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在1582年10月15日及以後用格里高利曆,之前用儒略曆,公元8年以前則用逆推儒略曆(proleptic Julian 陽曆農曆換算 陽曆農曆換算2025 calendar)。 萬年曆作為一種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曆法,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並且千百年來一直是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指南。
現行農曆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依照日月實際運行軌道等天文數據計算得來,而非像古代是據參考座標的曆元推算往後之年月日。 月份以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表示,閏月取前一個月的月數在前面加上「閏」字,如閏三月、閏九月等。 陽曆農曆換算 陽曆農曆換算2025 農曆每月第一日到第十日依次紀為初一、初二……初十,第十一日到第二十日依次紀為十一、十二……二十,第二十一日到第二十九日依次紀為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九,或者簡紀為廿一、廿二……廿九,第三十日紀為三十。 農曆也可用干支來紀日期,但月份一般不用干支。
陽曆農曆換算: 公曆與農曆對照表
例如,美西時間和中港台相差十六小時,有一半以上陰曆日期,中美不同日。 請參考「中國陰陽曆法 如何轉換陰陽曆」的說明。 陽曆農曆換算2025 陽曆農曆換算2025 曆法要解決的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怎樣編排年月日。 陽曆農曆換算2025 上述三個週期彼此之間的比例都不能約化成簡單分數,這使編制曆法頗為困難。 其中一個辦法是不理會朔望月,只考慮回歸年,年和月按特定規律編排,使一年的平均週期近似回歸年,這樣的曆法稱為「太陽曆」,簡稱「陽曆」,公曆就是一種陽曆。 另一個辦法是不理會回歸年,年和月按特定的規律編排,使一個月的平均週期接近朔望月,這樣的曆法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伊斯蘭曆就是一種陰曆。
中國傳統的曆法自夏朝始,稱為夏歷,是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謂之太陰曆,故稱為陰曆。 中國的陰曆配合了閏年及二十四節氣,使得太陰曆的年週期同步於太陽曆。 我國以農業立國,夏歷的節氣時令等與農業密切相關,故亦稱為農曆。
陽曆農曆換算: 陰陽曆查詢,西曆陰曆換算,陰陽曆在線轉換
曆書節氣上一行所示之二十四節氣以現今定義的方法計算,亦屬定氣。 平氣和定氣的差別可參閱本網站的二十四節氣網頁。 1733年後的曆書節氣日期基本上與用現代方法計算的日期一致,所以除了那些曆書節氣與現代計算有差異外,其餘略去不註。 民用曆法中,以正月朔日為一年之開始,稱為元旦(元春旦)或正旦(正月旦),正月初一子夜至下一個正月初一子夜前之時間段稱為「一年」。
- 從上述法則可制定編算農曆的方法,下面列出的方法可用來編定一歲內的所有農曆月,即從某年十一月到下一年十月的所有農曆月日。
- 現行曆法在時憲曆時,已廢除「十九年置七閏」,以及修改「無中氣置閏」的規則,改為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對第一個無中氣之月置閏。
- 遇到這些情況時,應以當時政府頒行的日曆為準。
- UTC則定為TAI加上整數秒,使之與UT1的偏差不超過0.9秒。
- 如此既達到年合四季、月合圓缺,即新月固定於初一,新年固定於冬春之交,達成陰陽和諧。
- 由於當前近日點在冬季,冬季節氣之間較短,十冬臘月較容易分配到中氣;若採無中置閏法,閏月較常發生在夏季。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編的《新编万年历(修定本)》新编万年历和劉寶琳編的《100年袖珍干支月曆》劉寶琳所述,《萬年曆》是由清朝欽天監所編,正式書名是《御定萬年書》。 第一部《萬年曆》在乾隆年間編成,年限是從清太祖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清朝入關前的第一個甲子年)到「乾隆一百年」(公元1835年)。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編了一部《萬年曆》,把年限延長至「乾隆二百年」(公元1935年)。 乾隆以後,凡新皇帝即位都會重編《萬年曆》,把年限延長至新皇帝年號的第二百年。 所以《萬年曆》在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都有續修。 最後一部《萬年曆》在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編成,年限延長至「宣統二百年」(公元2108年)。
陽曆農曆換算: 公曆轉農曆
【陽曆】有叫公歷/西曆,太陽曆,日曆等,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起源於西方國家,現在為世界通用。 陽曆是依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劃分的,這就是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也就是新歷,陰曆是依照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劃分的。 對冬至之理解有「冬至日」與「冬至時刻」兩種。 冬至日是日影最長之正午,即是正午最接近冬至時刻之日。 「冬至時刻」是太陽直射點運動到最南點(南回歸線)之時刻,或是太陽黃經達到270°之時刻,可通過科學推算和觀測精確到幾時幾分幾秒。 目前在中國大陸使用的農曆國家標準中,冬至定義為太陽地心視黃經達到270°的時刻[29]。
陽曆農曆換算: 陰曆陽曆對照表,陰曆陽曆轉換器,公歷轉農曆換算查詢
遇到這些情況時,應以當時政府頒行的日曆為準。 本網站所列的月相和節氣時刻都是根據現代方法計算,但是歷代的農曆日期依照當時政府頒行的曆法。 至於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年曆網頁中在公元1733年以前列出以當時曆法計算的日期,稱為「曆書節氣」,1733年以後的曆書節氣根本上與現代計算的一致,所以略去不註,只有遇到與當時的曆書有不一致時才會用紅色字形註明。 《國標》的訂立,就是為了杜絕這些不同版本的農曆帶來的混亂。
陽曆農曆換算: 農曆公歷轉換,陰曆陽曆對照表,陰曆陽曆轉換,農曆公歷換算
最終結果是,每32.6個朔望月中有一個閏月。 實際觀測中,由於定朔和定氣的方法與絕對平均值存在差異,每兩個閏月並非精確地相差32~33個朔望月,而是28~36個朔望月,總體19年7閏(12×19÷7)仍然符合32.6的平均值。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 陽曆農曆換算2025 陽曆農曆換算 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為臘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28]。 因地球橢圓地圍繞太陽公轉,速度不平均,故節氣有二法。 陽曆農曆換算 天干地支60種配搭,循環往復,每60年干支紀年一個週期、每60月干支紀月一個週期、每60日干支紀日一個週期、每60時辰干支紀時一個週期,干支紀年月日時合共有八字。
陽曆農曆換算: 農曆換算
台灣、北京、香港都在「東八區」,即東經度112.5度到127.5度之間,以中央的經度120度為時間標準。 陽曆農曆換算2025 洛杉磯在「西八區」,時間要從倫敦時間減八小時,所以和台灣時差16小時。 例如,美西陽曆1月11日15時月朔,台灣1月12日7時月朔,美國比中國早一天。 因此,許多中國陰曆節日,如1993年農曆過年、中秋節等,美國比中國早一天,故應該同時過節,不用等一天。
陽曆農曆換算: 農曆
但是UTC在1960年制定,經過多次修改,到1972年才定下來。 為了避免混亂,本網站所列的時間在1972年以前是UT1+8,從1972年起才用UTC+8。 這其實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本網站列出的時間只列到分鐘,UT1和UTC在1960年和1971年間最多只有幾秒之差。 儒略日數是指從公元前4713年1月1日正午起算的積日,所以每日正午的儒略日數是整數。
陽曆農曆換算: 節氣
絕大部分海外華人會使用和大中華地區一致的農曆,但有些居於南半球的澳紐華僑會出版按當地時間所製作之曆書,此等曆書也會應當地季節而將節氣錯開半年。 冬至所在月定為冬月(或子月,以天干地支記月)。 不計冬至月,一歲將包含11至12個整月,包含12個整月時,第一個無中氣之月份為閏月,此乃無中置閏法。 若冬至在子月朔日,則前一歲必閏月;若冬至在晦日,則冬至後之一歲必閏月。 由於當前近日點在冬季,冬季節氣之間較短,十冬臘月較容易分配到中氣;若採無中置閏法,閏月較常發生在夏季。 現在,法則一其實是說算農曆時應用UTC+8作為標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