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修建过程中,整修有各式问题,如木料以人工林木冒充自然林木、付石材订金却不给货、现场无人监管、设计师部分没设计,由于问题一一浮现,廖武治遂自发主导整个修建工程[22]。 因台湾的现代化,部分建材难觅,于是派员赴福建考察,购买福州杉、泉州石雕、石板及晋江红砖[5]。 曾在古迹界流传的故事是,保安宫过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实测尺寸去定料,导致整批料报废的荒唐事出现,才让廖武治决心自行介入修复[23]。 他以几位匠师接触的经验感慨说,台湾民间各角落散布有不少手艺一流的古迹修复匠师,但未必名列在内政部提供的名单上,使得部分师傅平时只好当大楼管理员、摆地摊,修复古迹反而成兼差[24]。 廖武治引台大城乡所过往的资料指出,古迹修复体制最严重乃在学者身兼建筑师,互相包庇放水[23]。 之后,学建筑的吕学辉规划整修事宜,许多材料和工人都是他出钱出力整修,整修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4]。
依據史料記載,保生大帝姓吳諱本(音:Tao)(979~1036),字華基,號雲衷、或雲沖,又有吳真人、吳真君、花轎公等尊稱,祖籍福建安溪石門,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農曆三月十五日生於同安縣白礁鄉。 媽祖護國佑民,慈航普渡,人們視衪為海上保護神,俗諺云:「渡海靠媽祖,安居靠真人。」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祭典,民俗曲藝熱鬧,信徒絡繹不絕,為騰傳國際的一項宗教活動。 由於保生大帝神蹟顯赫,有求必應,時常顯靈濟助人民,信眾為感念保生大帝的庇佑,便於乾隆二十年(1755)醵資建造正式宮廟,歷經五年完工。 大龍峒分為大龍峒街(今哈密街)與陳悅記祖宅兩個空間單元,大龍峒街又包括大龍峒保安宮、四十四坎(頂街、隘門內)與下街,這兩個空間單元於咸豐三年(1853年)年前分別發展,之後合稱大隆同大龍峒。 农历四月廿六,举行神农大帝圣驾绕境踩街,由土地公开路,保生大帝、神农大帝出巡,由保安宫出发,途经迪化街、民权西路台北桥下、宁夏路再回到保安宫,遍及大稻埕、台北圆环附近及大龙峒等地[47]。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臺灣臺北保生大帝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由國際古蹟保存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從建築修復意義、修復材料、工匠技藝、對地方貢獻與文化傳承,都是評分的標準。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又在非聯合國成員的條件下,從九個國家,二十二個參賽中脫穎而出,大龍峒保安宮獲得此獎,對臺灣來說意義深遠。 大龍峒保安宮歷經多次的重大復修,其中又以民國八十四年,重啟有史以來最大的修復工程,當年使用傳統工法與現代科技並進的技術,保存了保安宮過去歷史的樣貌。
- 現代在施放前,因廟地位在航道下,都要與松山機場協調,請塔台知會班機避開火獅施放的半小時[45]。
- 新加坡天福宫在2002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后,认为保安宫水准不亚于天福宫,就建议保安宫报名2003年的文化资产保存奖,得奖时联合国不仅未通知台湾参加颁奖典礼,到2004年2月才送奖牌到保安宫[27]。
- 过去大同区以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为统一祭典之日[40],当天的大道公出巡是台北三大庙会之一[41]。
- 曾在古蹟界流傳的故事是,保安宮過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實測尺寸去定料,導致整批料報廢的荒唐事出現,才讓廖武治決心自行介入修復[23]。
- 過去永和的泉州人常渡河至保安宮祭拜,因長途跋涉十分辛苦,地方仕紳遂商議迎香火,建立分香廟永和保福宮[37]。
- 1917年,乡民沈猪、郑万镒等募款重修,耗去日币三万两千元[3][5]。
建築風格偏向漳州風格,是因1917年由漳派名匠掌舵重修時所奠定的格局,無論頂飾上的剪黏、水車堵上的交趾陶、重簷間的吊簡與垂花,皆為廈門匠師作品[5]。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剪黏修復時是以傳統糯米製成糯米灰,加入烏糖汁做接著及泥塑材料,捨棄玻璃或壓克力等現代材料,以作到「整舊如舊」效果[24]。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乾隆年代之前興建的臺灣寺廟,石材多用中國大陸所產白色花崗石,此廟卻使用同安所產青石與北臺灣開採的觀音山石,因此整體建物呈現深沉穩重而古樸的色調,為起用臺灣石材的最早寺廟之一,象徵廟宇建築的本土化[31]。 由於資金無法一次備足,即使寺廟的重要門面,窗子、門與梁柱可能都分屬不同時期建造,例如大門的窗戶與梁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4]。 對場時,匠師在樑柱上留下「好工手不補接」、「假獅破真獅」,意思是老師傅的工藝不見得比年輕師傅的工藝優秀[32]。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廟內也保有不少清代將軍餽贈的匾額,因過去軍官若被派駐來臺,渡海多災、又需適應島國氣候,離開時感念神恩庇佑,常饋贈匾額致意[4]。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歷史沿革
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办全国文艺季活动,保安宫开始第一步的庙会文化转型,恢复庙会传统习俗[42]。 2002年初,三川殿、东护室、西护室、后殿、正殿工程已完工,原先拜埕上方雨棚拆除,使得正殿屋宇剪黏翘脊重现于苍穹之下,焕然一新[25]。 耗费两亿六千万元以在“整旧如旧”原则下重建工程完工后,于2003年6月30日举行安龙谢土仪式[26]。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新加坡天福宫在2002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后,认为保安宫水准不亚于天福宫,就建议保安宫报名2003年的文化资产保存奖,得奖时联合国不仅未通知台湾参加颁奖典礼,到2004年2月才送奖牌到保安宫[27]。 工程第一期修临哈密街的三川殿及东西护龙,第二期修正殿及内埕,第三期修后殿,第四期修周边环境及相关设施[5]。 1996年修护时,发现大门三川殿有半数左右的脊梁已遭白蚁蛀蚀,三川殿屋顶恐有塌陷之虞,遂找来日本业者负,进行台湾首见的防蚁盾除虫工程[21]。
大龍峒聚落的信仰中心,奉祀醫神大道公的大龍峒保安宮也是在此時期開始發展的。 1951年,黃贊鈞主持成立臨時重整委員會,會商自正殿至後殿逐步整修,但他1957年就去世,臨時重整委員會改組為管理委員會,由林拱辰擔任主委[5]。 1961年,林拱辰獨捐新台幣十五萬元倡導在宮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設立公園,由台北市政府補助十四萬元[15]。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力士会
另說則是附近有風水如龍的大龍山(今日的圓山),故稱「大龍峒」。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农历七月十二,进行竖灯篙仪式,立起三支高约五十尺竹子,分别为天竿、地竿、阴竿,其中地竿会于夜间升起,信仰上是让孤魂野鬼可过来闻经受度[48]。 保生大帝圣诞当天举行三献礼仪式,三通鼓后正式展开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宫合唱团唱灵应赞,行初献礼、恭读祝文、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望燎后礼成[42]。 过去永和的泉州人常渡河至保安宫祭拜,因长途跋涉十分辛苦,地方仕绅遂商议迎香火,建立分香庙永和保福宫[37]。
- 保生大帝圣诞当天举行三献礼仪式,三通鼓后正式展开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宫合唱团唱灵应赞,行初献礼、恭读祝文、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望燎后礼成[42]。
- 大龍峒保安宮,又稱大浪泵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鄰近臺北孔子廟的大道公廟,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廟宇,建築曾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2018年則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 夏鑄九痛罵市府硬拆蘭州派出所是胡搞,指園區目的是「活化地方產業」,地方需要的是軟件方案,以蓋廣場等空間建設並無法達到軸線翻轉,都發局根本搞錯方向。
- 1981年完成凌霄宝殿[16],同年被政府列定为二级古迹[17]。
- 殿前有上往下纏繞的八角蟠龍柱,為嘉慶年間作,是此廟現存的最早石雕[6]。
- 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合稱「臺北三大廟門」[9],經幾度改建後,該廟發展成3000坪的三殿三進式大廟。
殿內供奉的神農大帝為半裸、著草裙的原始人造型,據說日軍進入時還嚇得以為是《桃太郎》中的「鬼」[36]。 其餘尚有供奉孔聖夫子、玄天上帝、關聖夫子以及供奉歷代祖師與先賢牌位的保恩堂。 西廡鼓樓祭祀註生娘娘,其下配祀池頭夫人、兩傍配祀十二婆姐[33]。 另有太歲廳供奉值年太歲、和華樂社社館「武英殿」祭祀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配祀黃元帥和李將軍神將。 臺灣民間祭祀的土地公神像的造型,大都雕塑成福德圓滿老翁的相貌,類似昔時員外的打扮;保安宮所奉祀的土地公,係曲翅紗帽、袍笏登場、黑鬚儼然,似相臣模樣;據耆老云因為本宮主神被敕封為帝,所以土地公也爵升一等,笏袍加身。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大尊的保生大帝神像因中途受困於風雨,便轉航到臺南布袋嘴北邊上岸,再取道陸路北上,途中又受到同安鄉親的恭迎膜拜,許多地方還有演戲的活動,因此抵達保安宮時,距離前者已有數月之久,此一大尊神像稱為「二祖」。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臺北市孔廟
曾在古蹟界流傳的故事是,保安宮過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實測尺寸去定料,導致整批料報廢的荒唐事出現,才讓廖武治決心自行介入修復[23]。 他以幾位匠師接觸的經驗感慨說,台灣民間各角落散佈有不少手藝一流的古蹟修復匠師,但未必名列在內政部提供的名單上,使得部分師傅平時只好當大樓管理員、擺地攤,修復古蹟反而成兼差[24]。 廖武治引台大城鄉所過往的資料指出,古蹟修復體制最嚴重乃在學者身兼建築師,互相包庇放水[23]。 之後,學建築的呂學輝規劃整修事宜,許多材料和工人都是他出錢出力整修,整修工程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14]。 1981年完成凌霄寶殿[16],同年被政府列定為二級古蹟[17]。 廟方設有民俗信仰、歷史文化及傳統建築三組讀書會,每月定期在此圖書館舉行聚會交流[19]。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臺北旅遊網
第一進為五開間的三川殿、左右各三開間的龍虎門,共寬達十一開間[6]。 大門入口的二石獅之所以雌雄均開口,據說是工匠把不小心都雕成開口,因深知理虧,工錢也不敢收[3]。 殿前有上往下纏繞的八角蟠龍柱,為嘉慶年間作,是此廟現存的最早石雕[6]。 三川殿的東山門氣窗處曾藏有十餘本帳冊,到1990年整修時才發現,為1914年開始登錄,記載廟裡採買每一項物品的數量、單價,由於當時的主事者都以閩南語紀錄,可看到「豆油」(醬油)、「番仔火」(火柴)等文字[32]。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咸豐年間陳維英在此廟籌建樹人書院[8],後因鄉人以書院不宜附設於廟宇遂遷移[9]。 頂下郊拚時,頂郊人以艋舺龍山寺為據點,對抗以大龍峒保安宮為據點的下郊人,中界點是今日的康定路、內江街一帶,雙方出陣前必至廟內誓師[10]。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台北畫刊推薦
1742年(乾隆七年)於大浪泵草創,香火由泉州同安人從家鄉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分靈來臺[1]。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2]。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1802年(嘉慶七年),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1805年(嘉慶十年)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3]。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活動新訊
另有太岁厅供奉值年太岁、和华乐社社馆“武英殿”祭祀西秦王爷与田都元帅,配祀黄元帅和李将军神将。 農曆七月十二,進行豎燈篙儀式,立起三支高約五十尺竹子,分別為天竿、地竿、陰竿,其中地竿會於夜間升起,信仰上是讓孤魂野鬼可過來聞經受度[48]。 過去永和的泉州人常渡河至保安宮祭拜,因長途跋涉十分辛苦,地方仕紳遂商議迎香火,建立分香廟永和保福宮[37]。 東西護室位於正殿兩側,紅色素燒屋瓦與白色山牆,素而無華,益顯特色;鐘鼓樓建於東西護室的頂上,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其四角形樓閣,與台灣常見的六角形有所不同,造型甚為特殊。 保安宮後殿原祀媽祖,同治七年(1867)第一次重修時移駕至大稻埕媽祖宮,民國八十年後進三樓大雄寶殿落成安座,原東護室佛祖殿恢復奉祀媽祖。 至清道光、同治年間,此地因生員、舉人中試人數較多,鄉民視士子如龍,才開始有「大龍峒」之別名,至今仍用此別名。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建築設計
左右並各有一山門,共十一開間,建築木結構採二通三瓜式,以歇山重簷、假四垂屋頂及硬山等,構成了保安宮屋宇高低錯落、屋簷翼角飛揚的視覺效果。 東至保安宮巷貳坎內為界,……」,可見保安宮在嘉慶七年之前已興建。 清嘉慶十年(1805)保安宮的重建,原本是選在座東的地,其地為邱筆所有,因他不肯讓出,後來才改採座北的方位,由大龍峒鉅富王仁記及王義記一族獻地,地方仕紳募款。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四十四崁街
同年,時任林拱辰主委等人開始整頓宮務,再加上臺北市政府補助的五十萬元,終於1966年將占住戶全體遷走、拆除全部違建[14]。 大稻埕開發時間雖晚於大龍峒,卻因商業強度高於大龍峒,使大龍峒因與大稻埕之地理及人文相近下,而在產業上開始依附大稻埕。 到日治時代,日本人將艋舺、大稻埕、臺北城合為都市臺北市時,大龍峒轉為支持都市中心之服務區。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神—保生大帝為同安縣籍貫鄉土神,從保安宮的祭祀圈分佈可了解同安人的分佈幾乎包括整個淡水河流域與基隆河下游一帶。 保安宫建筑包括前殿、正殿、后殿所构成,占地面积三千多坪[17]。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力士會
還能看到傳統匠師為了對場而展現的工藝水準,及匠師間的比試技藝,讓建築呈現相異而不突兀的美感。 特別的是建廟初期、匠師在沒有科學儀器輔助下,鬼斧神工的刻出完整的八角形龍柱,迄今依舊屹立不搖。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正殿走馬廊下的七幅壁畫、是已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的彩繪壁畫,這些壁畫因為曝露在室外加上臺灣氣候潮溼的原故,損壞不一,尤其正殿東面的壁畫,被東昇的太陽與南風吹撫,破損的程度就比其他面壁畫更為嚴重。 保安宮極力保護原畫原貌,特別在1996年邀請澳洲壁畫修復專家來臺協助,壁畫修復工程這十幾年來也一直持續進行中。 保安宮建築包括前殿、正殿、後殿所構成,占地面積三千多坪[17]。
1742年(乾隆七年)于大浪泵草创,香火由泉州同安人从家乡白礁慈济宫迎请保生大帝分灵来台[1]。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乾隆年间,新庄、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挤,开始往北迁移到此地[2]。 1802年(嘉庆七年),富商王智记及郑、高、陈等廿一户,合伙投资兴建一条商业街,街两边各有廿二间店铺,遂称为“四十四坎”,至1805年(嘉庆十年)四十四坎商民发动募款,在街市东端隘门外建庙[3]。 当时选用石造、工程浩大,让庙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规模[4]。 过去大同区以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为统一祭典之日[40],当天的大道公出巡是台北三大庙会之一[41]。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力士會
其馀尚有供奉孔圣夫子、玄天上帝、关圣夫子以及供奉历代祖师与先贤牌位的保恩堂。 庙前原为一排的木造瓦顶的四十四坎店铺,每一间正好有一进,宽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庆北路三段扩建多数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宽保安宫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馀店铺[3]。 1995年,吕学辉召开董监事会议,决定全面整建保安宫[14]。 1月19日,民政局长陈哲男向吕学辉、黄庆堂、林万、蔡两传及廖武治允诺补助维修经费[17]。 1830年(道光十年)落成[3][5],庙名大龙峒保安宫取自“保佑同安人”之意[3][4][6],俗称“大道公庙”或“大浪泵宫”[7]。
顶下郊拼时,顶郊人以艋舺龙山寺为据点,对抗以大龙峒保安宫为据点的下郊人,中界点是今日的康定路、内江街一带,双方出阵前必至庙内誓师[10]。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2025 在历经一连串的械斗后,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宫有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11]。 三月十四,在誕辰的前一天,會有稱為「力士會」的十餘個陣頭遊街,最早相傳是「老祖力士會」和「二祖力士會」,後來香火日盛,也有更多的力士會產生,是昔日大龍峒名聞全台的遊藝節目[43]。 後殿前擺放兩座習字爐,為清治時期習字爐的復原品,見證當年樹人書院歷史[4]。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活動新訊
诞辰之夜,会以竹为胎、纸糊为头、扎上各色蜂炮作成的火狮子,在庙庭燃放,为庆典的压轴节目[44]。 现代在施放前,因庙地位在航道下,都要与松山机场协调,请塔台知会班机避开火狮施放的半小时[45]。 举行此活动历史已不可考,廖武治表示该活动和驱逐邪魔、瘴厉之气有关,早期是以竹片编成火狮,送冲天炮等,不过,在日治时代该宫曾拍一套整个庙会活动集锦,但已未发现放火狮活动,显示失传多年[11]。 由李清荣制作火狮[45],他在2019年登录为台北市文化资产传统工艺的糊纸工艺保存者[46]。 三月十四,在诞辰的前一天,会有称为“力士会”的十馀个阵头游街,最早相传是“老祖力士会”和“二祖力士会”,后来香火日盛,也有更多的力士会产生,是昔日大龙峒名闻全台的游艺节目[43]。 西庑鼓楼祭祀注生娘娘,其下配祀池头夫人、两傍配祀十二婆姐[33]。
正殿外牆迴廊壁畫為潘麗水所作,題材包括木蘭代父從軍、鍾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鬧東海及三英戰呂布等[31]。 屋簷間,原本設計在八仙浮雕刻寫「八仙大鬧東海」,對場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鬧東海」,後完工的陳應彬卻認為人物雕刻已經傳達故事情節,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鬧東海」三字[6]。 殿內牆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龍虎垛保存極為完整且有落款[31]。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鎮殿神像因排行第三,俗稱「三帝」、亦曰「三祖」,為軟身神像[33]。
位於臺北市西北角大龍峒的保安宮,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福建閩南的先民,從家鄉將守護神保生大帝請到臺灣來,取名保安宮就是保佑同安人的意思。 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是為臺北三大廟,可想見從古至今的興盛與歷史定位、如今大龍峒保安宮儼然成為一座宗教藝術殿堂。 初期的保安宮只是簡單的木造小庵,直到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正式重建,佈局一座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建築。 1985年大龍峒保安宮由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更在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也是臺灣唯一一個獲獎的民間單位。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臺灣臺北保生大帝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1951年,黄赞钧主持成立临时重整委员会,会商自正殿至后殿逐步整修,但他1957年就去世,临时重整委员会改组为管理委员会,由林拱辰担任主委[5]。 1961年,林拱辰独捐新台币十五万元倡导在宫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设立公园,由台北市政府补助十四万元[15]。 大龍峒保安宮相片 同年,时任林拱辰主委等人开始整顿宫务,再加上台北市政府补助的五十万元,终于1966年将占住户全体迁走、拆除全部违建[14]。 農曆四月廿六,舉行神農大帝聖駕遶境踩街,由土地公開路,保生大帝、神農大帝出巡,由保安宮出發,途經迪化街、民權西路台北橋下、寧夏路再回到保安宮,遍及大稻埕、臺北圓環附近及大龍峒等地[47]。 1995年,呂學輝召開董監事會議,決定全面整建保安宮[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