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郵政局是由一輛小型巴士改裝而成,方便行走至偏遠地區,為離郵政服務設施偏遠地區的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流動郵政局能提供一般郵政局所設的基本服務(包括本地郵政速遞及特快專遞),惟包裹重量有較大限制。 三所流動郵政局均配備「綜合郵務系統」[10],為市民提供繳費通及郵政服務。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將日治時期的郵政系統收編至中華郵政之下。
- 「本地郵政速遞」服務因應你對本地急件派遞的不同需要,提供各種快捷、可靠和物有所值的服務以供選擇,你可在此查詢服務詳情。
- 易寄取是一項提供簡便投寄方式及靈活領件安排而且經濟實惠的本地郵遞服務,具備派遞/領件通知及基本郵件追蹤功能。
- 郵箱上列明開箱時間,每天定時由郵差開箱收集送往九龍灣中央郵件中心集中處理。
- 台北郵局文化資產保存範圍南側的包裹大樓、函件大樓和行政大樓,於2016年12月經文資會審議不具文資價值[5]。
至於郵局外牆,該建物除了使用洗石子之外,也符合當時現實的採用淺咖啡「防空色」的北投窯場所產的小磁磚。 這種將一小片一小片貼上去牆面的磁磚工法,在台灣亦稱為「一丁掛」或「二丁掛」。 面積佔該建物約四分之一的大廳挑高二層,收頭有線腳裝飾的大柱子頂住三樓地板。 郵局logopng 因為採近代折衷主義,內部構造採取簡化設計取向,雖然如此,柱子與大廳天花板的古典雕刻,仍呈現極度細緻優雅。 於1969年,為了方便郵務車進出,將原本拱門造型的車寄(門廊)拆除,並於三樓頂樓增蓋第四層[4];雖於配色上與圓柱調配上依循舊有建築風格,但原有風味已略遭破壞。 1958年9月1日,臺北郵局於博愛路側增建的「臺北郵局博愛路大樓」落成,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袁守謙為落成紀念銘板題字。
郵局logopng: 郵局標誌 圖片素材 (照片/插圖)
2008年總統大選後,因民進黨敗於國民黨而失去政權,中華郵政董事會又於2008年8月1日決議回復到法定名稱。 香港郵政現於郵政總局地下闢設「郵展廊」,展出與郵務有關的物品及郵品。 在「珍藏郵品」展出一些珍貴郵票及郵品及郵票印刷的資料;而「歷史閣」擺放具歷史價值的郵政物品,還陳列兩部先前裝設在大澳郵政局的機械式操作的郵票售賣機。 截至2021年11月,郵政署共有120間郵政局遍佈香港、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並且有3輛流動郵政局專車停泊較遠離郵政局的地區,為不同地區的香港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如欲停止收取經香港郵政派遞的不具地址通函郵件,你只須在信箱正面的右上方貼上「不收取通函」標貼,郵差便不會把通函郵件投入你的信箱。 香港郵政可為個別人士提供信件、郵包及包裹的轉遞服務,為期三個月。 您可使用標準服務投寄一般信件,並以信封、咭、摺咭、捲軸或郵包的形式投寄,除咭或摺咭以外,不以信封或其他形式包裝的通訊文件則恕不接受。 郵局logopng2025 咭及摺咭必須以普通咭紙或厚度不少於0.25毫米的紙張所造,並須為長方形。 「香港郵政通函郵寄服務」是一種針對目標區域而鎖定合適客戶羣的宣傳途徑,讓你無須印上地址,亦可將推廣訊息傳達到目標商業及住宅單位,接觸潛在客戶。
郵局logopng: 中華郵政
郵箱上列明開箱時間,每天定時由郵差開箱收集送往九龍灣中央郵件中心集中處理。 郵政署於1995年開始轉型為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財政自主,以比較商業的手法經營郵政業務,郵政署的收入來自售賣特殊郵票、傳統郵遞、特快專遞及繳費服務(如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等。 1920年末,因臨時郵局不敷使用,台灣總督府決定將台北郵便局原址重建,當局除了決定新廳舍採用鋼骨建造外,也預定將該郵局興建成當年全台灣面積及規模最大的郵局營業場所。 另外,台北郵便局電信課於1928年10月22日獨立為「臺北電信局」,兩局位於同廳舍辦公。 於1937年6月20日,臺北實施自動式電話交換,臺北郵便局內的電話業務也在同時移至位於書院町二丁目的臺北電話局[3]。
- 郵局中文地址英譯查詢,著重在信件能送達為主,不如戶政機關或辦簽證需要詳盡地址資料,故地址如全部輸入如村里鄰,反而會查詢不到。
- 郵品炒賣風氣過後,香港郵政缺乏了郵品銷售此主要收入來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來自集郵服務收入亦顯著下跌。
- 1980年9月1日,因應業務發展及加強經營管理需要,臺灣郵政管理局分割為臺灣北區郵政管理局、臺灣中區郵政管理局、臺灣南區郵政管理局[21]。
- 根據2011年至2012年度的香港郵政年報,其總收入為50.14億港元,支出為50.64億港元,虧損5,000萬港元。
前身為交通部郵政總局,為突破既有的經營限制、並增加市場競爭力,2002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修正《郵政法》,並於2003年1月1日將其公司化改為現制。 其業務除郵遞相關領域外,亦涵蓋儲匯、人身保險等簡易金融服務[5]。 本地郵件服務一直依賴其他服務的收益補貼,營運收入的增加逐漸未能夠抵銷不斷上漲的營運成本。
郵局logopng: 郵局標誌 BC素材
自1895年5月,經過短暫的乙未戰爭後,臺灣開始進入「始政」後的日治時期。 在臺灣堡圖中已可見共5種、92所的郵電機構:郵便電信局(52所)、郵便局(5所)、電信局(1所)、郵電出張所(10所)、郵便出張所(24所)等。 1935年,《郵政法》公布,郵儲總局改制為「郵政儲金匯業局」,隸屬於交通部郵政總局,並同時開辦簡易人壽保險業務。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根据,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至此中国近代邮政在国内归为统一,邮政通信市场为国家邮政所有,邮政的信函专营权得到进一步确认。 1934年3月27日,交通部邮政总局代局长唐宝书饬令全国各邮政管理局及一等邮局“邮电合设”。 部分鄉、鎮僅編制部落名稱而無街道名稱,例如:嘉義縣民雄鄉豊收村好收○○號、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祥騰別墅○○號,查詢該地址「3+3郵遞區號」應以該地方名稱或部落名稱為查詢之「關鍵字」,所查地址未知該地方名稱者,請洽詢當地戶政單位。
郵局logopng: 香港郵政
郵政署在全香港共有27間派遞局處理香港、九龍及新界各區的派遞工作,各派遞局主要負責日常信件及掛號郵件之派遞。 郵品炒賣風氣過後,香港郵政缺乏了郵品銷售此主要收入來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來自集郵服務收入亦顯著下跌。 早期郵政局並無固定的收件和派件時間,寄信人只需要將信件放置在郵政局的接收桌上,至於收信則是自己去檢查由外地寄來的郵件,秩序混亂。 直到1843年,郵政局才有規定,閒雜人等不得擅自檢查局內郵件[1]。 香港第一所郵政局設立於聖約翰座堂附近之小山崗上,於1841年11月12日啟用,當時華人稱其為書信館,其後於1846年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再於1911年遷至位於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現址為環球大廈)。
郵局logopng: 郵局的位置及營業時間
台灣郵政的標誌,代表著台灣郵政在全台服務、傳遞郵件的精神與業務。 標誌設計簡潔明瞭,易於辨識和記憶,並且符合郵政業務的特性和形象。 當前郵政寄送及網路行銷,在包裝盒印刷或是運送標示常會使用到。
郵局logopng: 臺灣郵政/中華郵政標誌 PNG & Vector Graphics
電信事務則是使用清治時期的電報局廳舍,將其改做為電信局;其為兩層樓的本島式磚造建築,位於大稻埕千秋街(今貴陽街)。 1896年4月1日,因台灣總督府的施政由軍政改為民政,改稱台北郵便電信局[1]。 臺北郵局是中華郵政於臺灣臺北市設置的特等郵局,也是中華郵政19個責任中心局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成立的第二野戰郵便局。 其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南側(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該建築共有四層樓,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8,000平方公尺,現已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中華郵政提供的常用資源 郵局logopng 3+3 郵遞區號或 3+2 郵遞區號查詢,輸入地址查詢對應的郵遞區號、函件資費查詢、包裹/快捷查詢包裹的最新狀態和配送進度。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郵費標準不同,可以透過台灣中華郵政官方網站查詢相關資訊。
郵局logopng: 公司化之前
台北郵局文化資產保存範圍南側的包裹大樓、函件大樓和行政大樓,於2016年12月經文資會審議不具文資價值[5]。 郵局logopng2025 2019年,展開修復車寄的工程[6],於2021年5月完工[7]。 現時,全香港共有1,019個郵筒(不包括設在郵政局內郵箱)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提供投寄服務。
郵局logopng: 郵件追查
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一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使用郵政服務是使用英軍郵政局的號碼以及地址BFPO 1,並且可以當作在英國本土內使用。 目前的臺北郵局設於臺北府城北門旁,1930年代落成的第二代廳舍為平面呈梯形的三層樓兩大一小的類似「四合院」配置,為折衷主義建築。 大門原本突出,過去曾設有五連圓拱廊的車寄,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則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牆裝飾。 外觀上使用窗洞間內立雙柱分隔窗扇且分化成兩大一小的三開間正面,不過在1968年時,因興建人行便橋而遭到拆除,近年曾有呼籲重建之音[8],2018年,臺北市政府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而展開車寄修復工程,並在2021年12月修復完成。
郵局logopng: 服務特質展開/摺疊
香港郵政亦加強與國際夥伴合作,配合網上購物發展所帶來的服務需求,增加收入[6]。 另一方面,中華郵政經營金融服務的時間相當悠久[24],2012年的營業額甚至達到全公司營業額的80%,遠超過郵務本業的7.93%,壽險資金約新臺幣6,764億元,儲金總額為臺灣各銀行中第一位。 2002年7月10日,總統令修正公布《郵政法》,第3條規定「交通部為提供郵政服務,設國營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月1日,《郵政法》修正條文施行,交通部郵政總局公司化改制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原郵政管理局之業務改由中華郵政直接管理的責任中心局取代。 交通部郵政總局在法律上定義為「郵政機關」,中華郵政在法律上則定義為「郵務機構」。
郵局logopng: 郵局logo 郵局的標誌
台灣的中華郵政提供郵件傳遞服務、傳遞郵件的國營企業,為交通部持股的國營企業,服務範圍包括傳遞信件、包裹、報刊等郵件,以及快捷、掛號、保險等特殊郵件、提供存款、匯款、投資、保險等金融服務,以及繳費、購票等代辦服務。 郵局logopng 因廳舍老舊,郵局營業單位自1970年代以來就想拆掉臺北郵局建物。 郵局logopng 不過該建物頗具歷史價值,使用單位的拆除計劃始終遭台灣學者與部分民眾極力反對。 為此,1992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臺北郵局為國家三級古蹟,存廢爭議才平息。 2000年代後,該經管單位也轉變態度,積極整修與維持該古蹟以維護台北郵局廳舍的原貌。 不過燒製外牆磁磚的北投窯場已停產,該古蹟的外牆剝落情形無法即時獲得改善;2006年2月臺北郵局古蹟外牆整修案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審查通過,經過多年推遲,2013年底完成修復。
郵局logopng: 臺北郵局
直至1970年代因為興建港鐵中環站,郵政總局再次搬遷,於1976年8月1日搬遷至康樂廣場2號的現址。 香港郵政(英語:Hongkong Post)成立於1841年,现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郵政部門,原本隸屬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於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本地郵政速遞」服務因應你對本地急件派遞的不同需要,提供各種快捷、可靠和物有所值的服務以供選擇,你可在此查詢服務詳情。
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互聯網科技及私營速遞公司對郵政需求的影響,規劃署於2014年重定規劃指引,降低郵局的密度,由過去距離人口密集地區0.8公里須設一家郵局,放寬至1.2公里,並取消郵局服務人口通常不少於30,000人的規定[7]。 新修定落實後,由2015年起,香港郵政試行於市區以流動郵政服務取代部分嚴重虧蝕或人流欠佳的郵局。 1996年,郵政署提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匯款服務,原因是越來越多中國大陸集郵人士匯款郵政署購買集郵產品。 同年,郵政署認為提供與菲律賓的匯款服務亦具市場潛力,原因是大量菲律賓家務助理在香港工作,需要匯款回鄉。 香港郵政的「查找郵寄地址格式」協助寄件人查找正確的本港郵寄地址格式,以避免因郵寄地址不全或格式錯誤而導致派遞上的問題。 當找到你所需的郵寄地址,可把它列印在信封或標籤上。
由於郵便跟電信分開辦公的不便,官方開始著手規劃台北郵便電信局的新廳舍。 當局考量臺北車站的便利因素,故將基地選在北門街上(現今台北郵局南側)[1]。 新廳舍於1897年4月8日動工,1898年5月27日落成[2]。 本館為一層樓的平房,外觀為洋風的漆喰壁,屋頂鋪設日本瓦,結構為磚造搭配土牆,並在腰部使用石材,其他附屬建築則有局長官舍、第一種及第二種官舍、倉庫等設施。
郵局logopng: 國際郵件一覽
香港郵政為掛號信件、包裹、本地快遞和特快專遞提供網上郵件追查服務。 透過此網頁,你可查閱香港郵政的各項郵遞服務收費,更可利用網頁內的郵費計算器,以預算投寄本地及海外郵件的所需費用。 郵局logopng2025 在2008年12月15日兩岸直接通郵之後,此項規定已經被停止使用,唯預印「國際」字樣的信封或地址單,要另外換成「國際(地區)」字樣。 1980年9月1日,因應業務發展及加強經營管理需要,臺灣郵政管理局分割為臺灣北區郵政管理局、臺灣中區郵政管理局、臺灣南區郵政管理局[21]。 郵局logopng 交寄國際郵件請先使用EZPost輸入郵件資料,俾利傳遞電子通關資訊。 發往歐盟、美國、日本及香港郵件,手寫發遞單者恐遭致退件。