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香港住屋環境密集擠迫,單是鄰居的噪音已經是一種困擾。 家長外出謀生與子女溝通不足,教育制度等議題亦影響青少年精神健康。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2025 當醫師發現患者對於自己的身分,或對於提起過去的行為感到困惑時,才會懷疑是否是解離性漫遊症。 醫師會先評估患者的症狀,並做檢查,以先排除因生理性因素所導致的記憶喪失,同時也會進行精神狀態檢查。 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好奇:「治療目標到底是甚麼?是不是只要接受了治療,就不會再出現子人格,變成完整的一個人?」這一點其實是因人而異,視乎患者的傾向,通常會有三個選擇:融合、整合和功能多樣性(來源)。
所以並不是許多人住在同一個身體裡,也沒有什麼多出來的靈魂,而是病人為了因應不同的情境,出現了不同的狀態。 這一類現象的個別差異很大,有些人的症狀隱微也有些很戲劇化,狀態的數量可以從兩三個到數十個之多。 「我見過其中一個多重人格患者,有4個人格。不一定要用藥,我會以支援性的心理治療,提高患者的病識感。令他們明白自己精神和身體狀況。也有文獻提到,催眠能夠整合他們分割開來的人格。」他說。 多種人格障礙(英文:dissociative disorder),是一種身份、記憶或意識的整體性擾亂。 患有解離性障礙的患者缺乏對自我感(selfhood)的辨別和控制,其在時間和地點上缺乏自我在各個方面的一致性以及認同感的連續性[1] 。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多重人格」?解開「多重人格障礙」17個秘密
之後,志雄再次遇上性侵害,所以性人格「怨女」出現了,以控制與性創傷相關的回憶。 最後,因為志雄高中聯考再遭家暴,所以就出現了「阿雄」這個保護者,用暴力來幫助反擊傷害身體的人。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2025 不過,以上模式都是以溝通為主,有沒有可能子人格一起支配身體呢?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第一種合作模式叫「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沒有漫遊期間的記憶,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回家,而是像變了另一個人。 如果處在無法因應的環境,通常是極度壓力或創傷性的情境之下,我們的心智可能運用「我不記得」或「這不真實」這一類稱做解離的策略來保護自己(註1)。 病人陷入解離狀態的時間如果太長或太頻繁,在這些時段中也很難一直表現得像個空洞的木偶,需要與環境互動或有一些行為反應。 而我們在某種生理狀態下所建立的記憶,在類似的狀況下也最容易被回溯(註2),所以就彷彿這些狀態可以逐漸累積「自己的」記憶,到最後連貫起來,成為了另一個「身份」。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解離性失憶症
高中聯考後,志雄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打一巴掌後,分裂出有暴力攻擊傾向的人格「阿雄」,主要的功能在保護其他人格。 📌 這個例子有包含了暴力細節,但這只是一個特殊例子,絕對不代表大部份 DID 患者都會有暴力或犯罪傾向。
- 關於DID的病例,可見於16世紀的歐洲 [12],而在古代中醫文獻裡也能發現到病態解離的臨床現象 [13]。
- 多重人格障礙(即人格分裂症、DID),跟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兩個不同的精神科診斷。
-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解離性身份障礙症(舊稱多重人格)的病人,她回診時表示自己今天是「另一個人」,但我注意到她用的還是同一張健保卡。
- 多重人格、雙重人格經常被影視作品作為題材,許多人對多重人格充滿誤解,其實人格解離每個人都曾經驗,但解離性身分障礙患者卻是極端,其背後原因更是充滿悲傷,今天讓醫師介紹多重人格症狀及治療。
- 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是此障礙的程度太大了,有些人就會發生失憶現象。
- 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原始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份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
無論解離性身份障礙症,或其他特定的解離症,也許最大的迷思是它們很罕見,但事實並非如此。 解離性身份障礙症的病人大約與思覺失調症的病人一樣多(佔總人口的1%),而「其他特定的解離症」的盛行率則更高(註3)。 但它們也與其他解離症一樣,患者經常難以描述或覺察到自己有解離的症狀,導致疾病沒有被發現。 此外由於狀態轉換不一定時常發生,周遭的人不見得可以捕捉到這些現象。 而解離性失憶最常見的症狀是對於個人身份的遺忘,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好無缺的,例如說他會忘記他是誰、家住哪裡、要做什麼,然而基本的語言能力和生存能力通常不會喪失,而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患者會無法回憶創傷性事件之前的生活或個人人格。 少數案例會直接離開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失憶症患者無法因為別人告訴他們記憶就恢復,他們需要主動找回自己的記憶。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臨床症狀
就和其他心理疾病一樣,只要患者主動求醫,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患者仍有可能痊愈。 治療方法方面,DID患者主要需要專門的心理治療,與醫生或治療師建立互信關係,讓患者遠離持續的創傷壓力環境,建立安全感。 醫生會在治療過程中,誘使不同的人格逐一出現通過這些方式,治療師會嘗試與多個人格溝通,展開治療,嘗試梳理多年來積壓的負面情緒和創傷經歷。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心理健康服務指南
據目前的研究,罹病的原因可能和孩童時期的生活環境,和遭遇到的壓力有關。 小時候若受過強烈且頻繁的肢體或心靈,甚至是性方面的虐待、傷害的話,就可能發展出此病。 關於DID的病例,可見於16世紀的歐洲 [12],而在古代中醫文獻裡也能發現到病態解離的臨床現象 [13]。 回顧多個不同地區、文化的報告,學者指出DID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約為1% – 3%,而DID亦可能影響著0.4% – 14% 精神科住院病人 [6, 7]。 然而,在現實中,DID患者常常被誤當成其他精神病 [6]。 小美在一個家教甚嚴的環境下長大,父母對她常常有很高的期望,也很重視家聲和面子,她在家中總不敢輕易流露情感。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嗎?見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師前要注意的8件事!
原本的人格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的情況下,即使發現自己的記憶有截斷(記憶斷層)的現象,也無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也有一些嚴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這個人格願意合作,治療人員就能從中得知許多有益的資料。 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發生記憶斷層或人格強硬地想出現時有可能伴隨強烈的頭痛。 最新的研究顯示,人格間有四種不同的並存狀態,而人格間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還多,意味著將來DSM對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定義即將改寫。 [需要較佳來源][5]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英語:Richard McNally)(Richard J. McNally)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在各人格之間存在記憶障礙,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的。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文章分頁導航
請記得,這些狀態最初都是為了渡過難關而產生的,所以也都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幫助了病人本身(註4)。 如果我們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改善病人的因應,病人不再需要特定狀態的某些功能,則解離症狀會自然減輕。 根據2015年全港精神健康普查,香港一般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是13.3%,即全港700多萬人口中,便有100萬人受精神問題所困擾。 不過,現時香港未有人格解離患者的統計數字,相關研究亦因為與醫生對口的患者太少,而遇到限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經歷創傷的人很容易出現解離性失憶,有時候即使你記不起自己有出現過童年創傷,不代表你不可能有 DID。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多重人格解離症狀會怎樣?5大診斷標準供你自我測驗
值得一提的是,DID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很可能出現幻覺、幻聽等症狀 [2]。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解離性身份障礙症(舊稱多重人格)的病人,她回診時表示自己今天是「另一個人」,但我注意到她用的還是同一張健保卡。 我那時領悟到這兩個身份沒有完全分開,在一個小小的地方還連結著;但我也思考如果病人的症狀更嚴重,不認得這張健保卡而無法正常就醫,反而醫生就遇不見她了。 這就要追遡到一個叫結構性人格解離理論(Theory of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根據 DID Research,結構性人格解離理論指出,沒有人一出生就擁有一個已經整合完成的人格,而是以不同的自我狀態(Ego States)滿足需要和與世界互動,直到六至九歲時,個體才有能力把不同的人格融合。 換句話說,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解離」的,而是隨著時間才慢慢整合成完整的人格。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解離性障礙
解離性身份障礙並不是人格障礙,而是因童年時持續受到創傷而形成的自然應對方法。 另外,由於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利用催眠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 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催眠治療多半是輔助式的,或只作為一種技術,並非治本之法。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個人工具
事實上,你身份的各個構成部分都是單一人格的一部分,但它們沒有結合起來或以一個整體的方式來運作。 它是一種精神上感受到嚴重分離的現象,使患者的想法、記憶、情緒、行為或自己的身分感知,呈現一團混亂,彼此無法有連結,患者具有超過1個以上的人格,精神狀態很複雜。 儘管黃宗顯治療過的人格解離患者較少,但解離的背後成因:創傷和壓力,與都市人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解離性漫遊症的原因
或許是基於此疾病經常被影視作品作為題材,有些人也許是見獵心喜或憧憬覺得很酷炫,會想知道如何產生雙重人格? 老實說產生雙重人格原因真的並不美好,甚至其背後原因可能非常殘酷,通常是承受的痛苦超越人類極限,卻又無處可尋求幫助,才只好產生另一個人格來保護自己、遠離威脅。 基本上多重人格最明顯的就是「解離性失憶」和「身分認同轉變」,這是與其他精神疾病最明顯的區別,但由於多重人格患者也經常有憂鬱、抑鬱、幻覺等症狀合併出現,所以在多重人格診斷時,也會特別留意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疾病的鑑別。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可能患病的原因
因此,如果你發現你自己自己出現了 DID 的徵狀,不要因為記不起創傷而否定自己患病的可能性,而是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志雄」的童年並不快樂,父親動不動就打罵小孩、母親酗酒。 除此之外,「志雄」常常都需要替二姐揹黑鍋而被父親責打,二姐雖然溫柔體貼,但性格懦弱,從來沒有為弟弟出頭,為了保持志雄對二姐的完美印象,志雄分出另一人格「思定」來承擔對二姐的恨意。 在這裡我想給大家打一個比方:如果你手上有一張A4紙,你把它撕成四份,請問哪部份是原來的A4紙? 哪怕有一部份比其他部份大,哪怕有一部份小到像紙屑,它們全都是原來的A4紙。 DID 患者也是這樣的,他們其實跟任何人一樣,都只有一個完整的意識(consciousness),只是他們的大腦無法整合患者的性格和記憶,而只能把部分個性和記憶片段性地呈現。
事實上,多重人格障礙涉及的是人格結構的解離,換言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跟所有人一樣,只有一個人格。 每一個解離出來的「人格」,我們稱之為「交替人格部分」(alternate personality state)或「交替身份」(alternate identity)──儘管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年齡、性格、性別、喜好、記憶、行為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多重人格障礙(MPD)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DID),因為患者並沒有多於一個人格,而是身份認同上出現解離。 「每一個人有很多部份,性格、身份、記憶、感受等。一般情況下是融為一體,即想法會控制行為,記憶會令我們對某事某人產生特別感受。解離症患者將它們分裂。」黃宗顯說,多重人格只是解離症其中之一。 他曾經遇見一個大學研究員,家庭壓力及工作壓力太大下,有天突然出現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症狀。 「醒來」時只知道自己身處一家酒店,買了三日兩夜的套房。
有時候,我們生活中彷彿有著很多不同的角色,或者覺得內心有些衝突,這些都是正常的;DID患者出現身份認同方面的重度解離,無法控制由哪一個「身份/人格部分」控制身體,而提取記憶的過程也受阻,這些都是病態解離的表現。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六至九歲前承受了重大創傷,人格的整合過程就會出現障礙,最終形成 DID。 就好像志雄在5歲時已經遇上了性虐待,這打斷了原來的整合過程,令患者的人格持續處於分裂狀態。 隨著時間過去,這些不同的自我狀態會慢慢建立自己的身份,因而出現了不同的子人格。
患有解離性失憶症的患者中,普遍來說青少年、年輕人較常見,而女性也普遍多於男性。 對於解離性身份障礙症的病人而言,某個或多個狀態可以有很完整的「樣貌」,例如有名字、主觀的年紀、性別認同、外在造型、獨立的一組記憶等等,好像在畢業紀念冊可以完全列出另一個同學這麼樣的具體,但在許多情況下,狀態間的區分沒有這麼清楚。 記得剛剛我們說過,DID 的其中一個診斷標準是反覆的解離性失憶嗎? 患者可能會失去部份生活經歷的記憶,或者無法得知其他子人格控制身體時做了甚麼。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 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 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進行內部溝通/會議,或進行外部會議(如果人格間進行外部溝通/會議時,在旁人看來會像是個自言自語的瘋子);也有一些情況,人格之間並沒有察覺到彼此的存在,這會導致嚴重的「遺失時間」現象。 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原始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份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 雖然原人格通常也會是主人格,但也有原人格仍然停留於兒童時期,身體則交由會長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況。
假如某些方法對你無效或者目前暫時不起作用,你可以嘗試運用其他方法或者稍後再次嘗試。 有時會像是長期的危機處理,接連不斷的應付危局,顧不到對病人有更多的理解。 也許好不容易有一段風平浪靜,但在瞭解病人的過程中又可能觸及過去的傷痛,引發病情惡化。 國中畢業後,志雄的好友意外死亡,這期間,小雄及志雄一直處於悲傷情緒,而怨女則常常出現,並與年紀大的男性發生親密關係,藉此逃避壓力和宣洩情緒。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2025 國中後,志雄常有偷竊、翹家、沉迷電玩、喝酒及吸食安非他命等偏差行為,遇壓力、挫折時多以捶牆、捶玻璃、割腕等自殘行為處理,看見自己流血有莫名興奮感覺,煩躁情緒可暫時舒緩。 亦常感到時間不連貫、失憶、遺失或多出物品的經驗,情緒變化大,易衝動。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解離性身分疾患
這裡將聚集數十位精神科醫師,書寫通順的醫學知識,述說糾結人生歷練的診間故事。 不過說了這麼多,可能大家還是比較難想像到DID的模樣,所以接下來我會給大家一個故事為範例。 這個故事是在《台灣精神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真實案例(來源)。 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這篇文章能夠讓大眾更加了解這種疾病、去除疾病汙名化,從而讓更多受傷的靈魂重新鼓起勇氣正視疾病,安心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而雙重人格也不是像電影中演的每個都想報復世界、充滿暴力傾向,當然確實也有人會衍生出比較黑暗、暴力的人格,來替代原人格反抗、表現原人格的憤怒,可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如此。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她出現多方面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藥物治療對她作用不大。 她突然「回閃」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歷,這是創傷倖存者常見的解離症狀;她發現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失去記憶、聽到腦海裡出現聲音等等,這些都是多重人格障礙常見的臨床表現。 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或憂鬱等負面情緒,但隨著時間流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地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非是指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了,而是人們在這調適的過程中將這些轉移到潛意識裏,此稱之為「潛抑」作用。 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是此障礙的程度太大了,有些人就會發生失憶現象。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解離狀態和解離症
只有曾經出現創傷的人才會出現 DID,像是小時候遇到了身體虐待、性虐待或精神虐待,又或者曾經年幼時親眼目睹意外或死亡。 事實上,根據學者Kluft在《分離障礙手冊》一書所指出「90%左右的DID患者有過童年創傷,遭受身體虐待或/和性虐待。」(來源)除此以外,該創傷事件還必須在6-9歲前發生,不然患者只會出現 PTSD 等創傷型疾病,而不會出現 DID。 沒錯,我們說的就是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以下簡稱 DID)。 從十九世紀的《化身博士》,到真人真事改編的《二十四個比利》和《三面夏娃》,再到著名驚悚片《思裂》,這個特殊的情緒病出現在很多文學及影視作品之中。 不少懸疑電視劇及電影更以 DID 患者為題材,描繪出一個「表面好像沒有甚麼特別,但實際上藏有可怕人格」 的殺人犯形象。
在1994年之前的DSM中,DID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 此外,DID已經是一個具信度和效度的診斷 [4, 5]。 解離症狀常見於創傷心理障礙患者(例如:創傷後壓力症[PTSD]、急性壓力症[ASD]、邊緣人格障礙障礙[BPD]、解離症)身上。 因此,在實務上,各個狀態的特徵樣貌並非重點,我們更在意這些狀態與病人整體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個別的「功能」為何。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人格解離,令人遠離日常痛苦的病 醫生:15年僅見3人患多重人格
因為第一次遇見患者,醫生未必立即確認到眼前的人,是否以主導的人格來見面。 故此,醫生會詢問患者的家人、伴侶和朋友,了解在生活其他面向的患者,還有多少個人格。 人格之間的轉換有可能僅僅一瞬間就完成,也有可能出現短暫言語混亂、突然閉上眼睛等情況,而促成人格的轉換則有可能由特定刺激因子引起,或是人格主動選擇、人格之間爭搶等都有可能,但這些心理活動以旁人看來大部分都是無法預期的,也許只是你只是轉個身,患者就突然「換了一個人」。 如果你在不清楚對方情況下與多重人格對話時,可能會發現從外表看上去這個人好像具有多重性格,確實如此,因為患者體內存在的每一個人格都可能具有相異背景和個性,如果不問對方,你很難確認當下在與誰對話。 解離性失憶症或游离性遗忘症(英語:Dissociative amnesia),又称为心因性失忆症或创伤性失忆症(英語:Psychogenic amnesia),是一种心理疾病。 目前,解離性身份障礙有時仍然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PD),這是因為很多患者都在單一個體中擁有多個完全獨立的人格,令他們經歷了身份中不同構成部份的變化。
由此可見,只有將患者所有子人格加總,才算完整的意識。 不過一般在眾多人格中會有「原人格」和「主人格」,原人格是在人格解離前就存在的原始人格,而主人格則是日常生活中主要掌控身體的人格,原人格不一定等於主人格,也曾有多重人格案例原人格因種種原因選擇沉睡、停留在幼年時期,而選擇讓長大後的其他人格作為主人格生活。 簡單來說,患者本身人格依然只有一個,但是身分認同上出現解離,就像一面鏡子破碎成許多小片,每一片小鏡子雖然也能夠映照出不同的風景,但每一片碎片加總才是完整的鏡子本身。 傳統認為解離性身份疾患是非常罕有的精神病,而這個想法某程度上也導致臨床上的漏診。 甚至不少說法聲稱,解離性身份疾患是萬中無一的心理障礙,極難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