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就是膽囊發炎,又可以分成急性跟慢性,如字面上的意思,這篇文章主要著重在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大部分是膽結石造成的(佔了90-95%),非膽結石原因則佔剩下的5-10%。 膽囊切除後,肝臟分泌的膽汁就無法進行濃縮,而所謂肝膽相照. 所以膽的切除會對肝臟有一定的影響,加上在肝區手術,是會對肝造成一定損傷的。 在小腸與膽之間放支架,可以開口約1公分,所以大部份結石就有機會從膽囊排到小腸,此種方式還不是常規治療,仍然有待更多證據驗證,才合適用於臨床。 更重要的是檢查時要配合臨床表現,來判斷膽囊是否有問題,只是疼痛或是有發炎。
中耳周圍有內耳聽覺感覺器官、平衡器官、面神經、味覺神經、大血管, 和大腦靠近, 中耳膽脂瘤如果不及時清除, 將導致上述器官的損害, 產生嚴重的後果。 若兩者相通,則不宜注射硬化劑,此時可採用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PTCD)使膽道充分引流、膽道內壓力降低,從而加快膽汁瘤的癒合。 引流管護理:注意妥善固定並保護好各種引流管,特別要注意保持引流袋位置低於引流管在體表的位置,以免引流袋內液體逆向流入體內引發感染。 針對合併感染、有發熱症狀者:勤測量體溫,可 4 小時測 1 次,若體溫升高,可給予溫水擦浴降溫;注意發熱增加水分丟失,應多喝水補充體液。
膽腫瘤: 膽道癌有哪些誘發因子、症狀?
膽管癌(英文為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遠端膽管癌(即靠近壺腹的膽管癌)這3種類型,其中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 肝臟所製造的膽汁會透過膽囊儲存,當食物被消化時,膽汁會被膽囊釋放,並通過膽管進入小腸,幫助消化脂肪。 而皮膚顏色變黃、尿液顏色如濃茶或可樂、大便變成灰白色、皮膚變癢這幾樣是比較典型的黃疸症狀。 成人的黃疸通常是血中膽紅素濃度超過2.5-3 mg/dL時會被注意到。 膽管癌的檢查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逆行性膽管攝影、經皮穿肝膽道攝影。 也可以抽血檢驗腫瘤指數CEA和CA19-9,不過僅能供參考,準確率只有2至4成。
- 一旦不幸出現膽管癌,病者一般不會有任何不適,最先出現的症狀大部分是黃疸,突如其來的黃疸會令病人及家屬嚇一大跳,因為在黃疸出現前,病人可以完全沒有症狀。
- 前者多見,鏡下顯示呈分支狀或樹枝結構,帶有較細的血管結締組織蒂與膽囊壁相連,有單層立方上皮或柱狀上皮覆蓋,與周圍正常的膽囊黏膜上皮移行較好。
- 罹患膽囊癌時可能會讓癌症指數CEA和CA199升高,但其他癌症也有機會讓這些癌症指數升高,並不具有特異性。
- 膽囊腺瘤大多數為單發,少數多發;可發生在膽囊的任何部位;褐色至紅色;平均直徑(5.5±3.1)mm(1~25 mm),大多數腺瘤小於10mm。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治醫師郭雨庭,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在了解膽管擴張前,先認識「膽管」是什麼?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囊良性腫瘤的手術治療效果是滿意的,滿意率約85%。 治療效果取決於術前癥狀是否明顯,是否合並其他疾病以及是否發生術後並發癥等幾個方面。 即使發生惡變,早期發現,及時診斷,合理治療,預後也滿意。
膽腫瘤: 膽管癌預防方法
大部分膽管癌個案的初期病徵不甚明顯,一般都是側腹痛、食慾不振、疲勞等都市人常見的不適;即使是症狀較顯著的肝門型膽管癌,皮膚痕癢、眼睛泛黃等病徵亦非膽管癌獨有。 腫瘤已進入肝臟的主要血管或其兩旁的分支,或腫瘤已入侵其中一邊的膽管以及另外一邊的主要血管,惟仍未擴散至淋巴結或更遠組織。 正電子掃瞄:常用於診斷肝內惡性腫瘤或肝外轉移。 一般而言,膽管癌腫瘤通常轉移到腹膜、淋巴結、肺部及骨骼。 PTC(經皮穿肝膽管造影術) – 用細針穿過病人的皮膚,插入其肝內擴張的膽管,再打入顯影劑並用X光拍攝,以照出膽管受阻塞的位置。 除了上述疾病外,正如前文所述,年紀也是關鍵風險因素之一,目前膽管癌仍集中在年長人士。
- 上面也說到了膽囊切除後,患結腸癌的風險就大幅度提高了,因此膽囊切除的朋友,千萬不要高枕無憂,應該加強自我保健,並定期注意防癌篩查,尤其是預防結腸癌的發生,最好2到3年查一次腸鏡。
- 經上述檢測並高度懷疑可能已罹患膽管癌的患者,醫師通常還會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 、核磁共振掃描或膽道內視鏡等影像學檢查,如果仍然無法確定診斷,便會進一步做腫瘤組織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
- 目前為止,除了化學治療使用的藥物可紓援膽管癌的症狀外,並無其他食品或藥物獲充分證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 最大的理由是技術還不成熟,因為膽囊並沒有和胃腸道直接交通,要進入膽囊必須要藉助內視鏡超音波(EUS)的引導,成功率和併發症完全不能和相當成熟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相比。
本網站所提供外部網站資訊僅供參考,本網站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放射線治療:當有阻塞黃疸時,且對於無法切除之膽管癌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可能有減少黃疸及使腫瘤縮小的作用。 國泰綜合醫院引進的真光刀系統,利用4D電腦斷層掃描定位,可對膽管癌腫瘤做更精確的照射,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 肝內膽管癌晚期疾病的非特異性症狀包括腹痛,全身乏力,夜間盜汗,體重減輕。
膽腫瘤: 膽管在哪裡?
但若是超過六小時疼痛沒有緩解,就要考慮膽囊發炎的可能性了。 膽囊炎是一種膽囊發炎而導致的疾病,聽起來原因很簡單,但是很容易和其他疾病被搞混。 主要是因為膽囊癌一旦發生,未來生存機會都不高,無論有無開刀治療,預後都不佳,會影響存活率與併發症。
膽腫瘤: 【胰臟癌食療】胰臟癌手術後 飲食法則連餐單分享
生活及工作步調可放慢一點,不要過度緊張、有壓力或常常失眠,選擇各種休閒運動及娛樂使自己心情放鬆,飲食方面採均衡飲食,盡量吃清淡一點,且避免加工食品。 手術除了旨在切除腫瘤,也有可能切除腫瘤周圍的部分健康組織,以減低復發風險。 不過,由於大多數的胰臟癌在擴散後才被發現,因此只有20%胰臟癌患者能夠進行手術 。 膽管癌的症狀不明顯,即使接受超聲波檢查,也未必能發現膽管出現腫瘤,電腦斷層檢查亦能看到隱約有陰影,部分患者發現時,是因為腫瘤擴散至其他器官,經過詳細診斷才發現癌症源自膽管。 但是缺少了膽囊這個儲藏庫,被製造出的膽汁會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有些人就會發生腹瀉。 幾年前有個醫療糾紛轟動一時,當時有一位法官,就是因為膽囊切除術後「稍微吃油一點就會拉肚子」,在手術後憤而控告台大名醫。
膽腫瘤: 健康情報
如果能於手術前,精準判斷癌症侵犯的範圍,就越有機會將癌症切除乾淨,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腫瘤、肝功能、身體整體狀況,肝臟手術前三大評估要素,缺一不可。 然而即使三項因素都通過,還是有少數術後發生危險的可能。 對於許多肝臟內惡性腫瘤,手術切除往往是病患唯一可能根治的機會,但在追求根治延長壽命的同時,也會有相對的風險。 手術前,了解各項評估結果,配合醫師建議,接受最適合的治療,才能戰勝疾病。 大原則,肝功能越差,能承受切除的肝臟體積越小。
膽腫瘤: 健康網》人人都可能長骨刺! 醫列6大QA一次看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不過,電療仍有一定副作用,例如受照射的皮膚區域會出現發紅、乾燥、毛髮脫落等,同時病人也有機會感到食慾不振、疲勞、噁心、胃部不適和排便不暢等。 楊茜堯(前名楊怡)去年尾傳出與余詩曼雙雙被無綫邀請返娘家拍攝劇集《新聞女王》,其後楊茜堯向傳媒坦言曾與無綫接觸但未落實,認為所有機會都有可能,又指如果有好劇本都仲想拍劇。 不過,上月底佘詩曼於微博上載與《新聞女王》監製鍾樹佳和其他演員合照卻無楊茜堯份,原定楊茜堯嘅角色已由李施嬅頂上;有指,楊茜堯係因為要接拍梁家樹監製嘅《家族榮耀》續集《家族繼承者》而無法參與《新聞女王》拍攝。
膽腫瘤: 健康網》嬰兒界大魔王疾病「膽道閉鎖」 醫痛心:這輩子不想再遇到
膽管癌發現時多為晚期,無法開刀,即使開刀,膽管連接着太多其他器官,令手術難以進行,只有腫瘤細小、並無入侵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才開以切除膽管癌細胞,少數病人可接受肝移植。 化療藥物方面,能發揮效果的藥物也相當少,雖然近年開始出現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但是目前還沒有非常突破的進展。 在理學檢查,也就是醫師臨床所見與觸診,發現又上腹或右肋骨下緣有腫塊,不明原因的淋巴結,就得考慮膽道系統疾病,若患者黃疸合併有發燒,更須留意肝膽疾病。 而一般的血液生化檢查也很難在膽囊癌發生時立即有變化,若病灶影響到膽管,或侵犯腹腔,或是引致阻塞造成黃疸、發燒,這些檢查才會有異常。 膽腫瘤 較常見到是膽紅素及鹼性磷酸酵素的上升,不過這特異性並不高,意思就是其他疾病有會有雷同的異常,不能做為膽囊癌唯一的證據。 膽道癌亦稱為膽管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肝腫瘤。
膽腫瘤: Category 膽道惡性腫瘤(膽管癌)
(ERCP),此種內視鏡必須由腸胃專科醫師或受過訓練的外科醫師操作,雖然這是一種有風險的侵入性方法,但它同時能取得檢體、放置支架、或進行其他能排除膽管阻塞的措施。 姑息手術,晚期一般狀態較差,伴有梗阻性黃疸者,採用肝總管Roux-en-Y吻合,T管引流術,左膽管空腸吻合術或經皮肝穿膽道引流術,旨在延長病人生存時間,改善生存質量,但療效不高。 膽腫瘤 綜上可見,術前的影像學表現缺少特異性,病變的大小僅僅是鑒別診斷的初步標準。
膽腫瘤: 膽管癌治療3. 放射線治療
然而雖然膽道阻塞比較常見是由膽結石引起的,但膽囊癌、膽管癌等膽道癌症也是可能引發膽道阻塞而造成黃疸的。 1、心理護理 為病人創造良好的治療休養環境, 儘快完成病人的角色轉換。 膽管腫瘤病人因疼痛、黃疸等原因, 思想負擔重, 情緒低落。
膽腫瘤: 健康網》攝護腺肥大嚴重恐腎衰竭 醫:「這些症狀」出現快就醫
關於膽汁瘤的患病率目前沒有確切的資料,但隨著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一種介入治療手段)越來越多地用於肝臟腫瘤的治療,由該介入操作導致的膽汁瘤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膽管癌,但治療成效通常不如預期,腫瘤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5年後的存活率約25~33%;腫瘤長在膽管附近的膽管癌,5年後存活率更低,僅10~15%。 正因預後成效不佳,也因此如能積極預防、發現病徵以及早治療,或許將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成績。 光動力刀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患者透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局部塗抹的光敏劑,因具有局部滯留於腫瘤組織內的特性,當醫師將藥物送到腫瘤處後,再利用特定波長之光照將藥物活化,進而消滅癌細胞。 肝門部(肝外)膽管癌:肝外膽管癌的患者較多,不過因肝外膽管癌的腫瘤長在左右肝管上,很難經由影像檢查出來,許多患者往往直到膽管阻塞引發黃疸症狀時,才會被診斷出膽管癌。
膽腫瘤: 存活率低、不易早發現的「膽囊癌」兩種人是危險族群
如有需要,醫生會同時使用超聲波掃描,或泵入氣體以凸顯有疑問的部位。 膽腫瘤2025 CT中耳膽脂瘤表現為中耳腔中均勻分佈的軟組織(低密度)的清晰描繪,但由於計算機斷層掃描的特異性低,幾乎無法將其與肉芽區別開來。 但是,CT顯示所有骨骼的變化,包括聽小骨的缺損和顳骨的侵蝕,因此需要進行此項檢查以計劃切除該形態的手術。
膽腫瘤: 膽管與肝臟的關係為何?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說明,大部分生長在肝臟內部的肝內膽管癌,症狀不太明顯,只會出現噁心、食慾改變、腹痛等症狀,因此很難及早發現;除非腫瘤壓迫膽管,引起黃疸,膽道癌才比較容易被發現。 提到「癌王」,大家就會想到難以發現、治癒率低的胰臟癌,其實膽道癌初期症狀也容易讓人輕忽,甚至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 膽腫瘤 一位50多歲的膽道癌患者,一開始出現消化不良、脹氣、吃不下等問題時,都以胃病視之,直到後續出現嚴重黃疸,不但皮膚變黃,起床後甚至「連床單都睡成黃色」就醫,才發現已是肝內膽管癌第3期。 醫師指出,膽道癌與胰臟癌一樣很難在早期發現,約6~7成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 55歲女性罹患膽管癌,腫瘤將總膽管完全阻塞並延伸到右肝,發現時已是晚期,原本打算切除右肝摘除病灶,但團隊發現術後能留下的左肝體積不夠,無法支撐術後的正常生活。
膽腫瘤: 膽道癌有4類型,初期症狀不明顯
膽汁瘤的病因包括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外傷及自發形成;其中外科手術、外傷導致膽汁瘤形成的機制為物理性因素直接導致膽管系統損傷或併發感染所致;而介入治療主要通過誘發膽道缺血壞死致使膽汁漏出;自發形成者機制不清。 在膽管癌篩檢的部分,除了衛福部目前提供40~65歲成人每3年1次健康檢查外,未補助對象也建議每1~3年自費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肝炎患者,更應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膽管是否有惡性腫瘤存在。 膽囊癌的女性患者較多,體重過重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膽囊癌,這兩者可能與膽結石的產生有所關係。 還記得我們提到罹患膽結石的危險因子 – 4F嗎? Forty(四十歲),fat(體重過重),female(女性),fertile(值生育年齡)這幾個因素。
膽腫瘤: 診斷方法
膽囊炎最典型是從肚子痛,或者是專業一點,正式名稱是膽絞痛開始發展。 患者會感到突然間、嚴重、上腹部的悶痛,通常是右上腹痛,但也不一定都是右上腹,也可能以廣泛的上腹痛、胸痛來表現,有時甚至會痛到右後背肩胛骨的區域。 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但是也不必過於擔心,而應該積極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豁達,盡量不要長時間處於一種憂鬱、緊張、焦慮、惱怒的精神狀態中,這樣才能提高身體素質,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機能有條不紊,儘快實現膽管組織的代償功能。 在腹部超音波檢查下,大概有95%患者可以看得出來有膽結石,可分成敏感性佔95%、特異性佔95%,值得注意的是,膽瘜肉偽陽性機率也很高(85.1%)。 膽腫瘤 他解釋,雖然膽道癌在癌症登記上看起來排不上前十名,但仔細看癌症登記的資料可以發現,排名第五名的肝癌,其實有一部分是肝內膽管癌,約有 1,170 人,另外,有 179 人同時罹患肝癌和肝內膽管癌。 隨著膽汁瘤的逐漸增大,會對周圍臟器造成壓迫,進而對機體造成相應的危害;當患者併發感染,可能會對機體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1988年,Koga報道94%的良性病變直徑小於10mm,88%的惡性病變大於10mm,因此,當腫瘤超過10mm時應該考慮為惡性。 肝外膽管癌早期發生轉移者較少,主要是沿膽管壁向上、向下浸潤直接擴散。 膽腫瘤2025 如上段肝管癌可直接侵及肝,要比中、下段癌多見。 最常見的是肝門部淋巴結轉移,也可至腹腔其他部位的淋巴結。
與另一種原發性惡性肝腫瘤──肝細胞癌相比較,其臨床症狀、診斷及流行病學特徵各方面皆不相同。 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 通常我們把膽管癌分為兩型:肝門型及週邊型兩種,前者即使腫瘤很小也可能造成阻塞性黃疸,後者往往像肝癌一樣在肝臟內形成一個病灶佔住部分肝臟,直到末期才會有黃疸之症狀。 分期描述第一期早期胰臟癌,腫瘤剛形成,體積不大。 第二期癌細胞剛開始擴散到附近的組織或器官,如胰臟四周的淋巴結、十二指腸和膽管,但還未入侵血管,通常可切除。
抽血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臟功能及黃疸指數,若是黃疸指數異常升高,就要小心是肝臟或膽道出了問題。 罹患膽囊癌時可能會讓癌症指數CEA和CA199升高,但其他癌症也有機會讓這些癌症指數升高,並不具有特異性。 但如果膽囊息肉出現下面4種情況,則必須高度警惕可能會出現癌變。 膽腫瘤2025 對中、晚期膽管癌,包括肝門部膽管癌、膽管下段癌無手術探查指征者,或高齡膽管癌,合併嚴重心、肺、腦疾病,不適於手術治療者,可行纖維內鏡置金屬導管內支撐引流,以減輕黃疸,消除膽道內高壓並改善肝腎功能,延長患者生命。 置管引流對膽管下段癌療效較好,而肝門部膽管癌在多已侵犯左右肝管起始部,內置管引流通困難,常只能作PTCD。
醫生會將前端帶有光源及鏡頭的光纖軟管,從咽喉向下穿過食道和胃,進入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再逆方向將內窺鏡透過導管放進胰管或膽管進行X光造影,藉此觀察病人的管道有否發炎或被腫瘤阻塞等狀況。 膽腫瘤2025 膽腫瘤 醫生會於病人的腹部塗上一層薄啫喱,透過掃描儀器觀察上腹位置移動,檢查肝、胰、膽及膽管是否有異常,檢查過程約十數分鐘。 不過,以超聲波掃描胰臟,影像易被腹部脂肪和胰臟前方的腸、胃氣干擾,一般建議同時進行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以提升準確度。 部分胰臟癌患者會出現血栓症狀,包括腿部疼痛、腫脹、發紅和發熱等。 這些於血管中形成的血塊有可能會隨血液進入肺部,導致呼吸困難或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