感的特色裝潢。 由著名室內設計師Ashley Sutton親自操刀的Dragonfly,就採用了超過 大館附近餐廳 120件綠松石玻璃燈飾,營造出奇幻的波希米亞氛圍,為客人帶來置身異境的錯覺。
大館附近餐廳: 香港最佳奶茶
大館除了有歷史活化建築群外,還建有2座全新的現代化建築,分別是賽馬會立方(原亞畢諾綜藝館)以及 賽馬會藝方(大館當代美術館),分別作為 表演廳和美術館的用途。 樓前的空地為檢閱廣場,中間的芒果樹是現存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中的活文物,已有60年樹齡,也是整個的標誌物之一。 原來,這棵芒果樹又被稱為「升官芒果樹」,相傳芒果樹每2、3年結一次果,每次結果都會有人事升遷,或發生重大事件。 位於半山雲咸街的角落,有一間溢滿咖啡香的小店,原來他們不止售賣咖啡和西式輕食餐點,還收藏著黑膠唱片和古著,讓你邊聽經典音樂,邊品嚐美食,享受慢活生活。 做菜當然要以真材實料聞名,這款紅咖哩,以大蝦為主題($318),保留了傳統泰國菜的神髓,可以吃出泰式古菜的味道。 今次介紹的大館餐廳Aaharn 由享譽全球的大廚David Thompson 主理。
- 品牌亦提供下午茶選項,多層下午茶架深受歡迎,閨蜜必去。
- 大館特別設立了「大館當代美術館」,旨在促進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和體驗。
- 這裏提供法國地道街頭輕食,如法式烤雞配薯條沙律、芝士拼盤和三文魚他他等。
- 為了配合素食者的口味,Aaharn提供的菜式更有「非素食菜單」及「素食菜單」之分,即使是一眾素食吃貨,也可以在餐廳內吃到香口泰菜。
戶外用餐區的景觀一流,一邊飲茶、一邊吃各式素食點心,非常寫意。
大館附近餐廳: 我們的位置
鹹點則有三文魚醬佐麵包、手切牛肉他他、精選醃製火腿等。 大館附近餐廳2025 其中最令筆者感到驚喜的,竟是那片不起眼的叉燒。 正所謂最簡單的菜式最考功夫,香港長大的人一定都吃過的叉燒,易找到卻不是保證好吃。
餐廳位於大館歷史悠久的槍房大樓,為香港知名文化勝地帶來別樹一格的國際元素,同時亦是城中首個真正升格的泰式餐飲體驗。 大館位於香港島中環核心地帶,彼鄰中上環區其他重要的歷史古蹟,與荷李活道、蘭桂坊及蘇豪區緊密相連。 我們的周邊社區熱鬧繁華,遍佈畫廊、古董店、餐廳和酒吧,散發濃厚的文化生活氣息。 大館附近餐廳2025 營房大樓建於1862年至1864年間,於1905年加建一層,是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中最古舊的建築物之一。 大樓設有訪客中心、歷史故事空間(探索大館故事和行動代號:中區)、商店及餐廳。
大館附近餐廳: Giovanni Pina 意大利甜品+雪糕放題任食
香港人口味一向多元化,這間由國際名廚David Thompson開設的Aaharn,提供古法新製泰國菜式,絕對滿足到香港人愛嚐鮮的胃口。 Sushi Zo顧名思義,以日本菜為主,由日籍名廚Keizo Seki創立。 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分店,更有Omakase曾獲米芝蓮榮譽。 來自日本的新鮮食材,用在每日僅兩場的Omakase,物以罕為貴,讓你體驗到最高質的料理。
- 以香港法定古蹟「中區警署建築群」為前身,活化成為新的文藝地標,以及展覽及活動的展演場地。
- Gishiki Lounge是一間酒吧,但就結合了日本元素在內,與其他酒吧有不同的氣氛。
- 溫馨提示,對海鮮敏感、有嚴重乳製品敏感的人及素食者,餐廳菜式可能未必適合你了。
- 最特別要數鹹食的意大利撻拼盤,包括卡邦尼撻、芝士梨撻、杏脯茄醬羊奶芝士撻等,賣相分別似帽子形狀及慕絲蛋糕,作為前菜充滿新意。
- 平日兩道菜午餐連咖啡只是$140,三道菜晚餐$230起,難得身在中環價錢親民。
今次為大家介紹三款人氣下午茶,不妨相約三五知己或家人一同到訪享用,過個悠閒假日。 泰式煙薰鰤魚($218)配上青胡椒告薑絲,有點似是中菜的感覺,但吃落口,你就會知道是啖啖的泰國香料味道,濃郁的醬汁,加上鰤魚的煙薰,兩者味道配合得宜。 最近Aaharn亦推出了全新的午市美食,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菜式,比如是傳統泰式雞肉咖哩、大蝦羅勒沙律。 當中的雞肉咖哩($328),配合古今料理手法和新鮮的食材,十分滋味。 如果你常去曼谷旅行的話,一定聽過或者到訪過「世界50大餐廳」之一的泰菜餐廳Nahm,而Nahm則曾由David Thompson 主理。 現在即使你身在香港,也可以在大館的Aaharn 品嚐到大師級的泰菜了。
大館附近餐廳: 香港美利酒店下午茶
而Gressingham農場採用特別飼養方式,鴨群可以在室內外自由走動,並以穀物和燕麥為主要食糧,令鴨肉脂肪比例較少,肉味因而更為濃郁。 Gishiki Lounge是一間酒吧,但就結合了日本元素在內,與其他酒吧有不同的氣氛。 曾榮獲Time Out選為「香港50間最佳酒吧」,各款飲品都足以令你讚歎不絕。 酒吧更有各類型的娛樂體驗,包括舞孃表演及DJ打碟。 最特別要數鹹食的意大利撻拼盤,包括卡邦尼撻、芝士梨撻、杏脯茄醬羊奶芝士撻等,賣相分別似帽子形狀及慕絲蛋糕,作為前菜充滿新意。 請幫助我們保持地方乾淨整潔,保護歷史古蹟免受損害。
大館附近餐廳: 香港最佳親子餐廳
由註冊營養師主理,餐廳有很多素食類的主菜供客人搭配沙律或熱盤米飯,還有健康的藜麥燴飯和全麥捲餅,即使是肉食者也有很多主菜配菜可以選擇,份量也不少,不用怕吃不飽。 店舖創立於1948年,80年來堅持以家傳古法製作蔗汁、蔗汁糕及保健涼茶飲品,是香港最著名的蔗汁店。 美利酒店的下午茶聞名遐爾,是很多人的下午茶熱門選擇。
大館附近餐廳: 中環站D1出口(會德豐大廈)
此外,大館當代美術館特別委約了多位藝術家,如唐納天、陳餘生、Ceal Floyer、加藤泉和Lawrence Weiner,創作了多件公共藝術作品,放在大館各處展出。 大館特別設立了「大館當代美術館」,旨在促進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識和體驗。 這個非牟利部門每年舉辦五到八個以策展為主的展覽,展出來自香港和其他地區藝術家的作品,同時策劃各類型的公眾項目,以及收藏亞洲藝術家的書籍和圖書。 大館當代美術館以推動公眾敢於探索為使命,不遺餘力地打造一個激發學習和實驗的藝術平台。 The Dispensary同樣被Time Out選為「香港50間最佳酒吧」,最令人驚喜的可能是它的叉燒及燒肉,中式燒味配上美酒,體驗非常特別。
大館附近餐廳: 開放時間
品牌亦提供下午茶選項,多層下午茶架深受歡迎,閨蜜必去。 大館附近餐廳 餐廳格調時尚,椅子、餐具、畫作也出自意大利的設計師,整個氣氛非常意大利。 平日兩道菜午餐連咖啡只是$140,三道菜晚餐$230起,難得身在中環價錢親民。 大館擁有一支優秀的訪客體驗團隊,樂於隨時解決訪客的疑難。 訪客亦可以到訪位於03座營房大樓的訪客中心 – 服務處,索取有關大館節目和門票的最新訊息。 附例的條例提供了一個管理框架,以助我們為每位訪客提供更佳服務。
大館附近餐廳: 最新文章
當年域多利監獄正正建於中環中心,周圍都是民居。 為了避免囚犯越獄、引起民眾不滿等因素,監獄三番四次建高圍牆,並滿佈心思設計圍牆的大石,以有效阻隔監獄與民居。 警察總部大樓位於營房大樓對面,主要為複合式展區。 這間使用無化學成份或有機的本地食材,提供各種中式健康菜式和湯水,加上價錢偏貴,較適合多人分享享用美食。 大館附近餐廳2025 Garden Lounge的下午茶是不少人心目中的首選。 不過,其實餐廳還供應海鮮半自助晚餐,提供多款深受歡迎的時令美饌,你可以品嚐即開愛爾蘭生蠔、巴馬火腿、煙燻三文魚等,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即製佳餚。
大館附近餐廳: 特別安排
如果我陪同使用輪椅的訪客到訪,我應該使用哪個入口? 大館設有適合輪椅使用者進出的公眾入口:紫荊樓閘。 如果我是輪椅使用者,我能夠使用大館的所有設施嗎? 大館致力於古蹟保育,特別是保存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空間和物理特徵。 大多數建築物都是以維持過去的面貌為目標,因此某些建築物可能比較不方便使用。 訪客可於03座營房大樓的訪客中心和賽馬會藝方的畫廊接待處借用輪椅。
大館附近餐廳: 大館 打卡熱點
不說你未必知道,其實來自澳洲的David Thompson被稱為泰國菜專家,他收集過近600本泰國古老食譜,將傳統的泰國菜精華配合現代手法詮釋,使他的泰國菜式變得更別樹一格。 顧名思義,The Chinese Library以中菜為主。 對我輩二十來歲的女生而言,中菜未必是最吸引的菜式——老實說,中菜在筆者心目中的排名向來不高,有錢寧願去吃意大利粉或high tea。 不過The Chinese Library確實讓我喜出望外。 為了配合素食者的口味,Aaharn提供的菜式更有「非素食菜單」及「素食菜單」之分,即使是一眾素食吃貨,也可以在餐廳內吃到香口泰菜。 位於大館東翼的The Chinese Library,光從餐廳設計就可以看到濃厚的殖民地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