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接受化療是按週期進行的,當中會有休息期,讓患者能從藥物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化療每次用藥通常為一星期或三星期,時間長短因應使用藥物而異。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 若化療與放療一同進行時,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指數會較低,疲勞和噁心有可能更嚴重。
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參與國健署五癌篩檢,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口腔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及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的威脅。 劉建國指出,國際衛生組織已訂定2030年為消除子宮頸癌的目標年,並建議各國落實疫苗施打、導入新的檢測方式,台灣應參考國際趨勢,從前端的預防、中間的篩檢,到後端的治療,都需要與時俱進。 乳製品含有飽和脂肪,攝取過多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 國外曾針對未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HRT)的停經婦女研究,發現乳製品攝入量與子宮內膜癌存在關聯性──喝愈多,罹患婦癌的風險愈高。 不過,民眾也不需過於擔心,可參考每日飲食指南,每日攝取 1.5 ~ 2 份乳品類,不要過量,並盡量以低脂乳品替代。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 50 歲以上婦女,在美國是最常見的婦癌。
預防子宮癌: 進行安全性行為
化療可能的長期副作用則包括經期變化、過早絕經和不孕症、神經病變等。 對於未有切除子宮的年輕女患者,經期變化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但即使在化療期間月經停止,仍然有機會懷孕。 不過,在化療期間懷孕並不安全,因為這可能導致出生缺陷並干擾治療,完成治療的患者通常可以繼續生育,但亦應先與醫生商討。 至於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13種,並以16型和18型HPV病毒與子宮頸癌關聯最大,佔整體個案約七成。 在香港,由 HPV-16, 18, 31, 33, 預防子宮癌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子宮頸癌約佔九成。 感染生殖器官的HPV病毒大多能被人體自身免疫力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會出現變異,演變成子宮頸上皮內瘤,並可能隨時間發展成子宮頸癌。
過去曾經碰過病人已減重3公斤,肚子一點卻都沒變小,進一步檢查發現就是卵巢癌找上門。 當血糖升高,體內胰島素會大量分泌,幫血糖回復到正常值;但是體內長期處在高胰島素濃度狀態,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無法發揮正常作用,增加肥胖、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類病症又與子宮內膜癌相關。 已有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增加人體內脂肪組織中芳香酶(Aromatase)的活性,進而增加雌激素生成,提高罹癌風險。 此外,婦女上半身較胖、超出理想體重的 30 % 時,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比比正常者高出 3.5 倍。
預防子宮癌: 癌症前兆難料?8癌症早期症狀是警訊,7事遠離癌細胞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志隆表示,要找出卵巢癌的風險因子很難,目前已知與遺傳、飲食西方化,以及晚婚沒有生小孩、沒有讓卵巢休息有關,其中,基因遺傳約占15%至20%為大宗。 受邀出席公聽會的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則提到,在教育端部分,其實可以透過孩子們將相關公衛訊息傳遞給家人,有時候用親情呼喚的力量可能更大,國健署可以跟教育單位多做些合作。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很多人會忽略腸道菌相與體內發炎的關係,」趙函穎表示,如果體內好壞菌比例失衡,身體的保護作用就會被破壞,更容易處於發炎狀態。 因此她建議可以多補充好菌,「多吃些泡菜、豆漿優格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美國、澳洲、歐盟等國均建議應針對青少女推動全面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有些國家更建議男性也應施打。
- 希望能夠令病人和照顧者有足夠的知識去和醫生及其他醫療團隊成員討論,從而面對和克服疾病。
- 當血糖升高,體內胰島素會大量分泌,幫血糖回復到正常值;但是體內長期處在高胰島素濃度狀態,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無法發揮正常作用,增加肥胖、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類病症又與子宮內膜癌相關。
- 高危險度的HPV可經性接觸傳播至子宮頸,引致子宮頸細胞變異,最終導致癌症的發生。
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 HPV 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是一種預防性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 HPV 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 在香港,約九成的子宮頸癌是由 HPV-16, 18, 31, 33, 45, 52, 58 型病毒感染而引起。 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能覆蓋以上七種 HPV 基因型。
預防子宮癌: 抹片檢查可降 7 成死亡率 接種疫苗為預防上策
醫師表示,卵巢癌風險因子與遺傳、不生小孩等因子有關,且初期無明顯症狀,也沒有良好的早期診斷工具,加上復發率又高,稱為「沉默殺手」。 劉建國最後表示,希望國健署盡快與專家積極研議,共同擬定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的期程表,在前置規畫上,也應建立「抹片+HPV」檢測同時進行的完善作業指引,供醫護人員和一般大眾遵循。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今天邀專家開公聽會,希望台灣參考國際趨勢,精進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例如規劃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的期程表等,為邁向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終極目標努力。 朱凌慧提醒,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息息相關有關,應減少脂肪及高糖分食物的攝取,維持正常 BMI,避免成為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族群。 於 2020 年,香港共有 159 名女性死於子宮頸頸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 2.6%,於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 8 位。 按每十萬女性人口計算,香港子宮頸癌的粗死亡率為 3.9,而按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則為 2.1。
預防子宮癌: HPV 疫苗安全嗎?
與放射治療同步進行的化療一般為每週一次,每次約需數小時。 接受化療的病人一般需要定期驗血,若驗血報告不理想,化療會暫時停止,待血液中的細胞恢復正常後,才繼續進行化療。 病人一般會被安排在門診治療室或入院接受治療,視乎個別化療方案而定。 對於那些年紀較輕及身體狀況良好的病人,醫生多會選擇手術切除,以便保留卵巢來分泌生殖賀爾蒙,及避免因放射治療引致陰道萎縮及硬化,影響日後的性生活。 但年紀較老的病人面對手術及麻醉的風險較高,放射治療會較適合。
預防子宮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子宮手術的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輸尿管/膀胱或直腸的意外損傷導致大小便困難等,長遠可能會出現淋巴水腫、陰道出血、無法生育等。 洪乙仁強調,糖尿病患者要遠離癌症,積極控制血糖最為重要,透過延緩糖尿病的進展,就能降低罹癌或癌症惡化及癌症復發的風險。 根據研究統計,糖尿病患者罹患肺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膀胱癌、乳癌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2倍以上。 不過,張志隆也強調,這幾年卵巢癌有標靶藥物發展,可於病人完成化療後,提供維持性療法,有望降低復發,相信再過一陣子,死亡率有機會下降。 張志隆強調,第3期以上患者經過治療,包含手術與化療等,大約7、8成以上有效果,但其中也高達至少7、8成會復發,一旦復發,之後復發時間就會越來越短。
預防子宮癌: 子宮頸癌期數及存活率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研究小組還進一步對有腫瘤的老鼠進行了 DHA 強化飲食。 結果發現,與常規飲食小鼠相比,DHA 強化飲食的老鼠,腫瘤發育速度明顯減慢。 預防子宮癌2025 作者因此建議,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性抗癌療法。 治療癌症及面對其副作用會令病人的心情低落,照顧者應體諒並和病人多談感受,以紓緩情緒和患病的壓力。
預防子宮癌: 預防子宮內膜癌避吃 3 類食物 術後飲食 3 原則比喝雞精好
子宮內膜癌的進程主要分成四期,賴瓊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是預後很好的癌症,尤其第一期如果積極配合治療,5 年存活率可達 9 成,不會再復發,第二期存活率亦有 8 成。 預防子宮癌 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 子宮體癌可分為位於內膜的子宮內膜癌,以及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
預防子宮癌: 糖尿病第一線用藥新發現! 北榮:使用Metformin可降帶狀疱疹風險3成
隨着近代放射治療技術的改進,嚴重的併發症已顯著減少。 子宮頸癌的化學治療臨床應用包括與放射治療同步或手術前作為輔助性的治療(特別是針對較後期的癌病),或為晚期癌病作為紓緩性治療(以減輕癌病徵狀)。 他表示,大部分手術後不太會出血,頂多開完刀後一個月內發生,或術後接受放射線電療過程中才可能出現,但療程結束後就會明顯改善。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加上脂肪組織會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抗性,較易激發癌細胞生長,肥胖的人又經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降低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增加癌細胞生長。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引發原因可能是排卵週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成癌細胞。
預防子宮癌: 健康網》抗癌需要聰明吃 營養師授9「要」、9「不要」飲食攻略
特別如照顧者是病人的伴侶,需在這個時候從旁關心、支持。 由於手術及其他治療可能影響到性生活,照顧者應該告訴病人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兩人的感情。 預防子宮癌2025 醫生會因應癌病性質,病人的健康狀況和對藥物的反應來決定藥物的選擇、份量和療程的長短。 早期的徵狀主要是不正常或不規律的陰道出血,月經之間或性交後出血,閉經後再出血或有帶血絲分泌,無論出血多少或顏色深淺,都應找醫生檢查清楚。
預防子宮癌: 健康網》「它」吃過多恐肌少症! 學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DE
不過如果想透過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最好詢問醫生適當的量,太高劑量容易沉積在肝腎之中,補充太多未必有好處。 再者,由於維生素D 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容易溶解於油脂中,隨餐或飯後服用的吸收率較佳。 相對於每隔3年做普查,每年做普查所得到的保障不會大幅提升。 每年做普查者,子宮頸癌累積發病率減少93%,每隔3年做普查者則減少90%。 所以病人應多吃有營養的食物,並且多做運動(例如行山),保持身心健康。 另外照顧者可和病人一同參加本地的一些病人組織活動,不但有助增加對疾病及治療過程的了解,也可認識到相同經歷的病友,大家互相分享經驗和感受,在心理上多一份支持和鼓勵。
醫師提醒,早期發現能大幅提升存活率,《癌症問康健》帶你從症狀、治療到預防重點一次了解。 預防子宮頸癌,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可降低 60 至 90% 子宮頸癌發生率。 若抹片報告異常並不代表一定有細胞病變或罹癌,應該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陰道鏡或子宮頸切片)才能確定病變程度。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 (Pap Smear))。
進行陰道鏡檢查的過程大致與抹片檢查相同,除了在拿取組織樣本時病人或會感到不舒服外,檢查不會引起痛楚。 預防子宮癌 預防子宮癌2025 ● 因子宮頸發炎或其他原因而引致細胞變異,屬非典型細胞類別,醫生多會在數月後重複抹片檢查以確定病因。 了解子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並與醫生商討,有助作出更明智的生活方式和醫療保健選擇,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它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任何曾有性生活的男或女都有機會感染,但大多數受感染沒有任何症狀,不會會影響健康,而且可以不經治療而自行消失,所以很多感染者不知道自己受到感染。
預防子宮癌: 罹患子宮頸癌飲食禁忌?可以吃的水果有哪些?
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若未滿30歲但已有性行為三年以上的年輕女性,可考慮選擇自費檢查,以確保健康。 由於HPV感染後,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已無性生活或停經,仍須定期作抹片檢查。 預防子宮癌2025 提醒您,為自己的健康也為了愛您的家人,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生的子宮頸癌個案約有1,500人,因子宮頸癌死亡的個案約650人,分別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八位與死亡率第七位。
預防子宮癌: 預防子宮頸癌吃 7 類食物 術後飲食 6 原則、可以吃的水果一次看
罹癌後最重要是要維持理想體重、均衡飲食,攝取各色蔬果,增加身體的抗氧化力。 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提到,WHO 的飲食建議中指出,飲食中多吃蔬菜、水果,有助於更快速地清除體內 HPV 的感染。 近年,香港整體社會對HPV及其疫苗的認識已經提高不少。
根據衛福部 108 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為女性常見 10 大癌症中的第 9 位,死亡率則為第 8 名。 預防子宮癌2025 罹患子宮頸癌的原因多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 雖然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降低罹病風險,但許多研究指出,飲食及營養與子宮頸癌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